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发展
现在各个大学除了领域不同、名称各异之外,整个发展都呈现同质化倾向。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也在追求“大而全”,似乎忘却了一所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保持特色。任何一所没有特色的大学,一定不是一流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因为,没有特色的原因是缺乏历史与传承,发展过程中没有独特的思考与设计,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特色就无从坚持、无法长久。大学在气质上、观念上要独特,在学术追求上要有所坚守,在专业和教学上要有所传承与发扬。不变的是大学精神,变化的是方式方法。为保持学校特色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要在具体的教学育人过程中有所融汇、创新和交叉,但也不能为了迎合而盲目发展。总之,要关注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
(二)办学定位
关注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在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注重创作实践教学的实施和理论学习的呼应。未来,国家对文化、艺术、影视的内容产业将更加重视,这也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各个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以艺术为主体,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电视、设计等各个方向和领域,将会产生龙头效应。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注重方向鲜明、目标明确、专业性强、提高声誉。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务实,思考如何与社会对位,充分体现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服务社会。结合人才需求,有效利用智力资源、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和宽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保证办学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集中认识的体现,也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学的看法和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要有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之分。明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艺术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应用型、实践型、创作型专业人才培养,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和创作为主。现在各个学校在相关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方面几乎差不多,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及具体内容上。在公共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理论课、实践课和创作课的顺序和结构上有较大差异。学校要在具体课程安排和管理方面进行探索,使各专业院、系之间开放选修课程,通过课程打破院、系之间的教学壁垒,教师多元参与上课、实践、毕业联合作业。这样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本专业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以及跨专业不同内容的课程,使其视野更开阔,提高创新意识。
(四)专业发展
学科、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学校总体发展的方向,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学校传承,不能盲目和无序。尤其在本学科领域、专业、方向上要进行研究,谨慎开展工作。不要扩大一些既没有优势又无法控制的专业。重要的是,要经过严格论证和精心准备,考虑学校自身有没有能力和条件,有没有师资和高质量课程,能否进行专业方向整合,如何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追求最卓越的教学成果,取得有分量的研究、创作成果。教学和人才培养是第一位,教学与研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应思考如何围绕着教学机制和体系的建立,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确立,以及教学实践,开展工作;制定扎实的人才培养措施,提倡学术自由及学术竞争的精神。学校本身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定位十分重要,特色和内容是核心。
(五)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学校的永恒命题。专业建设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宏观规划,教学改革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教学动力是学校如何保证教师的水平和质量,教师队伍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的永久保证。教学必须有完整的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进程、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教案,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内容创新与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要在几个方面思考和区分教学改革问题:第一,共同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几类课程之间的配合与联系,各自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二,抓好特色课程、经典课程和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学校主流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上进行。在学科专业的主体课程方面进行规划。一方面,根据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通才培养,打实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文学科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发展新课程,对一些比较经典的课程进行内容更新和调整,每开设一门新课都要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这一点最为重要。
(六)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设计
学校避免因教师而设课,应切实按照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进行课程设计。明确每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内涵与外延,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也要明确,规范课程所涉及的文件。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需要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设计。在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方面,要注意课程教学结构的衔接,建立一套教学结构衔接机制,实行模块化的运作。在具体内容上要关注艺术本身,关注课程内容与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有没有跨学年、跨学期课程等。总之,课程体系设计是非常科学和具体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递进、关系层次和衔接在总体设计上都要有所体现。
2.专业课程安排
专业课程安排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比较琐碎却关乎大局。主要包括对进度、内容、教师、实习、实践等的安排。在进度安排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性质、课程配套的知识需求、教师授课特点等。可以尝试不同的排课方法,也可以考虑同一门课程多位教师从基础、理论、实践等角度联合授课(通常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业),甚至可以创新一些集中授课的形式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在课程时间上更加科学合理,内容上更加衔接和立体,实现多位教师的授课形式相互交叉;另一方面,在以课程为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多位教师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融合。
3.课程设置规范
目前部分学校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比较死板,并不科学。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教案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应该是规范、务实和具体的。务实体现在达到教学学时、课程要求。教案的规范化不应该仅是从学校和学院角度要求的,而应该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限制和约束。特别是在课程的名称、教材、讲义、章节、手段、特色、书目、实习、作业、要求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使院系、教师与学生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安排、授课方式等方面达成一致与共识,并且便于互相进行监督。
4.课堂教学讲授
课堂讲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要求和模式,特别是艺术专业教学,不能用理工科的管理模式要求艺术专业,其要有更加有特色和务实的课堂形式。学校和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尝试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讲授、实践、讨论、评论、展示、作业、讲评等内容进行交叉设计,可以采取先讲后做、讲完再做、做完再讲、边讲边做等方式完成教学的计划和内容。课堂教学讲授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个性化表达方式的制约。但是,一线教师必须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以保证和提升教学实际效果。可以采用鼓励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授课方法,要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控制好课堂节奏,避免流于形式本身。
5.重视基础教学
艺术专业必须重视公共课、选修课、基础课的教学。大学必须按照打实基础的思路进行教学,基础课就是按照教育部规定,所有大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往往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重视。例如,其中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是否从哲学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读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必然毫无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外语课程更是如此,学生宁可花大价钱上校外课程,也不能保证校内英语课按时出勤。体育课亦然。这里固然有学生思想和认识层面的问题,但学校更应该反思自身对这些课程的态度。重视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要认识到这些内容作为全国高校的必修课,其真正的用意是希望学生身心健康、知识广博、提升专业能力和政治素养。特别是艺术专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更应该起到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创作观的重大引导和塑造作用。
6.重视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这里所说的教材,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大教材的概念。每门课应该有自编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特色的教材,也要有外校的通用范本教材作为对照和依据。同时,作为教学参考的教材,应该有对应的参考书目、参考片目,这样才会更加完整。特别是实践课程应该有讲义或自主编写的教材。对知识点的章、节目录,课程作业要求、作业内容、实践内容、思考题都要有明确的规格和内容规定。专业课教材是指完全针对该门课程编写的教材,包含较多的指南性和特色化内容;专业参考书目是指围绕课程或课程单元的教学目的,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上的知识源、信息源、有借鉴性的书籍。院系应统一进行课程教材的规划,由课程团队、教研组集体撰写完成。
(七)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
在艺术专业教育中,不仅需要有实践教学内容,更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至少应该包含以下部分: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和军训;大二学生社会接触和社会调查的学习体验,重点是了解社会和历史发展、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树立价值观;大三则完全是学生专业方面的对位实习,完成布置的专业作业和其他专业实习任务,让专业的理论课程有所验证;大四是毕业联合作业(联合设计),在形式上可以是交叉的,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帮助,保持一定的社会敏锐性和深入性,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实践教学在整体艺术教学环节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为产、学、研结合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打造社会、学校、专业之间充分合作的教学平台、实践平台,有效建立教学、创作、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生实践、创新机制。同时,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良性循环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和教师讲解与引导下,完成诸多的影像、图表、设计、绘画、影片、制作、展示、作品、装置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课堂环节如何与实践环节衔接。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区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内涵,达到全面发展。
课程作业是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环节,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前置理论课程和实践先修课程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验证。除了我们在教学大纲中要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该有与课程目的相匹配的明确的作业规格、形式和时间要求。同时,在学期末通过作业讲评和讨论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思考—修改这一完整的过程对专业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水平得到切实提升。另外,应该在管理中建立一套学生作业奖励机制,用于鼓励认真对待实践课程的师生。
2.鼓励创作创新
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和创新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独立完成艺术创作的问题。艺术创作与理论学习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同步发展的,实践创作和理论学习对教学而言,两者皆重,不可偏废。除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之外,应该积极尝试各相关专业联合课程实践,与国内外一流专业院校相近或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联合教学,还有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工作坊的横向课题、项目的完成。
在艺术专业教育中,鼓励创作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实践与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的灵魂与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关注的焦点是人才和创作,不仅是同专业的单向创作,也包括跨专业的合作创作,以及一些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艺术创作。要发挥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动性,老师主要起到引导、督促、帮助、辅导的作用。
(八)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之“科学”的内涵,在于管理体系设计和管理手段的科学性。现代大学的管理,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之后的大学教育管理必须制度化,融入信息化思维,比之教育本身,管理所面临的源于观念、手段和功能的挑战更加巨大。在某种意义上,大学教育也开始向管理要效益。
现代大学应该采取全面的制度管理,而不是依靠人的管理。在重视和树立教学中心意识的前提下,必须在现代大学的管理模式中引入大数据概念,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终实现管理与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这对学校管理体系的前期设计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从某种理想状态来看,这样的管理体系与程序设计将替代大部分人所完成的事务性工作。
在构建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以“教师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师在管理体制当中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与动力,总结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遵守制度、尊重规则、释放个性、尽情绽放。在管理部分,除了要解决好教室与专业设备、校园网络环境等硬件设施的配套之外,还包括如何体现人性化和实现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职能,如何建设教师与学生权益的维护保障机制,以及全新的校内沟通机制。另外,现代大学管理必须牢固树立“教学中心”的观念。随着大学职能的增加,各种资源蜂拥而至,科研、创作、社会服务也许都比教学来得容易和光鲜。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丢掉了教学的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
1.教学管理有章可循(www.xing528.com)
艺术专业的大学教育要做到有章可循。首先,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的严格对应关系。其次,整体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文件要规范、齐备。再次,学术机构要发挥切实作用。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对学科专业发展有绝对发言权。最后,搭建校内、校际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机制。学院之间、系之间可联合开设一些共同课、选修课。与其他艺术院校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其成功的艺术专业教学经验。
2.全力保障、形成合力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党务与行政工作必须形成合力全力保障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党务干部懂专业、熟行政、保教学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现在大学的各个教学单位,党支部、团支部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使党务干部更好地围绕教学开展工作,应让其在担任党内职务的同时,兼任行政副院长或者副系主任,借此把党务工作落到实处,也便于开展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且与学风建设、思想工作结合起来。
作为行政领导,一定要在教学一线工作甚至走进课堂。行政领导,特别是校领导、院系主任必须坚持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离开课堂就远离了学生和教学一线,说话、做事就无法“接地气”,教学管理工作就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要坚持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师在自己所研究和熟悉的专业范围内,为本科生授课。同时,通过课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规范化的日常管理
艺术专业教育中,教师对“规范化”比较抵触。但是,规范化不是指僵化的整齐划一,而是尊重专业特色和艺术规律统一下的规范化,这是对教学与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的尊重,而非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强调统一。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应包括以下方面:招生工作规范化,课程规范化,管理规范化,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实践规范化。
4.培育、树立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的培育应该是长时期内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大任务。首先是做好常规的检查与督促工作。一是进行学生评教。二是院系一级的检查。选派有经验的、系里退休的教授,进行随机、随堂的选课、听课工作,了解实际上课情况和完成效果,听取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意见,进行专家评价。三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选派专家和领导进行教学督导检查。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数据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除此之外,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作业与作品,也是对教师课程教学和专业总体教学水平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
以往管理,感觉是种监控工作,是将老师、学生、院系都放在被动接受监督的角度,且形式单一、缺乏说服力。今天再谈质量,是从质量文化的培育角度,形成一种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质量意识无处不在,在管理者和教师中成为一种群体意识和教学基本准则。学校应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实现对监测信息的全面收集和有效筛选,使之为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
(九)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的教育,其根源都落实在师资人才上,师资队伍的建设自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今天的师资队伍建设要遵守政策规定,还要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政策改革滞后、社会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需求超前,来自上下的双重压力共同作用于学校。特别是高校教师聘用和管理机制强调稳定,而今天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专业教师都需要流动,这样的矛盾在艺术专业院校尤为突出。
目前,已经开始取消大学事业编制,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的身份正在发生变革,大学也成为非事业性的社会服务型单位,将实行全员聘任制,大学教师的流动问题或许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与变化,大学教师要摆正心态和位置,提高自身水平与适应性。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全盘设计,在规模、数量、性别、年龄、专业、学缘结构、学历等方面综合考虑;要加强传统学科,保证新建学科、专业的发展,拓展与其相关的实践、实验、学术、理论、创作;有意识地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应该对有可能出现的教师自我身份认知的迷茫状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1.把好教师引进关口
把好教师引进关口,这是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教学部门、人事部门、组织部门要联动起来,完善制度规定、合理设计岗位需求,根据教学和工作实际需要设岗、招聘。推行一年试用制,严格试用期管理,建立退出机制,试用通过再聘用。严格留校学生的选用标准,留“尖子生”不留“条子生”;所有领导、教师的亲属、子女、配偶采取回避制度。
有意识地根据办学思路的改革和专业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艺术实践创作课程的需要,聘请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成就的人员担任部分教学工作。即使涉足跨界专业(方向),教师引进也要和教学、实践、创作、理论结合起来,保持与同领域先进水平接轨。
2.重视教师持续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在专业上要有精准的定位,应该做到一门精通、全面发展。教师至少有一门主讲课程达到精品水平,同时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研究成果、创作经验和兴趣导向,按照专业总体设计,在系内开设1至2门专业课程,甚至是全院的公选课程。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领域和模式、内容方面不断创新,不至于因长期固守一门课程而产生教学“审美疲劳”。
必须意识到,学校对教师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必须给教师成长的空间和条件,实现学校总体与教师个体的协同发展。在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的同时,要给教师在思想上和工作方式上“松绑”。鼓励教师拓展专业知识,进行深造、实践、创作、科研,以及参与社会服务。努力推动人才流动,把为行业、社会和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当作教师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与规定。
如何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为教师提升自身素养创造必要条件?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目前采取的办法是在保证课程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元的上课方式。从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校授课;一部分教师进行艺术实践创作、社会服务或者完成学术科研;一部分教师进行学术提高和专业学习,到国外进行考察或到国内其他大学访学。这样能够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思考教学、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当然,这种安排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合理安排、有机调动,保证大多数教师的授课、实践、科研、创作和进修学习。尤其要鼓励青年教师分别(或者交叉)带两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做到一专多能,并做到讲授课程、指导实践、完成科研、开展创作等全方面发展。
3.培育青年教师梯队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及在大学建立和完善助教制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艺术专业教育领域,助教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队伍的传帮带,主讲教师带领助教共同授课,也更加贴合艺术教育的实际工作和教师个人成长需求。除了助教制度之外,艺术专业年轻教师应该在入校任教之初,就承担辅导员、班主任、系秘书等行政辅助工作。让其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授的对象,了解教育的规则与规律,并进行总结。我们建议将这些经历作为年轻教师未来聘任考核的内容,以及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经历。
(十)科研建设
1.加强促进科研立项
艺术院校教师的科研建设和学术研究究竟该怎样做,需要集思广益。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现存的管理机制、各种评审和晋升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中得到了足够重视,特别是艺术专业的教师也有了强烈的科研意识。但是,科研的数量并不代表水平和质量,也不能呈现办学实际和学术水平的真实状态,与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不足。
科研的课题应该包括“命题”与“自选”两种形式。其中的命题部分是学校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特别是教育、教学需要提出的指定研究内容。自选部分是根据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兴趣爱好,自行确定的研究题目。重要的是将两者结合,既支持学校整体科研的发展,又体现艺术本身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学术自由的竞争风格。
在艺术专业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应有政策支持教师开展纯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创作的研究,这在艺术院校或者艺术专业的科研工作中较弱。没有纯理论研究,就无法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是大学职能的一种缺失。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也都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需要加强内在分析方法和外围学科研究的联系。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的科研课题都应该明确其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成果反哺于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要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对于研究对象有价值、成果好的科研项目,应该有持续的培育计划进行深化研究或者成果推广,包括奖励等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实践、创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过程中提高整体科研水平,培养拔尖人才,实现教学相长。
2.学术资源整理积累
大学是信息汇聚之地,会产生大量有价值、前瞻性的学术信息,也会积累更多今后发展可借鉴的学术成果和资源。因此,需要增强学校学术资源的整理和积累,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学术资源,丰富学校的历史传承,灌溉大学的“学术沃土”。这些资源、信息包括课堂讲授类的信息、实践教学信息、学生作业信息;校内专家研讨、访谈;外请专家学者的座谈、交流等总结整理出的文字资料。另外还包括教师所完成的个人专著。鼓励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以科研立项的形式,在对学科知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个人专著。涉及的学术专著、科研成果,应注意在本身的内容和细节上发展,考虑如何在纵深和横向方面发展。
总之,要时时处处将有关教学、实践、创作、会议、讨论、研究等方面的碎片化信息,整理成学术文字,综合归类甚至编辑出版。这些都有助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教学发展的思路研究。同时,能加强内在推动力和外向发展的联系,用以总结研究的领域经验、技巧,在实践方面协调纯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型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十一)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有两大主要任务:基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艺术素养和文化审美水平,即“输送知识”;终极任务是传承历史文化、形成文化个性、参与社会文化整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即“输送文化”。两个任务都要通过人才的培养过程来实现。
大学开放办学至少有两重意义: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其中,前者体现大学的社会职能和对社会服务所做的贡献,后者体现大学在国内外的真正办学水平。
社会服务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与实践创作;深入研究教学与服务社会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扩大学校育人范围、育人形式;向社会开放部分学校艺术专业和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包括积极参与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小学、中学的教育项目。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检验和体现专业知识水平和育人成果。同时,开放办学中有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通的含义。办好一流的艺术专业教育要走出中国,与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学艺术专业进行交流和融会,借鉴他们的方法,用世界的标准要求自己,与世界艺术教育发展同频共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