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服务是图书馆整合自身的资源(电子、纸本、网络资源)、技术、人力和场地,为用户提供的全方位、个性化、人性化智慧服务,旨在促进读者自主学习,激发读者的灵感和创新思想,是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一)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形式
空间服务建设一般包含个人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多媒体空间、新技术体验空间、创新空间、休闲学习空间以及研究空间等功能区域的建设。
1.个人学习空间
该空间是为了满足个人独立学习的需要而设立的,根据学习需求不同,国外图书馆通常设置有安静学习区、有声朗读区、笔记本电脑区等,并配备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尽可能多的电源插座、网络接口等。日本成蹊大学图书馆个人学习空间建设比较有特色。在1至5层开架书库周围,沿窗设置了266间个人学习空间,各个空间内都配置有电源和网络接口,读者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进行资料查询、报告撰写;另外,各个学习空间都以落地玻璃分隔开来,视野开阔,玻璃外是绿茵茵的草坪和生机勃勃的校园,这样既满足读者个人学习的需要,又能使其放松身心,在放松中实现创造。国内在这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集体阅览学习的阶段,开设个人学习空间的较少。
2.协作学习空间
该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小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一般设立很多间大小不等的小组讨论室或研讨室。为了便于用户灵活使用该中心,配备的家具、设备具有可移动性和重组性,如配备带轮子的桌椅、可移动和固定的白板、投影仪、电脑等,电脑中装有学习所需的多种必需软件。在国外,每个学校根据设立的目标不同,在协作学习空间设置的学习辅助项目也有所不同。有些开设写作服务中心,提供写作指导服务,如指导学生中英文论文、求职信、履历等的撰写;有的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如提供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电子表格的使用技巧、演讲稿的制作与演示等;有的设立同声传译室,锻炼外语学习者双语切换能力;也有的设立戏剧表演室,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这些协助学习室提倡教师在此开课。国内高校的协作学习空间,开设辅助学习项目得很少,基本上只是学习国外设立学习空间的形式,设立数目不一、大小不等的研讨室。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仅设立了多媒体研讨室,面积65平方米,可容纳30~40人,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议、影视/音乐欣赏、论文答辩或其他学术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设有29间小组学习室,最大使用人数8~20人不等,支持学术研讨、教学培训、讨论交流、创新赛事、社团活动等。
3.多媒体空间
该空间旨在激发读者对新媒体的兴趣,满足读者对多媒体制作的需求,提升其创造力。在国外,多媒体空间一般提供有高性能的扫描仪、麦克风、各种媒体阅读器,配备专业的音视频编辑软硬件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读者可以进行音视频格式转换、视频编辑、制作、图像文本的扫描;技术指导人员也可对学生从采集、整理、存储、发布等整个多媒体制作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协助其制作出融图像、动画、音视频为一体的高质量作品。另外,多媒体空间支持教师开设影视欣赏课程、影视群体赏析等。
在国内,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设置有多媒体空间,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运作得比较好。该空间配有苹果图形工作站、缩微胶片阅读机、音视频编辑软件、55寸高清电视电脑一体机(可触摸)、蓝光DVD等软硬件,供缩微胶片阅读、音视频资料编辑制作与测试。该空间开放后,许多读者在指导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制作了一些高水平的宣传片、纪录片等。
4.新技术体验空间
该空间引进了世界前沿的新技术产品,让用户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新技术,丰富知识,跟进时代潮流。国外图书馆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他们非常注重引进先进科技产品,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读者的体验。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设立该空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设有苹果产品体验区和数字应用体验区,提供基于各种品牌型号的电子书、平板电脑等最新数码设备的数字应用体验服务及图书馆新服务(移动图书馆、移动经典阅读、移动多媒体课程点播等),但是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支持,不能高效地发挥其空间的作用。
5.创新空间
创新空间是一个实验、创新、学习和思想交流的空间,它为人们提供场地、材料、工具、设备和技术,使其能够进行动手性探索和参与性学习。高校图书馆构建创新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同时还是将师生所学由想法变为现实的最佳场所。近年来,美国的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成功地引入了创新空间。内达华里诺校区的科学和工程图书馆,向学生提供3D打印机服务。工程学、化学、戏剧、艺术等学科的师生都可以对项目和研究中计算机模拟的数据进行3D打印,打印出具有3D效果的物体模型,此间还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进行调整与重塑。学生们设计的机器人、气垫船和化学模型等都可以从想法变为现实。此项目一经开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空间服务得较少,只有少数几家开设了此项目。比较成功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清华大学的x-lab开设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环保能源、先进制造、文化创意、新媒体、游戏、教育等领域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学习创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北京大学2012年6月创立了创业训练营,该机构成功运作,多年来,通过网络课堂、开放课堂、直播课堂、路演沙龙等多种形式服务了超过20万名创业青年,通过公益特训班、导师1对1、投资基金和公益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深入服务超过1万名优秀创业者。2016年10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内部功能包括新青年创客空间、创业大讲堂、创业咖啡、创新创意设计展示中心、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等,进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校园创业氛围的有益尝试。上海交通大学提供3D打印机服务。
6.休闲学习空间
该空间是为学生放松心神、调剂学习而设立的多样服务区。空间通常设置有咖啡厅、观影厅、展览厅等,家具配备一般颜色较为明快、活泼,造型各异,其间区域放置有书籍和报刊等,这些都因学校而异。国外高校图书馆该空间设置形式多样,但都很注重吸引读者眼球,突出自身特点,并努力营造温馨、惬意的阅读休闲环境。国内高校图书馆该空间建设态度不是很积极,家具配备一般色彩单调,造型单一。
7.研究共享空间
研究共享空间是专门为学校的科研人员设计的学术研究空间,因此学术氛围更强。笔者认为它是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延伸,对图书馆技术人员、资源、设备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实力很强的高校才能创建,否则,徒有其形式,起不到多大作用。关于研究共享空间的概念,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一个将学生和教师组织在一起,对各自的研究进行分享和讨论,并为他们研究的每个步骤(搜集文献、写作、出版、申请科研基金)提供支持的协同环境;是一个使学生和教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空间;是一个可以为用户提供演讲机会和研讨室的空间;是一个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同行研究进展的空间。国外已有很多高校设立此种空间,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等。南非开普敦大学图书馆将研究共享空间设在僻静的6楼,只对学术人员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开放,图书馆员为特定的读者提供信息需求,配备高端的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高速互联网接入、高性能打印复印机及扫描仪等设备,设立研讨室和会议室等。(www.xing528.com)
(二)图书馆共享空间的形式
1.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获取运动背景下,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环境,是目前国外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核心,是以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设备为基础,以丰富的知识库、电子资源和教育资源将校园内的学生、教师、技术专家、图书馆员、写作指导教师等联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因此,美国的罗伯特.希尔(Robert A.Seal)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2.第三空间
奥登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空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空间是家庭环境,第二空间是职场环境,而第三空间便是前两者之外的其他所有空间,如酒吧、美术馆、图书馆、书店、咖啡馆、公园等。“第三空间”是人们停留、消退、交流、思考并能够自由地释放自我的地方,是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可以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书本位强调的是静态信息,而人本位则更加强调动态知识的交流。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平等、温馨、自由、互动的学习与交流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性作用。2009年,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上,“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主题备受关注。
3.创客空间
创客起源于美国硅谷人的“车库精神”,他们将创意点子从脑子“搬上”桌子,让越来越多的原创者自愿通过网络公开和分享自己创意源代码。自1981年在德国柏林诞生全球第一家创客空间后,“创客空间“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传播并引发热议。“创客空间”是美国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创新服务。此项服务的目的是吸引具有计算机、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通过分享软件、硬件和设计观念进行聚会、社交、协同创作等活动。创客空间常被视作开放社区的实验室,整合了机器工厂、工作坊和工作室的元素,人们可以在其中分享资源和知识,以制造事物。截至2012年4月,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超过500个创客空间组织,图书馆提供创客空间开创了图书馆新的服务类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空间激发创新力的作用。
4.泛在空间
泛在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中提出的又一新概念,是以用户为中心、重构用户需求服务方式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服务空间、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等的泛在化。泛在空间是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和人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的知识基础设施。它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自然的、易于使用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他们身边的便携式设备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三)信息共享空间建构策略
1.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结构
信息共享空间一般由总服务台、电子阅览室、个人学习空间、小组学习空间以及休闲娱乐空间组成。总服务台为读者提供基本信息服务,其中包括服务内容、项目、图书馆制度、信息服务流程等。电子阅览室则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基本平台,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打印机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个人学习空间则是专属于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的独立空间,其中配备有常用的工具书、互联网接口等。小组学习空间则适用于专业学习以及科研活动。一般由研修室或是网络小组组成。休闲娱乐空间则是一种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读者可以休息,或是享受多媒体娱乐。
2.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
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提供的服务有以下几方面:(1)信息检索服务以及数据检索处理。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媒体资源、设备以及设备使用的技术指导。并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例如内容或是形式,提供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亦可以参与到读者的研究活动之中,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为学习者提供服务。(2)读者培训。在信息共享空间中,读者不仅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能够得到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例如信息检索课程,以及其他网络数据资源的使用课程。(3)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为读者提供如何利用图书、期刊、报纸等信息资源的方法,帮助读者撰写论文,以及其他科研工作。
3.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
信息共享空间在建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树立综合服务理念。信息共享空间与传统图书馆服务不同在于,其所要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性一站式信息服务。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起信息化的服务理念。在提供服务时,应当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信息服务。(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信息共享空间的设计上,既要充分考虑当前图书馆的规模、资金。同时,也要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质量。(3)整合服务资源。信息共享空间之所以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关键在于其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将传统图书馆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全都整合到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同时,利用信息化提供的技术将原有的服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整合服务资源是实现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4)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共享空间的建构离不开高素质的信息人才。因此在建构过程中,应当注意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优质人才的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争取多方面的合作,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具体而言,图书馆可以采用馆际合作的模式,将一些成功经验引入自身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中来。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可以作为完善自身信息服务的基础。(5)加强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信息共享空间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严格的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应当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从读者反馈的信息中,可以有效地发现当前服务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