首页 理论教育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分析介绍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彩看点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正式承认《英法协约》—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海军舰队的计划—《比约克条约》—《法国-英国-西班牙王国协定》—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王国港口城市丹吉尔—《马德里公约》—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赫西拉斯最终法案》英法协约集团成立后第一年,欧洲列强关系或者说某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受到震动,情况着实令人担忧。1905年1月19日,调查委员会在巴黎开庭。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的分析介绍

精彩看点

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正式承认《英法协约》—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海军舰队的计划—《比约克条约》—《法国-英国-西班牙王国协定》—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王国港口城市丹吉尔—《马德里公约》—阿尔赫西拉斯会议—《阿尔赫西拉斯最终法案》

英法协约集团成立后第一年,欧洲列强关系或者说某些大国之间的关系受到震动,情况着实令人担忧。1906年,列强召开了一次欧洲会议,反映出大国之间矛盾重重,关系并不和睦。

德意志第二帝国之所以一直愤愤不平,是因为英国与法国未与自己协商就决定了摩洛哥王国的命运。《英法协约》主要内容公布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有正式承认,而是小心翼翼地避开提问。总而言之,对于摩洛哥问题的解决方案,德意志第二帝国避免流露一丝认可态度[1]。后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曾私下承认,没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通报《英法协约》是“外交疏忽”[2]。随着英法协约集团形成,《英法协约》注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英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的鸿沟,德意志第二帝国失去了成为欧洲决策者与仲裁者的一切机会。尽管德意志第二帝国希望英国与俄罗斯帝国之间,或者更确切地说,英国与法俄联盟之间能够保持平衡,但(该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与伯恩哈特·冯·比洛拒绝了与任何一方结盟的机会[3]

德意志第二帝国首脑表现出非常无能的一面,因为他们不希望发生战争日俄战争期间,当俄罗斯帝国军队在远东地区发动大战之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曾告诉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认为“有必要与法国开战”,现在就是千载难逢的有利时刻[4]。不过,伯恩哈德·冯·比洛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充分利用这个机会。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尽管如此,德皇威廉二世与伯恩哈德·冯·比洛及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采取的措施依然极有可能触发一场欧洲战争。1900年,义和团运动曾经让德皇威廉二世感到十分恐慌。这种由“黄祸论”[5]带来的恐惧感令他在1904年如同惊弓之鸟。他在给德意志第二帝国驻东京大使的加急电报空白处批注道:“战争将到来。整个欧洲作为‘合众国’,将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领导下团结起来捍卫其最神圣的财产。我很清楚,我们必须与日本帝国进行殊死搏斗。”[6]德皇威廉二世的主张被直接传达给了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外大使。1904年10月,当俄罗斯帝国拼命在远东地区增加海军力量时,德皇威廉二世将《巴黎条约》与《伦敦条约》的规定抛在脑后,竟然提议沙皇尼古拉二世派遣黑海舰队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肯定会反对俄罗斯帝国派遣舰队。1904年4月29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曾给英国驻外使馆发了加急电报。最近,加急电报的内容被公开了。在加急电报中,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非常明确地指出:“英国绝对无法容忍俄罗斯帝国黑海舰队为攻打我们的远东盟友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7]

可见,德皇威廉二世在不经意间已经引火烧身。然而,他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政府并非完全无辜。德意志第二帝国极力推进发展海军舰队的计划,导致其与英国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伯恩哈特·冯·比洛十分清楚,英国对此事十分敏感。他向德皇威廉二世指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策是“充满耐心与善意地度过接下来的几年,不要给人任何值得怀疑的理由”。不过,他还补充说,与此同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继续增强海军舰队的力量。伯恩哈特·冯·比洛借用自己最喜欢的典故打了个比方。他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正如当年雅典人建造延伸至比雷埃夫斯港的长墙。在完工前,他们必须想方设法避开“斯巴达人的强大力量”[8]。如果英国有理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扩大舰队规模表示不满,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理由说,英国舰队与法国舰队分别在同一时间于北海及地中海集结,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显然,此次行动是英国与法国共同决定的策略,尽管该策略未在《英法协约》中出现。英法协约集团开始呈现军事同盟的一面。欧洲确实需要启动和平机制。事实证明,这一机制在1904年并非毫无效力。

1904年10月21日夜晚,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离开多格海岸向远东进发。由于误以为日本帝国鱼雷快艇混在英国渔船中,波罗的海舰队在慌乱中向英国渔船开了火,击沉了两艘英国渔船,造成英国渔民丧生。波罗的海舰队因判断失误而犯下的暴行是不可原谅的。波罗的海舰队指挥官本来应当采取谨慎合理的措施来核实情况。毕竟,日本帝国鱼雷快艇不太可能出现在距离本国四千英里的北海上。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事先收到了“警告”,说日本帝国特工准备在卡特加特海峡埋设地雷。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未将情报传递给俄罗斯帝国[9]。英国舆论本来支持英国与俄罗斯帝国开战,但阿瑟·詹姆斯·贝尔福与英国内阁表现得非常冷静与克制,将争端交由调查委员会进行处理。调查委员会根据《1899年海牙公约》专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规定而成立。1905年1月19日,调查委员会在巴黎开庭。1905年2月23日,它提交了调查报告。虽然俄罗斯帝国代表表示反对,但调查委员会多数人认为,现场并没有日本帝国鱼雷艇,波罗的海舰队指挥官没有理由开火。俄罗斯帝国应当支付英国六万五千英镑的赔偿金。

阿瑟·詹姆斯·贝尔福

日俄战争结束前,德皇威廉二世差点通过《比约克条约》与俄罗斯帝国结成防御联盟。不过,《比约克条约》最终流产。由于在远东连吃败仗(尤其是在1905年5月28日的对马海战中,波罗的海舰队被摧毁),沙皇尼古拉二世万分沮丧。1905年6月23日,当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德皇威廉二世在芬兰的比约克会面时,德皇威廉二世带来了一份现成的条约草案。沙皇尼古拉二世感动地说,德皇威廉二世是自己唯一的朋友,热泪盈眶地签署了条约草案。条约草案规定,一旦俄罗斯帝国或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欧洲强国进攻,双方有义务支持彼此的防御。在条约草案正式批准前,不得将条约内容告知法国。如此一来,法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加入俄德联盟。

伯恩哈特·冯·比洛事先知道德皇威廉二世的意图,甚至给了他一份条约草案,供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谈判时使用。不过,当《比约克条约》呈现在自己面前时,伯恩哈特·冯·比洛大吃一惊,还威胁说要辞职。面对伯恩哈特·冯·比洛拒不接受的态度,德皇威廉二世感到不知所措。于是,他写信给伯恩哈特·冯·比洛说:“对我和国家来说,你的个人价值是世界上任何条约的十万倍……给我拍电报报个平安,让我知道你会继续留任。如果你辞职,我不会苟活到第二天。只是可怜了我的妻小!”[10]最终,伯恩哈特·冯·比洛同意继续留任。

1905年11月23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称,《比约克条约》不适用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显然,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在通知取消《比约克条约》。毫无疑问,正是在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兰姆斯多夫伯爵建议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取消了条约。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将条约草案交给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兰姆斯多夫伯爵看过后,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兰姆斯多夫伯爵说该条约与俄罗斯帝国对法国的承诺不符。德皇威廉二世孤注一掷,想要拉拢俄罗斯帝国,却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11]

“比约克事件”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竟然发生在由摩洛哥问题引发的严重欧洲危机期间。通过报纸了解到《英法协约》签订消息与内容时,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倾向与英国签订类似的协约,以解决两国之间存在分歧的具体问题。1904年5月18日,英国驻柏林大使弗兰克·拉塞尔斯爵士在新宫与德皇威廉二世共进午餐后,向英国外交部汇报说:“会谈快结束时,德皇威廉二世告诉我,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着手准备提案,希望与英国达成一项协议,类似于英国与法国最近达成的协议,以解决两国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12]这表明《英法协约》的原则可以延伸为有利于欧洲和平与安全的原则。不过,弗兰克·拉塞尔斯爵士提及的想法没有任何结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正在准备中的提案最终也没有递交给英国。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后一个难得达成谅解的有利时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擦肩而过。

新宫

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的下一个计划是通过引人瞩目的举动,向英国与法国表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王国的利益不容忽视。德意志第二帝国义愤难平的确事出有因。英国与法国并未将《英法协约》内容正式通知德意志第二帝国。实际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未意识到,《英法协约》签署前,在英国与法国长时间谈判及照会过程中,自己一直被冷落。1890年至1906年,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撰写的备忘录几乎决定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策。他坚持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声誉[13]。德意志第二帝国态度如此强硬,绝非无理取闹。根据英国现在公开的文件可知,在《英法协约》签署前整个谈判过程中,提及德意志第二帝国仅仅三次。1903年8月5日,当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问皮埃尔·保罗·康邦,针对《法国-英国-西班牙王国协定》规定的摩洛哥王国的海岸不应设防,德意志第二帝国会有何看法?这是第一次提及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此,皮埃尔·保罗·康邦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曾经希望在穆卢耶河河口建立加煤站,“不过,最近并未听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王国有任何新计划”。第二次提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是1903年10月7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向法国发出的警告。他说:“德意志第二帝国正以忌妒的目光注视着法国。法国要考虑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可能会借机生事。”第三次,1903年12月9日,皮埃尔·保罗·康邦第三次提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据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的说法,“在一次偏离主题的谈话中,皮埃尔·保罗·康邦曾谈及所谓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摩洛哥计划’”[14]。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不仅皮埃尔·保罗·康邦相信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摩洛哥王国有所图谋,而且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也认为法国需要关注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摩洛哥问题的态度。那么,英国与法国在协约谈判过程中并未征求德意志第二帝国意见,也未获得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摩洛哥公约》的认可,的确不合常理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

为了引起人们重视,遭到冷遇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建议德皇威廉二世专程访问摩洛哥王国的港口城市丹吉尔。在伯恩哈特·冯·比洛与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的坚持下,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表示同意。他可能觉得1904年3月16日自己在维戈向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发表过对摩洛哥王国的领土不感兴趣的声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自己与首相,无法施展拳脚。当时,德皇威廉二世曾说,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想要摩洛哥王国的土地”,在摩洛哥王国的唯一兴趣是商业,“希望摩洛哥王国开放港口、授予铁路特许权与进口制成品”[15]。不过,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有权要求英国与法国不得擅自通过私下协议来决定这些利益。德意志第二帝国对摩洛哥王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不能公平对待德意志人表示不满。德皇威廉二世告诉伯恩哈特·冯·比洛,不公平待遇问题应当在欧洲层面解决。他告诉海因里希·冯·齐尔斯基:“针对摩洛哥王国态度的补救措施不仅符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也符合整个欧洲的利益。德意志第二帝国十分乐意得到法国、西班牙王国与英国的支持,以适当措施恢复欧洲人在摩洛哥王国受损的声誉。”[16]

摩洛哥王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

由此可见,德皇威廉二世很可能并不支持丹吉尔之行。因为他心知肚明,丹吉尔之行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强硬的政治手段将破坏他希望促进的有关摩洛哥问题的国际合作。甚至在同意前往丹吉尔后,德皇威廉二世试图推迟访问或者以纯粹私人身份进行访问。不过,伯恩哈特·冯·比洛坚持德皇威廉二世按原定计划行事[17]。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抵达丹吉尔。在必不可少的公开演讲环节,他宣称视摩洛哥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为国家元首,将与阿卜杜勒·阿齐兹进行直接接触。对于德皇威廉二世的演讲,法国感到愤怒与震惊。英国驻马德里大使阿瑟·尼克尔森爵士(即后来的卡诺克勋爵)告诉法国驻马德里大使,并向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汇报,德意志第二帝国向丹吉尔派遣一艘军舰是“完全合法的”。这其实等于“提醒各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摩洛哥问题上完全有行动自由”[18]

阿瑟·尼克尔森爵士

德意志第二帝国担心法国打算单独控制摩洛哥王国。根据法国人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能”[19],其结果将是关闭贸易之门。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未能使德意志第二帝国注意到1904年4月8日《英法协约》第四条—事实上,它只承诺了三十年的商业平等。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理有据地宣称,欧洲各国在摩洛哥王国的利益由1880年7月3日的《马德里公约》[20]及相关条约界定。有关摩洛哥王国国际事务的任何改变,必须经过所有缔约国同意。基于上述原因,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德意志第二帝国只是非正式提议,并未正式提出,而是以摩洛哥王国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名义提出召开国际会议—完全合乎情理。

事实上,德皇威廉二世访问丹吉尔并发表演讲并非事发突然。早在五个月前,即1904年11月,德意志第二帝国驻菲斯[21]公使馆已经通知法国公使馆,德意志第二帝国希望就摩洛哥问题与法国达成共识。然而,直到1905年2月,法国公使馆才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通知转交法国外交部。[22]

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

法国外交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实际上是一种挑衅,法国应当抵制。由于未能说服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和其他内阁成员接受自己的提议,1905年6月6日泰奥菲勒·德尔卡塞辞去外交部部长一职。实际上,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拒绝抵制德意志第二帝国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反对采取有可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动武的措施。莫里斯·鲁维埃甚至首先通过非官方渠道借助“私人关系”,后来才正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巴黎大使接触。他希望德意志第二帝国考虑通过赔偿换取其在摩洛哥问题上对法国的善意。他还进一步提议,按照英法协约的模式解决法德之间在殖民地上的突出问题[23]。然而,偏执、狭隘的伯恩哈特·冯·比洛与弗里德里希·冯·赫尔斯泰因不仅坚持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而且向德皇威廉二世隐瞒了莫里斯·鲁维埃的提议。德皇威廉二世得知此事后,便派人拿来了相关文件。读完文件后,他说:“如果我知道这件事,会当即表示同意,就不会举行什么荒谬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了。”[24]当然,伯恩哈特·冯·比洛与弗里德里希·冯·荷尔斯泰因向德皇威廉二世隐瞒事实,避而不谈法国多次提出的微小让步,的确属于失职之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问题是一个错误决定。

弗朗西斯·伯蒂爵士

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仅迫切想要召开国际会议,而且想得到摩洛哥王国的一个港口作为供煤站。1905年4月22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写信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弗朗西斯·伯蒂爵士说:“现在授权你通知法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我们准备与法国一起强烈反对国际会议提议。”弗朗西斯·伯蒂爵士把这一消息转达给法国外交部部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并留下一份备忘录。一个月后,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评论道:“我想这就是进攻与防御联盟的起源”。泰奥菲勒·德尔卡塞和许多法国人及德意志第二帝国似乎都认为,法国拒绝德意志第二帝国召开国际会议的请求是因为可以仰赖英国的武力支持,并且英国实际上已经提议建立军事同盟。然而,事实上,英国并未做出这种保证或建议。弗兰克·拉塞尔斯爵士汇报了与伯恩哈德·冯·比洛的谈话内容。在这次会谈中,伯恩哈德·冯·比洛曾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外交部已经得到英国向法国提出的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结成进攻与防御联盟的消息。在一份加急电报的空白处,爱德华七世做出的批注与伯恩哈特·冯·比洛的说法大相径庭。爱德华七世写道:“这消息也太不灵通了。”在随后一份提到所谓“结盟提议”的加急电报中,爱德华七世反驳道:“这简直荒谬透顶,纯属无稽之谈!”1905年6月16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向保罗·沃尔夫·梅特涅做出明确声明,“英国与法国未提出也未讨论进攻与防御同盟”[25]

1906年1月16日,关于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召开。会议一直持续到1906年4月7日。《马德里公约》的签署国出席了这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由于英国给予法国坚定的外交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未能取得有利地位。俄罗斯帝国因远东战争失利而削弱了实力,自然想方设法去维护与法国结成的坚固联盟(甚至通过传阅照会向与会国公开这一主张)。[26]西班牙王国已经与法国在摩洛哥问题上达成了共识[27]。在罗斯福政府时期,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关系一直不好。早在1902年,意大利王国与法国已经就的黎波里问题及摩洛哥问题达成协议。因此,在会议上,除了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其他朋友,而奥匈帝国对摩洛哥问题根本不感兴趣。1906年4月7日签署的《阿尔赫西拉斯最终法案》充分体现了法国的利益诉求,但也给了其他国家明确的保证。《阿尔赫西拉斯最终法案》主要内容如下: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摩洛哥王国的警察由苏丹领导,但在未来五年内,西班牙王国官员与法国官员将共同组织警力,相关费用由摩洛哥王国支付。瑞士联邦的一名高级军官将在丹吉尔担任摩洛哥王国警察总监五年。

成立摩洛哥国家银行,其总部设在丹吉尔。由四名审查员组成的委员会监督国家银行的运作。四名审查员分别由英格兰银行、西班牙银行、法兰西银行与荷兰银行任命。摩洛哥国家银行的资金将由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成员国平均分摊(实际上,每个成员国将指定一家本国银行或财团),各国将分别认购适当资金。

在向外国人提供的公共工程或公共服务的全部特许权方面,必须允许签署国侨民进行公开竞争或招标。(www.xing528.com)

维斯孔蒂-维斯塔诺侯爵

《阿尔赫西拉斯最终法案》重新将摩洛哥问题纳入国际会议讨论范围,保障了《马德里公约》签署国的利益,从而解决了1904年被《英法协约》忽略的问题。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召开期间,德皇威廉二世曾写信给伯恩哈特·冯·比洛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英国主导下,北非将成为“拉丁”区。他说:“你告诉我,维斯孔蒂-维斯塔诺侯爵越来越倾向于承认法国的主张。其实,有一个号称反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拉丁联盟’,该组织受到旅居伦敦的德意志人支持。在英国的支持下,‘拉丁联盟’很可能早就通过互相让步,将整个非洲海岸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大片地区分割完毕,却把德意志第二帝国排除在外。如此一来,根据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友好协约,霍雷肖·纳尔逊时代遗留的‘地中海问题’便不复存在,英国可以大规模减少驻扎在马耳他的海军舰队,从而把更多军舰补充至北海舰队。”[28]

【注释】

[1]《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61页,1905年3月23日弗兰克·拉塞尔爵士写给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的信。又见第84号文件、第86号文件及第89号文件—原注

[2]《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68页,1905年4月27日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写给杜兰德的信。—原注

[3]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207页至第208页。—原注

[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174页至第175页(1904年4月19日)。—原注

[5]“黄祸论”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理论,形成于19世纪。该理论宣扬黄种人的存在使对白人的威胁,全世界的白人应该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祸论”甚嚣尘上,矛头指向中国和日本帝国等黄色人种的国家。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论述“黄祸论”的人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873年,他出版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书中露骨地阐述了“黄祸论”。1895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鼓吹“黄祸论”。为了起到煽动人心的效果,他命令宫廷画家赫尔曼·奈克法斯根据他想象中的“黄祸”景象画了一幅画。印刷后,他将之送给自己的亲友、大臣和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统治者。画名就叫“黄祸”,画中七位天使一样的人物分别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这七个西方国家。她们拿着长矛与盾牌站在一处悬崖上,头顶是一个大十字架的背景,大天使米歇尔站在崖边,表情严肃地说:“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保卫你们的信仰与你们的家园!”在悬崖深涧、隐约的山河的那一边,半空中悬着一团奇形怪状的乌云,乌云中心闪现着被一团火焰环绕的佛陀的坐像。佛陀骑在一条中国式的恶龙身上。其寓意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与信奉佛教的国家不可共存。之后,西方国家很快出现了不少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然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会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人等黄种人对西方白种人构成严重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一系列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侵略的斗争。需要注意的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1904年发表《黄祸》一文,1908年和1910年分别写了两部小说《中国佬》和《空前绝后的入侵》,以及其他涉及中国海外移民题材的《白与黄》《黄丝帕》《陈阿春》《阿金的眼泪》等多篇作品。在这一连串精心炮制的“黄色传说”里,杰克·伦敦抨击中国人为“劣等民族”,是对白人世界构成威胁的“黄祸”,必须对之实施“种族灭绝”。—译者注

[6]《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211页至第212页(1904年8月11日);谈及“欧洲统一阵线”,德皇威廉二世使用了法语词Etats Unis de L’Europe。—原注

[7]《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401页。—原注

[8]《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373页(1904年12月26日)。—原注

[9]《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281页(1904年10月13日保罗·沃尔夫·梅特涅的原话),同时参见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旁注。—原注

[10]《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497页至第498页。“报平安”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原话。—原注

[11]弗里德里希·施蒂弗所著《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欧洲》第71页。—原注

[12]《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1章第1号文件。—原注

[13]1927年7月《柏林月刊》第668页所载B.施韦特费格的文章。—原注

[14]《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2卷第307页、第318页与第332页。—原注

[15]《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7卷第363页至第365页及第12卷第268页。西德尼·布拉德肖·费伊所著 《世界大战起源》(1928年版)第1卷第160页;1929年7月《柏林月刊》第667页。—原注

[16]《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0卷第200页(1904年4月3日)。—原注

[17]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220页至第221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0卷第262页,第263页至第264页,第272页至第287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9卷第479页。—原注

[18]《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59页,1905年2月12阿瑟·尼克尔森爵士写给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的信。—原注

[19]《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150页,1904年11月15日爱德华·蒙森爵士写给兰斯多恩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急件中的原话。—原注

[20]由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王国、葡萄牙王国、荷兰王国、丹麦王国、瑞典王国及美国共同签署。—原注

[21]菲斯是摩洛哥王国历史文化名城,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王国的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译者注

[22]《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67页。—原注

[23]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223页至第225页。《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0卷第356页、第360页、第362页、第425页。—原注

[24]埃里希·勃兰登堡所著《从奥托·冯·俾斯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译本)第250页,1907年8月31日海因里希·冯·齐尔斯基的报告。—原注

[25]关于英国对法国做出所谓“保证”文件见《英国政府公文汇编》第3卷第72页与第87页。—原注

[26]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所著《回忆录》第36页。—原注

[27]关于《1904年10月6日宣言》见皮埃尔·阿尔宾的《伟大的政治之路》(1921年版)第391页。—原注

[28]根据1928年11月22日《泰晤士报》转载的《柏林日报》消息。维斯孔蒂-维诺斯塔侯爵是意大利王国外交大臣。—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