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拍摄环境空间关系的透视考虑与拍摄技巧

拍摄环境空间关系的透视考虑与拍摄技巧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镜头画面中,边界、范围、地平线必须明确。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内,时空关系是统一、延续的。镜头都是由不同焦距、透镜及节组片组成的。广角镜头,其焦距比较短,会有光学畸变和光学变形,视角和景深范围大,透视的感觉会比较强烈。对于拍摄环境空间关系的透视考虑:对于小的空间范围,可以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静态拍摄可以,但是动态拍摄要特别谨慎,要防止影像的变形。

拍摄环境空间关系的透视考虑与拍摄技巧

电影构图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主体与边缘的关系。全景的景别,不卡脚、上留天、下留地,人物放在“黄金分割”的位置;中景不卡膝盖;中近景、近景、特写景别,人眼在镜头上画面的1/3线处,人显得向上。画面上部空间的构图,给录音留出话筒位置。原则上,摄影要保持摄影画面的画框往上(外)10—15厘米的距离是录音话筒的位置。演员手势的,要把镜头拉出来点儿带手势的关系,有动作的要带动作的关系。镜头要会进行一定的取舍,画面外的东西一概不带,镜头要推上去点儿,如吃饭,除全景外,近景就不要带上饭菜了。双人站立镜头,要注意距离,尽量少拍这样形式的镜头,如果非要拍双人站立镜头,要注意形体的变化,尽量做到错落有致。通常的景别具有如下八个方面的确定性,即确定了位置、地平线、光线、色彩、影调、角度、背景、空间等问题。拍摄时要考虑具体带什么,是八个全要,还是只表达、突出其中的某几个方面。

关于镜头中的拍摄问题:几个镜头的分切和跳拍是考验构图和变化的;摄影机在机位高度、背景、方向、光线、构图、风格等方面都需要寻求变化,摄影中可以保守也可以平和,但是不能没有任何新意;应该时刻考虑变换机位的距离、方向、景别、高度,连续机位的变化(维持三角形)的调度,才会有空间感

影像的立体,主要是讨论镜头画面的立体空间及透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摄影对立体空间表达的几个基本概念:

(1)所有的存在都是立体的。立体空间也是个虚词,是一个概念的形容,是一个范围,是不具体的,甚至是在说一个环境,一种地域关系。关于电影的立体空间,最具体的表述是拍摄的“场景透视关系”。拍摄时,场景空间、实际距离、透视关系一定要明确。

(2)人是一个稳定的概念,任何物体都是以人为标准进行参考和验证的。物体对应的尺寸具有稳定性,是以人为参照物的,所以电影画幅比例也是稳定的,标准银幕比例:1∶1.37,遮幅银幕比例:1∶1.66,1∶1.85,1∶1.88,宽银幕比例:1∶2.35。

(3)自然环境中是存在边界、范围、地平线的。在镜头画面中,边界、范围、地平线必须明确。地平线的位置,决定了画面的象征深度、纵深深度、广度深度。当地平线位置在画面的下方或者在画面的上方,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环境、镜头的宽广程度和感觉,也决定了第三空间的关系。其中摄影机的仰拍和俯拍都会造成画面中地平线位置的变化。

(4)环境的深度表达和镜头画面的深度表达,取决于摄影镜头的高度关系。当然,镜头焦距和前后景物的对比也会产生镜头画面的深度表达。纵深空间中就有距离、深度、透视方面的问题。

(5)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指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时间是任意的、不易觉察的。

电影中,时间是场景更替的过程,也是镜头变化的外在过程。时间也是镜头变化的潜在形式。时空的统一,其实是相对的。

电影的立体空间,在一个镜头内是统一的,在若干个镜头内就是不统一的。

在电影中,我们说的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相对的,电影中的时空的不统一,反而是绝对的。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内,时空关系是统一、延续的。即便在一个现实的环境中,只要镜头断开和剪开,时空关系就是不统一的。

所以,电影的拍摄、表演一定是要断开的,因为无论如何,总需要停机。电影就是刻意表现时间、空间的不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不统一的条件下,电影的强项就是“延长时间”和“压缩时间”。

摄影透镜问题,主要讲的是“光学透镜与透视关系”。

镜头都是由不同焦距、透镜及节组片组成的。镜头主要是由几片玻璃透镜组成的,对成像质量也有极大的影响。好的透镜会使拍摄的图像、影像更加清晰、细腻,电影镜头中一般的镜头都是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产生的透视效果不同,描绘、反映、记录物体的空间关系就会不一样,从一个点所看到景物、物体、人物的透视关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透视,是指在距离相同或者不变的情况下,运用不同透镜的焦距关系,用光学的方法改变画面的透视效果或者达到画面的某种透视效果。

标准镜头,其透视基本上与人眼是一致的,也表现出人眼的正常的透视关系。

广角镜头,其焦距比较短,会有光学畸变和光学变形,视角和景深范围大,透视的感觉会比较强烈。其拍摄的范围也比较大,横向拉宽,纵向拉深,人物变形,透视较大。

长焦镜头,其焦距的距离比较长,几乎没有光学变形,视角比较窄,拍摄的范围比较小。景深范围也比较小,纵向透视的感觉压缩比较强烈。清晰范围小,主体突出。画面的效果,压缩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压缩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摄影机位置固定的情况下,视点相同,镜头的焦距长短并不会影响画面的透视,变化的只有取景所得到画面景别的范围大小。

在实际拍摄中,导演决定摄影机和人物的距离;摄影师决定人物在画面中的透视感觉。通常的情况是,根据拍摄的环境和画面的要求,先决定镜头的景别,再选择镜头的焦距。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摄影强调的是透视,在固定的摄影距离关系下,要保持镜头画面的一定的透视关系。

拍摄当中的两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导演决定实际人物与摄影机的距离,也就决定了画面的透视关系;导演决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关系,也就决定了镜头画面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摄影师可以运用镜头的焦距,再次决定和调整画面内空间人物距离的影像感觉。

我们在实际拍摄中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

(1)摄影机与人物的拍摄距离决定画面的透视,距离决定关系,距离产生美。

(2)镜头的焦距仅仅会改变画面在已经决定了透视情况下的影像假性透视关系和效果。

(3)摄影师是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运用技术和艺术的方法控制和调整镜头画面的透视效果的。

对于拍摄环境空间关系的透视考虑:

(1)对于小的空间范围,可以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静态拍摄可以,但是动态拍摄要特别谨慎,要防止影像的变形。

(2)对于大的空间范围,可以用长焦距的摄影镜头,控制背景空间的虚实程度,控制前景空间的虚实程度,形成前实后虚、前虚后实的效果。

拍摄双人对话的镜头,决定带肩双人画面中人物距离的因素:

(1)用广角镜头拉大或者夸大两个人的实际关系距离。

(2)用长焦镜头夸大两个人的实际关系距离。

(3)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摄影机角度越贴近轴线,越靠近人物,其镜头画面表现出来的两个人的关系距离(横向)越近。

(4)实际使用标准焦距的镜头,真实还原人物之间的距离和透视。

我们拍摄所说的机位都会产生物理运动,是指摄影机的机位在拍摄、变化时所形成的运动,我们通常称为摄影机机位变化时的“外部运动”或“摄影机运动”。

摄影机的机位变化,目的在于改变视线,或跟随一个动作,或改变被摄场景、人物或物体的呈现方式。所有摄影机的机位运动,一定是主观的、活泼的、有节奏的,与被摄体的关系不是互顺就是互逆。

我们在具体拉片的时候就要看运动镜头的方法和手段。

复合运动,是指摄影机的运动方式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以上的运动方式。看其运动的手法是如何达到影像形式的变化。

导演在分析时要注重整体的处理,机位、运动、规律、时间,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演员的语言、动作、细节、形体。

摄影在分析时要注重具体的处理,角度、拍法、元素、组合,还有与之相对应的演员的位置、形体变化。

我们现在谈摄影机变化和运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说机位变化的运动,就是“外部运动”“摄影机运动”;而人物在画面中的运动,一般称为动作,不把它归结到运动。运动一般指摄影机机位的变化。

我们要特别注意,所有摄影机的机位变化、运动,在意义和效果上都是主观的。即便是模仿人看到的画面也是主观的。(www.xing528.com)

机位互顺运动是人在前边走,机器在后边追,或机器在前边,人在后边跟着,从方向的形式上都可以理解为互顺运动。

机位互逆运动是人与摄影机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是与机器对冲、交错,到变为互逆(摄影机和人物相互远离)的拍摄。

这些在我们拉片时都要区分开来。因为,机位的变化和运动的拍摄是导演组整体控制每场戏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变化?主要的方法和形式确定以后,细节的东西就需导演和摄影师商量。

摄影拍摄形式经常是以复合运动出现。就是人运动,摄影机机位也运动和变化的形式。现代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各自运动和复合运动的运用,人和机器一方不动,都不能叫复合运动,复合运动一定是人的运动(动作和位移)以及摄影机机位的运动和变化。

我们知道,摄影机机位运动和变化以及人物的运动,两种运动会产生一种视觉的错位和抗衡。所以,我们拍戏的时候要有所考虑。现代电影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摄影机机位永远在动,甚至在有镜头接不上的时候,就用运动的镜头来进行连接。

摄影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由于景别的不同,机位变化和运动中带来的问题就比较多。比如,你要拍大特写,演员在前面跑,机器在后面追,稳定性极差,基本是跟不上的;第二,运动中镜头的焦点会虚。演员在船上、在马上,机器在车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拍摄前需要做测试,事先拍摄测试样片让制片、导演看到实际拍摄效果。

摄影机的外部运动主要包括推、拉、摇、移、升降、复合。其方式有:

(1)伴随形式(无轨迹),例如,拍摄车轮在旋转。

(2)定点任意(无轨迹),例如,用大摇臂(炮)。

(3)主观形式(有轨迹),完全是跟随的、任意的。

摄影机的机位变化和外部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分切跳拍。静止,可以说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作为静止镜头,就是要在拍摄中不断变化镜头的视点方向。其表现为镜头方向的变化要多、数量要多,光线变化多,剪辑点丰富,调度频繁。

电影的机位变化和运动的宗旨是先有内部的画面人物、景物的运动,再想摄影机的外部运动。

摄影机的方向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任何的拍摄和镜头的方向,都和镜头的背景有关系。摄影机在哪里?朝哪一个方向拍?如何进行变化?这就出现了拍摄的主角度、主机位、主朝向、主背景、主形象、主方位的问题。这些问题,摄影师要跟导演、美术、照明商量。

严格意义上来说,拍摄的方向牵扯到镜头的场面、方位、拍摄的调度。

戏剧与电影,在方向的思维和观念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戏剧的核心是人物,电影的核心是机位。

表2-1 戏剧与电影场面调度的比较

拍摄方向决定场景、环境、布置,也就决定了主机位的方向:

(1)决定摄影机位置,机位拍摄点。

(2)决定人物的表达面有三种表达方式,拍摄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

(3)决定空间背景关系和画面的六面空间关系。

(4)决定最终镜头总量的机位变化的平面布局。

(5)决定人物的主轴线关系,便于叙事、事件、情节的表达。

(6)决定主机位,主角度,主光区。这些在选择方向的时候都要事先想好。

方向的关系:拍摄的方向和镜头的方向,决定了对拍摄空间的描述和表达,主要是决定了拍摄范围和画面形态。导演、摄影师、美术要先考虑主机位、主方向、主角度、主背景。方向还决定了观众是先看到环境的整体、还是先看到环境的局部,电影中的方向对摄影机来说就是空间的位置。

方向的六面:对于一个拍摄的镜头,常规的情况下,可以看到五个面,摄影机的存在和所在位置的面是无法看到的,是想象的。这个镜头所隐藏的面随着机位移动或在若干镜头后可以带出整体的六个面。在适度运动的情况下,方向变化,可以产生光线、背景、人物面,甚至各种造型元素、构图的变化。其越丰富,视觉上会越好看。对于拍摄,对于表现任何一个物体必须从三个点上进行拍摄,从三个距离上进行拍摄,从三个光效上进行拍摄,才会全面、好看、表达丰富。

方向的改变:在实际拍摄中,摄影机的机位一定要变化,摄影机的方向一定要变化。摄影机方向的变化意味着根本的改变。首先,方向改变会产生画面光线形态的改变(对各部门来讲都是如此)。其次,方向改变镜头画面的构图形式也会变化。最后,方向改变镜头画面关系也会变化,画面内各造型因素都会发生变化。

镜头拍摄存在着方向的连续改变和间断改变的问题。在拍摄中可以不断改变拍摄的方向来丰富影像和叙事。但是,要想好拍摄的前后顺序,是要“连续的变化”还是“间断的变化”,依此来确定拍摄的手法。拍摄连续的改变方向,要靠摄影机运动来完成和实现;间断的改变方向,要靠镜头的机位调度、拍摄和剪接。导演和摄影师要解决平面布局的问题。不能浪费空间,要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机位变化的拍摄方向连续改变的方法;也可以在后期,用切镜头的方法间断改变摄影拍摄方向。

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要跟导演争取摄影机机位的改变。

导演总体设计镜头、设计调度时,首先要总体考虑和把握拍摄的方向。拍摄的方向和调度的方向确定了,摄影机的位置也就确定了,主机位,主角度,就是一场戏的总方向。

视觉图像和银幕,都存在一个影像的明暗和质感的问题。所有的影像都包含了明暗和质感的问题。

影像的明暗中,影像的质感是一个基础。

对于影像的质感的控制,摄影师要考虑:解像力、清晰度、锐度、分辨率像素。解像力是镜头分辨能力。清晰度是影像的画面效果。锐度是影像边缘清晰程度,一般拍摄、镜头、制作、设备会弱化影像的锐度。

质感中的镜头明暗以及整个影片的明暗是个综合概念。包括黑、白、灰的基调关系,也体现色调,还包括其反差、反光率、明暗关系,以及最终影像的调光、调色和后期的制作。

质感中的锐度,是指影像边缘的清晰程度。定焦头的影像锐度好,变焦头的影像锐度普遍较差。只要在镜头前面加东西,影像的锐度、质感就会降低。

所以,保持影像的质感要把明暗、解像力、清晰度、锐度这几方面的技术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整体把握影像的质感和质量。

表2-2 平面绘画和电影摄影的差异对比

明暗也是一个镜头或者一场戏、一部影片的总体影像明暗的基调。

(1)按明暗分:亮调(高调)、中间调(灰)、暗调(低调)。

(2)按色彩分:暖调、冷调、中间调、消色调(黑、白、灰)。这些的实现,主要是依靠曝光和后期的调光、调色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