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分类型创作(上)介绍

纪录片分类型创作(上)介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曲六百年》第八集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自明代发祥以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纪录片分类型创作(上)介绍

学习目标

1.掌握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2.掌握新闻纪实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3.掌握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4.掌握理论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5.掌握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6.掌握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案例分析】

1.观摩《昆曲六百年》,分析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人文内涵。

《昆曲六百年》第八集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自明代发祥以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六百年》通过展示昆曲六百年恢宏壮阔的历史,让观众重新了解这一戏剧种类,感受到了它的艺术魅力,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这既是该片的社会价值,也是它的人文价值。除了展示昆曲的发展历程,该片还着重展现了昆曲的剧作家、表演家和主要的欣赏者——文人士大夫阶层。通过纪录片,我们得以窥探到几百年前知识分子生活情状、审美趣味和娱乐消遣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文人士大夫不仅是昆曲的欣赏者,也是昆曲的表演者和剧作者,其中一些为昆曲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被载入昆曲发展的史册。《昆曲六百年》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对于艺术精雕细琢敬业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物超越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精神节操。例如,汤显祖因为拒绝与张居正的儿子交往而屡试不中。在明中叶,程朱理学是正统思想,而汤显祖等人推崇个性主义、尊重人性发展,并呼应这种先锋思想,创作了《牡丹亭》。可以说,杜丽娘这一形象就是汤显祖的自喻,表达了他追求自由理想的心声。还有昆曲的另一剧作家——孔尚任,他作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传人,本来在仕途上非常得志,但是,在接触了一些明代旧臣后,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写出了《桃花扇》。《桃花扇》不仅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还展示了南明王朝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所以,孔尚任被康熙皇帝革职,后半生清苦散淡。类似这样的人物,本片还呈现了很多,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昆曲做出的贡献,也给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悲天悯人的优秀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昆曲六百年》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展示了昆曲的兴衰和艺术魅力,也在于它对昆曲背后的人的关注,也就是它呈现出来的人文内涵。

小结: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不仅要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要注重人文内涵的表达,即关注人的命运和价值、关注人性、关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人文传统的发扬。

2.观摩《乡愁》,分析新闻纪实类纪录片在选题上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乡愁情怀的民族,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的乡愁情结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浓。回家,跟孩子和家人团圆,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很多农民的中国梦。但是,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使得农民必须在外出打工和与家人团圆之间作出抉择。城市因农民工的贡献而加速发展,乡村则因为青壮劳力的离开而变得寂寥,可以说这一景象是中国很多乡村的现状。《乡愁》就是这样一部反映中国农民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新闻纪实类纪录片。(www.xing528.com)

《乡愁》第一季

在选题上,新闻纪实类纪录片首先要坚持真实性的原则,选材于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拒绝虚构和摆拍,让拍摄对象以其本来的面目出现在作品中。与以往很多以农村为题材的纪录片不同,《乡愁》里的中国农村既不是对乡土中国的观念化——在现代性视野中表现乡村的荒芜与颓败、落后与愚昧,也不是对乡土中国的诗意化——将乡村表现为诗意的田园,并对其进行讴歌,而是采用了类似于“直接电影”的纪实手法,以白描素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冷静的旁观态度,向观众展示了河南民权吴老家村的留守儿童、老人、外出打工者、一年四季的农情等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纪录片创作者用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如实记录普通农民的悲欢离合和日常生活,描绘出一幅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图景。

新闻纪实类纪录片重视选题的新闻价值,一切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进入编导的选题视野。它可以对当前的重大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例如纪录片《震撼——汶川大地震纪实》展示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支援灾区的感人故事,从制作到播出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时效性非常强。当然,有些选题虽然已经被表现过,时效性已不那么强,但是如果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从新的角度解读和阐释,这些选题也同样具备新闻价值。例如纪录片《月亮熊》,它在2011年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素材的拍摄,直到2012年归真堂上市风波出现后,借由这个新闻事件的发酵,创作者才将素材剪辑成片,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样,三农问题、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很多纪录片都表现了这一题材,不过《乡愁》以跟踪拍摄的方式来处理这一题材,拍摄跨越两年,累计拍摄时间超过一百天,前后期创作历时四年。在长期的追踪拍摄中,《乡愁》以平视的角度,敏锐地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细节,既为观众呈现了吴海霞、周卫东、周之岚等性格迥异的个体形象,也为观众呈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民的群像,这是以往同类题材纪录片所没有的。

小结:《乡愁》是一部“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现实主义力作,在选题上集中体现了新闻纪实类纪录片的选题特点——注重真实性和新闻性,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3.观摩《美丽中国》,分析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美丽中国》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合拍的大型自然地理类纪录片,该片以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环境为主线,共分为六集,分别是《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和《潮涌海岸》。该片采用高科技设备,全方位记录大自然的环境和美景,例如利用航拍的技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中国的山川大地;高速摄影,用慢动作展现肉眼无法捕捉到的信息;水下摄影,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水下世界。然而,最具魅力的并不是技术带来的视觉奇观,而是纪录片中所蕴含的内在的美、深层的价值。

《美丽中国》记录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独特地貌、多样生物、奇异景观,以及古老民族的生活方式。在这复杂而多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尤其是人类与动物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不禁令观众由衷地敬佩。面对大都市的繁华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这不仅为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而且也使人类的生存充满了残酷的竞争,这些压力与竞争都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快节奏与慢节奏、激烈竞争与一片祥和之间的对比,使城市中的人渴望从纪录片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使心灵得到净化。城市的快速发展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污染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人类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自然环境的代价。所以,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不仅借助视听之美来展现自然万物之美,更引发观众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省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综上,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神奇魔力源于大自然的魅力,但又不止于此,它通过“电影眼睛”和人的思考,发现自然之美,感悟自然之美,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或许正是此类纪录片的独特魅力。

小结: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表现在自然万物本身,还体现在作品所传达出的创作者的独特思考。

4.观摩《指尖上的传承》,分析非遗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指尖上的传承》是一部非遗类纪录片,每集选取一位非遗传承人,围绕其手艺展开详细的讲述,但这种讲述并不是教科书式的,而是以人物的情感故事为线索,包括人与人的情感和人与非遗技艺之间的情感,在情感故事的讲述中融入对非遗深入浅出的介绍,这样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传承的必要性,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从而使非遗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实现最大化。

非遗类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文化认知和传播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相传中传承至今,但因社会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变化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使得很多产生于农耕文明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异常激烈,年轻人更喜欢流行文化,非遗的传承遇到很多挑战,很多非遗技艺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了永久的记忆。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值得继续传承下去,在这种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而非遗类纪录片无疑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非遗类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技艺本身,而且还可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华夏子孙对自己文化的认知,通过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纪实影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第二,非遗保护和传承价值。如前所述,在现代社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口,有些非遗项目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用影像的形式把非遗技艺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将其永久地保存在影像里,若干年后,当该非遗技艺已经消失时,子孙后代还可以通过影像来感受和认知这种曾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过重要作用的文化遗产。非遗类纪录片就是这样的影像,可以永久保存非遗技艺的整个流程,并通过跨时空的影像永远“传承”下去。第三,审美价值。非遗类纪录片通过视听美的形式,将人类创造的非遗技艺之美和人类智慧之美呈现在影像中,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并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第四,人文价值。非遗归根结底是由人创作的,其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理念也会或多或少地融入非遗的传承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遗类纪录片具有唤起民众集体记忆和民族文化记忆的功能,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鲜活的集体记忆。

小结:非遗类纪录片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当今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此类纪录片的创作中应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基本知识】

由于拍摄内容、拍摄理念和拍摄方法等的差别,纪录片可被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类纪录片都有着独特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技巧,所以有必要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对每一类纪录片的创作进行详细讲述。本章主要从题材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人文类、新闻纪实类、自然地理类、理论文献类、社会现实类和非遗类这六类较为典型的纪录片为例,详尽介绍各自独特的创作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