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第一节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纪录片中,画面是主要的,解说词只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解说词只有与画面完美配合,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为了在纪录片创作中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就必须准确、简洁地使用必要的解说词。创作者在处理这样的画面时,需要灵活使用解说词,以便及时、准确地补充相关信息,避免观众产生误解。纪录片要做到客观和真实,“准确”是其应有之意

第一节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纪录片中,画面、音乐、音响音效、字幕、解说词等视听要素各司其职,共同为内容服务。解说词的作用在于通过言语的形式说明和解释画面不能完全传达出的信息。

纪录片解说词最重要的作用是配合和补充画面,画面是解说词写作和构思的基础,画面与解说词配合得当是保证纪录片质量的前提。

画面是纪录片记录和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要素,其包含的视觉信息是观众感知作品最重要的途径,不断提升画面的质量、信息量和形式美感是创作者的不懈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画面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画面能够具象地展现拍摄对象的轮廓、色彩等外形特征,也能够说明拍摄对象随时间的流逝所发生的外在变化,但是,无论这些外在的表现如何精美和流畅,仍存在很多画面自身难以表达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予恰当的补充,就会出现表意模糊、情感不充分甚至让观众误解的现象。而声音、文字等信息对画面能够起到补充和说明的作用,这也正是解说词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的体现。

从形式上来看,纪录片解说词是在画面的基础上说明和解释画面无法包含或表达不完整的信息的一种语言形态,介于书面化的文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之间,既具有文学语言规整、凝练、流畅的特点,又具有口头语言简洁、通俗的特征,兼具文学性与口语化特征。具体来说,纪录片解说词有以下特点:

第一,纪录片解说词具有画面感。纪录片解说词不同于文学语言的主要原因在于它需要与画面紧密配合,是一种以画面表现为基础和目标的语言,无论是对片中人物与事物的介绍性解说,还是创作者的观点表达,都需要以纪录片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解说词不仅要抓住画面内容最主要的特点,还要努力揭示画面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包含的哲理和蕴含的意境等。

第二,纪录片解说词具有非独立性。文学语言、口头语言本身都是独立存在的语言形态,能够自主地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但纪录片解说词由整体的叙事需要来决定,并且依附于画面,所以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语言形式。在纪录片中,画面是主要的,解说词只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解说词只有与画面完美配合,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第三,纪录片解说词具有思辨性。有人说,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否则,很难从生活中挖掘富有哲理和深层韵味的细节。与之相适应,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也不仅限于丰富和补充画面,还可以提升作品的立意水平,展示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创作者在真实的素材面前思辨,并在思辨中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如前所述,正因为纪录片画面存在局限性,解说词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当画面和同期声已能较完整地完成故事的讲述时,解说词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解说词的使用需遵循“当用则用,不需用时坚决不用”的原则。当创作者遇到以下情况时,解说词的存在便获得了合法性。

第一,画面无法展示拍摄对象的全部基本信息。纪录片向观众展现拍摄对象的各种基本信息,就好比新闻报道中的“5W”(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如果这些信息存在缺失,就会导致观众无法完整、全面地理解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所有内容,甚至会产生偏差和误解。为了在纪录片创作中避免这个问题的出现,就必须准确、简洁地使用必要的解说词。(www.xing528.com)

第二,传达抽象的、哲理性的和主题性的信息。生动、形象、鲜活是画面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够通过具象的影像表现出来。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单一的画面本身不具备主题性。主题性信息、抽象的内容和蕴含哲理的话题需要通过创作者的构思、对画面的组接和必要的解说词来表现。

第三,画面信息存在多义性和模糊性。纪录片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需要通过画面等介质来表现,但是,观众会在其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所以,会出现偏差甚至产生误读的可能。相对于抽象的、严谨的文字语言,画面语言在一些情况下经常呈现多义和模糊的状态,不同的观众会作出不同的解读。创作者在处理这样的画面时,需要灵活使用解说词,以便及时、准确地补充相关信息,避免观众产生误解。

第四,展现已经发生的、缺少完整视频资料的历史事件。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回顾和展现已经发生的事件,但是很多历史事件并没有完整的视频资料。此外,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是有着自身发展轨迹的客观事物和人物,创作者不能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涉或导演,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事件过程没有被拍摄下来的情况。如果事件已经发生却没有被拍摄下来,且必要的采访也无法交代事件的过程时,创作者就需要通过解说词来补充相关信息。

第五,表现还没有发生的、未来的场景。不同于允许故事虚构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是对真实场景的客观记录,故而无法记录尚未发生的未来的场景。但是,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无所不包,难免会出现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未来景象的预测和推断,此时,解说词就成为交代这些信息的手段之一。

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用得多还是用得少,解说词都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必须与画面相配合,为纪录片要表达的主题和表现的内容服务,因此,它有着特殊的写作原则。

具体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首先要做到的,因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需要以画面为基础,所以要充分注重与画面中具体人物和事物的呼应,不能脱离这些具体的形象漫无边际地写作。这个要求也符合纪录片传播的需要。无论是影院播映、电视播出,还是网络播放,观众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观看、接受、思考纪录片中的各种信息,所以解说词需要尽量生动、具体,以便使观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而产生共鸣。此外,当创作者需要通过解说词表达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时,也要遵守这一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表述才能够做到与画面形成合力,不要像议论文那样抛开具体的画面,完全按照作者的抽象思维进行写作。

纪录片追求的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真实记录的效果,需要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画面信息不完整时,就会使观众产生与所表现情景的距离感,在头脑中形成不完整的、单薄的印象。这就需要解说词在提供补充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画面形象的需要,尽可能营造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为了让解说词更加形象,需要适当使用修辞手法,比如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方式来增强画面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纪录片要做到客观和真实,“准确”是其应有之意,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也需要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如果解说词中的语言、数据、观点出现错误,那么即使画面再真实,也会导致纪录片作品“失真”,违背纪录片创作的“客观”原则。

因为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与延伸,所以解说词写作切忌冗长,避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尽量让观众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最主要的画面信息上。为了能够达到简练的效果,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多用短句子,用最贴近生活的话语和观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