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打破社交僵局,创造和谐环境

如何打破社交僵局,创造和谐环境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人交往时,难免会有僵局产生,如何轻松地打破僵局,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很多人头痛的事。由于受场合、对象的限制,领导人不宜斥责对方无礼的行为,反而要耐心礼貌地对待他们。这一提问针对蒙博托是否廉洁而来,是极其严肃、敏感和易动感情的问题,回答不妥,就会陷入尴尬。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人应该逆来顺受,不能表达自己内心厌恶、愤怒的思想感情。倘若进行辩解,则无论说得如何完满,总是处于下风和守势。

  与人交往时,难免会有僵局产生,如何轻松地打破僵局,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很多人头痛的事。下文喻理于事,把相关技巧阐述如下:

1、说错话时怎么说

   话没说好,出了难堪,又必须立即改正,可以靠聪明和才智把话再加以补充说明或者再巧妙地阐释一下话的特定含义,使其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撤离延安前,毛泽东同志和一群外国记者谈话,说共产党一定会打败国民党,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因为有上帝的保佑。不知为什么,毛泽东同志的话到这就不再往下说了,不少记者一时大惑不解:共产党是不信上帝的呀?可现在……至此,谈话就要结束,可是如果就这样结束,肯定会给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造成不太好的影响,在会的周恩来同志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立即巧妙地补上一句:“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四万万人民大众。”这一下使人们疑窦顿开,连连夸奖说得有理,说得妙。

2、不便回答时怎么说

   (1)婉言拒绝

  在庄重正式的场合,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常会向领导人提出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不便回答的问题诱使领导者作答。由于受场合、对象的限制,领导人不宜斥责对方无礼的行为,反而要耐心礼貌地对待他们。此时,可在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婉转拒绝回答,摆脱对方的纠缠,争取人们的同情。

   基辛格在接受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用的就是委婉拒绝的手法。法拉奇问:“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拿一支手抢对着您的脑袋,问您是和阮文绍进餐还是和黎德寿进餐,您将如何选择呢?”基辛格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问:“我是否可以这样回答呢——我想您更愿意和黎德寿一起进餐。”基辛格再次拒绝说:“不,不……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的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本身就暗伏玄机,基辛格不管如何选择,都会给工作带来不利。因而精明的基辛格拒不回答,婉转拒绝了记者的提问。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理睬他。我不说话,你总不能强迫我说吧?另外,在与别人交谈之前,先想想你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选择一种最好的应对技巧。

  (2)侧面运用对方的思路

   在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一时讲不清、说不明的。当对方利用这一类问题来设置圈套时,置之不理自然不行,但作详细的解释或过度的反应也会使自己被动。而顺水推舟法则是顺着对方的言语和思路,或作巧妙的闪避,或作荒谬的夸张,在不正面反驳对方言语的同时,却迂回曲折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定了对方的发难。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这一提问针对蒙博托是否廉洁而来,是极其严肃、敏感和易动感情的问题,回答不妥,就会陷入尴尬。蒙博托听后长时间哈哈大笑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吗?”

  蒙博托不从正面否定或解释说明入手,而是举了一个更大数字的例子,以此来表明记者提问的荒唐,间接地否定了提问。

  运用“顺水推舟法”时要注意的是:当涉及到重大问题时,千万要考虑仔细,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顺水推舟,有时多费口舌还是必要的。只有当自己有十分的把握,能够利用对方的言语“漏洞”时,才可借机调侃嘲讽一番。

   另外,与人交谈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正面回答的话题,完全回避会让人觉得你“滑头”或缺乏主见,掌握一些应对技巧是相当重要的。

   (1)回避焦点法:即当你要回答好与坏时,你可以避开正面回答,而从侧面婉转说出你的意见。

   (2)褒贬倒置法:即把批评性的话以表扬长处的形式表达出来。

   (3)模糊主旨法: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当自己意见与他人不同且没有必要引起争论时,可以含糊其辞,一带而过。

   (4)扬长抑短法:闲谈之中,对周围的人宜褒扬莫贬低。

   (5)求同存异法:多找共同点,以其尽可能多的共鸣,同时也适当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使人际关系既亲切又有发展的余地。

   (6)转换生成法:在明显相异的现点、意见与气氛中,设身处地的理解、谅解对方,由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

   (7)自我批评法:在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尤需高姿态,由自我批评进而达到相互谅解直到沟通感情。

   (8)婉言期待法:对方的现状也许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婉言说出你的向往与期待,鼓励对方共同努力,争取达到理想境界。

3、面对别人挑衅时怎么说

   “领导角色”的行为规范要求其表现得老成持重、亲切有礼、和蔼可亲,尽量避免声色俱厉、出言不逊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人应该逆来顺受,不能表达自己内心厌恶、愤怒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对方主动挑衅或存心嘲讽的情况下,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与弱点,融反驳与嘲讽于一体,反唇相讥,置对方于尴尬难堪的境地。

   巴基斯坦的缔造者阿里·真纳与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的甘地由于政见不同,两人的关系并不和谐。在他们尖锐的对话中,常常存在互相嘲讽的情况。一次,他们被一群新闻记者围住,甘地对真纳说:“你喜欢这一套,是吗?”真纳回敬说:“不如你那样喜欢。”

   真纳在这两句对话中,没有就对方的指责进行辩解和说明,而是运用反唇相讥的方法,把对方加给自己的责难回敬给对方,有力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倘若进行辩解,则无论说得如何完满,总是处于下风和守势。

   “反唇相讥法”在运用时应掌握以下几点。一是不宜多用,否则会给人以心胸狭小、言语尖刻和无情无义的印象。二是要看对象,对有身份的存心挑衅者,可用“反唇相讥”法,而对下级、晚辈的无意冒犯,则可用别的方法来摆脱尴尬处境,不宜滥加嘲讽,以免伤人。

   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不巧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碰见一位对他抱有成见并把他的作品贬得一文不值的批评家。狭路相逢,四目相对,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瓜,我决不让路。”歌德面对辱骂,微微一笑道:“我正好和你相反。”说罢往路边一站。霎时,那位批评家的脸变得通红,进退不得。

   从这里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言行显然是失礼而粗野的。然而,诗人既没有气极败坏地加以谩骂反击,又不想吃哑巴亏,而是接过对方的话头,以礼貌的方式,给以巧妙反击。既教训了对方,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体现了高雅的风度,真是一举两得,令人叫绝。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回击形式——反唇相讥。

   这种对恶意的攻击所给予的反讥,从性质上看是“被迫自卫还击”,是“后发制人”,因此是正当的、必要的。从表达特点看,它是“接过石头打人”,简练而精巧,文雅且有力。这种反讥往往是抓住对方污辱性话题,机智地加以改造,运用具有丰富潜台词的话语,回敬给对方,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显然,这是一种具有一定交际价值的以防卫为主旨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有:

   (1)点睛式

  就是针对对方的讥讽攻击之词,运用点睛之语,点明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拨乱反正”,使真相大白,将对方陷入不利境地。

   前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是一位贵族出身的外交家。在一次联大会上,英国工党一位外交官向他发难,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莫洛托夫面对挑衅,不慌不忙地说:“对的,不过,我们两个都当了叛徒。”对方被驳得无言以对。

   在这里,莫洛托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与对方在现象上纠缠,而是抓住实质问题,指出了各自都背叛了原来的阶级这一要害,画龙点睛,一语中的,使对方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生活简朴,不太讲究穿着。有一次,一位注重衣着但不学无术的德国人,看到他衣袖肘部有一个破洞,就挖苦说:“在这衣服的破洞里我看到了你的博学。”罗蒙诺索夫毫不客气地说:“先生,从这里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愚蠢。”

   对方借衣服破洞,小题大作贬低人,反映了他的无耻和恶劣的品格。罗蒙诺索夫则机敏地选择了与博学相对应的词语“愚蠢”,准确地回敬给对方,使嘲弄人受到嘲弄。

   上述事例的共同特点是:反讥者并不纠缠对方的不良动机和不实之辞,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托,着力选用精辟、准确、内涵丰富的词语回击。从字面上看这些词语轻描淡写,仔细琢磨却“话中有话”,隐含着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对方一旦领悟已是猝不及防,只能败北了。

  (2)作比式

  有些人常常用不雅事物作比,讥讽、贬低别人的人格。如遇这种情况你不妨采用同样的思路,以作比对作比,给以反击。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赫胥黎竭力支持和宣传进化论,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教会诅咒他为“达尔文的斗犬”。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宗教头目看到赫胥黎步入会场,便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肯黎轻蔑地答道:“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有力地回击了对手。

   在这里,双方都“作比”,然而,赫胥黎巧妙地把两个作比物联系起来,运用“盗贼怕猎犬”这一人所共知的常理,暗示宗教头目与他的现实关系,从而戳穿了宗教头目的丑恶本质和害怕真理的面目。

   用作比方式反讥,往往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克”关系,或相连关系,附会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压倒对手、批驳对手的目的。若用得恰当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意味和反驳效果。

  (3)引入式

  当对方蓄意制造出一种使人难堪窘迫的局面时,最好的解脱方法莫过于把对方也引入这一局面之中,让其自食其果,作茧自缚。

   一天,英国戏剧家肖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金融家想以一美元来耍笑肖伯纳,肖伯纳“接过”这廉价的一美元,设计了一个圈套,把它与金融家串联起来,使金融家成了被戏弄的对象。

  “接过石头打人”虽然是正当的,但由于它有较强的刺激性,用之要格外当心。首要的是要善于划清用与不用的界限。这就要求我们对讥讽者的意向作出准确的判断。一般要作两层判断:一是有意还是无意。若对方是无意的冒犯,是语失,或是开玩笑,那就不应反唇相讥。若断定对方是有意时,还须作进一步的判断,即是善意还是恶意。如果对方是为了你好,只是在批评指责时,语言尖刻,方式不当,对这种善意的讥讽,不应反唇相讥,即使人家说到了自己的痛处,也不要一触即跳,而应反省自己,感谢对方的直言不讳。只有确认对方是恶意中伤、有意伤害时,才应给以恰当的反讥,这时的反唇相讥才具有扬正祛邪的正义性。

  张乐平有一幅出名的漫画《三毛叫妈》,画的是一个贵妇人牵着条哈叭狗碰见了三毛,那妇人调笑三毛说只要三毛叫她的哈叭狗几声“爸”,她就给三毛三十块大洋。这真 是极大的人格侮辱,可是聪明的三毛很快就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如数地叫了那狗几声“爸”,那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只好如数把大洋给了三毛,三毛接过钱,不无感激地说:“谢谢您,妈!”这一下,就使那原本高高在上的对方陷入了比自己更难堪的窘境,而自己的机智、幽默又得以显露出来。

  对于与自己为难的人,你要让他比你更感为难,你以后的日子才能太平。

  请记住:能与人正面交锋是勇敢的,但结果未必令人满意。只有运用自己的机智使人心服口服,才是最棒的。

  (4)因势利导

   生活中,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及思想的深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感升华法则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当自己被尴尬的事情缠住后,尽力赋予这一事物以高尚的情感和积极的意义,化腐朽为神奇,不仅能使自己从尴尬局面脱身,还能在形象塑造上添上光彩的一笔。

   60年代,我国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访问亚洲某国。在当地的公众集会上,一位宗教界的长老代表万民僧众向陈毅赠献佛像,立时万众瞩目。陈毅高高兴兴地双手接过佛像,大声说:“靠老佛爷保佑,从此我再也不怕帝国主义了。”一语引得笑声如雷。

  在上述那种外交场合,陈老总如果不接受佛像,势必要伤害对方的感情,影响双方的关系。但如果毫无表示的接受,就可能被人歪曲为信仰马列的共产党员不再坚持无神论的原则。陈老总高明之处在于改变了接受佛像这一行为的宗教色彩,同时还赋予其积极意义,十分洒脱地摆脱了窘境,显示了自己高超的外交艺术。

  情感升华法要求运用的人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别出心裁的见解,因而并非人人都能运用。

  这种方法要求面对难堪,煞有介事,顺藤摸瓜。因势利导,用委婉含蓄的语言使难堪自然而然地消失。

  有位姓吴的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他给素有“少林俗家弟子”之称的“疯狂四班”上第一堂课。这一班全是男生,鬼点子特别多,专爱变着法子为难老师。一进教室,他就觉得气氛不正常,正想开始讲课时,忽然发现讲桌上放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吴××老师之墓”。对血气方刚的青年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个奇耻大辱。再看台下,有几个学生正挤眉弄眼,像是在嘲笑他。一定是他们干的!他气愤极了,但他没有发作,也没有退缩,而是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块“灵牌”,一本正经地放到黑板前又恭恭敬敬地在旁边竖起一支粉笔,然后转过身,轻轻地、缓缓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全体起立!”等大家都站起来,他又说:“让咱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对吴××同志的不幸表示最衷心的哀悼。现在,我提议,全体默哀一分钟!”以往有好几个老师面对类似情况,不是在班上大发雷霆,便是夹起书本扭头就走。他的这一举动使同学们大吃一惊,个个面面相觑,不再挤眉弄眼和偷偷嗤笑。接下来,他又故作吃惊地问:“吴××是谁呀?”听了这话,同学们都睁大眼睛惶惑地望着他。他指指自己的鼻梁说:“吴××者,台上新任语文老师是也。他没想到你们这样敬重他,还给他立了‘灵牌’,他在九泉之下得到消息很快就起死回生了,现在他就站在你们面前给你们道谢!”说完,他还真的向全体学生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下,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笑声是那么甜美,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歉意。他用委婉含蓄的语言摆脱了难堪。

4、造成失误时怎么说

   当失误造成难堪时,不妨将错就错,错中设下转机,暂时体面脱身,创造一个暗中纠正失误的机会从而使难堪得以解除。

  有个演员演“鲁肃”,上场时匆忙间忘了带胡子,他踏着锣鼓的节奏,走了过来,来到“周瑜”面前,“周瑜”大吃一惊,但他还是按原台词问了一句“你是何人?”“鲁肃”照例一摸胡子,糟了,没戴!但他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灵机一动,把原词“我是鲁肃”改成了“我是鲁肃的儿子”,“周瑜”也将计就计,说:“大胆!你小小年纪想来诳我,这还了得,快快回去唤你父亲上来!”“鲁肃”心领神会道:“遵命!”就这样,他又从从容容地回去叫他的“父亲”上场了,其实他是戴胡子去了。这样,他们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这一段中“我是鲁肃的儿子”,“快快回去唤你父亲上来”就是设下的转机,有了它,“鲁肃”才得以顺利地下台戴胡子。

  由父亲变儿子却能赢得观众的掌声,这都是智慧的功劳。正所谓是急中生智吧。

5、让别人自讨没趣时怎么说

  你正在和别人说话,有人说了一句话,令你心里不痛快,要怎样才能避免这颗“定时炸弹”爆炸呢?对于想打击你的人,你也不必对他手软,不妨“自大”点,让他自讨没趣。

   当然首先要看这颗炸弹定时的长短,爆炸力的大小。但是你基本上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

   既然他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诫你,你也不必和他争辩,索性让他自以为是一番,过足其瘾。

   A.一有你在,我哪敢忘啊!”

   “你教教我,怎样才不会忘。”

   “我不怕,我忘了,还有你呢。”

   B.热心地说:

   “你也别忘了。”

   (2)“你怎么能够这样?”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你这样做太不像话了!”

   但是这话说出来时却可以有褒贬两种解释。它本来不是问句,却因为用了疑问句,所以,听者可以故意曲解。

   A.当它是赞美之辞,就谦虚地回答:

   “没什么难的,熟能生巧嘛!”

   “因为我努力吧!”

   B.当它是个疑问句,你可以这样解释:

   “方法很多呀!”

   “失败了再来,总会成功的。”

   C.或者故意调皮一点:

   “别的样也成,悉听尊便,随时候教。”

   (3)“我没打扰你们吧?”

   你当然不能肯定地回答,因为他这样问的时候已经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了。

   A.你权当他不存在:

   “抱歉,我没注意。”

   B.你被他烦得受不了,可以说话重些:

   “以前都不问,怎么今天问起来了?”

   C.“还没有。

   你答了之后,继续和另一个人讲话,不论他走开还是继续纠缠你,都已经是你占上风了。

   (4)“我知道你在生气。”

   通常对方会在说了一些令你不悦的话之后,来这么一句,他所持的态度可能属于下列情形之一:①他有些不好意思,借这句话希望你否认在生气,他的良心就可以安然了。②他在幸灾乐祸,如果你已经生气了(你确实生气了),也不必装作大度而辩解。

   A.鼓励他再讲,看他是否还能讲下去:

   “别扯到题外去,我正听得高兴呢。”

   “别管我生不生气,你再讲呀。”

   B.故作否认:

   “没有呀!我在想,这两者的差别你都看不出来吗?”

   C.坦然承认:

   “此时不气,更待何时?”

   (5)“你真的什么事也做不好吗?”

   这是抱怨你的话,对方的不满已经十分明显了。其实,对方的态度越明显,你就越容易对付他。

   A.进行一番推理:

   “我要是什么事都能做好,还会和你混在一起吗?”

   B.请他指教:

   “你呢?是假装什么事也做不好吗?”

   C.立刻举一两件你做得好的事:

   “当然不是!只要我高兴,随时随地都可以惹您生气。”

   (6)“这样对你好吗”?

   当你尽情享受过之后,有人拿这样的话来扫你的兴,你自然不耐烦了。(www.xing528.com)

   A.装作没听清楚:

   “什么对我好不好?”

   B.以比较的方式回答似乎更实在:

   “嗯,比我预料的要好。”

   C.曲解他的意思。

   “对我不好对谁好?”

   D.你不理他,沉默老半天,等他不耐烦了,正要再问你,你就说:

   “嘘!我正在想呢。”

   (7)“我告诉过你,你却偏不肯听。”

   这是唠叨的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聪明的话,然而这种话总是“马后炮”,事情发生后才说,如此,除了责怪你做错了事之外,还或多或少有骂你自作自受的意思。

   A.为他的一番苦心抱不平:

   “问题就在这里,你以后应该去告诉那些肯听你说话的人。”

   B.责怪他没有说清楚:

   “我以为你是胡说八道呢。下次你在说正经话之前先讲明白,我就会听了。”

   “你应该写下来才对。”

   C.讽刺讽刺他: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排着长队等着听你的指教了。”

   (8)“你在说什么呀?连你自己都不懂!”

   这确实是一句十分难听又令人冒火的话。就算对方说的有理,也不该用这样无礼的字句。可能你的言语有些不够明了,但也绝不至于让他说得这么糊涂。如果有人对你说这种话,十之八九是冤枉了你,因为对方显然是有了怒气或不满,所以才讲出这样的话。很可能是你所说的话触及了令他不高兴的事,他才不顾礼貌地要打断你。

   此时如果你马上要他把这句话讲清楚,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反问:“你凭什么说我不懂?”或是:“你这样说有什么根据?”这立刻就显出你心虚,也显出对方的无礼指责似有几分正确。最糟糕的是,话题马上就会转移到你懂或不懂之上。假如你的确懂得很多还不碍事,否则你将处在被攻击的地位,就会不断慌忙地为自己作出种种辩白。

   其实,你应该把话题固定于对方的这一句话上,运用如下方法:

   A.如果对方语气不很恶劣,你可用玩笑的口吻说:

   “我以为你听不出来我根本不懂呢。”

   或是:“你真的那么在意我懂不懂吗?”

   B.如果你听出对方的语气带有几丝不解和愤怒,你可这样回答:“你懂吗?”

   C.如果你听出对方的话含有轻蔑的意思,你的回答不妨尖刻一点:“你说对了。不过我觉得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个样。”

   或是:“不错,我们两个本来就差不多,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D.如果对方明显是有意当众羞辱你,而且讲话的声音特别大引来他人的注目,此时你可以保持镇静,面露微笑地说:“既然如此,那我来讲出一件我一清二楚的事,就是你这个人的教养问题。”

   (9)“你到底想不想回答我的问题?”

   这是一句威胁的话,但是说话的人已经显示了无可奈何的意味,目标主要不是指向你,而是指向他要求你回答的话,你当然不必把目标扯到自己身上。

   A.吊他的胃口:

   “恐怕不想,不过现在还言之过早。”

   “如果我说不回答,你是不是会被气跑?”

   B.你也以威胁的口气作答:

   “为你着想,还是不答为好。”

   C.答应他的要求,但是不遂他的心愿:

   “当然要答,明天早上我就写信答复你。”

   (10)“我真佩服你这么看得开。”

   其实,他是在骂你缺乏头脑,不知思考,考虑不周……可你听见的却是这句貌似赞扬的话。

   A.和他客气一番:

   “哪里哪里,你我彼此彼此。”

   B.不妨欣然接受他的赞赏:

   “的确令人佩服是不是?我对自己的这个优点尤其引以自豪!”

   “真的?那你再看看我这双鞋怎么样?不错吧?”

   “你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值得保持下去。”

   (11)“你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

   谈话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恼怒的事,但是千万别因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对方与父母无冤无仇,并不打算侮辱他们,他的目的是惹你发火。

   A.你可以这样说: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B.你默默地想一会儿,然后说:

   “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亲自去问问他们。”

   C.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

   “我只记得他们教育我不可以问这样无礼的问题。”

   (12)“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不管后果如何,需不需要考虑,这都是你自己的事,偏偏世上就有这种爱为别人操心的人,要不要接受他的好意,主权都在你。

   A.恍然大悟地说:

   “我说嘛!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原来就是后果!多谢你的提醒。”

   B.严肃些:

   “我觉得还是由你考虑比较好。”

   C.煞有介事地说:

   “我听说只要有青霉素,什么后果都不怕。”

   D.认为必须按部就班:

   “还没有,那是下一个步骤。”

   (13)“你还拿自己出丑呀!”

   马克·吐温说过,必须有两个人合作才能伤害到你,那就是敌人和友人。敌人说了中伤你的话,朋友再把这话传到你的耳朵里。唠叨的人则是身兼两职,由他一个人当面把你的短处告诉你,自然又是为了你好。你可以拒绝接受这份好意,况且他虽然看出了你自己都未觉察的缺点,他的看法也未必绝对正确。

   A.保持幽默的态度:

   “答对了,我是出丑。你再猜猜看我现在在干什么。”(然后你就走开。)

   B.“怎么,这是你的专利吗?别人偶尔做做都不可以?”

   C.说明你这么做的原因。

   “这样总比出你的洋相好。”

   “我本来是好心,怕你一个人出丑太孤单……”

   (14)“我真不忍心看你糟蹋自己的身体。”

   这种话和劝你多吃、少吃、少抽烟、少喝酒的话类似,许多人只是顺嘴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诚意,不过是想找个借口扫你的兴,数落数落你。

   A.“那你干嘛要看呢?”

   B.“我也不忍心,所以我不看。”

   C.转移话题:“怎么,难道你还知道有什么可以帮我来糟蹋的吗?”“我不糟蹋自己的身体,难道去糟蹋别人的吗?”

   D.幽默一点:“总比糟蹋衣服好。”

   E.干脆拉下脸来:“我不忍心看你来。”

   (15)“这种东西你怎么吃得下去?”

   对方问这句话通常是在你嘴里正吃着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把东西慢慢嚼完,咽下去,然后回答他的话。

   A.“很容易,你看,就是这样吃。”(同时你再吃一口,作示范。)

   B.一本正经地说:

   “我想到非洲有那么多人挨饿,我就有胃口了。”

   C.告诉他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原因:

   “因为可以治感冒呀!”

   (16)“我怎么从来没听人提起过你?”

   这是有意藐视你的存在。他有没有听说过你是他的事,你自然没有义务替他寻找原因。

   A.笑一笑再说:

   “因为我的行踪诡秘。”

   “因为我的电视专集还没有推出呢。”

   B.轻松地说:

   “你都听人提起过谁呢?克林顿?”

   C.如果对方和你都是男性,可以这样回答:

   “因为我叫你太太不要告诉你。”(如果你和对方都是女性,可以改为“先生”。)

   D.最简单的回答:

   “我不知道。”

   (17)“你不知道你这个样子有多难看!”

   唠叨的人就是这样,有许多事不用你说,你甚至还未觉察,他就忙不迭地告诉你。

   A.把这件事告诉他:

   “我不用知道,反正有你告诉我。”

   B.再进一步征求他的意见:

   “我知道了对我有益吗?”

   C.你知道他的用意:

   “我干嘛要知道?我知道了,你不就没事干了。”

   (18)“这话我不喜欢听!”

   这话也是威胁,意思是告诉你:“你说这话让我生气了,我警告你下次不许再讲。”当然你不必自找麻烦去理会他的话外之音,仅回答字面意思即可。

   A.表示对他的好恶十分关心:

   “一点也不喜欢喝?”

   “那么你究竟喜欢听什么呢?”

   B.归咎于他的挑剔态度:“你不试试,凭什么就知道你不喜欢呢?”“这种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呀!”

  C.好心安慰他:“第一次听难免不喜欢,慢慢就会习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