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欧洲协调名存实亡—维多利亚女王的公开信—普法战争—《凡尔赛初步条约》—巴黎公社运动—法兰克福会议—《法兰克福条约》—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阿尔萨斯与洛林—德意志帝国与法国之间的隐患
1871年3月,一场欧洲会议在伦敦召开。不过,这次会议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协调会议。1866年,普鲁士王国曾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诺,支持俄罗斯帝国废除《巴黎条约》中的“黑海中立条款”。1870年10月31日,俄罗斯帝国公开表示否认“黑海中立条款”。此举遭到英国抗议。随后,奥托·冯·俾斯麦提议召开大使会议,纠正俄罗斯帝国在处理问题上的形式缺陷[1]。最后,俄罗斯帝国明目张胆地否认“奴役”黑海,竟然得到了这次大使会议的认可。然而,这次大使会议的结果绝非欧洲协调所为。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奥托·冯·俾斯麦
当时,欧洲协调已经名存实亡。欧洲各国君主凭借彼此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公开信表明: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与英国三国君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三国君主一致认为:作为欧洲大家庭成员,他们共同担负着维护欧洲和平的责任。不过,这种责任时常会屈从于特定的国家政策。
维多利亚女王
拿破仑三世
维多利亚公主与普鲁士王储腓特烈亲王
维多利亚女王坚定不移地支持着普鲁士王国。1870年7月,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了普法战争。对此,维多利亚女王义愤填膺。在写给女儿维多利亚公主与女婿普鲁士王储腓特烈亲王的信中,维多利亚女王清楚地表达了满腹怒气。这层特殊家庭关系很有可能令开明的腓特烈亲王有着强烈的自由思想倾向。腓特烈亲王赞成比较温和的和平条款,不赞成普鲁士国王御前会议之前提出的强硬条款。在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一封信中,腓特烈亲王表示,对于法国战败赔款从六十亿法郎降至五十亿法郎,他感到十分满意[2]。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
儒勒·法夫尔与奥托·冯·俾斯麦会晤
然而,欧洲君主之间的“这层姻亲关系”并未对1871年和平问题的解决产生任何影响。1870年冬天[3],在最黑暗的数月时间,路易-阿道夫·梯也尔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中立国首都。各国虽然纷纷表示同情法国处境,却并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最终,路易-阿道夫·梯也尔失望而归。对此,奥托·冯·俾斯麦早有准备。他要确保伦敦会议绝不涉及普法战争问题[4]。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在这场灾难性的普法战争接近尾声时,新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孤立无援,不得不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制定和平条款。然而,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达成的和平结果,决定着欧洲未来的国际形势。如果没有顶级政治家因势利导,当时的情况对战胜方绝无优势可言。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后,法国临时政府一时难以决定是否要誓死抗争到底。1870年10月,法国外交部长儒勒·法夫尔与奥托·冯·俾斯麦在费里耶尔举行了会晤。直到现在,人们也不清楚奥托·冯·俾斯麦向儒勒·法夫尔提出的条款具体内容。不过,奥托·冯·俾斯麦所提条款必定十分苛刻。于是,法国临时政府决定要继续战争。儒勒·法夫尔向奥托·冯·俾斯麦不仅提议和平,甚至提出法国与普鲁士王国结为“坚不可摧的盟友”。一旦两国结盟,法国与整个欧洲面临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一方面,法国再也不必供养庞大的军队,财政困境得以缓解;另一方面,普鲁士王国也会消除顾虑,不必担心法国再次发动战争进行报复,即将成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没必要一直处于备战状态。总而言之,普法战争结束后,如果两国实现了结盟,整个欧洲就不会陷入武装和平的梦魇之中。儒勒·法夫尔后来对法布里斯将军说:“不幸的是,奥托·冯·俾斯麦并未接受我的提议。”[5]因为这意味着普鲁士王国必须降低和平条款。
两国之间的和平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了《凡尔赛初步条约》。《凡尔赛初步条约》仓促拟定,普鲁士王国与法国很快便达成一致意见。1871年2月26日,两国签订《凡尔赛初步条约》,却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到三个月后,两国之间和平会议的第二阶段便产生了《最终和约》[6]。
对普鲁士王国与法国来说,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从《凡尔赛初步条约》签订到《最终和约》签订的这段时间,双方都颇感煎熬。奥托·冯·俾斯麦一直担心,中立国家会出手干涉,从中“斡旋”或通过外交手段施压。当然,他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当时,俄罗斯帝国因废除《巴黎条约》“黑海中立条款”而与英国交恶,奥匈帝国很可能趁机攻打并占领巴伐利亚,以补偿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损失。
对法国政府而言,它别无选择,只能盼望早日签订最终和约。因为在签订最终和约之前,法国政府的行动自由在许多方面都受到限制,例如它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去镇压来势汹汹的巴黎公社叛乱。
普法战争期间,巴黎第一次遭到围攻,时间长达五个月。尽管勇敢的巴黎市民宁死不屈,但第一次围攻还未结束,第二次围攻已经在酝酿之中。这次,并非德意志人而是法兰西人自己要围攻巴黎。第一次围城期间,巴黎已经和外界断绝了联系。如今普法战争结束了,巴黎依然处于孤立状态。当时,法国国民大会在波尔多召开,投票通过了《凡尔赛初步条约》。随后,国民大会没有返回巴黎,而是迁至凡尔赛。此时,巴黎徒有首都虚名,处于权力真空状态。伴随着普法战争接近尾声,由于法国战败,政府信誉下降,国内政治上的不满情绪高涨。与此同时,法国经济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1871年3月18日巴黎公社运动爆发及一系列的恐怖、血腥的事件。路易-阿道夫·梯也尔作为临时政府首脑,不得不违背《凡尔赛初步条约》,派出政府军驻扎在卢瓦河北岸。然而,此举换来的是怨声载道与最终和约的苛刻条款。
围攻巴黎期间,市民保卫巴黎
奥托·冯·俾斯麦几乎总是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然而,一旦工作压力过大,他就会变得焦躁易怒、满腹狐疑。他会故意制造重重障碍,想方设法刁难对手,发出各种令人生畏的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高级将领埃德温·冯·曼陀菲尔将军与法布里斯将军曾经相继指挥军队占领法国领土。法国外交部长儒勒·法夫尔的提议得到了两位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军的郑重考虑。1871年4月8日,法布里斯将军与法国外交部长儒勒·法夫尔在鲁昂举行会谈。法布里斯将军在报告中称,儒勒·法夫尔曾说:“如果我与你必须握手言和,我们应该会在几天内搞定一切。”
埃德温·冯·曼陀菲尔将军
法兰克福和平会议
原定计划在中立国比利时王国首都布鲁塞尔签订最终条约。然而,1871年3月,在布鲁塞尔会议上,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席代表与法国首席代表均未到场,会议无果而终。与此同时,法国临时政府组织的凡尔赛大军正在围攻巴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队就在不远处驻扎着。两国警戒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战争一触即发。走投无路的儒勒·法夫尔提出在柏林与巴黎之间的某个地方与奥托·冯·俾斯麦直接会面。奥托·冯·俾斯麦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表示同意。1871年5月6日,最终和平会议在法兰克福举行。
此次会议,法国首席全权代表是法国外交部长儒勒·法夫尔。儒勒·法夫尔是一位热衷于公共事务的律师,能言善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他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宣称,法国绝不放弃一寸国家领土,更不会让出一块堡垒砖石。然而,为了完成和谈这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儒勒·法夫尔不得不食言。他必须鼓起勇气放下身段做出割让领土的退让之举。法国财政部长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与儒勒·法夫尔一道前来参会。他与儒勒·法夫尔性格迥然不同。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属于典型的法国人。他身材魁梧,性格平和,却不乏幽默风趣,特别合群。他是诺曼底富有的实业家,一位务实的现实主义者,为人处世十分通情达理。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与奥托·冯·俾斯麦一见如故,两人惺惺相惜。
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
法兰克福会议召开未满四天,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便签订了最后和约。法国代表下榻于俄罗斯酒店,德意志第二帝国代表住在苏姆施万酒店。尽管双方争论十分激烈,但会议很快便结束了。此时,巴黎依然被巴黎公社控制,满城血雨腥风。法国临时政府必须确保法兰克福和谈万无一失。会谈中,奥托·冯·俾斯麦偶尔也会做出一些小小让步,但始终坚持法国必须全额支付战争赔款。不过,其间只出现了一次例外情况。当时,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向奥托·冯·俾斯麦抱怨,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了贝尔福附近的维勒吕普,让他变成了德意志人。(www.xing528.com)
奥托·冯·俾斯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怎么可能呢?谁说要你的老家诺曼底了?莫名其妙。”
奥古斯丁·普耶-克蒂埃解释道:“其实,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简单。您要知道,我可是维勒吕普铸造厂的主要股东之一。现在,您确实将我变成了德意志人。”
奥托·冯·俾斯麦重新答复道:“好了,好了,别再叫嚷了!我把维勒吕普给你留下。不过,千万不要贪心不足。否则,我定会收回说过的话。”[7]
签署《法兰克福条约》
位于巴黎奥赛路上的法国外交部内一处楼梯墙面上,悬挂着一幅有趣的版画。这幅版画反映了当时在苏姆施万酒店房间内签署《法兰克福条约》的场景。这幅画并未突出表现任何仪式感,只是真实地反映了和约签订那一刻的情景。当时,儒勒·法夫尔收到一封电报,其内容大致是巴黎公社已经被镇压,巴黎已经被成功夺回。然而,这个消息来得太迟了,未能使和谈产生任何对法国有利的影响。
一方面,在《法兰克福条约》中,《凡尔赛初步条约》遗留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解决。为此,法国付出了惨痛代价,背负了层层重压。当时,法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均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已经获利颇丰,根本没有必要向伤痕累累的法国继续强取豪夺。德意志第二帝国此举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或许会给法国造成永久创伤。《凡尔赛初步条约》并未提及占领区的公共债务问题。奥托·冯·俾斯麦拒绝承担德意志第二帝国占领区的公债。《凡尔赛初步条约》指出:法国保留贝尔福,但必须在周边设立“有待解决”的“争议地带”。奥托·冯·俾斯麦利用此条款迫使法国放弃了洛林这块宝地。事实上,根据《凡尔赛初步条约》,法国已经割让了大片土地。在赔款问题上,奥托·冯·俾斯麦也寸步不让,坚持要法国支付五十亿法郎赔款。然而,《凡尔赛初步条约》未提及此点。总体而言,《法兰克福条约》苛刻的和平条款并未明显超出《凡尔赛初步条约》范围。不过,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断加码,令法国雪上加霜。当然,法国作为战败国根本没有资格去讨价还价。不过,如果说法国被德意志第二帝国“吸干榨净”,也并不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这显然是一份毫无政治家风度可言的和平条约。作为战败方,法国政治家几乎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然而,战胜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着更多机遇。1866年,普鲁士军队在萨多瓦大败奥地利军队。奥托·冯·俾斯麦明白,要想从长计议,就得善待敌人。萨多瓦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高级将领自然迫不及待地要继续向维也纳挺进。对此,普鲁士公众定会拍手称快,因为一旦普鲁士军队攻陷了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这将成为普鲁士王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刻。然而,奥托·冯·俾斯麦排除万难,驳回了军队请求[8]。奥托·冯·俾斯麦很清楚:普鲁士王国和平统一德语区的希望取决于奥地利帝国的态度。一旦奥地利帝国遭到羞辱,积怨难平,必将伺机报复。如此一来,普鲁士王国根本不可能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完成统一大业。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王储腓特烈亲王支持下,奥托·冯·俾斯麦坚决反对趾高气扬的军队高级将领意气用事,并且获得普鲁士国王德皇威廉一世的同意。普鲁士王国未曾兼并奥地利帝国一寸土地,便与其握手言和。1866年7月26日签订的《尼科尔斯堡预备条约》仅仅规定奥地利帝国支付一笔小额赔款,并且并未涉及任何领土上的变化。碍于情面的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只好答应解散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帝国代表为德意志邦联主席),并同意成立以普鲁士王国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为了不伤及哈布斯堡王室颜面,甚至做出退让之举。在吞并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与巴伐利亚的土地时,普鲁士并未对奥地利帝国的老盟友萨克森强取豪夺。事实上,在经历第一次巨大冲击后,奥地利帝国从萨多瓦战败的重创中走了出来,其权力与声望所受损伤程度之小着实令人惊讶。正是因为在1866年普奥战争后,奥托·冯·俾斯麦采取了温和的处理方式,才使奥匈帝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保持中立状态。后来,1879年,奥匈帝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结为德奥同盟。
普鲁士国王德皇威廉一世
1871年,奥托·冯·俾斯麦再次面临相同的选择:与敌人握手言和,还是让敌人慢慢品尝失败的痛苦。奥托·冯·俾斯麦原本希望维持双方友好关系。多年后的1884年,他曾对法国驻柏林大使贡托-比隆说:“我渴望的结果是,你们既然能够摆脱滑铁卢战役的阴影,也一定能走出色当战败的阴影。”然而,奥托·冯·俾斯麦最终未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摆在他面前的两个选择是:要么吞并法国大片领土,要么安抚法国战败的伤痛。事实上,要想安抚敌人,实在是困难重重。因为这样一来,奥托·冯·俾斯麦必须与军队高级将领打一场“硬仗”。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旦这样选择,这将意味着他要逆潮流而动。此外,一旦放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果实,奥托·冯·俾斯麦将不得不承担巨大风险。大获全胜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它与法国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军事边界。事实上,即便放弃了胜利果实,由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宿敌法国积怨已久,双方和平共处的前景也不十分明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若直接摘取胜利的果实,反而易如反掌。法国已经彻底战败,此刻孤立无援。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仅可以得到阿尔萨斯,还可以将莱茵河与孚日山脉之间开阔的边境地带—洛林—牢牢握在掌心。实际上,除此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别无他求。欧洲其他国家一致认为: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得寸进尺,将很难全身而退。
奥托·冯·俾斯麦最终选择了简单、直接的方式,吞并了阿尔萨斯、洛林与梅斯。几个月后,也就是1871年8月,奥托·冯·俾斯麦对法国驻柏林临时代办加布里亚克侯爵约瑟夫·德·卡多因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占据“法国地盘”梅斯实属“荒谬”之举。德意志第二帝国总参谋部基于军事需要,向奥托·冯·俾斯麦施加压力。最后,奥托·冯·俾斯麦不得不同意吞并梅斯[9]。毋庸置疑,吞并梅斯大大巩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边界。不过,常言道:“有得必有失。”奥托·冯·俾斯麦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即进一步巩固自己亲手创建的辉煌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根基。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阿尔萨斯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色当战败后,法国人已经料到普鲁士王国必然会吞并阿尔萨斯,所以内心已经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每个民族都能够承受住一定的屈辱。然而,过度的屈辱则会让民族自尊心遭受重创,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创伤愈合。除了阿尔萨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吞并了洛林。法国人恨得咬牙切齿。
事实上,失去了洛林与梅斯,法国需要大批军队去驻守边界,否则就等于失去了防御能力。从军事角度来看,新边界不堪一击[10]。尽管随后多年,为了巩固边界,法国在多处构筑层层堡垒。然而,梅斯距离法国首都巴黎仅有一百七十英里的路程。
一方面,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的行为必然迫使法国进行大范围的军备扩充;另一方面,德意志人很清楚,他们夺去了愤愤不平的强大邻邦法国的两块土地,必然会遭到报复。因此,他们在尽最大努力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他们必须足够强大,才能牢牢控制阿尔萨斯与洛林。要想保住阿尔萨斯与洛林,他们必须有力量还击对手。于是,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变成了兵营。战争阴云、高度戒备与时刻备战的氛围一直驱之不散。受到影响的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纷纷居安思危。德意志第二帝国若拥有一支随时可以出击的大军,其他国家也很有必要维持最基本的军事力量。现代国家拥有实力与效率,能够把军队发展至一定规模与水平。为了致命打击敌人,每个国家都把自己有效地武装起来。虽然整个欧洲处于和平状态,但每个国家都在武装自己。德意志第二帝国吞并阿尔萨斯、洛林的行为催生了欧洲的武装和平。
【注释】
[1]《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卷第15页。—原注
[2]《维多利亚女王书信集》第2册(1862年至1878年)第2卷第121页(1871年3月4日)。—原注
[3]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取代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9月4日以后,本书以“法国”代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译者注
[4]《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2卷第18页,1870年11月28日,奥托·冯·俾斯麦给普鲁士王国驻伦敦大使阿尔布雷希特·冯·伯恩斯托夫的指示。—原注
[5]《欧洲内阁的重大政治》第1卷第10页,1871年4月8日法布里斯将军照会的内容。—原注
[6]即下文的《法兰克福条约》。—译者注
[7]艾米·劳塞达特所著《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边界的划分》第15页。—原注
[8]奥托·冯·俾斯麦所著《思考与回忆》(1898年英译本)第2卷第20章第232页 。—原注
[9]《法国外交文献汇编》(1929年巴黎出版)第1辑第1卷第62页 ,1871年8月14日。—原注
[10]乔治·西德纳姆·克拉克所著《一位帝国主义者的研究》(1927年版)第133页(一篇写于1887年的关于法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边界的文章)。—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