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托,展现自然风貌、普及自然知识、增强人类情感、树立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的纪录片。在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这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作品的主角、如何在纪录片中映射出人类的思想、如何宣传正向价值观念、如何打造最优创作团队,是当代中国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顾名思义,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是围绕自然地理展开的纪录片,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地理风貌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该类作品的主角。而且,对于如今的拍摄设备来说,只有创作者想象不到的场景,没有设备拍不到的场景,天上的有航拍,水下的有水中摄影,夜晚的有红外线摄影,就算是在地下打洞的动物,也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呈现给观众。所以,对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广阔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选取合适的主角。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曾创作过多部经典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例如《迁徙的鸟》《微观世界》《海洋》《地球四季》等。从片名上来看,雅克·贝汉选取的主角在拍摄上都有难度,从另一方面说,也为观众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不同层面领略大自然的魅力。
虽然动植物和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主角,但除了动植物的生活或者自然环境的面貌外,影片中还要体现人的情感以及人类的思考,在对自然地理的展示中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创作者经常使用拟人化的处理技巧,通过捕捉动植物最真实的活动或反应,映射出人类的情感,以此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例如动物对领地的占有、动物之间亲情或爱情的表达、动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等,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在人类世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借由这些情感的相似性,从而达到拟人化的效果。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为观众架起一座理解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桥梁,在社会越来越现代化的背景下,这座桥梁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创作者们深入自然深处,与动植物同吃同住,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真诚地记录大自然的精彩,用心讲述着关于大自然的动人故事。
除了情感认同之外,优秀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魅力还在于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虽然动植物和大自然不具有思想,但是此类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是人,是通过捕捉动植物和自然细节来给人类讲述故事,因此,这其中便蕴含了人类的思考。与人类不同,动植物只能单纯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不能利用工具来改变和创造自然环境,但是动植物的生存法则对人类社会而言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人生来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动植物一样,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如果一意孤行,人类便会毁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而摧毁人类自身。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大自然的馈赠,而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自己的身份以及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关系,甚至不惜破坏大自然以谋求更大的眼前利益。所以,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创作者应更多地传达出人类对自身社会的思考以及人类从自然界中得到的启发。如前所述,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人是配角,动植物和自然地理才是主角,而人的出现或者人类思想的呈现并不会削弱主角的主体地位,反而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念。简言之,自然地理类纪录片通过对自然故事的讲述传递出人的思想观念,让观众在影像中看到自身的缩影,进而感知、领悟、审视人类自身的行为。
从近几十年来人类对大自然施行的破坏行为来看,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自然界的天敌,或许这并不是人类的本意,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问题,人类不得不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并有意识地关注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普遍适用的主题,用中国传统的观念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它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自然地理的瑰奇壮丽或许是吸引观众的因素之一,但也要把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和施行破坏行为的人类一并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美与丑的对比中警醒世人,从而突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主题的表达。例如在雅克·贝汉拍摄的《海洋》中,前半部分用唯美的构图和考究的影调展示了海洋的迷人与美丽,在令人窒息的美中呈现了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神奇的海洋世界;而后半部分则讲述了人类对海洋的破坏,与前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令观众唏嘘并引发其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人类的捕杀这一段落中,被割掉鱼鳍的鱼被人类重新扔回海洋,无助的鱼在海水中挣扎,直到沉入海底,鲜血染红了海水,也染红了捕杀者的双眼,这样的影像足以给观众深深的震撼,也激起观众对鱼类的怜悯之情。许多鱼类在人类的捕杀中灭绝,只能“活在”博物馆中。纪录片《海洋》真实记录了人类野蛮捕杀的行为,直击观众的情感深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不同于故事片的创作团队,纪录片拍摄更注重成员的前期知识储备量和现场发挥的能力,尤其是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它对创作团队成员具有特殊的要求。(www.xing528.com)
第一,创作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关注最新的科技动向,根据内容的需要积极采用新的创作技术。面对观众日益高涨的观看需求,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不仅要保证讲好一个好故事,还要将自然之美用唯美的画面展现出来。例如在纪录片《非洲》中,无论是水下的、地下的,还是地上的、空中的,抑或是夜间动植物的活动、沙漠的变迁、昆虫的微观世界等用肉眼无法观看到或难以观察到的景象,都可以通过各种特殊摄像手段和高清、超高清摄像装置拍摄到,让观众一饱眼福。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3D摄像机、无人机和VR全景摄像机的出现,又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像化呈现提供了新的视觉效果。创作团队成员应及时掌握这些最先进的创作技术,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创作手段,为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
《非洲》片段
第二,创作团队成员需要积累丰富的野外拍摄经验。在大自然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有其生存规律和生存法则,即使是地理环境,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所以,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团队成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拍摄技巧,而且要对大自然将要发生的各种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就需要在前期准备中做足、做好各项工作。首先,通过资料查阅、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途径,对要拍摄的目的地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其次,对拍摄对象进行详细调研,掌握其生活习性,确定可行性拍摄方案,准备适合拍摄的设备。最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中的拍摄对象不乏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或偏远的自然地理空间,因此,创作团队成员既要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又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便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第三,创作团队成员需要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抓拍、抢拍和等拍的能力。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拍摄中,除了对各种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生活方式进行常规性拍摄外,创作团队成员必须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恶劣的环境或者紧要关头,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记录下最具张力的野性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成员还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原有法则,让大自然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能随意组织甚至扮演式组织拍摄。
第四,创作团队成员需要具备自然地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拍摄或许是由于导演的一腔热情,但这并不是创作团队盲目拍摄的理由。即便是团队中没有具有专业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成员,也应该咨询专家、聘请向导,因为他们的专业知识或经验积累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极具价值,若是缺少他们的帮助,创作团队一定会在创作中遇到各种麻烦,导致作品经不起推敲或违背自然地理常识。理想的状态是,主创人员本身就是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研究的专家,或者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
对创作团队成员提出的各种要求,是由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拍摄环境和拍摄对象的特殊性所致。此类题材纪录片的拍摄较之其他题材具有一定的难度,也为创作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又是拍摄此类纪录片必须具备的,否则就很难拍到既遵循自然规律又惊心动魄、细腻唯美、感人至深的美丽瞬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