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电影(电视剧)制作工作顺序和重点

四、电影(电视剧)制作工作顺序和重点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在制片方面的几大关键程序基本上是按照如下的操作顺序进行排列的:策划、编剧、监制、制片、营销、演员、导演。电影和电视剧严格意义上讲,已经进入了策划的时代。策划人的职责是在一个特定类型下进行电影(电视剧)组织工作。做电影创意与策划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敏感、敏锐的人,既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也要对电影知识非常了解,还要对电影制片、市场等方面有所判断。

四、电影(电视剧)制作工作顺序和重点

过去中国电影的制度是不健全的,是导演中心制,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制片人制度的建立健全,制片人成为电影(电视剧)制作的核心。随之出现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是科学合理的。下述讨论的七个方面的程序和顺序都是电影制片管理范畴,也是目前电影制作几大关键程序,其操作顺序是非常必要且值得重视的。

今天,我们在制片方面的几大关键程序基本上是按照如下的操作顺序进行排列的:策划、编剧、监制、制片、营销、演员、导演。

(一)策划

第一项工作首要是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策划,以及谁来完成电影的策划。通常我们称项目策划,或者是电影(电视剧)的项目策划。

万事开头难,策划是平地起炉灶的工作,也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孕育电影内容的工作。

策划,表面上是针对电影,实际上是针对整个项目所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对此通常存在六种理解:

1.项目创意、题材、剧本的策划

主要是针对电影的剧本初期策划和孵化的过程。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市场对什么样的电影会有响应,同时,锐意创新、思路敏捷,在发起的内容上和风格样式上有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构思。可以想到常人所不能想的内容,说出来的故事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幽默风趣、易于理解。

这样的策划主要是剧本的策划。善于通过精心选择的题材和类型编造故事,对人物和情节进行精心策划,能够有效地组织各种戏剧元素和策略来实现故事一波三折的起伏。做到剧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善、完美、丰富。让人在无法预测的故事走向中,随情节的变化产生情感的跌宕。

这时的剧本策划和剧作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和理智的转换,用理性思考,用感性体验。策划的初期往往是一种类型选择、结构设计、风格驾驭、走向安排、多种发展和整体的结构脉络。

剧本的策划就是去写别人没有写过的结构(故事都是一样的),去写别人没有表现过的情节和细节,寻找非常令人振奋的结局,使策划的剧本在特定的语境和规定情境下,把故事、过程、结局、人物、性格、角度高度统一在一个特定叙事结构中。

策划的关键在于其思考和思路的出其不意,对不同题材(甚至是熟悉的题材、体裁)可以采取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剧作角度,出其不意地表现故事和人物,展示故事中问题的多个侧面,对剧本内容的整体、结构、人物、风格、市场、判断、程序、创新、营销、完成的整体宏观程序的设计。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考虑一定的有效手段,达到某种预期的价值目标。通过想象、策划、构思、设计、决策、计划、制作的过程使该策划的内容非常缜密。

通常策划在开始阶段就要给项目或剧作起一个非常好的名字,来引人注意,甚至产生社会影响,使人对其感同身受,使项目本身得到非常高的关注。

2.整体项目内容和细节策划

策划,开始一定是朦胧的,甚至是不确定的。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走心的内容,虽然不具体,但已经渗透到整个电影项目思维的各个环节。

策划主要是项目、题材、剧本的策划,其工作不仅仅是在拍摄的前期,这个过程甚至可能非常漫长,包括电影项目制作前后、制片前中后期及过程中的对内制片、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使电影能够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策划者是策划内容的总负责人,对整个电影的题材、风格、样式、类型、定位、特色等方面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策划者还要有非常广的知识面,有一定的策划能力,特别是有非常好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与电影项目涉及的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以不变应万变。

策划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因为它所有的工作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极促成。电影的立项、制作和完成都离不开它。

如今,策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好的人选也是非常难得。电影和电视剧严格意义上讲,已经进入了策划的时代。

3.完成策划工作的内容和整个过程

策划本身具有一些设计的色彩,属于凭空想事,甚至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精神活动。

在一个故事的基本结构中,要对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和安排,对所有事情都要有预见和预案。

策划,就是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各种故事、素材、内容、风格,是一种系统工程。其在实质上是需要运用理性分析和感性思考的思索行为。策划者往往需要懂得设计、安排、市场、宣传、手段、选择和决定。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考虑市场目前没有的影片类型,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缜密规划的意识。

策划人的职责是在一个特定类型下进行电影(电视剧)组织工作。需要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思维,从特殊的角度把理性和非理性的东西和谐地统一在一定的工作模式和状态下。策划的内容最需要的就是新(新颖)、奇(奇异)、特(特别),即使达不到,也要有惊(惊讶)、出(出奇)、另(另类)的效果。

策划需要多角度看问题,想尽办法做到出其不意,尤其讲究做事情的创新、整合。策划就是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所有的方法和手段,为既定目标进行计划和构思的过程。

对于创作本身,策划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非常必要。其将感性和突发奇想的内容变成一种理性的程序行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设计、安排、选择、决定,将概念变成可能。

4.电影项目的策划

电影项目包括我们经常说的院线(剧情)电影和“网大”(网络大电影、流媒体电影)。电影项目的策划主要是做微观层面的事情,如做什么样题材、类型的电影?什么样的剧本?有没有艺术品位?用什么形式才能提高票房率?

做电影创意与策划的人,应该是一个非常敏感、敏锐的人,既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也要对电影知识非常了解,还要对电影制片、市场等方面有所判断。将来的发展,可以做制片、导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转行,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一份好的项目策划,不但可以迅速聚集投资方及合作方,也会聚集编剧、导演、演员、发行等其他专业人士。项目的策划,给制作公司带来收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公司的声誉在业内得到提升,同时也是对公司品牌的最好宣传。正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是这个道理。

“策划”突出的是一种科学、智慧的构思过程,也体现一种务实和缜密的实现过程。作为策划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智慧,能在海量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机会,还要根据已经占有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取舍,以期为具体的电影项目找到一种冲动和灵感,提出自己独特的构思和方法。项目的初始设计有了以后,就要有剧本策划,主要是找对方向,用对人,解决市场调研的问题,确定统领和完成项目的制片人。

5.电视剧(网络剧)项目的策划

电视剧(网络剧)的策划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主要是思维方式、方法与电影策划完全不一样。但是,电视剧项目的策划主要还是对市场、收视率等微观层面的东西关注比较多。

不是说想好了题材、市场和故事以后,就可以进入策划的领域,电视剧(网络剧)策划考虑的空间非常广,方面也比较多,可以说遍及电视制作领域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一种类型、风格、内容、过程、程序、市场的策划,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预期的结果和判断,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掌握电视剧(网络剧)市场的规律和主要观众的诉求和心理。认真做好片名、梗概、大纲,有助于让投资方了解我们策划的内容。在电视剧(网络剧)策划过程中,策划者的经验和水平非常重要。策划过程中电视剧(网络剧)内容和收视率是非常重要的,策划应当具备前瞻的观念和意识。现在的网络剧播出标准已经和电视剧几乎一样,甚至更加严格。

从电视剧(网络剧)的投资制作方面来设计策划的内容,我们需要侧重从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形态和意识方面来开展策划的工作,注意做到面面俱到。在制作和策划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市场、类型、内容、质量、传播方面的问题。

今天的电视剧(网络剧)策划,不仅仅只是针对卫视台,还可以针对地面台,甚至是网络及流媒体播出平台系统。电视剧(网络剧)有一种极为特殊的节目回报形式——广告和会员。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电视剧(网络剧)策划对点击量、流量和收视率就具有非常大的引领作用。

近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剧(网络剧)的策划和制作,一直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电视剧市场经验,结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已进入一个逐步成熟、提高、发展的阶段。至于其他的电视节目,可以说还处于原创少、抄袭多,自主少、模仿多,特色少、跟风多的局面。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还看不出在新的环境里将进入一个真正以原创和策划为特色的时代。但是与以往相比,还是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环境。

6.策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项目策划的工作首先是要针对准备的电影、电视剧写出策划书,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剧本类型、市场定位和营销方案等。

策划书在理论上应该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资金筹措: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资金整合,其合作模式、资金结构、比例控制、预期经济效益和涉及的主要问题。

(2)剧本类型:开始就要设定剧本的类型、所要表达的主题、主要人物(形象、性格)、故事的主线和卖点。

(3)市场定位:调研同类作品近三年的社会影响和媒体口碑,这次项目和产品构成的主力收视群体和消费群体的分析。

(4)营销方案:将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制订计划,选取重点阐述的内容、项目的宣传发行渠道和部门。

(5)可行性分析: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能设想到的每一点,没有遗漏。

(6)未来电影、电视剧的播出平台和市场:卫视台、地面台、网络平台、海外台、闭路台,更主要的是目前电影和电视剧策划项目由谁来接手发行和播出。

上述部分的内容,开始也仅限于用文字表述,主要是防止外泄消息。

策划的实质主要是剧本策划以及故事和内容的策划。重要的是制作人给投资方和董事会展示,以决定这个故事是进行还是终止,决定资金的筹集和项目的启动时间。

在策划剧本中的故事大纲时,也要考虑项目的类型、风格、主创、阵容、市场、经费、预算、推广、效益、卖点、回报、周期等方面的问题和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策划的文案和内容是让制片人直接给投资商看的,用于立项筹资

编剧的策划主要也是写给董事会、出品人、制作人看的,使他们更加了解剧本,同时也是策划和编剧把随时出现的思路、灵感记录下来用于项目开展和进行的备忘。重要的是,监制、制片、导演也可以通过这些了解策划、编剧的创作初衷和基本意图,用于后续创作和发展的需要。

(二)编剧

策划的问题解决以后,就需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编剧。剧本是一剧之本,编剧是整个项目的基础,也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因此,第二项工作是要确定谁来做电影的编剧。

我认为编剧应该是具有写作和执行能力的人。

1.电影(电视剧)编剧

编剧是剧本的作者。编剧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作品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其最终作品就是剧本,是电影(电视剧)项目的基础和拍摄的台本。成绩斐然、作品突出的职业编剧往往可以胜任多种风格的作品,有比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技巧方法,具有独到的创作手段和极好的表现力,有非常扎实自如的文字表现能力。其作为文字策划和写作编剧,要有非常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直接将创意、故事、意见变成文字。编剧创作好剧本后,会将剧本初稿交付给公司和制片人审核,通过审核后再听取导演的意见,与导演一同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创作。而在具体故事环节的处理上则由策划、出品人、制片人、编剧共同干预和引领故事风格的走向。

故事,是指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对事件过程、情节、变化的描述,更多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强调细节的丰富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故事在叙述上大部分是已经发生的事件。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的社会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故事的语言富于生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要始终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和发展。

故事的类型大体分为爱情故事、鬼怪故事、恐怖故事、幼儿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

现在的故事只要公开发表都会被无限盗版(借鉴),都能在各种期刊网站和学术搜索平台上寻到踪影。原因是国内目前没有非常严厉的管理,对侵权和剽窃没有“倾家荡产”式的惩罚性赔偿。这种所谓的版权官司(也是我们今天说的知识产权官司)即便能够打赢,赔偿金也不够支付打官司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和经费成本。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了,对被侵权人来说已经造成了经济上和心灵上的损害。

很多人开玩笑说如今说得最多的三个词是“互联网思维”“大数据”“IP”。中国人喜欢说新词,但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盲目跟风,趋之若鹜。这样的人往往是外行,他们用这些所谓的名词来冒充内行,掩盖自己的无知和标榜自己。要警惕经常把各种各样的名词挂在嘴上、写在文章里的人。

现在谈论最多的就是“IP”,“IP”到底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英语里如果提到“IP”,人们首先想到的只能是“IP地址”,只有特别指出对方才能明白你说的是“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

我们用的“IP”概念指的是“知识财产”,是一个指称“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这种“独享权利”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知识产权”,英文简称是“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常见的“知识产权”有版权、专利权工业设计权,以及对商标、商业外观、商业包装、商业配方和商业秘密等进行保护的法律权利。

现在网络、媒体和出版所说的“IP”都是作为知识财产,已经有了初级的保护。而我们自身设计和策划的一些电影(电视剧)项目本身的题材、类型、风格才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IP”和关注点。只有这些受到了法律保护才能成为公司的智慧创造,最终成为知识产权和公司的“无形资产”。

今天在大众传媒中,在一些观众和粉丝中被炒热的概念、问题、内容,感觉有大热特热之势的,实际上已经开始被社会抛弃,被人唾弃。“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往往是假象,很多项目本身根本没有可信度和潜质。

在编剧的过程中,所有的智慧、知识、财产、版权都应该是可操作的项目。无论是什么故事,最终都应该用非常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最终有很多的资金跟投。

制作者和编剧:不要迷信什么所谓的“IP”,没有什么用。作为电影(电视剧)的编剧,任何的事件、故事,都可以有足够的卖点和吸引人的情节。口若悬河地讲“故事”谁都会,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讲,“心智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是自己永久的智慧和知识财产。

与其我们把它叫作“IP”,不如直接叫题材和创意,或者是有价值题材内容储备。所谓的“IP”是被一些无知的人给放大了的说法,其实就是“文学财产”。那些对“IP”趋之若鹜、垂涎欲滴的投资人,其实是没有独特眼光的人。实际上,今天的电影和电视剧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是在于我们怎样做。一些人口中经常说的所谓“IP”(文学财产)其实也没有什么绝对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问题、细节都可以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都是可以挖掘的源泉。作为策划、编剧、制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遵循世界电影产业惯例,对“文学财产”(literary property)、“潜在财产”(underlying property)、潜在策划和原型需要特别重视和保护。

制片:对所有故事原型(小说、报道、真实事件)的文学原始素材要非常敏感、尊重和重视,因为它是电影(电视剧)的“原始股票”。通常随时可以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也可以开发成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其潜在价值和市场是不可估计的。当然,如果想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有专业的制片人、导演、演员或制片厂经理人,把原始素材发展成为一个故事创意,将其开发成为可以工作的内容。通过建立契约关系,经过创意、故事、梗概、大纲、初稿、分集、台本、讨论、修改、商榷、定稿等步骤和环节使所有的事情在法律和契约下一步一步完成,按照契约、步骤和酬劳开展。交易和付酬必须有协议,责任和义务必须有规定,进度和过程都要有时限。指派编剧指导和剧本顾问,通常需要熟悉全过程的制片人来统筹。

版权工作:作为制作公司(制片公司),选定的项目一定要在注册公司进行知识产权注册,在必要的项目地进行注册,原创作者和制片人或制片公司之间经过仔细确认和谈判,签订具有法律效义的书面协议,项目才算真正落实,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变化。所有能预想到和预想不到的事情都要有应对的方案,包括先决条件、规定期限、相应规则、相关权利的制约,以及违规后一些权利的自行失效。

编剧个人和团队:要重视协议内容,一定要得到制片方先期给付的作为文学财产的剧本在期限内独家开发或出售的权利的所有费用,作为剧作权利人要注意协议所规定的投资方投拍剧本的规定期限,资金到位的时间,延长选定期的条款,制片方若无实质工作内容和步骤,要保护剧本的所有权仍然在自己手中,或者是用条文的形式规定重新归原作者所有。

在创作过程中,编辑个人和团队,或者是临时请来的写手把各方面的讨论意见、修改意见、想法形成制片所需要的文字,表面上是创造性的劳动,实则是一种完全雇用式的脑力劳动。尊重和体恤是非常关键的,法律保护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内外影视领域,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平庸的策划、故事、剧本出现,也会错失许多好的机会和具有潜质的原创剧本和热门项目。我们需要敏锐地发现一些不被别人发现的东西,然后通过公司、策划、制片、经纪人的运作成为一个好的项目,使得这些项目的作者也可以得到认可,获得各个方面的利益。

我们还必须清楚,故事是核心,剧本是灵魂,电影(电视剧)永远都是这样的。大多数的电影(电视剧)剧本是平庸之作,甚至可能不是原创的,可能仅仅是一个“诱饵”或者是“投机策划”,不能成为公司投资的好的原创项目。剧本要通过好的经纪人进行操作。

之所以强调“知识财产”,就是在编剧的阶段不要有任何侵权、剽窃、抄袭,因为这些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会导致所有的前期工作前功尽弃。要认真研究可能会涉及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问题,不要理那些奢谈“IP”或者夸夸其谈的人。

最终,文案和策划要成为银幕项目,必须具备如下一些必要条件:

(1)“事靠谱”。能真正转化为电影的故事,完全可以进行拍摄的。

(2)“能拉钱”。项目融资不愁,有很多人愿意投资。

(3)“人员棒”。操作、制作班底的人员素质好,不会出质量方面的大问题。

(4)“有人买”。项目开始就有人愿意跟进,作品的营销和票房也基本上没有问题。

(5)“市场好”。开始就觉得不错,拍完以后,影院排片多,口碑好,其他渠道收益也不错。

这几个基本要素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源头如何,电影的灵魂和根本还是故事和人物,所要表现内容的本身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是为这一核心服务的。因为观众不会在意什么“IP”,也不会因为媒体说的话就去买单,他们还是看自己会被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打动。

与编剧策划有关的过程没有一个时间节点。关键是制片人或者是作者、策划、编剧要先去注册剧本名称、故事梗概、故事(剧本)大纲,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电影(电视剧)名称

名称要醒目、吸引人、传播性强、好听、通俗易懂、不拗口,绝对不能和别人以前的电影名重复。常见的电影名多为两个字、四个字,当然也有更长的电影名。

3.故事梗概

电影故事梗概一般是1500—3000字,当然还有更多其他形式。故事梗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故事和一万句话也讲不清楚的故事”。也就是故事的基本走向。故事梗概主要是给制片人或投资方(出品方)看的,让他们对剧本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

故事梗概本身还可以有一个简要梗概(缩略),但是还是要表述清楚故事发展主线,包括叙事线、叙事角度、人物之间发生的突变和交集,也包括故事的结构方式、主要情节、矛盾冲突、叙事发展和表现风格。

当然,电视剧可能还会出现分集梗概。分集梗概是在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创作的,但比电影故事梗概更加详细。与电影的故事梗概不同的是,电视剧分集梗概就是要把每一集中最为重要的事件、突出的矛盾、激动人心的情节用非常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每一个重要的场景都可以有描述,有的地方可以留下更多的伏笔和悬念,让故事本身更加有吸引力,让观众有更多的期待。

分集梗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编剧自己的故事走向和写作大纲,便于编剧在创作的时候整理结构和故事发展走向,规范写作和创作的思路,为自己的故事确定一个更加清晰、具体的走向,为未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4.剧本大纲

剧本大纲也称故事大纲,它比故事梗概更加详细也更加清晰。电影(电视剧)剧本大纲通常是5000—10000字,走向可以清晰明了,也可以复杂,是一个故事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剧本大纲主要体现剧本的定位、类型、风格、题材、样式。当然,也体现出故事的市场定位、主题定位。

剧本大纲主要是写给制片人、投资方看的,让制片人对剧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知道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争取到制作的必要资金。通常制片人会让编剧把剧本大纲(故事大纲)写出来。

剧本大纲首先要包括环境、空间、时间、地点、人物、对白、场景及情节,或开场的情境及有关的事件和矛盾的简要说明和提示等。对于非常重要的事件、矛盾、情节、人物关系纠葛等方面的描述,要点到为止。

剧本大纲在理论上没有一定之规,写成什么样,写多少字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大纲越简单越好,既有提示性,还可以预留一些创作想象和未来充实细节和重大事件的空间。因为,许多故事情节中的重要元素有时写到最后才会清晰,还有一些细节最终讨论以后才会加上去。大纲就是一个大的结构,只要沿着故事框架的设计和走向走就是正确的,其他内容和情节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对于剧本大纲编剧不需要写很多,只要能够给出提示供讨论和选择就可以。

通常剧本大纲是编剧自己写的,会表现出自己的思路和初衷。由于创作上的需要和编剧个人的追求,故事大纲实际上更多是编剧头脑中的故事原型,根据这些文字表述出来的构思和想法,可以厘清我们在出品和投资方面的头绪,使得未来的剧本写作更加务实。

5.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是用文字的形式给故事和剧本中的人物设置关系,写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人物走向。人物小传应该包括影片(电视剧)的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的介绍,主要交代名称、性别、年龄、性格、特征、背景、家庭、职业,以及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关系、事件关系、矛盾关系。只有将人物的主要信息确定以后,才能够让故事人物全面展示,才能使自己和其他写作人员在写作过程中把握好人物,使事件新奇化、行为真实化、故事合理化。在剧本大纲正式动笔之前,要多次讨论完成故事中人物小传和人物关系的设置,这对于编剧下一步写剧本大纲(故事大纲)有非常多的帮助。

当然,上述内容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人物关系设置。人物关系始终是与故事、事件、情节、细节、人物性格、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无论简单与否,人物关系都要复杂,情节也要更曲折,在这样的设置下,人物关系非常好看。艺术创造中的人物关系必须是充满戏剧因素的,人物关系需要有对立、有融合,人物关系可以非常平和,也可以非常曲折,生与死,贫与富,男与女,丑与帅,罪与罚,好与坏,善与恶,都可以处于故事的两极,尖锐对立,相互依存,不可割裂,对立辩证,互为因果关系。

在项目立项注册完成以后,开始进行密集的讨论,逐步完善剧本的故事大纲,包括分场景提纲(大纲)。分场景提纲(大纲)是对整体故事梗概的分集,以及进一步具体和细化,其内容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集的内容提示和每一个重场戏的简单提示。只有到了剧本分场大纲或者分场景提纲(大纲)这个阶段,剧本的脉络和骨架才初现雏形,有时甚至出现一些简单对白。

由于电影和电视剧工业化的进程,编剧写作的分场情况和分场景梗概也越来越重要,其最初起源于国外,便于分别操作和多人操作。在后来的电影和电视剧发展中,逐渐被中国制片人和编剧及创作者使用,至少在前期具体工作步骤上显得非常必要和实用。特别是在多人分别完成写作以及有其他作者参与共同创作剧本的情况下,分场情况和分场景梗概以及剧本分场大纲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分场景一般包括场景环境、故事内容、矛盾冲突、剧情提示、拍摄提示、主要人物等。有的编剧在表明场景环境外还会表明内外景(甚至场景的清晨、日景、黄昏、下雨等)、出场人物等。

6.分场(分集)大纲

电影剧本的分场(分集)大纲,有的编剧只写提示,有的编剧根本不写。

电视剧的创作本身有数量要求,编剧在写作时需要有分集故事梗概,也会写分集大纲。

那么剧本分场(分集)大纲应该怎么写?

首先要比故事梗概在事件、情节、人物、矛盾等方面更加详细和突出。分场(分集)大纲的好处,就是将本场(集)最主要的内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提示,对于初写者和创作者而言,它可以更加明确故事主脉,增加创作者的信心。同时,在强调故事的过程中,强化人物,梳理关系,突出矛盾,刻画心理,描绘情感纠葛,表现爱恨情仇,强调戏剧的元素和情境。

剧本的分场(分集)大纲提示和列出的创意并不是让制片和导演全部都要用上,相反,仅仅是提供一个整体的参考。有些内容和创意会被无限或有限放大,有些内容则必须舍弃。取舍的标准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要让每一部分内容都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恰当,而不是可有可无。若去掉一些内容无伤大雅,对整体、一场戏、人物甚至对整个叙事并不造成什么影响,就可以大胆舍弃。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戏有时是非常“矫情”的,临时提议和灵感的闪现,可能会出彩,让剧本和剧作的每一个内容、每一句台词、每一部分都为主题服务,为整部戏和角色服务,让故事的结构更加严谨。这样的大纲、缩编、提示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就个人写作风格具体而言,剧本的分场(分集)大纲应该有环境、气氛提示,包括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和核心点说明,以及提示人物具体与哪一场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有关时间、空间、顺序、背景、开场、情境、叙事、事件、矛盾、结构、方向、结果,也可以有一些文字说明。

电影《盗梦空间》编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梦的出现和排列。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天才导演,电影的叙事成功,源于他在叙事上采用平行、倒叙和闪回形式。电视剧《蜗居》的编剧就是表现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写人的内心纠结,活在当下喧嚣复杂环境下的实际,这些都不是天马行空的猜想,而是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表现。

剧本分场和分集的写作,就是要让灵感体现激情,追求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编剧的根本任务是在剧本的设计和表现中给观众一种吸引力,在剧作结局反复呈现反转。在四大剧作结局“情理之中预料之中,情理之外预料之外,情理之外预料之中,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过程中,让观众享受社会期待、心理预期、内心折磨和情感折磨。

(三)监制

所有的事情必须是群龙有首,有“主心骨”才对。

第三项工作是要确定谁来做电影的监制。

监制不是找一个名人、领导当幌子,而是找一个可以实实在在拥有资源并能够整合资源的人,是可以操作、“掌舵”的人。

监制,是电影幕后的核心人物。在过去的电影制作中还不为人知,似乎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在西方电影制作体系中非常常见,可以说监制是电影制作幕后的核心人物和灵魂人物,也是一个专业、高效、常见的岗位。

电影监制:管理整个电影或电视剧拍摄流程相关环节的所有工作,如寻找部分岗位的工作人员,与公司、导演、制片协调演员,对批准的预算进行严格的控制,编制具体的拍摄周期和拍摄日程计划,掌握、检查和督促拍摄的时间和进度,让电影、电视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科学、合理、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对预算严格管理,对支出严格控制。

监制通常受命于制片公司法人或者电影制片人,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监制通常是电影项目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目前电影工业中一般不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们负责电影的全部策划与日常运作,及时解决出现的任何问题。监制通常都是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甚至要负责包括从剧集策划到选择演员再到跟进拍摄进度等诸多事务。

观众经常会把监制与电影制作业的其他两个重要岗位——制片人和制片混淆。制片人有时是影片的投资人或者出品人的执行委派人;制片是电影在制作(拍摄)中的具体实施人,也叫制片主任,是指挥完成制作(拍摄)的中层职位,主要负责该影片(拍摄)具体的运营事务,主要向导演和监制负责。

在摄制阶段,制片人、监制和导演往往会因为工作中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矛盾,甚至是针锋相对,但都是为公司项目的拍摄工作,不涉及个人恩怨。

在商业、艺术、独立电影发达的地区,经验丰富的监制可以左右电影拍摄的风格,但也基本是按照公司决定的风格走向。作为电影风格和内容的主导者,监制在拍片过程中的权利应该被约束。

监制是影片风格走向的决定者和引领者,他跟导演的区别在于,监制拥有一部影片走向的最终决定权,确保影片风格同投资方的预想、目标、要求一致,确保影片面向观众、面向市场的取向,导演负责导戏。

即便监制的公众知名度不高,但作为电影工业的核心人物,他们的位置也总要排在导演之前。制片团队的核心成员是监制与制片人。

一部电影的制作(摄制组)团队通常是由两个主要(甚至是完全不相干)的部分组成。一个是由导演负责的艺术创作部分,通常在整个电影摄制组中管理所有与艺术创作有关的事情,指导所有部门来完成剧本的约定,负责提出技术的条件,演员的表演,决定画面的完成,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艺术创作热情和才能,在整体上决定电影拍摄的技术和艺术效果。另一个是由监制负责的管理运营部分,通常会详细制订电影拍摄制作计划,负责电影拍摄制作的保障工作。实际上,其负责影片艺术之外的所有事项。

监制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在商业、市场和管理方面。现在我们国家的电影工业对待监制这个角色没有正确的态度,在法律、制度、职责、任务等方面都是严重缺失的。

监制的重要责任就是能够将各方人员、硬件、技术、资金、艺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

目前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一部电影,市场、商业和艺术风格很难兼顾。监制的工作会有所侧重,不太可能是全才,有的工作偏重于资金和市场,有的工作偏重于创作和艺术。想做到全能是比较难的,所以监制在选择和确定风格的过程中,要思路非常清晰。

监制在美国电影工业中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要兼顾专业、艺术、商业、市场以及管理,通常制作方面的事情无所不管,事无巨细。美国的电影监制是一个职业,有专门的从业人员,他们对公司的钱有预算、有审批、有预案,对管理的事情有计划的代表老板来执行,需要有非常严格的执行力,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明确的职责定位。而目前国内的电影监制多是请在业界有影响力和成就的电影人来担任,这就导致有时会出现越俎代庖的情况,把钱花在他们自己决定的东西上。

我们国家电影工业中的监制机制刚刚开始,成功的合作典范和案例不是很多。其主要暴露出的问题有:一是监制一职往往请一些业界有影响力的权威人士来担任,但他们对影片过问不多,完全是象征性的;二是担任监制一职的人有时会过多插手制作,和导演之间存在较多分歧,影响了制作质量和进度,也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

在今天的电影工业环境中,监制和制片人是出品方实现和实施权力的主要人物。一部电影如果找有影响力的电影人做监制,那么融资、拍摄、发行时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过程也会比较顺畅。所以,出品方在当下电影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请一些权威人士来担任监制。现实作用是为年轻导演保驾护航,扶持、帮助其走出第一步,也对影片的市场影响有所帮助。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制度已经是非常经典的制度,大部分合作是有规矩的。在电影史上,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经典之作《乱世佳人》在1940年获得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影片拍摄过程中,监制大卫·O. 塞尔兹尼克严密监控和精心管理整个制作,甚至面对困难和矛盾不惜三换导演,最终完成影片。影片导演维克多·弗莱明也获得了1940年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他的根本理念就是监制和导演不能对立,完全是领导和被领导或投资方和被雇用的关系。监制对公司项目、预算和老板负责,导演对影片质量和进度负责。

电影监制在我们的认识上往往有名无实,但是这样的职位设置在客观上会帮助和促进影片制作和最终的市场发行。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2002)和《十面埋伏》(2004)先后在美国上映。由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邀请到素有美国“票房炸弹”之称的,电影《杀死比尔》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出任《英雄》在美国发行时的监制,大量动作片影迷出于对昆汀的认同而走进影院。到了《十面埋伏》上映的时候,由于影片本身缺乏更多的商业卖点和吸引眼球的宣传,武侠热潮的升温也没有能够推动该影片在美国的票房。《英雄》的海外累计票房是1.23亿美元,《十面埋伏》海外累计票房是8100万美元,比《英雄》少了4200万美元。无论谁监制,都希望能够对该片的海外和国内市场有所帮助。

业内人士都清楚,导演和监制,权力两极的制衡是始终存在的。在一个摄制组中,导演和监制是两个突出的权力中心,有合作的部分,有争斗的部分,也存在两极权力闹得不可开交无法工作的情况。经常会出现一方想架空另一方的局面。历史上美国好莱坞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虽然在1940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但是,影片公映后美国媒体也纷纷吐槽该片在拍摄过程中被铁腕监制大卫·O. 塞尔兹尼克弄得鸡犬不宁,导演也被三次换将。影片实际上是在塞尔兹尼克的严密监控和精心指导、控制下完成的。三个导演的工作加起来也只起到了一半作用。所以导演、监制、制片人要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沟通顺畅,不要过多插手对方事务,补台不拆台,使影片朝着好的目标推进。

在艺术品质和市场影响方面,在艺术效果和商业利益之间寻找平衡,是电影监制的主要工作。监制的重要职责就是在严格审核通过的影片财务预算基础上,有效控制每一项预算内容,严格无私地控制无理的或者貌似合理的增加资金投入的企图和建议。管理的提高可以提高影片质量,但增加资金投入的行为与影片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虽然电影在美国本土和海外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遮蔽了所有的问题和矛盾,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过程中强势、独断、狂妄,很多资金的流向不明,超预算严重,最后管理失控,险些翻船。监制无法控制局面和驾驭拍摄,影片的资金使用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泰坦尼克号》如此极端的例子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是“歪打正着”?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所作所为使其他电影公司不敢再和他合作,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被“束之高阁”,处于“无戏可拍”的境地。这让所有业内人士清楚地看到人缘儿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如此极端的性格和做法会伤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模式将成为经典,根本无法被别人复制。

作为监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制作是公司行为,要有团队意识。影片的拍摄、制作团队必须有监督和制度约束,也必须存在权利和行为的制约。任何商业项目和投入产出,原则上都是不能随意超支和无限制的提出各种条件。思想行为和艺术想象经常会产生矛盾,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监制必须和公司的制片人、导演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每一方都要换位思考,权衡利弊,不轻易决定、坚持或者是让步。

严格意义上说,影片的商业市场利益和社会艺术效果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已决定和完成,监制的职责不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是要按照原来的策划目标去细化完成。

与国内不一样的是,国外电影制度(机制)的设计,不是由导演来决定影片预算和掌管财务,而是由制片人同时掌管和监管所有的财务。他会非常严格地遵守公司预算规定,不可以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作为制片方和管理者,也是严格按照计划和预算执行,一方面保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控制并保证影片的质量。在商业目的、艺术标准、管理制度、执行方面都不允许超预算,更不允许有过多不可预见的支出。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电影制度设计就没有问题,他们也出现了“人治”的问题。也有电影制作过程中监制、制片和导演合作不好的经典例子。经典电影《埃及艳后》(2007)作为剧情类的电影,讲述的是古罗马时期,尼罗河皇后克丽奥佩特拉与两个情人之间惊奇、缠绵的爱情故事,该片由乔洛·比萨尼执导。这部影片是典型的制作人之间矛盾下的产物。导演和监制、制片人在人际关系和艺术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导致了制片和制作管理失去平衡,最后电影出现悲剧性结果。导演的极权使电影成为“票房毒药”,造成了1800万美元的投资巨额亏空。由于当时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因素,投资方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险些因此破产倒闭。

总结下来,任何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出品计划和工作实际在电影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差错,产生一些事和事、人和人、人和事的矛盾。三个重要的人物:监制、制片人、导演之间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进行沟通,权衡利弊,分出轻重,共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向制作公司高层请示,最终选择和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样的制度设计对电影制作来讲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奉行的。

按照现在的电影工业模式,制作团队必须有制度设计,必须有权力制衡,不允许剧组里存在强权,不允许剧组里一个人说了算,要让整个制作过程变得非常理性。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结果,保证影片的质量,保证让影片更顺利地推进。

(四)制片

监制确定以后,第四项工作是确定电影的制片,电影的制片是绝对一线和关键的人物。

就电影专业操作和完成而言,制片是绝对重要的工作岗位。

影片(电视剧)的投资公司和制作公司就是电影、电视剧的实际出品人。

制片:是指完成电影项目的单位;承担总项目的制作工作的制作人;在电影拍摄中负责各种各样具体事务运营的人。

制片一定是有担当的人,否则策划的项目就没有执行人和完成人。

1.电影制片人

通常是指电影、电视剧制片生产的制作人,有时是影片的投资人,又称出品人。制片人责任很大,全权负责剧本统筹、调整,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包括演职人员以及摄制器材的合同签订),摄制预算,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制作与拍摄,后期制作,协助投资方国内外发行和申报参奖等工作。电影和电视剧的工业和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一定是一部影片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派出影片监制代表他管理摄制工作,自己则要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从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是贯穿全片的核心人物。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与电影、电视剧有关的一切工作,特殊情况下,影视公司的老板或者投资方在剧中署名制片人的情况也存在。

我们往往对制片人有错误的理解,认为制片人懂经济、有资金、会管理就可以,其实,作为制片人必须对专业领域和专业管理非常了解。电影制片公司要求制片人既是艺术家和专业人员,也是商人和经济人。

制片人是整个剧组的核心,是摄制组的最高执行者和掌控者,既有权决定聘用任何一个成员,也有权开除在工作中不适合或者违纪的工作人员。从片子的形成到片子的上映,是贯穿全片的“主心骨”人物。

行业标准要求制片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法律、公正诚实、廉洁守则、奉献敬业、善于沟通,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水平,有很强的项目执行与管理能力。

我们的电影制片人,经常是没有把精力和投资用在改编剧本和故事表达上。事实上,中国电影惨痛的失败,很大问题都出在制片人身上,制片人缺乏专业素质是非常关键的原因。

电影制片人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主持者和主宰者,通常他是影片投资公司或投资者的代理人。他必须有慧眼,因为他有权选择剧本,决定导演和主角,控制拍摄时间和成本。从20世纪20年代到今天,电影制片人作为一种制度,已经在好莱坞被证明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取代了导演的中心地位,成为影片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和核心人物。

一方面,一部电影(电视剧)最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片人的眼光和水平。如果制片人没有素质、水平、品位,没有艺术的创新力、辨别力、鉴赏力、执行力,他就无法选择剧本。另一方面,过去导演中心制下的制片主任管理是被动的工作,没有制度约束性,自主性也比较差,致使许多制片人没有独立的眼光和责任的担当。还有一方面,我们的制片制度非常不完善,生产体系不严格,没有科学预算,执行不严谨,随便改变,制片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齐(应该每个星期都出),不完全了解制作的规范,外行太多,制片人缺乏的东西太多。

合格的电影制片人是一个非常智慧、勤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他最初产生动议,最初有故事,定类型、做剧本,然后开始找资金、谈导演、定演员;电影拍摄完成以后,管剪接、做后期、混音乐、上字幕;面对市场及后续工作,还要负责宣传、发行、营销。制片人是第一个参与介入,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尽职的制片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刃有余地平衡艺术与商业的价值。

今天的制片人必须要:勤学习、专业化、懂市场、善经营、会运作、高素质、懂制作、个性化。

2.制片

在中国叫制片主任,是电影制作中的中层职位,负责具体的运营事务,向导演和监制负责。其下具体工作中还有制片若干(甚至是分工比较细的制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编制影片的具体工作计划和拍摄日程,如何合理安排前期筹备、影片开拍、制作杀青、后期工作和整体进度等。

(2)负责整体摄制工作的预算支出计划实施和预算控制,保障电影制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主要做好后勤方面的工作。

(3)代表公司出品人、制片人监督导演的制作工作,包括艺术质量、创作进程和经费支出。

(4)及时解决和协调拍摄制作,安排具体日常事务,解决所有与制作拍摄有关的衣、食、住、行。

“制片主任”一词来源于电影摄制组和电影厂,它实际上是指电影拍摄组的行政领导者和组织者。制片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分镜头剧本及导演的创作意图编制执行摄制计划并进行成本核算,参与选择演员,确定外景地点,审核布景设计,等等。制片主任对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拍摄进程等方面的问题负主要责任,同时也对影片的艺术和技术质量负责。

每个电影摄制组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会碰到性格不同、处理问题方法各异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言行和态度都会对制片的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实际制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影的进度、创作和质量。

制片在摄制组是具体拍摄的执行者和完成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前线的重要人物。制片在摄制组里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关键的。有的人说制片人好找,制片主任难求。在中国,实际拍摄中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片主任,摄制组这架庞大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也拍不出好的电影、电视剧作品。

3.制片工作的主要内容

(1)配合公司选择剧本,推进剧本,完成剧本等前期工作,这是最重要的。协调导演来帮助选择剧本,完成选定的剧本,配合及说服公司、制片人来决定项目的立项,决定投资,协调各个方面进行剧本的改编。(www.xing528.com)

(2)落实拍摄的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实际的预算。每部电影的资金预算是经过批准的,不能超出预算,超出说明预算不仔细,执行不仔细,要对所有的成员严格控制。每一项资金都要用在拍摄方面,预算的执行是制片的重要工作内容。

(3)与公司高层、营销部门一起选择和确定导演和演员。今天的中国电影也开始挑选导演了。现在,一部电影里导演只在业务方面说了算,只需要负责好电影拍摄的任务,在管理和运营方面说了不算。导演主要是对电影的进度、质量负责,对执行预算、拍摄进度和拍摄现场的工作负责。

(4)制片在电影筹备过程中,除了参与选择导演外(根据剧本选择导演),也要参与选择演员的工作。有好的导演,就会吸引更多好的演员参与。电影制作中,好的演员是焦点,也是票房的重要保障。

(5)协调各个方面有关机构和部门,组建起一个非常称职的摄制组,协调有关拍摄的设备和器材,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拍摄。

(6)解决拍摄的电影素材整理和剪接。在美国的商业电影中,导演是没有直接剪接权力的,都是由出品方和制片公司安排剪接的。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是一线导演,或者是有特别约定,那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了,在这些情况下制片协调和安排都是必要的。

(7)后期的制作,如剪接、录音、字幕、特效、合成、审看、修改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制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安排。每一个环节都和制作周期、经费、人员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必须统筹兼顾。

(8)完成影片的发行,主要是参与出品公司的决策,商业电影中发行商的选择与其本身的宣发业绩和院线有直接的关系,制片部门要审视发行商,通过竞争来决定发行权,研究发行的计划和细节。

(9)整体的影片发行工作,审看发行海报、广告设计、宣传计划。这些都要符合出品公司的意图,也要找准发行的时机,及时向出品公司的高层汇报。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发行方的海报、广告和宣传,提出具体的意见。

(10)协调电影版权的国际发行、电影频道发行、网络发行,同时考虑电影的字幕、配置、制作、配音、剪接等方面的工作权。

(11)选送、安排参加电影节(展)。

4.独立制片(independent filmmaking)

与现在公司化制作、电影工业制作和电影公司管理相对应的是独立制片现象的存在。

独立制片是一个运动和制片的形式。通俗地说,独立制片就是由未与商业制片厂签约的,由个人投资发起的电影拍摄项目。该种电影最大特点就是不按照电影工业模式出品,也不依赖于专业商业电影公司和制片厂,拍摄比较自由。这种影片题材没有限制且多元,发行方式不同,规模比较小,没有什么套路。资金投入和制作完全是量力而行,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四处游说,多种渠道融资,还有个人出资等形式。其拍摄在题材、风格、手法、表达上不太受出资方的影响。有一少部分是主流艺术影片,更多的是个人电影和作家电影,更多表现出电影制作者的个人特点。

独立制片是一个电影经济运作的概念,与工业电影、创作精神、艺术水准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它是相对于大电影制片公司垄断电影制作和严格的电影工作程序,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简单的、个人化的电影制作方式,创作上比较随意、自由,投资额度也比较小。独立制片的电影,有的是艺术片,有的是商业片,有的是完全个人化的艺术探索电影,好的、坏的、烂的、俗的都是存在的。需要指出的是,独立制片的制作没有大工业的制约和束缚,有的是任意为之的创作,相对独立与自由。他们在创作思维上是极其反主流商业模式的。在内容上有反权势、反主流、反压制的表现。国内外都会因势利导发现一些人才,投资拍摄一些很个人化且艺术性和个性很强的电影。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称呼(具有工业、技术、艺术、商业、文化的意义),可以是任何形式、技术、风格。电影艺术家指代范围更加宽泛,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作为团队成员出现的,具有参与权和署名权,应该同样是有创作好的作品的目标和追求的,也有名誉和利益的诉求。从商人的角度看,作品有商品的属性,有赚钱的任务,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认知和享受。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也会有艺术的创新和呈现。

今天电影市场蒸蒸日上给了独立制片非常多的机会,一些艺术家在自己独立制片的影片中,表达自己更加极端和个人化的内容,影片呈现内容多元化和态度激进化。现在宽松的、民主的、良好的电影市场给独立制片的影片提供了非常多的生存空间,很多独立制片的影片成为各个电影节的“黑马”,成为票房的赢家。

过去,独立制片无论是运动还是创作电影,都有过于标新立异和僵化偏执的地方,一味强调反商业、反好莱坞体制。其实独立制片的精神不在于反对谁,而在于如何用作品战胜谁,以及在电影中表现什么。艺术创作和电影作品本身应该是多元的,面对庞杂的市场,应该是各干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力图用自己的方法和作品消灭别人的制度和作品,实在太过幼稚和无知。在今天的商品社会,无非是分一些市场份额,没有必要抵死相拼,悲壮决裂。独立制片、独立电影作为运动,仅仅是一个存在,是对抗好莱坞体制的。独立制片和独立电影是给人一种新的电影制作机制和体制,其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学观念追求更多的艺术性和个人品位,作为电影现象和历史运动的出现及市场行为,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中已经足够了。

(五)营销

中国的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强调的是产品的质量。现在世道变了,“酒好也怕巷子深”。在当下,营销成为产品和市场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五项工作,也就是最重要的工作,要确定电影营销方法。

营销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领域,是制造方和生产方如何策划、发现、创造和交付自己所产生的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和部分企业价值的需求,同时获取最大利润的学科。

1.营销的意义

我们熟悉的电影营销,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

(1)过程:判断和辨别市场上还可以做的产品,认识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方面,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定义、考量目标任务的实际规模、环境条件和利润范围,使我们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企业和产品进入的细分市场和细分产品,使产品的市场供给更加精准。

(2)结果:通过营销过程就可以知道市场的真正情况,捕捉到市场的需求和实际,以最精准的方案进行新的生产和产品定位。对方案进行修改,在推广、扩充等方面营造一种对产品更加需求的氛围,并进行针对目标受众的精准销售,达到广告效应,形成品牌概念,从而树立产品的品牌名誉。

(3)分工:电影营销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宣传推广,目的就是提高需求的欲望,提高产品和品牌的曝光率,形成不同形式的知晓和关注。电影营销,过去经常是由电影厂拿到影片以后,组织厂里的宣发部门专门负责开展。这样做的优点是,便于集中一些懂得专业,熟悉电影主题、产品的性能,懂得不同电影制作环节的人和受过宣发营销训练的群体专门从事电影的营销工作;缺点是,电影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应该是贯穿全过程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影片完成以后,也不合适只是由电影厂的一个部门来负责,这样不容易整合和调动所有的资源。同时,电影推广、普及、宣传应该在电影拍摄、生产的所有创作活动中都渗透和体现出来。

(4)内容:其实,营销的基本内容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干。今天的电影营销,应该被视作一个电影项目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影出品公司的整体策划、战略和工作。至于应该怎么开展电影的营销工作?从什么时间开始?多少资金投入?多少人投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是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西方多年管理学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商业多元的情况下形成的共识是:营销非常重要,是产品推出时非常重要的最后环节,营销从一开始就需要进行策划和实施。而且,这个工作不只是依赖于专门或者是单独的营销部门和机构,任何的营销都有可能成功,任何的营销都不能包打天下。有的营销公司有成功的经验和事例,但是也不能保证没有营销失败的时候,最好的营销公司也一样可能因为细节和结构满盘皆输。

(5)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电影作品是不是好,也无法判断其未来的市场情况。往往我们认为好的电影作品,市场和观众根本不买账,商业回报率非常低;我们认为不好的电影作品,有时市场和观众非常喜欢,商业回报率非常高,甚至利润丰厚。原因在于电影生产部门生产的作品没有标准,可能是好作品,也可能是次品,再加上我们把握不准,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误区,在市场丧失客户。问题是如何致力于为观众提供良好的作品,给他们最好的产品价值,营销才会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

营销的工作和方法都会有利有弊。利在全体各个部门都可以做,从开始筹划就有营销的工作,大家都愿意做。弊在一些公司的宣发和销售部门还是仅仅作为单独的专职部门,有依赖思想。

2.营销取得成功的思路和方法

(1)营销,就是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宣传。自己说自己好,但是不能太直白,也不能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宣传的形式和方法,引起别人对电影的关注,锁住消费者的心。

(2)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无所谓什么永恒的、一流的销售技巧。所有电影营销方面的策略、行动,首先要对市场环境有正确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在市场和观众身上应该干什么,怎样干。

(3)最终目的是让市场和消费者只关注我们的电影产品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让观众忘记目标、忘记时间、忘记价格、忘记舆论,执着地观看电影,带来感官和心情的愉悦。

(4)关键是电影品质要好。在任何情况下,首先要提供优质的内容,其次才是影院放映的技术、服务和环境。铁的定律是:电影的内容质量永远是最关键的核心。

(5)营销应该让人无所察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各个方面都提供非常良好和周到的服务。营销过程中完美的细节和温馨的环节,特别是宣传的每一个部分和过程都不矫揉造作,都不能轻视和马虎。

(6)让观众察觉不到宣传,感到物有所值,体会到发行公司营销的用心良苦。电影产品宣传和服务可以是多样化的,并且非常细致,让人感受到文化和人文价值,同时给人一些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7)不要总用原来的成功经验去完成眼前的事情。成功的营销最重要的是从作品出发,研究作品的特点和价值,还要把观众(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宣传发行的首位,及时了解,不断调整,充分重视观众的语言、行为,以及媒体报道和舆论变化。

(8)电影作为产品,观众的欣赏固然重要,但是一味迎合也是没有出路的,分寸感非常重要,其价值的体现就在于时而教化,时而娱乐,时而引导。最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是电影营销的开始和终极。

(9)推销作品,也是推销电影作品背后的制作人及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拿人说事”是以后电影营销的主要说法和依据。观众是追随明星制作者的,要体现出电影品牌的风格,电影创作人的个性化魅力,从而体现电影风格品牌的核心价值。

(10)当下新媒体和网络化的出现,赋予了电影营销更多的形式和方法。新的营销渠道和工具对营销本身有非常多的帮助,新手段的运用,提醒现在的电影企业,需更加关注网络营销和新兴媒体等便捷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下的营销比过去多了很多渠道和方法,也更加关注如何有更多的潜在客户。营销不在于营销公司的大小,而在于他们用不用心,有没有办法。

过去的营销叫宣传发行(简称宣发),现在叫电影营销。包括自身传统的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产品资金赞助、各种各样的活动,更多的是新的、立体的、多元的营销思维和新媒体方法等。

电影的生产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一部分是影片的制作,另一部分是影片的发行。对于影片的制作,必须考虑市场定位,什么类型?什么风格?以什么消费主题为核心?对于影片的营销,必须考虑方法。在考虑影片定位和市场时,就要有营销的意识和措施,在体量、演员、类型方面,都要有针对性和偏向性。通过这些制作过程中的细致定位,在拍摄、样式、影像、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定位和选择,有针对性地分析影片的目标受众,确定电影的营销形式和卖点。

现今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关注各个相关电影产业链的环节,形成一个密集、务实、高效的电影产业链整合营销的运作模式。把电影的策划、制作、发行、放映等相关的产业领域整合起来,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运用所有方法、形式、手段进行有效的营销。以电影作品为中心,建立起多支点的盈利模式和资本回收渠道。

电影是最需要采取整合营销模式的产品,其市场建构比较复杂,检验也需要硬件、软件和智力的支持。

电影的内容、制作者、演员、风格本身就是品牌。所以,在品牌上做文章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各种营销模式的核心。在整个电影营销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建立在盈利点上的东西。例如:多种营销模式,品牌的核心价值,无形产品的概念,电影风格样式的标签,核心价值的定位。

产品策略的关键内容是:在制作的开始,就要考虑营销,听营销的意见。对于任何有质量的影片,都要充分挖掘利用影片中的细节、品质和整体观念。还需要特别注意电影营销中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两个部分的关系,孰重孰轻?如何相辅相成?应该齐头并进,互为帮衬,连锁展开。

由于多年的习惯,电影营销仍然是卖银幕、卖时间、卖场次、卖周期的营销目的和方法。我们看到,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营销“六驾马车”:海报、预告片、媒体广告、发布会、见面活动、首映式,已经不被看好,或者是成为如今营销的辅助手段。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依赖互联网进行营销。因为网络营销更加精准、有效、方便、无形、便宜、广泛、深入。现在,我们的营销在结构上还可以,但研究不够深入,具体工作做得不够彻底。

从官方和媒体以及制作公司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国产电影《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等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创造了票房奇迹。仔细观察,这些电影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借助网络媒体进行营销,重点是运用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这些电影的不完全统计数据可以给我们一些营销上的参考,不是非常准确,但是能说明一些制作和营销比例上的事实。例如:《泰囧》总成本约5000万元,营销成本约2500万元,票房12.66亿元。《失恋33天》总成本800万元,票房3.6亿元。《北京遇上西雅图》总成本3000万元,票房5亿元。虽然制作成本会存在一些“水分”,但是营销成本往往比较接近实际支出。又如:美国电影《灵动:鬼影实录》总成本1.5万美元,票房1.5亿美元;《饥饿游戏》总成本7800万美元,营销成本约4500万美元,票房6.84亿美元。

3.营销的规律总结

(1)要具有工作的主动性。影片宣传和推销主体是营销公司的各种人员,也包括影院的部分工作人员。也就是用营销公司的宣传和推销计划捆绑影院对影片的宣传,同时,还要促使社会、观众、粉丝、媒体主动参与电影的营销,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达到叠加式的宣传效果。过去我们习惯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影片,告诉观众哪些电影是好的。现在的观众不太相信这些宣传,至少不会完全相信。现在的策略是要千方百计地让观众着急和参与,更加主动帮助宣传,评论、褒贬电影从而形成口碑。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影没有上映时,微博、微信群、朋友圈是有用处的,可以制造话题,但有时也是没有用处的,完全使不上劲。在没有作品参照的情况下,影片往往没有粉丝、没有口碑、没有话题、没有影响力。这个时候,可以花钱借助一些“大V平台”和用户进行宣传,并制造互动性较高的话题带动网友参与,同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炒风暴、议论话题,以期提高电影的知名度。

(2)寻找有效形式干工作。营销的计划是按部就班,但我们还得出其不意,制造影片的新闻和事件,突出话题意识和炒作思维。当然,现在的宣传公司也变得越来越庸俗了,影片开拍时炒作演员交友热恋的新闻,影片上映时又开始恶炒演员分手和出现“第三者”的绯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话题,造成“爆炒”的效应。但是,这些都没有预设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使营销起到负面作用。营销的关键是找到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关键点就是让观众知道一部电影并进入电影的氛围中,让观众通过口口相传达到口碑效应,觉得不看就会有遗憾。

一些营销公司痴迷于利用“微博大V”进行宣传,但现在很多“微博大V”口碑不好,诚信下降,大家也就不相信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销也就是起到发布、引导的作用,引导大家关注并参与话题讨论,大量从众的信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洗脑”的作用,让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获得电影信息刺激,激发其参与到话题和活动中。

电影营销现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影片中品牌广告的植入,另一种是电影自身的营销推广。总的来说,现在的电影营销花样迭出,噱头十足,已经没有底线。要想电影票房大卖,首先还是内容要好,其次才是背后有一系列营销方法,有些甚至不比电影本身逊色多少。

电影《失恋33天》作为小成本的小众电影,其成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系列元素叠加产生了“化学反应”,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导演滕华涛,关注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年华的情感生活,善于制造社会话题。电影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题材关于“失恋”,很接地气,瞬间击中年轻人的心。用幽默化、另类化、特色化的方式,讲述普通人的失恋故事。演员都是“邻家哥哥姐姐”,极具观众缘,两位主演在上升阶段和节点爆发期,制造出群星云集的错觉。草根情感生活,真实感人的内心失恋独白,引发了无数观众和网友的共鸣。

利用官方微博,粉丝转发和评论,创造话题新闻,网络饥饿营销,城市细分营销,帮观众和网友找回青春年少的过往。采访失恋人群的视频集锦起到了关键作用,更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预告片准确清晰地传递出了影片的卖点。事件平常,但是台词幽默犀利,精彩素材无限。

宣传挑起话题,网上高度关注,媒体跟进推高,迎合大众口味,跟进放大口碑。这是内地电影业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成功范例。小成本电影开始了全民话题式的宣传模式和方法,导致营销开始利用一切手段去制造创意和话题。不仅吊足观众胃口,形成宣传话题,唤起全民关注和意见共识,显示了社交网络和新媒体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社交网络有能力,但不是万能的,有营销便利,但不能夸大营销的作用,电影的成功核心还是内容和质量。

(3)关键的是方法和细节。我们经常说:“好计划赶不上好人手,好内容赶不上好方法,好时间赶不上好细节。”有效的电影营销,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官方制片和发行公司的主流营销,也不是期待这些公司的主动营销,而是来源于包括制作公司、个人在内的渠道提供的方式和方法。电影公司和营销公司要挖空心思做更多的事情。电影是集体的产品,从策划开始就要有特别的意识,营销更多的是需要实力营销、社交营销、口碑营销、情感营销和热点营销,寻找宣传的话题延伸开来。主题、故事、情节、演员、拍摄、事件、纪录、工作、意外、花絮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被我们整合利用。这些素材组合都可以作为电影宣传营销的内容被众多观众、粉丝、用户、大众知晓,也让他们成为更加深层次的传播主体。电影的营销使社会和观众有话题,能促使人们自动传播,而这种通过社会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范围会更广,甚至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4)有思路但是绝不死板。营销方法的先后和轻重缓急要有张有弛。不必适度,可以极致;不必禁锢,可以活泼;不必计划,可以灵活。特别是在当下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形式,在几个重要时间点和关键点上进行推广。加上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和各种奖励机制,刺激观众情绪,吸引粉丝参与。特别是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发布特辑、纪录片、花絮等,引发和制造电影讨论的话题,让观众、网友、粉丝参与讨论。甚至可以故意宣布推后和提前影片上映的档期,控制和增加视频预告,吊起观众胃口。营销上也可以充分利用节庆日和人为的“时间”制造活动热点和关注的高潮。利用电影中演员的一些经历、身份等,故意制造一些热门的关注与话题。也可以让意见领袖、“微博大V”制造话题。特别是可以邀请策划观影人、影评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影响更多人关注电影。在影片没有发行之前,经常制造新鲜的事情给观众,让他们诧异、惊愕、猜疑、惊喜,并设法将这些情绪延续和扩大,直到影片上院线发行。

(5)掌握营销分寸和火候。现在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在市场的问题上,货好还得有思路、有想法、有时机。

有的人认为,电影的社交、宣传和营销,可以是“先捂后做”也可以“逐步开始”,可以是“狂轰乱炸”也可以是“细水长流”。在营销的宣传上,不能此地无银三百两,也不能过度营销和宣传,也不要一下子把影片的资源放出去,防止观众出现逆反心理,对抗营销。方法上一定要控制,不要让人家看出是自己在炒作。可以考虑节奏和步骤,“先紧后松”“先松后紧”,采取什么样的策略都可以,没有一定之规。在电影上映前的一段时间里,对外公布、信息披露、事件铺垫、拍摄花絮、问题出现、人物专访、事端制造、人物花絮、主题歌曲等,都可以适度热身,鼓动观众、渲染情绪、吊足胃口。电影制作方和发行方在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无论什么样的宣传都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分内容进行。制造话题,鼓动参与,最好让粉丝、网友、观众主动参与到话题中,可以热议、可以“爆炒”。每一步都要进行设计、进行预演,还要有危机公关的意识和具体细化的方案。

总之,电影必须优质,没有好的内容,是没有办法与社交媒体进行结合的。营销的内容一定要和市场与观众有效融合。电影的营销,满足了市场和消费需求,重要的是持续激发用户的关注。从影片开拍之日,就需要经常给观众一些信息,以达到新鲜的刺激,让他们有自己的兴奋点,并保持到影片上映。

(6)营销工作重点是影院。要想引起观众注意,需要有更多的院线排片。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未来压垮中国电影最后的稻草之一会是电影院。影院的数量是影院营销的关键问题。2016年,美国人口总数约3.23亿,有大约6万块电影银幕,中国人口总数约13.83亿,有大约4万块电影银幕(截至2016年8月),其中包括4000多块IMAX(最大图像)银幕和3D(三维)银幕。我们还没有详细地统计过这些银幕的标准尺寸和具体的观众座位数字(容纳量),无法真正知道人均拥有的电影院银幕数量和电影院座位数量(是不是绝对的标准银幕和标准座椅),但是可以知道我们净拥有的银幕数量非常欠缺,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电影工业和娱乐工业的基本程度,也不足以支撑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电影的营销一定要结合影片的上映时间、环境、内容、特点等方面的元素,要找到能够做文章的点,掀起观众内心情感的波澜,让观众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才有可能被打动,从而产生共鸣。

电影营销的根本理念是共同的。观众作为消费者,有时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看什么电影。营销就是挖掘观众的内心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内心期待的过程。一个好的营销,就是善于发现观众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需要,善于整理和研究,然后非常有效和细致地去实现观众的需求,这就是电影营销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在制片方和院线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因,就是制片方想要的和院线方实际做的差距比较大。制片方认为,影院存在数量不足、位置不尽合理、排片分配不均、院线存在垄断、一些影片严重排片不足(场次、时间和银幕数)的问题。而院线方认为,放映的主导权在自己手里,别人无权干涉。影片质量的好坏,在于观众对场次的需求和购票的实际情况,不在于制片方的自我认同。反过来说,即便影片再好,没有足够的影院放映,也是前功尽弃。

(六)演员

第六项工作是确定演出的人选,根据项目确定演员人选。

重要的是我们在商定电影策划和项目,商定主要管理人员以后,究竟定谁来完成这个项目?选用什么样的演员?

投资方和制片方在关心完剧本和故事以后,就非常关心谁来做演员。俗话说,“没有合适的演员,只有合适的故事”。在强大优秀的故事面前,演员也会相形见绌。但是,演员的确会牵扯到项目的很多方面。

大众对演员的理解非常复杂。通常,演员是一个职业,是指参加戏曲、戏剧、电影、舞蹈、曲艺、杂技、京剧等艺术表演活动的专门人员和表演者,其按照类别划分有专业(职业)的,也有非专业(职业)的。

现在的演员,比较引人瞩目的是电影、电视剧演员,他们是演员中的一类,通常是指因演出电影、电视剧在社会上有一些影响,或者是比较有知名度的演艺明星。早期电影演员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在社会上也有比较大的影响。

1.对演员和演员职业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演员是培养不出来的,演员是天生的。

演员所有的艺术创作有其本身的智慧。演员有的是用真名,有的是用艺名。不同的制作公司、经纪公司、娱乐公司,通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事件进行必要的宣传推广。利用商业、慈善活动捧红和炒作他们觉得有潜力的演员,创造出公司和其他普通演员所不具备的影响力和地位。打造形象,制造明星效应,让社会和大众接受,形成公司的品牌和可持续商业价值。

历史上,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商早已有了使用已成名演员——明星的概念,知名度逐渐成为演员的影响力。作为创作个体的演员,总是按照自己的类型和风格进行艺术创作,在众多的电影人物形象中,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形象,都会或多或少往自己身上靠,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有一种理论认为,演员是天生的。在全世界的电影领域,演员基本上是一个受人关注的职业,处在一个“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有风光美好的一面,也有艰难的一面。作为演员,他们不为人知、不可告人的事情非常多,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冰山效应”,看到的只是他们在银幕上、舞台上、红毯上、镜头前风光的景象。我们看不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平凡,无法体会他们作为专业演员、公众人物、花边人物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勤奋和艰辛。

演员一般是来自各大综合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也包括其他的专业)或艺术高校专业学习表演的学生,也有选秀选手和自己通过自学锻炼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差异在于艺术天分不一样,有的有舞台表演实践经验,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天分和悟性。

2.演员的任务

演员是在电影、电视剧中运用自身的形象、身体、语言进行表演的专业人员,按照制作公司的规定和导演的要求把剧本的文学人物形象创造成为银幕的人物形象。演员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熟练使用表演专业技巧。无论是作为本色演员还是性格演员,无论是体验方法还是表现方法的创作,都会更多地运用自己的表演专业技能,在实际表演艺术创造中表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

3.演员的确定

当然,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制作公司在选用演员方面,更多的是让制片和导演共同商量确定人选。经常要根据题材、体裁、人物以及其他的角色来确定演员人选,使影片人物更加贴近角色,从而引导观众进入电影院,这是一个相互认证的过程。而电影的发行、销售、院线公司和电视台在演员确定方面则比较武断,一部分的判断是根据收视率,当然,也有投资方个人自我情感认同和未来炒作的需求。

4.演员的价格

理论上演员的价格是随行就市的,但是电影行业也有演员工会、税收、关系、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很多经纪公司出于情谊,就会给出友情价,甚至为了同公司的其他演员也能够参演这个项目,主动降低演员片酬。对于经纪公司来说,主要演员有事情干,还能够带动其他演员出去参加演出,公司整体经济盈利方面就会非常可观。

当然,现在国家又出台了很多关于演员限酬和付费的规定,这会更加严格限制和管理制作公司。

5.演员的难度

演员的难度,主要是指在专业完成上、在表演上有难度。演员是唯一一个同时运用自己的身体、形象、语言、情绪、技巧、感觉、判断、悟性进行工作的人。演员的专业素质和技巧参差不齐,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塑造角色的过程会完全不同,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必须非常好,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的表演在本质上是工作,在塑造人物和完成角色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毕竟人物(演员)和角色(形象)是有年代差异的,表演时一定要从个人经历中提取人生的经验和经历,赋予人物以性格、生命、特点。所以,作为制片人、监制、导演在决定一个演员的时候,一是看演员形象是不是符合角色人物;二是看演员的专业素质能不能驾驭人物;三是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价格的问题可以谈,甚至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和让步。

6.演员的经纪

现在的艺人一种是自己经营自己的经纪,一种是让艺人公司管理经纪。经纪人往往代表艺人、演员和项目雇主进行交涉,包括商议合同和处理其他演出事宜。

演艺公司和其他经纪公司的助理人员或兼职工作人员,可以有机会成为演员、艺人的工作和生活助理,在熟悉了演员、艺人的工作流程和规则后,还可以发展成为这些人的经纪人。重要的是必须要和这些演员、艺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广阔的人脉资源,有良好的业绩和声誉。

演员过去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公司来进行管理,随着娱乐产业制度的健全,演员(艺人)的管理经纪成为一种制度和常态。

演员通常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签订不同的合同与协议,加入不同的经纪公司。合同有三年、五年、十年等不同形式,在与经纪公司制定的合约下开展各种各样的演艺工作,以获得良好的专业规划,取得必要的酬劳。作为经纪公司和演员本人,必须擅长挑选不同的剧本,了解制作公司的业绩,挑选该项目的制作班底和人员,确定该剧本和影片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经营人比经营什么都挣钱。我们知道电影、电视剧演员间存在着非常多的竞争,比如活动、代言、包装、出镜、新闻,演员的形象价值和口碑价值都会使其获得粉丝认可和广告商的青睐。

7.制片、监制、导演在演员工作方面的任务

(1)安排与演员的交流,对所要参加拍摄的剧本、人物、时间、价格等方面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这时的演员和经纪人就是我们的直接客户,要在单独的谈话和专门的会议中提出有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2)关于演员确定以后的合作事宜,在基本确定以后,就要在律师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根据相关的时间、价格、场次、行程、要求等,就合同条款、收费、细节内容等问题具体推进落实。

(3)为了影片的质量和合作质量,制片、监制、导演面对经纪人和演员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作为经纪人,往往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经纪公司或者演员本人与潜在的雇主(制片公司和电影、电视剧摄制组)交涉,商议合同细节和处理其他事务。

(4)确定演员时,制片、监制、导演要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用行业的经验和法律的思维开展有关工作。要有良好的理解和沟通的能力,要照顾到公司、经纪人、演员、剧组方方面面的利益。

(5)明确表述这部作品对公司和演员本人当下及未来的重要性,表明我们的诚意。告诉演员财务预算和纳税情况,保证他的利益。让演员感觉我们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对待他,帮助他处理好公司、剧组和个人的关系,让他体会到这个项目的执行人是要和他交朋友,共同做一件事,分享其中的名誉和利益。

(6)发展好与演员的个人关系,并且使用有效的工作调度、制度策略、拍摄技术等来保证他们的时间利益。就电影行业各个方面的趋势和实际问题与他们进行讨论,确保他们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对拍摄质量的认同。安排通告时间、交通、住宿和其他宣传性事务活动。处处为演员和经纪公司着想,为他们提供商业和金融事务管理的便利。经常向演员说明经理、赞助者和其他客户的合同内容和义务,有“一盘棋”思想。经常性的信息通报,让他们获得相关拍摄反馈和对专业(表演)的意见。

制片、监制、导演与演员和经纪公司是合同关系、契约关系,但也是合作关系。如果能把这种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其他方面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

(七)导演

前六个关键人员确定以后,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要确定导演的人选。

导演,是整个项目制作和完成的组织者、领导者、实施者。他需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策划、文字、想法塑造成影像。同时,导演是一个需要在镜头和影片里表达自己意图的人,是善于把文学剧本搬上银屏制作成为影像的人。作为创作的总负责人,导演要善于团结和调动摄制组内所有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导演就好比是一场盛大宴会的厨师、一个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最终完成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导演的技巧和素质。一部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水平和性格。

电影(电视剧)导演在过去我们国家的电影(电视剧)制作体制中,是绝对的领导者或主要的管理者,是影片集体创作的决断者。不过,在今天的环境和制度下,导演要完全听从公司的决定。

如何判断一个导演是否合适?作为出品方和制片人,观察导演编剧功底很重要,其过往的作品质量和口碑也很重要。关键是导演和出品方对影片的创作理念一定要吻合,否则劲就不会使到一起。这些细节都可以在和导演交流的过程中,以及影片创作过程中感觉到。

在今天,导演的电影创作充满了艰辛。导演的工作一旦被资本介入,其电影创作质量也就开始每况愈下。

导演在开始创作的初期虽然有时会四处求人,到处融资,但是也可以随心所欲,非常自信地制造风格和精彩影像。一旦其创作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吸引了众多的粉丝群体,获得了投资公司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就会有无数的资本介入,受到的约束和控制也就越来越多。为了协议和约定,各种各样的妥协和退让成为导演作品退步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导演无所适从,投资公司和影迷也大失所望。

制作公司往往会在公司网站上发布一些关于创作的剧本、故事,和影迷互动,制造精彩场面,以期在开始阶段就吊足观众的胃口,听取大家的意见。组织专家团队敲定剧本和内容,对剧本中不满意的方面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加入一些新的框架、构想、内容、人物、事件、冲突。制作公司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会对剧本提出或多或少关于结构和内容的改动,都会影响原有的剧本。

当下,导演不缺题材、故事、资金,缺的是与制作公司的磨合。再有才华的导演,一旦和资本合作,就要融入商业公司的体系,否则就会产生“不和”。当下是资金凌驾艺术的年代,是商业模式操纵个人创作的年代。一旦出现“不和”,会让社会产生诧异,让创作双方、影迷们感到难以接受和震惊。

制片公司怎样才能选中他们认为合适的导演呢?他们选择导演有什么标准呢?他们对于这些已经选定的导演又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呢?

导演对项目要有自己独立中肯且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处处显示自己比原策划、编剧高明和优越。导演的经历已经说明了实力。

尽管制片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别让别人认为我们就是“导演螺丝钉工具论”的替代品,要具有编剧的意识和操作的能力,无论是一开始就操作的导演,还是后来接盘的导演,都要珍惜机会。作为电影制片也要明白,首先应该寻找以后可以长期合作的导演,其次才是能与这个剧组一起共事、完成任务的导演。

在大部分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的个人色彩会特别强烈,甚至与公司和制片人的整体理念不合。如果就具体问题与公司产生深刻矛盾,甚至有可能会导致导演与公司分道扬镳,因此要特别谨慎和注意。

作为制片人和制作公司的决策小组,如果在公司主导的电影开拍前遭遇重大人事变故,特别是出现导演换将的情况,就会让人觉得是选人决策的问题。让人怀疑选导演的策略和决策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

在电影历史上,换导演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不要让这样的换导演情况成为公司的标准。束缚多了,条条框框形成了,再好的导演也会显得拘束和无措,即便是有着非常好的拍摄业绩和口碑的优秀导演,也会望而却步。

制片一定会在合同和实际工作中约束导演的创作,但不要偏向编剧的风格和立意。从商业角度来看,一些导演的作品风格就是其品牌,出品和制片公司看中和需要的也是这些,这样才能做到稳赚不赔。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导演在没有束缚和阻碍的环境下,才能够无忧无虑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量。所以,出品公司、制片公司、制片人要给予导演足够的信任。

导演著名与否,一是看其作品的影响力,二是看其作品是不是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与一些有个性、有脾气的导演合作时,要发挥他们个人的长处和风格,要兼顾各种各样的因素。尽可能用导演的固定团队(以往成功作品的班底),这样在作品质量上才能有保障,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电影导演的选定是有风险的,没有常胜的导演,也没有永远得奖和有票房市场的导演。是否一定要选择知名导演,才能保证影片的品质、口碑和票房,根本没有规律。不能说知名导演就一定能指导好电影,无名导演也有可能创造票房奇迹。

总结下来,对于电影来说,剧本和故事是关键,导演的名气和风格居次,态度与勤奋最为重要,分寸依旧需要拿捏,整体影片效率和效果不能忽视。如何在整部影片中保持整体结构和细节的品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做好每一个环节,需要听取多方意见。

事实上,成功的作品大部分来自知名导演。但是也会有很多导演,最初是以“黑马”的形式出现的。其不同凡响的电影公映后,成绩和声誉成就了他们。这些年轻导演随之晋身于热门导演之列。这给我们的提示是,挑选导演一定要深思熟虑,对导演的选择要有眼光。

我们通常对导演的确定和判断依据是其艺术品位和市场收益,也是拥有成功影片必不可少的属性。作为制片,要时刻提醒导演:个人艺术创意和观众的期待之间,确实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电影制作公司没有既定的选导演的标准,基本上是押宝和赌博式的,当然也有另辟蹊径,采用其他不同方式去挖掘和发现人才的。

出品方和制片方主要考察导演的内容包括:

(1)导演对剧作的理解和认识。剧本基础和前期准备特别重要。电影的核心意义在于故事,故事的意义在于编剧。电影的一半功力在编剧的功力,导演是这个功力的传承者,导演甚至可以亲自参与到编剧工作中,但一定是从属地位。

编剧的工作可以“流水线”式进行,也可以分批进行,统筹很重要。导演的技能固然很重要,但基础还是剧作。在数字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在新媒体无处不在的环境下,导演要完美地表现故事、情节、细节、人物,给予经典更多的新内容,又不让其显得过于老套。

制片方要考察的就是导演对剧作的理解,对电影、电视剧本身结构和叙事的认识和看法,能不能提出更好的建议和修改。要注意揣摩导演对剧本的理解,看他有怎样的想法和创作思路,看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这也是制片方最终决断的根本。

市场看好的电影,有的是本身剧本故事好,有的是导演完成得好,也有的是由导演亲自重写的剧本(制作公司恰恰不希望这样)。此外,一些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影(电视剧)风波,也是由于一些公司高层和演员的干预,将编剧苦心经营的剧本改得面目全非,导致导演退出拍摄,导演、制片双方分道扬镳。所以,导演对剧本的确定和叙事核心地位不容动摇。

(2)导演风格和手法要有绝活儿。在导演的确定和选择上,没有什么现成规律,无章可循。

尽管我们时常吐槽在作品的镜头积累中看不到导演的风格、手法,甚至认为是流水线作业的“行活”,但是,细微方面还是可以感受到每个导演的区别。

在导演确定以后,我们更多是看导演在总体上有没有立意?有没有追求?有没有想法?导演的选择与故事的风格、导演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有着相当的内在关联。最终作品的成功,一定是导演个人的努力和追求。

好的电影作品,不是要记住导演,也不是要记住演员,而是要记住故事和人物,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行业内的投资人士,一方面是看作品,另一方面也是看导演个人,最主要的还是看团队意识。

(3)导演能不能具有兼收并蓄的意识。听得进话,容得下人,是导演必须具备的品质和技能。导演会讲故事很重要,在叙事上不必玩深沉。

所有的制作公司,对电影项目本身的期待和设计是无限大的。它们对导演的主要要求就是不赔钱,并且能赚钱。错综复杂的公司诉求和社会诉求使得它们在选择导演时的侧重点也会比较多元。

通常的情况是,导演个人的素质和文学修养奠定了他们对作品的驾驭能力。但是,导演还要思考如何对应制作公司的兴趣、口味、指标、志向,对应道德、法律、政治、社会,对应家庭、个人、爱恨、情仇、大雅、大俗、人物、事件。

问题是导演的前一部作品好,不能代表后面的作品也好,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算法。电影并不需要多么深刻复杂的主题。电影的故事、人物、结构、情感的亲切简单是关键。导演和影片的风格鲜明、情感浓重是电影的主要追求。

从当下的经验看,凡是有写作和编剧能力的导演,往往是创作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4)导演的主要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制片必须在工作质量上对导演岗位有明确的要求,必须对文案设计和准备工作特别擅长。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核心是:对未来制作的电影,与案头有关的工作要做得非常缜密细致,还要逐级上报。

所以,作为导演,要特别善于在文字、造型、图形、表格、气氛、要求等方面进行非常细致的案头工作。

文字类:主要是关于导演的艺术创作阐述和其他方面的文字。将公司、制片、导演的意图写明白,然后反复听取意见,进行改写和增加。创作构思是给所有摄制团队成员看的,人物分析是给美术设计、服化道部门看的。如果导演不在文字方面写得非常细致,就会在创作上没有主见和底线,也无法让其他合作部门清楚地了解其创作的意图。

造型图:电影是造型的综合艺术和创新艺术。在如今计算机技术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导演一定要根据剧本和创作风格的需要,有自己非常明确的造型设计要求,特别是提出一些具体、明确、量化、细节的要求。导演要会同美术设计商量影片场景、人物、分场、主场的各类造型图,把定妆照、服装照、道具照、人物照视觉化。特别是关于服装的样式、款式、色彩和出现场次也要和美术设计商量确定好。

图形类:图形示意是导演与其他部门以及制片非常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也是一种有利于对影片样式风格进行控制的方法。影片的明度、色度、风格、场景的主要气氛图和色彩明暗的效果图,甚至拍摄的分镜头图,都要根据分镜头剧本进行设计,便于美术设计进行场景的改造和布置,便于摄影师和副导演及制片部门对实际的拍摄进行详细准备。

表格类:会同制片部门和导演工作部门,使摄制组的各种任务更加有计划。所包括的表格,形式各种各样,但都是以准备和拍摄为主要内容的。便于各个部门清楚工作的进度和内容,便于工作分工。

场景表:分场景表,日、夜、晨、昏场景表,内、外、实景的场景表一定要有。制片计划、拍摄计划,要对全片的结构有全面的比较,琢磨其比例的形式。不同场景和影调的戏分别是什么比例?不同的外景(日景)能不能合并(一起)进行拍摄?所有相同和不同的问题,都得琢磨能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

气氛表:拍摄时主要的场景气氛和影像形式应该包括外景、内景、实景、合成景、计算机景;晴天、阴天、雨天、雾天、雪天;夜景、清晨、黄昏。就今天的电影拍摄成本来看,无论是制作、拍摄上述什么气氛形式,都需要花费非常多的精力和预算。

作为制片,与导演商量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场景和影像形式的变化,也要考虑成本和拍摄、制作周期。还有作为摄影,要和导演商量具体场景的气氛明暗程度,知道影片整体亮度的明暗走向。

分镜头: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导演单独完成的分镜头剧本了,取而代之的是拍摄镜头稿本,甚至是大体的(提纲形式)拍摄脚本。但是这不重要,如果导演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自己完成三个以上的电影分镜头剧本,就会在程序、方法、执行等方方面面都一目了然,烂熟于心。

故事板:国外的拍摄、制作形式与国内并不完全一样,有拍摄故事板(设计、绘画、计算机完成)的过程和内容。这也是基本的程序,包含在电影的预算、程序、内容、制作机制当中,非常细致。关键是形成习惯,其他部分靠现场发挥。故事板会表现出平面图和调度。

计划表:导演和制片部门,要有一个详细全面的前期工作计划表(放在办公室显眼的位置)。在制订前期工作计划的时候,要事先留有预案(第二方案)。哪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是需要斟酌的?哪些是需要再商量的?哪些是备选和不能丢的?都要按照时间节点进行设计和准备,所有的工作都是按设计和规划进行反复验证的。

(5)作为导演,工作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导演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对工作职责和内容有明确的意识。

有计划:导演的核心工作就是勤计划、有计划、懂计划。在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完成,准备进入拍摄阶段时,导演就要有一个严格的拍摄计划,甚至有备用的方案。工作阶段,导演要让各个部门严格执行拍摄计划。拍摄计划要考虑环境、时间、季节、周期、演员、路途等方面的因素,到了计划的时限,也要考虑取舍,是不是进入下一环节。制订拍摄计划和执行拍摄计划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作为导演,心里一定要非常明确。

懂技术:进入数字时代,作为导演要了解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目前的技术水平,对于自己摄制团队准备使用的数字设备要了然于心。什么规格,什么机型,什么品质,什么型号的技术设备都有标准。同时,掌握一些电影数字技术制作前、中、后期的最基本的东西。主要的摄影技术、音频技术、后期技术、特效技术都交给专业人士去控制,导演就是提出要求,让专业的人士完成专业的事情。

选设备:电影的拍摄,摄影技术占一大部分,另一部分是摄影设备。首先要了解摄影器材的功用和性能,特别是摄影的运动器材和影像照明器材。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根据实际的拍摄环境和需要,够用就行(主要是成本核算,设备多,人员的支出就会增加)。对于摄影机具体的性能,以及和什么样的小型机器匹配,导演不必过多了解,这些由摄影师决定和控制。

管方向:导演的工作核心就是设计和验收,提出要求,验收结果。导演的工作是管方向,不要纠缠于具体细节。但是,要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求,要对完成的内容进行验收和判断,看创作部门布置出来的效果是否满意。表述过程中,可以把希望的影像效果和气氛的电影样本截图拿给有关创作部门看,如法炮制,照猫画虎,然后加以创造。

控现场:到了实际的拍摄现场,所有准备都已经完成,导演面临的问题就是:控制现场,协调拍摄顺序,摆机位。作为导演,应该将所有问题都交给专业的部门,提出设想和想要的影像效果及具体要求,不必全面掌握具体细致的问题。

作为出品和制片公司,选择导演,就是要找一个合适的领军人物主导完成项目。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制作团队,最好是和导演合作过的,这样导演才可以集中精力拍出自己最满意的电影。

我们经常说,选了好的剧本,项目作品就完成了一半,选了好的导演,项目作品就完成了一半,选了好的团队,项目作品就完成了一半,选了好的演员,项目作品就完成了一半。这么多个“一半”,构成了优质的作品。作为导演,选演员是大事。在今天,演员是比较关键的,选不好,用不对,都会对未来的作品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甚至涉及片子(电影、电视剧)存亡。

我们认为选演员,不选最贵的,不选最好的(因为没有最好的),只选最对的,最合适的。要在剧本、制作、导演、片酬、题材、档期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导演、制片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准确决断,明确指出制作方面的优势,说服经纪公司和演员本人。

导演的创作和拍摄,是非常复杂的,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反复生产,还是监督督促,更是具体指挥。导演是拍摄过程中直接进度和质量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时时掌控拍摄质量和拍摄进度,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关系。制片人选对了导演,其工作就有保障,不仅监督导演的工作效率和拍摄质量,还要与导演协调创作生产问题,并与导演和其他主创人员每晚审看样片,研究剪接的方案,向公司汇报拍摄的所有工作和问题,这些都需要导演的配合。

电影的后期制作相对比较好控制,但是前期拍摄的素材必须质量好,同时特效部分也要按时完成。后期的样片剪接,预告片剪接,宣传片剪接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曲、音乐、录音、拟音、混音、合成,特技、字幕、调光、调色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均匀分配时间,严格控制预算。这个时期要保证质量,和制片人精诚团结,保障后期各项工作在计划内和预算内如期完成,保障影片交片、宣传、发行、上映的时间。还要配合制片公司和宣传营销公司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

制片工作完成之后是电影发行,过去叫电影宣发(宣传、发行),现在有个新的叫法“营销”。通常情况下,由大型电影制作公司制作的电影,或者是制片人负责完成的电影,全部制作过程结束后,可以把完成的影片交回电影公司进行发行,或者是交给专业的电影发行公司及院线公司发行。这种制作、发行分离的形式,对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人来说是比较省事的方法,不操心,风险低,工作少,最务实。除非是自己公司发行会挣到更多的钱,或者是有比较好的回报。但无论是哪一种后期发行形式,由于工作量大,发行环节多,实际付出、支出多,得到的回报相对都比较低。

在国有体制的时代,早期电影公司和电影制片人(也包括一些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制片人)往往都是自己承担电影的发行工作(自产、自销)。现在,一些有一定制作实力的公司是与专业的发行公司和院线合作。通过合作发行的形式,实现双赢,获得比较多的排片量和周期,同时获得比较高额的回报,避免被其他公司从中作梗和盘剥。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一些院线公司专门成立营销发行公司,利用自己的影院平台获得更多的影片发行资源和机会。

电影公司(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希望在电影作品开拍之初,就找到可以合作的强势机构,制作时各自承担制作工作,发行时仍然交给有发行业绩和口碑的大型专业公司负责。美国的卢卡斯导演之前30年都是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合作。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也是长期由环球影片公司或者是梦工厂工作室发行。卡梅隆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之间也是有比较多的依存关系。

从目前中国电影的体制、产业、机制来分析,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制作,在投资完成以后,都不愿意失去体制、机制的支持与合作。从投资、融资、制作、发行的流程上看,没有什么区别,其根本原因是作为一个电影制作项目,还是想尽可能地依靠一些制度化的平台,依赖制度化的力量,这样感觉更规范、踏实。因此,判定一个导演是否“独立”,经济因素不能当作唯一的考量标准,至少得引入体制、机制的考虑。

所以现在的形势是,无论是独立电影制作,还是电影公司制作,最好得到一些大的电影公司的支持,还是要有大的公司控股。当然,这样会没有话语权,丧失很多的决策权和机会。

张会军 吉亚太 张 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