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艺术专业的教师对于学术整理以及专著和论文写作都很头痛。个人专著和论文发表不够,在学校考核及职称晋升考核时就会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我研究出三种对于教师著书立说和写作非常实用的方法。以教师完成的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个人专著为例:方法一,平地起炉灶。找主题,凭空写起,进行概念诠释、理论总结和理论撰写。这个过程操作难度和写作难度都比较大。方法二,利用上课与学生面对面讲授的时机,进行录音,然后整理,最终整理成文字稿,比较方便。方法三,教师要时时处处将有关教学、实践、创作、会议、讨论、研究等方面的碎片化记忆记录成语言文字的形式,整理成学术材料,输入电脑,综合归类,最终归纳、撰写、编辑、出版成学术专著。
(一)课程讲授专著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的同时,可以用录音笔进行记录,就像给自己戴了“紧箍咒”一样,给自己约束。使得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找词、找句、找例子,紧紧结合课程规定的章节和内容进行讲授,用这样人为的方法,约束和激励自己。
将自己根据教学大纲讲授的语言录下来转化整理成文字文档,然后进行章节和问题的划分。对于定义和相关文字的论述问题。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把原意查出来,然后重新论述。通过网络下载的文字资料(引用部分用红字,修改完成的改为黑字)都需要自己进行语言组织、定义、分析、重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有关教学、实践、创作、会议、讨论、研究等方面的碎片化的语言整理成学术文字,最终综合归档、撰写、编辑、出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上午的讲课录音可以整理35000字,一个学期16周,就可以有35万到40万字的有效内容。经过整理,就可以开始写作。注意,写作的文风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浮夸和虚幻,一定要务实,不要像一些所谓的理论文章,言不由衷,浮夸虚假,要杜绝一切虚假的理论观点,切中要害,贴近实际创作和专业实践。(www.xing528.com)
在学术写作和学术研究方面,教师的研究一定不要华而不实。不要用一些毫无新意的晦涩词语来吓唬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不要用一些所谓的名词来“武装”自己的文章。做学问,就是要实实在在讨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关于个人专著的文字准备,教师还要重视和强调策划。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现在别人怎么做?我们准备怎么做?要专注于个人长远的学术想法,为以后的职称晋升和学术研究及发展做准备。
(二)课程讨论专著
教师上课必定有学生讨论的环节。教师可以就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和学生开展教学研究,学生也围绕着教师讲授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录音,然后安排同学整理。将这堂课讨论的文字内容分发给班上的学生;再将教师的发言都发到教师的邮箱,学生的讨论也发到学生各自的邮箱;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讨论插话也逐一整理,日积月累,各自归档。所有上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讨论,都可以记录整理出来。学生的讨论带动了教师上课的热情,教师的发言也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教学相长。一两个学期课程结束时,讨论的内容和字数就可以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出一本书。所有的学生都是策划、编者、作者,都有文字研究成果。教师在完成教学和课程以后有了教学成果和教学硬件,学生也非常有成就感。到大学毕业时,就可以在策划、教学、上课、讨论的基础上出一本书。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科研、专业、学术方面的成果。大家都得益,都有成就感。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追求务实的风格,避免“一言堂”。要集体学习讨论,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辅以教师的实际讲授。将教师讲课和学生讨论的录音转成文字时,语言往往是口语化的,最终还需要转化为书面语。总之,课程讨论、个人写作、课程讲授都可以成为学术专著的写作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