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哪些要素构成呢?
一是要向观众交代清楚以下五项基本内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二是利用悬念、冲突、矛盾等技巧来为故事锦上添花,以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冲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矛盾中凸显故事的张力。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故事既要把基本的信息传递给观众,又要用技巧组织好这些基本信息,让故事变得饱满和鲜活。
悬念是小说、戏剧、影视等艺术种类在创作中惯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技法,是激发广大观众欣赏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西方编剧理论中,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1]观众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此,编剧应精心布置疑问,即合理地布置悬念,从而使观众的心理达到心求通而未达、心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在中国,虽无“悬念”一词,但是,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大收煞”“小收煞”,[2]其内涵与悬念基本相似。
通常而言,设置悬念的位置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戏剧效果:开头设悬,夺人眼球;片中设悬,扣人心弦;结尾设悬,回味无穷。正如李渔所主张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3]将戏剧的写作方法挪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同样可行。有人主张尽可能早地将悬念抛给观众以便引起他们的兴趣,正如马丁·艾思琳(Martin Esslin)所说:“在任何戏剧的形式里,某种基本问题必须相当早地出现,使观众能够可以说是全神贯注于悬念的主要因素。”[4]
《档案》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栏目,该栏目在尊重事实的同时,巧妙地采用戏剧性的手法讲述故事。例如,在《庄奴——一个站在邓丽君背后的人》这期节目的开头设疑:“他的一生与诗情画意相伴,他曾创作三千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他是一位影响华语乐坛的传奇人物,他创作的经典歌曲至今广为流传。庄奴,这位著名的词作家,也是邓丽君的恩师,他与邓丽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师生情谊?邓丽君演唱的这些经典歌曲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呢?”观众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了对庄奴和邓丽君之间发生的精彩故事的探索之旅。纪录片在开头设置悬念,可以为后面的故事做好铺垫,引导观众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挖掘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故事,探究人物的最终命运。
悬念也可贯穿纪录片始终,扣人心弦。曾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奖的《海豚湾》是纪录片故事化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部“谍战片”,渔民、警察是反面代表,而摄制组则像是与“坏人”斗智斗勇的正义化身。全片跌宕起伏,处处设置悬念,一个悬念解开,另一个悬念又随之而来,人物在悬念中成长、结构在悬念中呈现、节奏在悬念中形成,进而使整部影片跌宕起伏、格外好看。
纪录片临近尾声,一般也是“解密”之时,观众的紧张情绪在此得以释放,从而获得审美快感。如果说好的开始可以先声夺人,那么好的结尾则会达到余音绕梁的功效。悬念会促使观众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担忧、期望和猜测等心理,引起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引发情感共鸣,获得审美满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中主人公西斯托·罗德里格兹(Sixto Rodriguez)“死而复生”的结局出乎所有观众预料,世间流传着关于他死亡的各种说法,从而误导歌迷以为他真的死了,故事叙述到此处,观众也信以为真,而当他以底特律装修工人的身份出现在镜头里时,又带给观众无限震撼,这就是悬念的魅力。
对于纪录片来说,悬念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效果,但是,这种悬念是创作者从真实的生活和事件原有的逻辑中挖掘和提炼出来的,并不是人为创造的,这也是故事片和纪录片在悬念创设上的不同。(www.xing528.com)
雷电是冷和热产生冲突形成的;以岩洞为居所的人类祖先外出寻找食物,可能会与野兽产生冲突;竞技体育赛事中两队一争高下,会产生冲突;人与人争吵,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相争也是冲突的表现形式。[5]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的存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戏剧性。
对立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冲突,那么两个性格对立的人在一起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相遇之后会发生怎么样的情景?节俭的人——挥霍的人,聪明的人——愚昧的人,文雅的人——粗野的人,外向的人——内敛的人,乐观的人——悲观的人,勇敢的人——胆怯的人,冲突毫无疑问产生于人物性格。[6]因此,冲突也能刻画人物的形象。纪录片《小人国》以儿童的视角映射当下成人的世界,讲述孩子们关于权利、情感和探索的故事。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打架”就是冲突的外化表现形式。当强势的池亦洋遇上其他胆小怕事的孩子时会产生争执,这种激烈争执源自人与人之间性格的冲突。当调皮的池亦洋遇上严苛的老师,他毅然顶撞老师,甚至“辱骂”老师,以个人的方式来反抗不对等的人物关系。在《小人国》中,因对立的性格而产生的一个个冲突,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成一个个精彩的情节点。
鹰击长空,鱼游浅底,鸟飞于林。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人物的性格冲突亦可以追溯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冲突看似由一个孤立的原因引起,其实则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纪录片《牛铃之声》讲述了韩国一对老夫妇与老牛相依相偎的感人故事。该片塑造了一个沉默寡言、独断专行、固执己见的老头儿的形象,他坚持喂养家中的老黄牛,老太太对此尽管抱怨连天,但最终还是顺从了自己的丈夫。究其深层原因不难发现:韩国社会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遵循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秩序意识。当熟知这种背景后,我们便不难理解老头儿沉默表面下的固执和老太太抱怨背后的隐忍。正因冲突的存在,鲜活的人物形象便也被凸显出来。
《牛铃之声》片段
矛盾与冲突关系密切,矛盾似根,冲突如花;矛盾似风,冲突如浪。花自根生,而千姿百态;浪随风起,而形态不同。无风不起浪,无根不生花,冲突应该植根于矛盾的土壤中,不然就会成为虚幻之浪,无根之花。[7]
矛盾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夫妻之间的矛盾、邻里之间的矛盾等。产生矛盾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人类也就不复存在,千姿百态的生灵就会消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