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怪现状三:“拍戏”的评不上职称,“评戏”的评上了职称

怪现状三:“拍戏”的评不上职称,“评戏”的评上了职称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电影领域为例,如果不再“唯论文”,而是按照电影创作成果来评职称,那么,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二是能否真正做到“评聘分离”。我们当前所做的选课制、挂牌制,其实都是在向“评聘分离”稳步推进。

怪现状三:“拍戏”的评不上职称,“评戏”的评上了职称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领域,职称评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因为职称决定了一个教师在整个学术圈的地位,也决定了在高校中的待遇,更进一步决定了教师的发展走向、资源获取以及学术生产的可持续性。

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职称序列。比如,在电影创作领域,有国家一级导演、国家二级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二级演员等职称。在高等学校,职称是按照教师系列,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序列设置的。但这套规则在高等艺术院校遇到了诸多问题。艺术院校所有的教师,不管从事创作的,还是从事研究的,都要面临教师系列职称评审。艺术创作劳心耗时,大多数从事创作的教师没有时间沉淀出足够多的理论。但从事研究的教师却不一样,只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种理论可以循环到另一种理论。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如一位教师创作了一部很好的剧,但没有理论文章,评不上职称;一位从事评论的教师根据该剧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反而是评论该剧的教师引起了关注,评上了职称。目前,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尽管学术界一直在呼吁要尊重艺术创作,《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着力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问题,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实行差别化评价,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贡献、追求卓越”。但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除了论文、科研项目、学术著作三大指标外,似乎找不到一个统一的艺术创作评价标准。以电影领域为例,如果不再“唯论文”,而是按照电影创作成果来评职称,那么,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众所周知,电影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电影是一个集体化特征较强的产业行为。拍一部电影,动辄投资数千万元,一千万元以下都属于小成本。对于高等学校的老师,又有几个能拿出这些钱来拍电影,进而拿出电影作品参加职称评审?如此异化下去,甚至会演变成“唯金钱”“唯关系”。(www.xing528.com)

我认为,按照学历、论文发表等评价标准来评审职称,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两点:一是能否做到“不要唯核心期刊”,而是按照论文的学术价值,就是目前所说的“代表作制度”。核心期刊数量很少,比如电影领域的CSSCI只有四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世界电影》,而全国从事电影创作与研究的教师数量很多,学术资源有限,供需严重不平衡,供需不平衡的结果就是学术腐败。二是能否真正做到“评聘分离”。评上职称是一个基本的门槛,无须设置过高条件,但聘任职称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台并不好登,登上了,就意味着你身上背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我们当前所做的选课制、挂牌制,其实都是在向“评聘分离”稳步推进。比如,新生入学,学校会建立一个500人的微信群,把教师的信息全部公布在里面,由学生自由选课和教师。选上了就上课,选不上就等下一年。如果第二年还是没有学生选,那么工资和职称聘任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到了第三年还是没有学生选,学校就会解聘或者降低一级聘任。对于超过55岁的教师,根据学校情况,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聘终身教师,可以聘到60岁,甚至7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