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2.掌握旁观式记录与介入式记录的辩证关系。
3.掌握纪录片的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
4.掌握纪录片的创作者对拍摄对象应持有的态度。
【案例分析】
1.观摩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思考在合一式拍摄关系中,创作者应如何处理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讲述的是一位出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年轻纪录片导演杨帆,骑着摩托车独自开启寻找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年轻人的环球旅行故事。通过两年半的寻找和拍摄,杨帆共行驶1.3万公里,最终找到23位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其中有17位的故事在纪录片中得以展现。他们分别来自蒙古、俄罗斯、芬兰、越南、冰岛、爱沙尼亚、波兰和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虽然这些主人公身处异地、命运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身上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张力和人性的魅力。这是一部青春与青春碰撞的纪录片,亦是一部积极向上、乐观励志的纪录片。
就创作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大部分纪录片创作者与拍摄对象在拍摄前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但也有例外的情况:一是拍摄对象本身就是创作者,一是拍摄对象与创作者在情感或经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也会出镜。对于这两种情况中的拍摄对象和创作者,我们一般称之为合一式关系。
在《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杨帆既是导演也是影片的主人公之一,在这种合一式关系中,“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主观表达”表现得更加明显。首先,对拍摄对象的选取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选择。杨帆将拍摄对象聚焦在与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同龄人身上,凭借的是自己的主观判断。其次,该片的解说词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在介绍这些拍摄对象的人生故事时,导演难免会将其主观情感注入其中。例如,在第二集《“90后”妈妈》中,杨帆对几乎没有收入来源的芭森扈夫妇能否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表示担忧。在整个作品中,杨帆呈现得更多的是拍摄对象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以及“90后”阳光健康、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部纪录片可以完全避免创作者的主观介入,绝对客观、真实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纪录片只能无限地接近现实生活,但不可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但是,我们在进行主观表达时绝不能偏离事实、弄虚作假,不能变成创作者个人自恋式的自我表达,尤其是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中。《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但并没有让观众感到反感,因为它采用了深入现场的纪实拍摄方法,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使作品具有极强的带入感和真实感,最大限度地全面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表达了纯真、质朴的情感。
小结:综上所述,纪录片应该做到对现实的客观记录,唯有如此才能给观众提供真实的影像。主观表达是记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实,因为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暗含着创作者的主观表达。两者并不矛盾,相反,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主观表达,才能更准确地展示主题,进而为观众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
2.观摩由美国纪录片大师梅索斯兄弟拍摄的直接电影经典之作《推销员》和法国导演让·鲁什拍摄的真实电影经典之作《夏日纪事》,体会旁观和介入这两种记录方式在创作态度、创作技巧和作品风格方面上的异同。
《夏日纪事》片段(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电影摄影及录音技术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剧情片方面,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走上街头,拍摄的影片带有很强的即兴感风格。与此同时,纪录片导演也大受启发,开始追求比以往更加“真实”的纪录片美学风格。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及加拿大出现了“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派系,法国则出现了“真实电影”的纪录片派系。
1968年,阿尔伯特·梅索斯(Albert Maysles)和大卫·梅索斯(David Maysles)兄弟拍摄的纪录片《推销员》是直接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品。影片着重刻画了四位推销员从芝加哥到佛罗里达州区域的推销经历。影片中的推销员不是日常我们熟悉的推销家电或水果刀等日常用品的人,而是极为特殊的群体——《圣经》推销员。他们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于美国各地,所能推销的商品只是《圣经》。影片为观众介绍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他们既要以神父的身份来宣传基督教思想,又要想尽各种招数,或是哄骗,或是哭诉,来赚取他们所需要的钱。
这部纪录片践行了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没有采访,没有解说,杜绝创作者的介入。摄像机就像墙上的苍蝇一样,冷眼旁观推销员的工作和生活。该片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主观评判,仅仅依靠记录生活本身的直接电影方式,就成为一部具有强烈的社会学意味的纪录电影。
与这部影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的真实电影代表作《夏日纪事》,由法国人类学家兼电影导演让·鲁什和社会学家艾德加·莫兰等人共同拍摄。这部影片以“真实电影的一次实验”作为副标题,“真实电影”的称谓由此产生。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说,影片处处体现着实验的意味。影片一开始展示的就是导演鲁什和莫兰等人对普通人能否在摄影机前畅谈真实想法的讨论,接着走向街头对路人进行“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对此问题,有的人置之不理,有的人停住脚步思考,有的人百感交集,甚至流下眼泪。但这种采访并不太成功,于是影片慢慢从简短的路人访问变成深入的室内访谈。访问对象有画家夫妻、二十岁的男学生、车厂工人、意大利女子,还有两位非洲人。在影片的最后,受访者被导演邀请一同观看他们的受访片段,并评判自己的表现。最后,导演对这次拍摄进行了一番自我批判,离开了放映室。鲁什向莫兰表示对这次的实验结果很失望,两人说声再见,影片就此作结。
与《推销员》中冷静旁观的风格完全相反,《夏日纪事》处处体现着纪录片创作者的介入和干涉。创作者除直接出镜进行采访外,还与拍摄对象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推动了整个事件的演进和发展,从而实现把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的效果。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之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采取客观纪实的拍摄技巧以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它与真实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旁观式”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对象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鼓励并触发被摄对象表达他们的想法。直接电影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被收入镜头,而真实电影赞同苏联纪录片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摄影机远比人类不完善的眼睛更能揭示人类社会更深层次的真实。
小结:综上所述,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是纪录片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两者虽然美学理念不同,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同,但都追求真实地反映世界。只不过直接电影认为不加干涉的冷静旁观才能捕捉到真实,而真实电影认为真实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创作者的介入和触动才会浮现出来。
3.观摩系列纪录片《变形计》,分析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不平等性,以及创作者对拍摄对象应持有的人文关怀和客观态度。
《变形计》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在中国掀起了热潮,而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则掀起了一股“新生态纪录片”的风潮。该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体验,节目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它秉承“换位思考”这一理念,并将互换推向极致;节目的参与者不仅要站在对方立场去设想和理解对方,还要去体验对方的生活,从而体验不同人生,达到从对方的生活中收获成长经验的目的。
《变形计》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经播出了十余季。《变形计》的主人公往往是处于社会热点中的人物,节目多次将镜头聚焦城市中的问题少年,例如第一季《网变》中的程成、第七季《逆风飞翔》中的赵迪、第十季《草样年华》中的杨桐等。节目在展示这些少年的暴力、网瘾、叛逆、厌学等问题的同时,也展示了与其进行互换的农村孩子的朴实、纯真、懂事、好学等品格。这种对比正是创作者和拍摄对象的不公平性的反映。这个节目的问题在于只简单地展示了问题少年的顽劣,并没有深入地探讨背后的成因,好像这些孩子生来就是“坏孩子”。毋庸置疑,节目放大了他们“坏”的一面,节目组甚至故意激怒他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坏”。他们的父母、师长、同学也一再历数孩子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他们的责任,也不是社会的责任。对于农村孩子,节目组则主要展示他们纯真、美好的一面,刻意向观众传输这样的理念:在山清水秀、物质匮乏的农村,那里的人更朴实、善良,城市则是滋生各种贪念、罪恶的温床。可以说,不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少年,在节目中都不具有话语权。虽然他们可以在节目中展示自己,但是无法控制节目组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也就是说,他们的形象是节目组塑造的,这种形象很可能偏离他们实际的情况,可是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在节目的最后,城市里的孩子往往都痛改前非,与父母、学校和社会达成谅解;而农村里的孩子在经历了七天的城市生活后,仍旧要回到原来的生存环境里。这种互换对农村孩子内心的触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他们在互换结束之后,是否还会像从前一样乐观、朴实,安于自己的生存状态?他们在经历互换之后对于社会到底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针对这些问题,节目组没有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这也是这个节目引起争议最大的地方。不管创作者在节目中展现出对这些孩子多么大的善意和同情,节目组对拍摄对象尤其是对农村孩子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小结:综上所述,在了解了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与拍摄对象之间的不平等性后,对于创作者而言,要学会尊重拍摄对象,尽量客观地记录拍摄对象的言行和思想,不能因为评奖或商业等目的对拍摄对象进行片面的、扁平化的处理,或者仅仅把他们作为提高收视率的噱头。
【基本知识】
在上一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纪录片的概念、特性和功能、发展历程和创作原则等基本问题,也许,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创作自己的纪录片了。但是,在正式的创作之前,我们还需要厘清纪录片创作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诸如:纪实与真实的关系;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是否矛盾;面对拍摄对象,创作者应该秉持旁观还是介入的态度;如何看待创作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这些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关系着实际创作中的拍摄方式和作品风格,甚至还会涉及纪录片的伦理问题。本章将对纪录片创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进行辩证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