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空间发展: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演变与功能发展

图书馆空间发展: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演变与功能发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加之文献载体电子化形式的出现,使得文献储藏空间受到挑战,图书馆的储藏空间演变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随着社会空间的发展,图书馆功能空间出现了新的类别,除储藏空间外,还有检索空间、阅览空间、加工管理空间等,空间功能发展较为平稳。

图书馆空间发展: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演变与功能发展

从古至今,图书馆建筑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建筑类型,在人们的心目和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优秀的图书馆建筑都包含一种文化内涵,常常成为业界关注、学习和观摩的对象。

图书馆空间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形式是供读者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特殊社会空间,无论其是有形的物理空间实体还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受到社会变迁影响和面临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图书馆空间的演变

从空间生产理论来看,空间变化的动力来自于空间形态变化和动态发展过程,即空间反映社会实践社会关系,人们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活动时,会受到社会约束。根据社会发展规律,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必然会经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会促使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进而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图书馆空间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形态运行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并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

1.“闭锁式”的储藏空间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和小农生产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古代图书馆的空间形态表现为“闭锁”形式,即以私人“藏书室(楼)”为主,其规模结构与权力地位相配,仅供少数人使用,实行封闭式管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下,原始文献载体珍贵,文献利用与传播不便,再加之封建社会自我封闭的社会特征,使得当时的图书馆仅是作为文献载体的储藏空间,功能单一,重藏轻用,藏书构成仅以藏家的兴趣为转移,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献载体发生巨大变化,文献记载与传播得到发展,古代图书馆藏书范围逐渐向非统治阶级转移,私人藏书范围逐渐扩大,促进了古代图书馆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

2.“开放式”的公共空间

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呈现出不同于古代图书馆的一种质变飞跃,即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打破了自我封闭式的循环系统,开始探索建立为社会公众提供文献服务的理念。首先,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的地位被确立,图书馆空间除了储藏文献,开始接纳社会公众的到馆利用,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文献传播利用功能、文化遗产保存功能等多项职能被激发出来;其次,图书馆以其不同的类型和公众需求进行了划分,公共图书馆是近代图书馆类型中的主流形式,图书馆空间突破了“以藏为主”的形态模式,向“以用促藏”的模式转变;再次,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手段得到丰富,文献目录学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得文献的整理归纳更加有序,同时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3.“高科技式”的互动空间

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普及把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近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图书馆由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随着信息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信息量急剧增加,加之文献载体电子化形式的出现,使得文献储藏空间受到挑战,图书馆的储藏空间演变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大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文献服务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空间利用的需求,社会大众渴望图书馆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三空间”而存在,成为一个集学习、交流、体验、休闲、舒适为一体的空间场所。为此,图书馆的空间重心发生改变,它不再仅仅围绕文献进行服务,而是将利用文献的“人”作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服务主体,“人”将逐步取代“文献”对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主体影响地位。随着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手段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空间在藏借阅空间的基础上,不断呈现出多功能、多样化、个性化等相融合的特征,与社会大众之间呈现出高度互动的发展趋势。

(二)图书馆空间的转型

从图书馆空间的变迁来看,图书馆空间经历了“以藏为主”到“以藏促用”再到“以人为主”的空间发展过程,验证了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的“空间既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出结果,又是下一次实践开始的依据”,空间生产成为推动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关于空间生产的研究,有学者提出“空间”在生产时,与其他商品一样,可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那么空间在被不断复制的过程中就会带来空间更迭和特色消亡,就如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一样,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寻求空间更迭来适应新的空间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图书馆的功能空间转变和空间特性转变来阐述图书馆空间的转型。

1.功能空间转变

随着社会发展历程的演变,图书馆不断生产出各种功能空间,而各种功能空间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转变。从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古代图书馆和近代图书馆的空间功能较为单一,基本是以文献储藏为主。随着社会空间的发展,图书馆功能空间出现了新的类别,除储藏空间外,还有检索空间、阅览空间、加工管理空间等,空间功能发展较为平稳。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电子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正在翻转图书馆的功能空间,甚至是革新传统空间的设置理念,其体现如下:

(1)空间功能的消退

信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行为,并反映在对图书馆空间的使用与利用上,使得一些特定阶段的功能空间逐渐被取代或弱化。如计算机的普及让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更先进,传统图书馆中的目录检索厅被计算机检索终端区取代。又如电子阅览室空间由于现代电子移动设备的使用而导致功能空间弱化。这些特定空间的功能消失或退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图书馆功能空间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能力。

(2)空间功能的融合

当代图书馆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形式趋向于通过网络技术快速取得并能接受自助式的服务模式。这就使传统图书馆的藏借阅功能空间与新时期出现的展示空间、休闲空间、交流空间等相融合,如藏阅空间中分散的网络检索空间、开放式学习空间中融入的休闲与交流空间、公共空间中的休闲阅读空间与展示空间的结合等等。在这些融合的功能空间内,可根据不同需要随时调整空间的合并组合,并实现资源技术、人员组织、服务管理等与空间功能的高效融合,进而推进空间功能的不断发展。

(3)空间功能的拓展(www.xing528.com)

在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影响下,图书馆空间功能突破原有的空间功能,向综合化和开放化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概念,如互动空间、创客空间、体验空间等。这些新功能的拓展空间主要表现出:一、强调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机整合,将空间、资源、馆员融为一体,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学习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型服务空间;二、利用图书馆空间,把个人、团体、组织机构的创意或创新思想通过实体空间向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进行宣传、演示及展示,在此空间内每一个参与人都可以自由地进行知识分享、创意交流、协同创造,以此来表达人们对渴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三、这类空间设置相对独立,空间内配备先进硬件设施,空间服务围绕支持协作模式、辅助提供形式等进行,通过关注用户学习习惯的变化,支持与辅助用户学习过程,进而达到激发用户学习思维的作用。

2.空间特性转变

图书馆空间功能与图书馆建筑大小、藏书量多少无关,其旨在通过空间设置或空间创新来促进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变、服务内涵的延伸,进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图书馆空间生产已不再是围绕藏书、藏书量和收藏方式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而是以空间表达、空间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行的空间分配,向开放式、多元化、人性化的空间服务场所转变。所以,图书馆空间特性的转变体现了空间形态变化的特点,具体如下:

(1)从封闭性到开放性

古代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迈进,就是图书馆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开放是图书馆空间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它让图书馆空间形式不再禁锢在小小的藏书楼内,而是逐渐走向通敞式的大空间,通过空间的开放来影响图书馆建筑的表达,进而丰富空间的层次。这种大空间不仅带来了空间组织的灵活,而且自由变化的空间布局还满足了不同功能空间的置换要求,空间的开放性贯穿于空间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及空间管理等各方面,为空间服务发展拓宽了平台。

(2)从固定性到流动性

人与空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即空间限定人的行为活动范围;反之,人的空间行为表现也会影响空间设计。最初的图书馆空间限定了出入的对象,只为社会权贵阶层所有,空间形态设计以所有人的喜好为准,其空间特性是一种固定的阶层象征。而近现代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单一性决定了空间特性,如藏阅空间、检索空间就只是藏阅、检索的功能。这种固定的空间功能正随着社会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发展而被打破,图书馆各空间要素随着空间的多元化而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某一空间可以集合多种功能,各功能空间的边界模糊,空间属性交融,形成一种流动的空间多元氛围。这种流动的空间特性为图书馆空间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挥余地。

(3)从标志性到媒介性

图书馆建筑往往是某一区域内的地标建筑,总是与某些寓意相结合,突出本身存在的标志性,所以以往的图书馆建筑很注重外观设计。然而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建筑往往不一定在内部空间利用上能满足图书馆的功能空间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图书馆建筑外观特色与内部空间利用存在着一种较量,二者兼顾总有一些缺憾。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繁冗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周围,由于信息传播与利用的数字化形式而使得图书馆的空间呈现出媒介性。图书馆不再仅仅是通过建筑外观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其内部空间的丰富形态更能传达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或感受。这种空间媒介性通过视觉、听觉等空间设计表达冲击着到馆读者的感观,满足读者的行为需求,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科技与信息的魅力。

(三)图书馆空间的划分

图书馆空间根据其功能属性和服务目标的不同,划分标志亦不同:

1.按照图书馆服务功能划分

按照图书馆服务功能,图书馆空间划分为十大功能类型,即藏书空间、阅览空间、学习空间、研讨空间、数字资源空间、视听空间、展示空间、自助服务空间、办公空间和休闲空间。

2.按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划分

按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图书馆空间应包括信息资源获取区、信息交流区、信息研究区、学习区、信息素质教育区、信息控制区和休闲区,按照有利于读者信息利用、交流、协作与学习的“一站式”服务功能划分区域。

3.按照“空间”原理划分

参照对“空间”的解释原理,将图书馆空间划分为文献资源空间、信息行为空间和文献交流空间三个层面。文献资源空间是图书、期刊、资料等的“能容受之处”,是社会文献收藏中最具权威性、开放性、持续性、公益性和普遍性的专门空间;信息行为空间是以提供文献满足社会成员阅读需求的专门空间;文献交流空间是文献资源和信息行为结合而形成的空间,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的动态空间。人类社会是个文献、信息和知识交流的大空间,图书馆是这个大空间的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