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2.掌握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3.理解解说词的不完整性。
4.掌握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5.能够独立完成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案例分析】
1.《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是我国两部长江题材的优秀纪录片,分别拍摄于1983年和2004年。二十年间我国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也体现在解说词上。观看这两部纪录片,从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角度思考两部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特点的不同。
《话说长江》拍摄于1983年,当时我国大部分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受“宣传”理念的影响,遣词造句、解说员的播音语气和声调都带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解说词与画面关系的角度来看,解说词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创作者通过解说员之口把自己要表达的理念和情感鲜明地讲述出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比如下面这段解说词,把创作者的情感用诗歌化的语言展现了出来,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强化表现力,对画面形成了一种主导的态势。
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文明的祖国。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着神州华夏;甘甜纯美的乳汁,养育着炎黄子孙。赫赫功绩,无比辉煌!
——《话说长江》解说词(节选)
《再说长江》拍摄于2004年,这部优秀的纪录片同样气势恢宏,使观众看后荡气回肠。解说词的使用同样体现出创作者的豪迈之情,但与《话说长江》相比,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这部纪录片中,画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解说词配合画面来交代信息、抒发情感、发表议论,整体风格“内敛”了很多,从“有我之境”转到了“无我之境”。下面这段解说词,舍弃了诗歌化、宣传性的语言风格,却又不失优美,在娓娓道来之中为画面注入情感,引导观众感受画面所传递的信息。(www.xing528.com)
《再说长江》
汹涌狂暴或静流如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再说长江》解说词(节选)
小结: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创作理念和受众欣赏趣味,都会对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2.纪录片《英和白》没有使用解说词,但创作者通过其他艺术手法也能充分表达创作意图。观看本片,思考纪录片创作者是如何不通过解说词来表情达意的。
《英和白》
纪录片《英和白》拍摄于1999年,记录了熊猫英及其训练师白的生活点滴。在这部纪录片中,创作者虽然没有使用解说词,但是在结构的安排、镜头的运用和音乐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精巧设计,使得这部纪录片明显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意图。
创作者没有按照惯用的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片,而是把英、白和娟三个主体以及在环境中有着重要作用的电视机凸显出来,进而按照表达的需要把这四个“主体”的素材进行交叉剪辑,放弃顺序叙述的方式,以此来着重突出“孤独”的主题。在需要强化表意的时候,创作者刻意运用“反常规”镜头处理,比如纪录片开始的时候使用了颠倒拍摄的镜头,强化本应“群居”的人现在却像熊猫英一样“独居”,再配合精心处理的同期声和音响音效,放大了画面所传达的“孤独”的感受。此外,本片的音乐运用也比较精巧,创作者将生活场景中的音乐、歌剧和传统戏曲等安排在一起,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小结:解说词的运用是为纪录片的内容服务的,为看而写、为听而写,不能简单地读解画面,也不能喧宾夺主地掩盖画面的主体性,更不能滥用解说词,特别是主观性极强的解说词。
【基本知识】
纪录片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和真情真景为对象,以揭示真实为目的的艺术形式。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和构成要素十分多元,当画面的表意有所欠缺时,解说词的作用便凸显出来。解说词是纪录片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画面的补充与延伸,有着一套独特的写作原则和运用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