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VR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VR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目前的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有CG纪录片、VR纪录片和交互式纪录片等,但因目前CG纪录片的形态并不完整,而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纪录片在中国尚未出现,因此,本节主要探讨VR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在此,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以期对创作者有所启发:VR拍摄与360°全景拍摄是不同的,初步接触VR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对二者予以区分。

VR纪录片的创作技巧的介绍

如前所述,目前的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有CG纪录片、VR纪录片和交互式纪录片等,但因目前CG纪录片的形态并不完整,而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纪录片在中国尚未出现,因此,本节主要探讨VR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VR兴起之后,吸引了很多技术厂商投入大量资金研发VR设备,比较知名的包括Oculus、HTC、三星暴风等公司,陆续推出了各种头戴式VR观看终端。Google、Nokia、强氧等公司在VR拍摄设备方面也纷纷投入研发工作。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有多种适应不同场景、不同价位的设备可供选择。在此,笔者对VR拍摄设备进行简要介绍,以便大家可以根据经费预算、拍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设备。

VR纪录片一般通过全景摄像机进行拍摄,全景摄像机能够实现360°视角的影像记录,这是与传统摄像机的最大区别。根据使用镜头的不同,全景摄像机可分成以下两种类型:

眼镜头式全景摄像机通过超广角的鱼眼镜头拍摄,通过单传感器、图像校正技术对图像进行还原,性价比较高。但是,它存在边缘图像畸变导致清晰度较低等问题,所以难以满足影视拍摄的需要,不建议在纪录片创作中使用。

多镜头式全景摄像机由多个特制的镜头组合而成,通过把多个传感器所得到的常规矩形图形进行整合得出全景视频。多镜头式全景摄像机对多个镜头的组合有着十分严格和专业的要求,与鱼眼镜头式全景摄像机相比,其影像质量较高,能够适用于多种场景,可以满足影视创作的需要,但因为镜头和传感器数量的增多,摄像机的成本、价格会相应提高。

多镜头式全景摄像机种类很多,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从定焦方式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多镜头式全景摄像机分成以下三种类别:第一,普通定焦式全景摄像机。所有的镜头都设定为固定焦距,可以用来拍摄风景生活场景等,能够拍摄2D的全景视频,不能拍摄3D的立体效果,这一类型的全景摄像机品牌有Insta360、得图等。第二,3D定焦式全景摄像机。同普通定焦式摄像机一样,该摄像机也采用定焦镜头,不过镜头的数量要多一些,而且能够获得左右两只眼睛不一样的3D效果,能够用于3D影视作品的拍摄,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Google Jump、三星Project Beyond等。第三,光场变焦式全景摄像机。这种摄像机通过同步、多次的变焦拍摄来捕获画面素材并整合为一帧,能够得到前后景都清晰可见的影像效果,可用于影院级的VR创作,代表产品有Lytro、NextVR等。

目前3D定焦全景摄像机大多用于“立体”影像的拍摄,光场变焦式全景摄像机还没有实现规模化使用,在创作过程中使用得更多的是多镜头拼接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比较灵活,能够根据不同的拍摄要求和预算来选择。如果预算较少,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可以采用GoPro、理光、小蚁等品牌提供的解决方案,最低成本可控制在万元左右;如果条件允许,且对质量的要求较高,则可采用多台单反相机的拼接方案,一般需要四台及以上的单反相机,最低成本在十万元左右;更高级别的是专业级电影摄影机的拼接方案,比如多台RED ONE的拼接,这样的拍摄方案成本要在百万元以上。

VR纪录片的拍摄属于纪录片创作领域的前沿课题,从技术设备的应用、拍摄思路的梳理到与拍摄对象关系的处理等,都需要多加思考,很多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在此,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以期对创作者有所启发:(www.xing528.com)

VR拍摄与360°全景拍摄是不同的,初步接触VR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对二者予以区分。在VR刚刚兴起的时候,360°全景拍摄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很多观众也很喜欢这种新奇的影像效果,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VR拍摄,因为VR纪录片具有“沉浸”“互动”的基本特征,需要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实现不同程度的互动,但是360°全景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

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在技术需求上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拍摄,而在于后期。虽然前期拍摄中对场景、景别、镜头等有着不同要求,但VR拍摄设备相对成形,拍摄流程也相对固定,所以前期拍摄对技术的新需求并不明显,而对后期的制作过程有诸多新的要求。传统纪录片后期制作需要剪辑、调色、效果处理等环节,相对比较简单;VR纪录片后期制作首先需要进行缝合,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用以解决缝合问题的制作软件,不过大部分软件在处理缝合问题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对技术和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创作中表现出的典型问题为:很多初学者拍摄的视频在清晰度和色彩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质量,但是VR纪录片在后期剪辑的时候需要把不同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拼接成“球”,对不同画面的边缘进行后期“缝合”处理。如果初学者拍摄的画面之间缝隙比较大,会直接导致观众的观感效果不佳。在对移动拍摄获得的VR视频素材的处理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固定机位拍摄的素材在经过一遍缝合之后,只需要进行复制就能够处理,但是,对于移动机位的VR视频来说,每一帧的画面都是不同的,都需要进行缝合处理。此外,不同的拍摄方案也会面临不同的个性化问题。比如通过多个GoPro拼接组合形成多镜头式全景摄像机的方案,在拍摄和剪辑时需要处理同步的问题,如果这些不同的摄像机之间的同步超过了一两帧,那么也会导致难以缝合。这些问题都是传统纪录片拍摄未曾遇到的问题,也是VR纪录片寻求进一步发展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沉浸感是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的一大优势,是其能够产生“身临其境”观感体验的关键。要想在作品中营造出沉浸感,创作者在拍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VR拍摄的景深。VR视频对景深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做到对场景中信息的有效记录。其次,注重交互的实现。高效的交互是沉浸感营造所追求的目标,进而使观众在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时获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对话的感觉。再次,沉浸感的实现对VR体验和观看设备也有很高的要求。硬件配置和软件调试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保证,以免在欣赏过程中出现卡顿现象,影响观感体验。传统的纪录片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电影每秒24格、电视每秒25帧画面,只要保证这样的帧率,就会让观众看到流畅的视频。VR纪录片则不然,通过头戴设备观看的VR纪录片如果每秒低于60帧,便会产生场景不真实的观感,甚至让观看者产生头晕、恶心的反应。最后,培养新型的全景拍摄意识。VR纪录片的拍摄除了要考虑场景和镜头的安排,还要从全景拍摄的角度思考具体的机位、场景的记录方式和人物的跟踪方式等,尽可能地为观众营造出真实、流畅和信息丰富的沉浸感。

VR纪录片除了在技术设备的形态、操作方法等层面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对视听语言运用的革新上。传统纪录片的创作需要按照景别、构图等变化思考如何进行场面调度。即使使用长镜头拍摄,也要思考镜头内部视听语言的变化以及镜头之间的组接。但是,VR纪录片所记录和呈现的是360°的整个场景,传统的以分镜头为核心的视听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时,观众在VR纪录片的观看过程中有着高度的自由,剧情的进展并不像传统纪录片那样主要由创作者来设置,还加入了观众的自主选择。所以,创作者如何对所拍摄的场景及场景内的景物予以视听语言上的统筹,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课题。

目前很多VR影视作品的长度都有一定的限制,超过10分钟的作品不多,甚至很多作品的长度都在5分钟以下,VR纪录片也是如此。这种状况并非设备技术条件差、资金不足等因素所致,而是因为VR还没有解决观看硬件的问题,导致观众在长时间观看VR影视作品时会产生感观上的不适,也就是说,观众对VR影像的视觉生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作品太长的话,非但不能给观众带来沉浸和互动的快感,反而会使观众产生眩晕和恶心等反应,这些都是VR技术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后,我们相信,篇幅更长、信息量更大、体验更真实的VR影视作品,包括VR纪录片,一定会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