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纪录片创作实用教程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纪录片创作实用教程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介绍几种开头解说词常用的写作方式。在纪录片的开头通过解说词点题,抓住拍摄对象最突出的特点,向观众说明最主要的信息,能够起到直接、“起句当如爆竹”的艺术效果。在纪录片开头解说词的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有效地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和规律,例如纪录片《毒祸》的开头,首先讲述了广州城繁荣与祥和的景象,随即,话锋一转,点出祥和景象之下隐藏的吸毒问题,对比强烈,能够让观众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纪录片创作实用教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头需要解说词的话,此处的解说词应格外引起重视。开头的解说词需要开门见山,呈现重要信息,或者制造悬念、吸引观众,或者营造意境、强化美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方式,都需要立足纪录片的主题表达和故事讲述,结合创作者的构思和拍摄对象的个性化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在此,介绍几种开头解说词常用的写作方式。

在纪录片的开头通过解说词点题,抓住拍摄对象最突出的特点,向观众说明最主要的信息,能够起到直接、“起句当如爆竹”的艺术效果。比如,《走近毛泽东》开头的解说词,用诗人、革命家、战士、统帅等关键词塑造出毛泽东的形象,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作品的主题,进而产生观看的兴趣。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这是他的少年(配少年毛泽东照片);

这是他的青年(配青年毛泽东照片);

这是他的中年(配中年毛泽东照片);

这是他的壮年(配壮年毛泽东照片);

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字幕)

这是他的晚年,八十三岁的毛泽东,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突然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走近毛泽东》开头解说词

在开头设置悬念,能够增强开头段落的未知性和趣味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起观众继续观看和解开悬念的欲望。例如,《普救蟾声》开头的解说词采用“说书”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同时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期待的心情继续观看。

现在的蒲州镇里,有个普救寺。

电视机旁的诸位看官,且听小女我说说发生在这古寺里的两个传奇故事。

刚到此地,便发生怪事一桩,看来这金蛤蟆还真的不好找。而奇怪的事又发生了……

——《普救蟾声》开头解说词

在这一类开头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中,创作者注重情感的注入,通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感受来写作,使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感,进而易于激发观众的共鸣。例如,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在开头通过一段散文诗般的文字流露出对历史、艺术、文化的浓郁情感,尤其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昆曲的喜爱,感情真挚、主题明确,使受众能够迅速被激发出同样的情感。

历史像一堆灰烬

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

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

去触摸那个余温……(字幕)

牡丹亭·游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表演者唱的内容,字幕)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歌剧俄国人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昆曲六百年》开头解说词

引发观众思考,是纪录片的追求。问题式开头的解说词可以使观众从更加深入的层面思考创作者在片中提出的问题,可以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比对,在比对中鉴别和思考。如果在开头就把问题提出来,便能够留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唠唠咱的庄户曲》开头提出为什么“二人转”如此有魅力的问题;《动物世界》中有一集《动物之雄》(上集)开头提出野生动物身体构造与技能的问题,以便使观众带着问题去观看纪录片,在观看过程中寻找答案,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

你说说,俺们这疙瘩的二人转有啥出奇的,不就是一男一女搁地当腰那么一转悠嘛?可你说,它咋就这么稀罕人呢?咋还一转悠就小二百年呢?

——《唠唠咱的庄户曲》开头解说词

世界上什么鸟飞得最快?哪种动物跳得最高?野生动物的技能可以和奥运会运动员的表演相媲美吗?不同动物的身体构造是不一样的。

——《动物世界》之《动物之雄》(上集)开头解说词

幽默的开头便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整部作品奠定轻松、有趣的基调,例如在《雕塑家刘焕章》的开头部分,创作者通过幽默的语言向观众介绍了刘焕章“大概是因为好玩儿”走上雕塑之路的背景,向观众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他是木匠,有人说他是石匠。然而,他不做家具,也不砌墙。是啊,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同木头、石头打交道了。起初,大概是因为好玩儿,后来却成了他拆不开、放不下、棒打不回的爱好和职业了……

——《雕塑家刘焕章》开头解说词

为看而写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展现景物、空间也是纪录片的优势所在,为了强化这一点,创作者可以采用景物描写的方式来安排开头部分的解说词。例如在《新丝绸之路》第三集《草原石头祭》的开头部分,用“纷乱的石块,残缺的土城墙”等景物生动形象地营造出作品所需要的那种古老、神秘的氛围,迅速将观众带到古丝绸之路的情景中。

(字幕:新疆塔什库尔干 石头城)这就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座标志性古遗址,因为塔什库尔干在维语中就是石头城的意思。

登上城堡,满地石头紧勒残破的城墙,透过断裂的墙壁,人们依稀可见1900多年前,玄奘西行时所描绘的那座石城相连傍水而起、十倍于现在所见遗址的宏大都城。那么是谁,为什么在这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牧场上,于砾岩峭壁之间耸立起了如此恢宏的石头城呢?

——《新丝绸之路》第三集《草原石头祭》开头解说词

因表现力强,对比是多种艺术形态都会运用的手法。在纪录片开头解说词的写作中,运用对比手法可以有效地揭示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和规律,例如纪录片《毒祸》的开头,首先讲述了广州城繁荣与祥和的景象,随即,话锋一转,点出祥和景象之下隐藏的吸毒问题,对比强烈,能够让观众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珠江潮水拍打着南中国的大门,广州城看上去一如以往的繁荣与祥和。吸毒活动在一些地方从过去单个隐蔽发展到三五成群,聚众吸食。

——《毒祸》开头解说词(www.xing528.com)

主体部分的解说词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重心,这部分的解说词信息容量大、风格多样,对创作者的构思水平和文字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主体解说词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或者格式,不同类型的纪录片的解说词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纪实类纪录片在纪录片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无论是以事件还是以人物为表现对象,都需要对主体部分的开端、发展和高潮等环节进行精巧的安排,需要结合人物的个性、经历等斟酌文字,在补充画面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做到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体现客观、真实性原则,不排斥抒情、议论性文字的使用,但一定要在纪实的基础上进行,避免过多的主观因素给观众带来夸张或者不真实的感觉。同时,纪实类纪录片主体部分的解说词要注意避免与同期声重复,在能够用同期声表现的地方,尽可能减少使用解说词,在必须使用解说词的地方,要注意简洁、精确,在必须要表达情感和进行议论的时候,也要将解说词融合在客观的语言文字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客观的效果。

比如在《乒乓球在中国》的第三集中,张继科出现在中超联赛的赛场上,随后引出对乒超联赛的简介,解说词客观、精准,用接近新闻的语言向观众传达有效信息。

2013年8月,在中国足协超级联赛的比赛现场,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看客,他就是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张继科。作为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的主力球员,张继科也是鲁能足球队的球迷,中超联赛期间他经常会到现场观战。

几天后,张继科领衔的中国乒超联赛鲁能队在济南主场迎战广东陈静俱乐部。本次联赛历时五个月,男女各九支俱乐部,分两个阶段,在全国进行160余场的争夺。

——《乒乓球在中国》第三集(节选)

表现类纪录片不仅客观记录真实事件和真情实感,还会融入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情感。因为这类纪录片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并不明显,所以解说词的串联作用就格外重要,要通过合理组织语言,把诸多相互之间缺乏外在联系的素材组合成一个整体。

解说词串联的方式以及对各种素材所采取的态度,反映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此时,解说词已然成为创作者与拍摄对象间个性融合的载体,其写作可以不必像纪实类作品那样完全按照人物、事件的原本状态来操作,可以适当加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超级工程》的这段解说词中,创作者通过展示一系列数字向观众讲述了港珠澳大桥之所以将成为“世界最长”大桥的原因,展现了其恢宏的气势,配合独特的画面剪辑方式与恰当的音乐,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

这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师们要花费长达6年的时间完成这座巨型建筑,他们每天要避开4000艘海船和1800多架航班的密集通行,用50万吨钢材建造全世界最长的钢铁桥梁,耗费230万吨钢筋混凝土,在深海水下打造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他们要全力抵抗台风和地震向大桥的挑战,对环保的苛刻要求也前所未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几代人的梦想,而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超级工程》解说词(节选)

思辨类纪录片大多以社会热点话题、具有争议的议题和历史文献等为对象,其目的不在于对问题和事件本身的简单描述,而是要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领观众一起思辨,进而加深其对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此类纪录片主体部分的解说词需要在完成叙事、信息提示功能的基础上,对要表达的观点和引发的思考进行提炼,用清晰、流畅的语言,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的思想。例如,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带有很强的思辨性,讲述了代表性国家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通过理性的文字对历史进程中各种文明的发展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使观众不仅了解了历史知识,还能领悟其中的奥义。

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百年时间的积蓄之后,英国人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使英格兰变得强大的是下述事实: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各方面已经就重商的必要性达成一致。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的同一个国会,同时在忙于分配海外贸易的职位,仿佛任何事情也没有发生。查理一世的鲜血还在流淌着,这个国会却通过了《航海法》。”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现在,轮到英国人来制定海洋竞争和大国竞争的规则了。此时,在英国人眼里,除了陆地霸主法国,其他国家已不是对手。在建立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节选)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纪录片,其主体部分解说词的写作有不同的要求,在此仅仅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纪录片的解说词进行简要介绍。纪录片作品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且有的类型之间并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只是在创作中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主体部分解说词的写作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可循,需灵活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结尾部分是纪录片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结尾能够成为全片的亮点,所以创作者必须认真构思这部分内容。一般来说,结尾解说词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样式:

大部分纪录片都会在结尾处对全片进行概括总结和提炼升华,这就需要用到概括总结式解说词。它的写作要求客观、简练,在概括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总结需要向观众强调的观点和结论,这种观点和结论的表述一定要明确,不能笼统和含混,否则非但不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反而会使他们产生迷惑的感觉。例如,在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结尾部分,解说词借用诗歌引出论述,通过思考世界市场的发展,对公司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9世纪时,英国诗人威廉·怀海德在诗中写道:战争的勇气因贸易而坚定,新的力量因征服而来!当地球有限的资源面对人类无限的欲望时,争夺和冲突无可避免地贯穿了整个历史,直到贸易战代替了为贸易而战争,谈判桌代替了战场,合作共赢代替了掠夺占有,公司走过的历程,重叠着世界现代化的脚印,其间充满了国与国的竞争与角逐,也留下了人类对自身的重新发现和思考。在市场的推动下,公司不停地创造和实现梦想,也学会了尊重与谦卑,利益驱使着公司逐鹿全球,但无论身在何处,只有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理想生活的价值,才能赢得未来。

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矛盾、机会、合作、分歧种种复杂境地中的公司,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回头!

没有人能够预测,在财富、权力、科技、文化等合力作用下,公司还有多少可以被激发的潜能。我们只知道,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公司的力量》结尾解说词

抒情式解说词适合在片子末尾抒发作者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为作品营造一种感性的高潮氛围。这种解说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逻辑结构严密,而且极富感染力,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处理方式。例如《牡丹》第四集结尾的解说词,由蒋大为的歌曲《牡丹之歌》引出,通过歌曲多年传唱不衰的现象,点出中国人对牡丹不变的情结,通过排比的方式带给观众强大的感染力,感情浓烈而又真挚自然,同时结合古诗词的引用对情感做了文化层面上的升华。

此后的30年,这首歌伴着牡丹花会传唱至今,这背后是每一个中国人对牡丹亘古不变的情结。花的世界里,王绣的困惑、蔡运章的探寻、崔月奇的守望、卫铸心的使命、张淑玲的等待、陈德忠的执着,他们的梦想,都与牡丹相伴。“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宋代思想家邵雍笔下的历史,至今未变。花开之时,就是追逐梦想的时刻。

——《牡丹》第四集结尾解说词

议论式结尾解说词的处理方式同概括总结式的方式相似,不同的是,前者可以通过议论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见解,这种议论可以是对纪录片的总结,也可以是从其中任何内容中引发的思考。此外,议论的范围、主题、内容可以更加宽泛,便于提升作品的思辨层次,深化主题。例如,在纪录片《复兴之路》的结尾,解说词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点题,发表议论,在议论中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同时也流畅自然地完成了第一集与第二集之间的衔接。

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谁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谁能让中国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呢?

——《复兴之路》第一集结尾解说词

寓意式的处理方式能够给观众带来更无穷的回味,引发更广泛的联想,具有较大的意境扩展空间,写好这种类型的解说词,要注重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例如,在《西湖》的结尾,创作者除了采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还通过“天使”的比拟,表达了“双脚踏进这片胜景便是来到天堂”的寓意,不仅再一次营造出湖光山色的意境,同时带给观众无穷的回味。

“山外青山楼外楼”,宋代诗人林升的诗句,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了更为悠远的景深。置身西湖,极目远眺,我们看到了绵绵五洲的山外之山,茫茫四海的楼外之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对于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是一种传闻;对于已经到过这里的人则是一种总结。另外,我们还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每个人都是天使,只是丢失了翅膀,回不了天堂。现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不管有没有翅膀,只要你的双脚踏进这一片湖山胜景,那么,你便已经来到了天堂。

——《西湖》结尾解说词

悬念带有很强的戏剧性,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所以,非常适合用在系列纪录片的结尾解说词中,在每一集的结尾总结本集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设置悬念,达到一种承前启后的效果,为下一集的内容做好铺垫,激发观众持续收看的兴趣。例如,在纪录片《玄奘之路》第二集的结尾,解说词对高昌王的国书和命令进行了描述,并交代了它们对玄奘的西行之路产生的影响,即无奈放弃沿着草原西行的计划。为什么会这样?高昌王是什么样的人?玄奘能否顺利前行?这正是下一集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叫庙儿沟的地方,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的郊区,这处轮廓已经模糊的废墟,是一处佛寺遗址,根据玄奘的西行路线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他走出大漠之后看到的那座佛寺。

在西域的这座佛寺,玄奘受到了僧侣最热情的接待。一连几天休整之后,玄奘开始策划继续西行。

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开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刚从沙漠中九死一生的玄奘,打算沿北道西行,然而高昌的国书打乱了玄奘的计划。

高昌在伊吾以西,是西域的第一大国,高昌王命令伊吾人必须将大唐僧人送达高昌。

“高昌王威震西域,我无法拒绝,沿草原西行的计划只能放弃了。”(玄奘的内心独白)

高昌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等待玄奘的命运又是什么呢?

——《玄奘之路》第二集结尾解说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