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纪实类纪录片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的系统、详尽的报道,很多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其实都属于新闻纪实类纪录片。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可以是一部独立的片子,例如展现“9·11”恐怖事件的纪录片《华氏911》。但更多的情况是它们存在于各种新闻栏目里,例如《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社会记录》等栏目的每一期节目都算是一部新闻纪实类纪录片。与短新闻相比较,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发挥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的作用,具有很强的主流意识宣传功能。
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在选题方面与新闻片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注重题材的新闻价值和时效性,但是在具体的选题要求上,两者也不尽相同。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对选题有特定的要求。
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和新闻片都要求题材具有新闻价值,即新闻事实自身具备传播价值。新闻价值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当然这些要素并不是并列均等的,当各个要素都很强且丰富时,这个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最大,最值得进行报道。新闻纪实类纪录片的选题,要么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要么是时事热点和民生热点,可以说都是与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
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和新闻片都追求时效性,都可以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新闻片追求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报道,尤其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哪个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往往代表了这个媒体的新闻敏感度和编播实力。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当然也追求时效性,例如在“非典”疫情大规模爆发时,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就推出了纪录片《“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但是,有的新闻事件在它刚刚发生时是难以做全面、翔实的展示的,有的新闻事件的深远意义可能要在事件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能呈现,因此,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除了时效性,新闻纪实类纪录片更加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除为观众提供新闻信息之外,还要在作品中形成思想和文化深度,并传递给观众。“9·11”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不同的媒体不断以它为题材制作纪录片。随着时间的演进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件的出现,媒体对“9·11”事件的记录和解读越来越多,让观众对这个事件有了更多的认识。
新闻纪实类纪录片的题材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党和政府在国内召开的重大会议记录,以及领导人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重大会议的行程和会议记录。二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非典”、汶川地震等。这两类题材通过展示重大事件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展示国家形象,讴歌先进人物,宣传主流价值观,凝聚民族向心力。三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新闻纪实类纪录片主要以前两类题材为主,但随着《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版块推出一系列讲述普通百姓故事的纪录片热播以来,越来越多的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从另一个层面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目前,新闻纪实类纪录片的题材大小并举,既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也将镜头投向普通民众的生活。
真实性是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在选题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也是在创作过程中首要呈现的效果。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现场感是构成新闻事实的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它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亲临现场之感。现场感的营造需要纪录片的创作者深入事件现场,观察并准确记录下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细节,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长镜头可以记录一段完整的时空关系,给观众以强烈的真实感,所以长镜头结合跟踪拍摄的手法,能够客观、真实地再现新闻现场,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捕捉现场同期声,结合典型的现场画面一起营造新闻现场的真实感。除此之外,对于新闻现场,创作者不能随意更改或者刻意布置。
《乡愁》第二集片段
新闻形象和新闻事件的真实感,要求创作者拍摄的是真人真事,反映的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容虚构和造假。在采访新闻人物时,要杜绝摆拍和导演,让人物的衣着、语言、情绪和状态等都呈现出本来的状态。如果人物在面对镜头时有紧张的情绪,可以在他熟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展开采访。例如在采访一个修鞋老人时,让他一边修鞋一边接受采访,要比让他端坐在家里或在特别安排的环境里接受采访更容易捕捉到他的真实状态和想法。(www.xing528.com)
对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感,要求创作者在现场具有新闻的敏感度,对事件的发展有预判性,在精彩的画面出现前做好准备,它一旦出现,便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例如在纪录片《乡愁》的第二集中,吴海霞跟二女儿一起翻看家里的旧照片,编导问她:“三个孩子谁最有个性?”吴海霞本来在说二女儿的个性,结果边说边触动起了回忆,谈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然后在镜头面前委屈落泪,并把自己不为人知的心里话表达了出来。至此,这个人物的情绪、内心世界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编导准确、全面地捕捉到这些信息,使吴海霞成为这个纪录片中人物性格展示最完整的一个。
在照明方面,新闻纪实类纪录片要尽量使用现场光照明,如果现场环境太暗,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人工光作为照明的补充,但是不要对被摄物体进行光线的修饰,也不要过度地使用人工光,否则会影响新闻现场的真实感。
故事化叙述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主流趋势,故事化并不代表在纪录片里呈现的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在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彩的线索和细节,组成相对完整的情节,从而对一系列事件或者抽象的观点进行故事化的表述。它需要创作者深入现实生活、深入了解拍摄对象,从而发现那些可以为故事化叙事服务的矛盾、冲突和悬念。新闻纪实类纪录片以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为题材,更容易从中发现有故事的人物和充满戏剧性的事件,通过故事化的叙述,吸引观众注意,带领观众思考。
不管是从微观上记录一系列事件,还是从宏观上记录社会热点,选择有故事情节的题材,都会使纪录片的作品构架和主题表达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具可看性。而有故事情节的题材,离不开有故事的人。有些人的故事跌宕起伏,让人看完唏嘘不已,例如《被顶替的人生》里的王娜娜,她被人顶替上了大学,人生和命运从此被改变。也有些人的故事看似平淡,却呈现出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人物故事,其背后所呈现的恰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群像。例如像《毕业了》记录的是一群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的毕业生。在该纪录片中,创作者的拍摄对象既是他自己,同时也代表了一个社会群体,使观众看到的既是他的故事,也是某一社会群体的缩影。所以,在选取拍摄对象时,一则可以选取那些有故事的人,真实记录他们现实生活中充满张力的、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二则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物,通过展示他们的故事,来展示一个群体的生存现状。总之,创作者要擦亮双眼去寻找“有故事的人”,继而根据具体情况敏锐机智地作出判断,再认真进行记录。创作者不是单纯地记录,而是用镜头去讲述主人公的故事,抛砖引玉地引发观众思考,让观众从别人的故事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看清人性的真实,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有故事的拍摄对象会给新闻纪实类纪录片提供一系列的事件。与剧情片的情节不同,这些事件往往是简单的、局部的、不完整的,但也包含了一些冲突因素。事件的戏剧化,就是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进行选择和概括,形成较完整的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的矛盾冲突过程。例如纪录片《毕业了》展现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该片导演选取了多位有代表性的毕业生,跟踪拍摄他们的求职过程,记录了他们在求职时的各种境遇和选择。
悬念是激发观众期待心理的重要手段。新闻纪实类纪录片中的事件有两种:一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一种是已经完结的事件。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事件未知的结果和人物未来的命运是片中最大的悬念,也是事件发展的中心线索,是矛盾和冲突聚焦的内容,必然会引发观众的收视期待。例如在《毕业了》中,几位毕业生在求职前对自己的就业方向都有一定的定位,他们能否找到合意的工作是片子一开始就设置的悬念,这也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纪录片接下来跟踪拍摄了几位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每个人在每次招聘中的具体表现和结果又成为一系列的小悬念,事件就在这些小悬念中展开和推进,最终揭示片子伊始设置的悬念——每个人是否如愿以偿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对于已经完结的事件,更要把握好悬念的设置,否则观众在已知晓事件结果后就没有多少观看欲望了。创作者需要在大量已知事件中梳理出一条时间线索,并在时间链条中不断插入“危险”“意外”“僵局”等事件环节,表现事件的一波三折,层层递进地将事件的真相披露出来。例如在《被顶替的人生》中,纪录片首先提出的悬念是张莹莹如何获取王娜娜的录取通知书,在调查了相关人员后,调查组发现一个重要的当事人已经去世了,这使调查陷入僵局,相关部门拿出了一份语焉不详的调查结果,企图平息事件。但是,民众和媒体对此有颇多质疑,所以调查组的人只能继续调查。随后,张莹莹的父亲供出这一事件的关键人物,使得调查得以继续进行。在展示这次调查时,纪录片不断地设置悬念,带领观众一起探寻事件的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