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编目的定义
文献编目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对文献进行具体的记录和描述过程称为文献著录,著录的结果形成款目,并通过字顺和分类等途径将制成的款目组织成目录或其他类似检索工具。其主要作用是记录某一空间、时间、学科或主题范围的文献,使之有序化,从而达到宣传报道和检索利用文献的目的。文献编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献编目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为各类型文献所进行的编目工作,包括编制各种出版发行目录、读书目录和藏书目录等。其中,藏书目录的编制根据其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反映私人藏书状况的私人藏书目录的编制;集中反映一个文献机构(通常指图书馆)文献收藏情况的文献机构目录的编制;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两个以上文献机构文献收藏状况的联合目录的编制。还包括将著录形成的各条款目按一定原则与方法组织成各类目录的过程。
狭义的文献编目就是指集中反映一个文献机构文献收藏情况的文献机构目录的编制。狭义的文献编目包括著录和目录组织两部分内容。具体地讲,文献编目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将文献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记录下来,例如,文献的题名和责任者、文献的出版机构和出版时间、文献中所讨论的事物主题、文献内容所涉及的学科性质等,这一环节被称为著录。文献著录以后,在机读目录中形成若干条记录,在手工目录中形成款目,每一条记录或款目,均记载一种文献的各个特征。文献编目的第二个环节是将这些记录或款目按照一定的方法组织起来,例如,按题名或责任者的名称字顺;按照文献论述主题的字顺;按照文献分类以后所得到的分类号。这些方法在机读目录中均可以自动实现。这一环节被称为目录组织,经过目录组织,无序的款目即可形成有序的目录,所有文献都可以在文献目录中拥有特定的位置。
还有一种广义的文献编目,包括文献的描述性编目和文献的主题编目。描述性编目是对文献实体形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客观描述过程;主题编目则是对文献所论述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以揭示文献的主题内容特征,并决定其主题标目和分类号。主题编目通常被称为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它以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及编制相应款目的工作为重点。
(二)文献编目发展概况
文献编目的历史几乎与图书的历史同样悠久。随着文字的使用,人类历史上最早记录文字的图书开始出现,远在公元前1世纪甚至更早,人类社会就有了文献编目活动,而且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清代《四库全书》即以此分类编纂。古代的四部分类法,经历了一个提出、完善和定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从西汉开始,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有千年左右的时间。探讨图书分类法的最早著作出现于西汉。始于刘向(公元前77~前6年)在整理校勘宫廷藏书的过程中编撰了《别录》,其子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年)又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文献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编目的职能、对象、方法、手段及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古代编目的主要职能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记录,编目成果一般为回溯性的分类目录。而现代的编目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宣传报道和检索利用文献,编目成果为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目录,以满足读者的不同检索要求。编目的对象,最初是单一的文献类型,即手写本和印刷本书籍;后来随着各种文献类型的陆续出现,而扩展到报纸、期刊、地图、乐谱、特种技术资料,以及非印刷型的“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唱片和录音磁带、电影片和录像带、电子文献以及网络文献等。长期以来,文献编目的方法和手段停留于手工操作方式,技术落后,目录载体为书本式及卡片式,编目活动由各个机构分散进行,编目规则互不统一,致使编目作业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检索速度慢、效率低。20世纪以后,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集中编目和合作编目广泛开展,使编目活动的组织趋于合理,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编目工作中的应用,文献编目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变革时期,即自动化和网络化阶段。其标志是出现了机读目录(MARC)、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目录(COM目录)等新型目录载体,以及文献编目自动化系统和网络联机合作编目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编目数据交流和编目成果共享,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效率。与此同时,20世纪60-70年代制订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促进了文献编目的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当代文献编目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对于国家范围和国际范围的书目情报交流和文献资源共享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献编目的作用
文献编目是任何文献服务机构所必需的工作环节,文献编目工作的作用是:
1.组织文献目录
文献编目是将文献的主题内容特征和文献的形式特征按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由此形成的款目或者记录都具有对文献资源的揭示作用。款目或记录揭示了文献中所论述的主题内容,以及文献的题名、著者、出版语种等。将这些款目或记录按一定方法组织在一起,将特定学科、特定主题、特定责任者的文献集中在一起形成各类型文献目录。对文献特征的描述和揭示而形成的目录,可以帮助文献用户确认文献所在的位置、文献的价值、决定文献的取舍及使用,还有助于扩大文献用户的阅读视野。此外,款目或记录还揭示了文献的收藏和馆藏分布状况,有利于文献的有序借阅。
2.提供检索途径和方法
文献编目的目的之一是将文献服务机构获得的文献系统化、有序化,最终形成有效的检索系统。文献编目的检索作用是文献编目的最终目的。文献经过编目,将记录文献特征的款目或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每一条记录所表示的文献在目录中均获得一个特定的位置。按照记录或款目所提供的检索点——文献的某一特征,通过字顺目录或者分类目录即可检索到用户所需要的文献。具体来讲,经过编目过程所形成的检索系统应具有以下检索功能:按照文献的特定名称检索;按照文献的责任者检索;从某一知识门类检索;从某一特定事物主题检索;从某一文献代码检索。(www.xing528.com)
3.文献管理的依据
文献编目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揭示文献、提供检索途径,文献编目所形成的目录,还是文献机构日常组织管理文献的依据。在文献服务机构的内部工作中,文献编目所形成的记录、文档,还应具有提供业务工作支持的作用。文献编目所形成的机读目录可以即时地提供文献的借阅和使用记录,为文献的采集提供定量的分析数据,有利文献服务机构有的放矢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文献目录中提供的完整的文献描述数据,还可以作为文献服务机构各项业务统计工作的基础数据。此外,文献编目的质量、文献目录的使用状况也是衡量文献服务机构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文献编目的类型.
文献编目的类型可以从文献类型、语种、编目手段、组织方式、编目机构及文献出版过程等方面进行区分。
1.按文献类型分可分为:普通图书编目、古籍善本编目、连续出版物编目(报刊、年度出版物、成系列的文献等)、地图编目、乐谱编目、档案编目、缩微声像资料编目、电子文献编目、网络文献编目等。
2.按文献语种分中文(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文献编目、西文(英、法、德等拉丁字母语文)文献编目、俄文及其他西里尔字母语文文献编目、东方语文(日文和其他亚非国家语文)文献编目等。
3.按编目手段分可分为:传统的手工编目、计算机自动化编目、合作编目、联机联网合作编目。
4.按文献形式特征分可分为:描述性编目(对文献外在特征的著录)、主题编目(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
5.按组织方式分 可分为:分散式个体编目、集中编目、合作编目。
6.按编目机构分可分为:图书馆编目、情报机构编目、档案馆编目、出版发行机构编目等。
7.按文献出版过程分可分为:预告编目(出版前编目)、在版编目(出版过程中编目)、出版后编目、回溯编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