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定义和特征。
2.掌握纪录片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3.明确纪录片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4.掌握纪录片的创作原则。
【案例分析】
1.观摩卢米埃尔兄弟的作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最早的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火车进站》
《工厂大门》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是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1985年拍摄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影,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纪录片的雏形。《火车进站》记录了巴黎萧达车站一列火车进站的情景。影片最开始是空旷的火车站台,随后一个手推轻便行李箱的中年搬运工出现在月台右侧。远处的火车向镜头驶来,其在画面中的面积越来越大,视觉冲击力也越来越强。火车减速,车身沿月台缓缓停下,车厢中的乘客纷纷走下来,有的乘客走近摄影机好奇地观望,并出现在镜头中。这段影片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人们下车、行走、观看摄影机拍摄的真实场景与反应。《工厂大门》记录了工人们下班后或步行或骑车纷纷离开工厂的场景。镜头中的工厂有两个门,门在画面中的位置、比例以及镜头的光线运用都比较合理。
这两部作品体现了纪录片在雏形阶段的特点,其创作者卢米埃尔兄弟不仅是摄影师,也是发明家,正因为他们在摄影技术领域的创新,才使用活动影像来记录现实景象得以实现。《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出现的,这也说明纪录片创作从雏形阶段就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特征。由于这些影片还处于比较简单粗糙的阶段,即使《火车进站》能够带给观众真实、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工厂大门》能够体现出纪录片客观记录的原则与精神,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片种,纪录片仍需要不断发展,无论在技术手段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需要创作者的不懈努力。
小结:通过观摩处于雏形阶段的纪实性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生命的魅力,认识到纪录片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虽然《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有些“简单”和“稚嫩”,甚至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但它们在纪录片发展历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先导性作用,具有开拓性意义。(www.xing528.com)
2.观摩纪录片《西藏的诱惑》《八廓南街16号》和《西藏一年》,体会不同时期三部“西藏”题材纪录片不同的特点。
《西藏的诱惑》
西藏是很多创作者乐于表现的题材,在表现西藏的众多纪录片中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由社会文化发展、创作理念和摄制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藏的诱惑》《八廓南街16号》和《西藏一年》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创作完成并放映。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观摩和比较,我们能够大致了解我国纪录片在这三个时期的创作理念。
《西藏的诱惑》写意风格非常强烈,其画面、解说词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通过展示四个艺术家在西藏的体验、艺术探寻以及虔诚的僧侣潜心朝圣,表现出西藏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营造出一种崇高而纯净的意境,是我国“写意派”纪录片的优秀代表。
《八廓南街16号》采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和不介入的态度,力求客观再现事件的真实面目,这与“直接电影”的理念相通。八廓南街16号是拉萨市中心其中一个居委会的所在地。该片记录的便是居委会处理计生、摊贩管理、纠纷调解、扫盲等琐碎事务的情景,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居委会的日常工作。与《西藏的诱惑》相比,该片没有过多的解说词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的观看体验。
《西藏一年》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西藏江孜8名藏族群众自夏季到第二年春季的生活。摄制组为了能够更加贴近拍摄对象,与拍摄对象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专门请了4名藏族摄影师,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跟踪拍摄。这是一部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创作的纪录片,采用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八廓南街16号》片段
《西藏一年》
小结:同样是西藏题材的纪录片,上述三部作品在创作理念、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反映了我国纪录片发展的进程。学习纪录片创作,需要对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不同的创作流派与风格、纪录片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只有在对前人经验和自我体验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基本知识】
当今时代,纪录片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创作者和广大受众的青睐。任何艺术样式都有其自成体系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技法,纪录片也不例外。对于纪录片的初学者来说,首先明确纪录片的内涵、种类、属性、特征、功能、发展历程和重要流派等,对今后的创作实践大有裨益。在本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进纪录片的世界,追溯它的发展源头,梳理它的发展轨迹,明晰它的创作本质和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