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拒绝别人时的安慰措施及其重要性

拒绝别人时的安慰措施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自己要拒绝别人,对方一定也是很不愿意的。因此就要给对方以安慰,多说几个“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这样,即使你拒绝别人,他也容易接受些。反之,你对人说话毫不客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事情往往会被搞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出于爱国热忱一举扣押了反对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拒绝别人时的安慰措施及其重要性

  很多时候,回答的选词只能“是”或“不是”,而且二者必选其一,很多人非常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说“不”并不难,只要拒绝有术,说“不”就会好轻松!

1、借客气话说不

   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非有声语言两种,其中有声语言,又是语言交际的主要途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气的抑扬,更是千差万别,具有丰富的含义。据说,英语中的同一个单词“YES”,在不同的语境下,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语调来表达,竟然有20多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音,就非常重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跳。”要想拒绝别人,就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拒绝别人,本身就很容易让人生气,所以如果我们不注意表达方式,就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那么,要拒绝别人时,说话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说客气话

   不能因为对方提出的要求,自己不能够接受,就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常言说:“买卖不成仁意在。”即使别人对你的要求,在你看来非常过分,你也应耐住性子,对人以礼相待。这样,就给你拒绝别人铺了一条好路;否则,你认为别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使你难以接受,你就对他毫不客气,脸红脖子粗地大吵一顿,一下子就把你要拒绝别人的路子堵死了。以后,你无论怎么说,他恐怕也很难接受你的拒绝。而且,你还会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以后别人就再也不愿意与你接触了。

   所谓说话客气,就是对人要有礼貌。既然自己要拒绝别人,对方一定也是很不愿意的。因此就要给对方以安慰,多说几个“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这样,即使你拒绝别人,他也容易接受些。反之,你对人说话毫不客气,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事情往往会被搞糟。

   (2)谦和的语态

   在拒绝别人时,究竟用什么样的语态更好呢?实践证明,谦恭的语态更能使对方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促进双方感情的融洽。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拒绝的话,谁都不愿意听,但又不能不说。这就要求拒绝者要在语言上下功夫,通过语言交流,增强彼此间的感情沟通,给对方以“自己人”的感受。如果能够形成“自己人”的定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利益出发解释问题,对方就会听信,容易接受你的拒绝。反之,语气生硬,不仅很难达到拒绝的目的,而且还会伤害对方的情感,很可能还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比如,某储户对提前支取定期存款要持身份证的规定嫌麻烦,有意见。这时,如果储蓄员说:“就这个规定,你不拿身份证就不给支,有意见找领导去。制度又不是我定的,跟我说有什么用。”我想如果储蓄员向你说了这番话,你的心里一定不会好受,准会气鼓鼓的。但是如果储蓄员换一种语气说:“这是银行的统一规定,到哪儿都一样。因为我们得保证储户存款的安全,万一存折丢了,别人拣到也取不走。”其效果显然就会大不一样。储蓄员从储户的角度出发,耐心地给予解释,对方当然会愿意接受。

   例如,你的上司某次把一项任务交给你做,你从心眼里讨厌这项任务,但你决不能这样说:“为什么偏偏让我做?你不会找别人吗?”如此粗暴生硬的话语,无异于给本来已经很难进行的拒绝火上浇油。

   如果你确实为难,你就应该用和缓的语气,把理由说出来,上司考虑到你的实际情况,一定会愿意接受你的拒绝的。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素来以儒雅之风闻名海内外,而他语言上的诙谐幽默、机智文雅,更是值得称道。他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无论是针锋相对的敌人,还是亲密无间的战友,都是那样态度温和,语气委婉,显示出豁达的风度。他的许多演说与谈话,都被人们作为学习的典范,尤其是他利用其精湛的口才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更被世人传为佳话。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出于爱国热忱一举扣押了反对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那时西安局势复杂,各方虎视眈眈,剑拔弩张,情况危急。一方面,东北军西北军将士主张杀以揭竿起义,抗日救国;另一方面,南京政府两派对立,宋氏兄妹、孔祥熙在英美支持下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而何应钦等亲日派在日本支持下主张武力解决。何应钦企图借救蒋名义,派飞机轰炸西安,意欲炸死蒋介石取而代之。张、杨兵谏不遂,进退两难,唯寄希望于共产党为其解围,而妥善解决事变。

   周恩来到西安后,经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对张、杨及北军的内部说服工作已初见成效。这时宋子文宋美龄兄妹急匆匆由南京赶赴西安与周思来会谈。宋美龄虽然急于救蒋,但仍端着委员长夫人的架子不放,不断指责共产党,甚至拿武力相威胁。她说:“我觉得西安方面这样做未免有点太危险了。南京有几十万装备优良的军队,难道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卵击石,除自取灭亡之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面对宋美龄挑衅似的威胁,周恩来并没有发火。为了争取宋氏兄妹影响蒋介石共同抗日,周恩来非常注意语言 上的分寸和态度上的不卑不亢。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知道的不多,不过并非全无所闻。你们南京,一方面何应钦自任司令,校场白衣挂帅,兴师问罪;另一方面,你夫人又大吵大闹,制止出兵。这些做法,究竟是谁真心救蒋先生呢?”周恩来不紧不慢地问道。周恩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已是全局在胸,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他深知何应钦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及宋美龄与何应钦之间的纠葛。于是周恩来对宋美龄的发难来了个顺水推舟,利用其矛盾,迂回出击,巧用围魏救赵、避实就虚的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扼制其猛烈攻势,而使对方气势顿减,进攻失利。

   宋美龄被周恩来问得张口结舌,半天答不上来。宋子文在一旁不停地摇头叹气。周恩来接着说:“何应钦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很聪明。他的讨伐呀,轰炸呀,无非是想逼死蒋介石取而代之,作为继蒋的第一人,倘若逼不死则可以落个救蒋第一功。南京这种戏中戏的复杂情况,我想,蒋夫人,你一定比我更清楚,更明白。”周恩来进一步为其明戏,点其要害,揭其矛盾,釜底抽薪,打乱了对方的心理准备,削弱了对方的心理优势。宋美龄立时脸色煞白,像泄了气的皮球。

   周恩来不容其反驳,接着继续说道:“如果说要打,我们已经奉陪10年了。对共产党、红军的厉害,我想夫人你不会不知道吧!何况如今的国内形势已非往昔,南京面对的敌手,也非一个共产党、一支红军,而是全国所有要求抗战的人民和军队。蒋先生无视这一现实,导致了今日的不幸。如果有人还不引以为鉴,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那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了。”周恩来在削弱了对方的攻势之后,话锋一收,直逼对方而下,还用假设和对比手法,正面驳击,对其敲响警钟;最后把“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之语完壁归赵,轻松地还给对方。这一招使对方作茧自缚,收到了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效。

  周恩来正是运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层层剖析,用令人信服,无懈可击的语言,全面驳斥了宋美龄的观点,而又使其无言可对,真是出神入化,精妙至极。

2、借模糊语说不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会经常有这种感觉,就是对某人提出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竟“被迷迷糊糊地拒绝了”。这时对方采用的就是模糊语言的方法,无疑这种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在拒绝中,一方对另一方提出的问题,不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而采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给予答复,搞得对方不知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故意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不对问题正面回答,或干脆置之不理。这就是拒绝别人的“模糊语言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社交活动中语言表述应力求清楚明白,少用或不用模糊语言,这是对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并不排除语言多种技巧的运用。适当而巧妙地运用一些诸如“大概”、“也许”、“可能”之类的模糊语言,有时会给你的讲话提供巨大的帮助。尤其在需要拒绝别人的情况下,巧用模糊语言,可以起到化解对方压力,提高自己主动性的作用,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吃了一颗“棉花弹”,不知不觉地便处在了被拒绝的位置。

  模糊语言的适应性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应变功能,灵活运用模糊语言,有时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小的时候,有一次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装有一獐一鹿的笼子跟前,问他:“你能说出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王元泽确实是分辨不出,他苦思良久,然后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那人听后大为惊奇,对他的巧妙回答深叹不已。这里,王元泽回答时所用的就是模糊语言,他的回答出语惊人,甚是巧妙,不仅别人无以辩驳,而且使自己摆脱了困境,显示出模糊语言的神奇力量。

   此外,模糊语言若是用得恰当,还可以兼具修辞的功能。

   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的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询问美苏会谈的“程序问题”:“到时,您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基辛格巧妙地回答:“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我无论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微停了一下,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于是全场哄堂大笑。

   基辛格的回答,用形式逻辑和语法观点都是难以解释的,但是用模糊语言的观点却可以解释。基辛格的回答不是非此即彼的确定式,而是似是而非的模糊式。由于其中的奥妙留给了听众,所以又富有幽默感。他用这种模糊的回答方式,似是肯定了记者的观点,但实际上却对记者所提出的两种观点都进行了反驳、拒绝,从而充分体现出了模糊语言的妙用。

   凡是跟上司或政府官员打过交道的人,大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很喜欢诸如“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看看再说”之类的话。他们在这里所用的就是模糊语言。一个人如果听到上司或官员对你说出这样的话,你确实就应该“考虑考虑”了,八成不是你求他办的事毫无希望。

   生活中,运用模糊语言拒绝别人的例子很多。

   比如,你遇到有人向你推销电饭堡,你虽然心里不想买,但你又怕说出来伤人面子,于是你便可以说:“买不买我还没想好,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这里你虽然没有直接地说出不买,但你给了人家一个模糊的答案,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他拒绝了。又如,你到邻居家去玩,邻居家刚买来一台彩电,正在试看。这时他问了你一句:“你看我们家的彩电效果怎么样?”你看了一下,觉得不太好,但又不想扫他的兴,你可以说:“造型还可以。”这里你没有正面回答他的提问,而是把问题稍作转移,让对方感觉不置可否,其实就是拒绝了回答他人问题。

   另外,采用模糊语言,有时也指故意装糊涂,或对问题支支吾吾,含含糊糊,或干脆装作不知道或没听到别人的问题。

   人际交往中,时常会遇到别人寻衅滋事,故意与自己或他人过不去。事实上,作为挑衅者,他们大多是蓄谋已久,或是有所依仗,因而才敢胆大妄为。因此,他们是满心希望你与他针锋相对、唇枪舌剑,通过这样诱你入套,逼你就范,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对待这种人,你不妨对他们的挑衅装作不知道,让他们的阴谋不能得逞。

   例如,某大酒店有位姓张的小姐,人长得非常出众,因此经常有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对她出言不逊,但她总能灵活地予以对付。有一次,又有几位男青年找上门来,瞅着张小姐就说:“你就是张小姐吗?听说你长得挺漂亮,我们哥几个特意来 看看你。”对于这样的事情,一般的服务员也许要么破口大骂,要么针锋相对进行反击。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酒店的生意,而且当面给他们下不来台,他们很可能以后经常 来捣乱,对酒店的名誉也有影响。

   面对此情,张小姐并没有发怒,而是微笑着说:“你们是来喝酒的吧?别光说漂亮话,几位吃点什么?”几位青年一见,面面相觑,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坐下来点了几个菜了事。

  这里张小姐对几个青年的挑衅装作不知道,反而笑脸相迎,热情招待,对他们的话置之不理,而是单刀直入地问:“你们是来喝酒的吧?”这给几名青年一个既贴切又不失礼貌,同时又隐含讽刺的招呼,意在把他们的气焰化解掉。接着进行反击道:“别光说漂亮话,几位吃点什么?”既暗示了对方语言的无礼,又彬彬有礼地尽到了服务员的职责;同时拒绝了别人无礼的挑衅,照顾了酒店的生意,从而赢得了老板的好评。

3、借用幽默说不

  幽默的语言,能够为生活增添许多光彩,能够使您在社交活动中更受欢迎,从而使您获得更大的收获。古罗马的雄辩家西塞罗就曾这样说过:“笑话和幽默令人愉快,往往还是极为有用的。”如果能够把幽默用在对别人的拒绝上,也同样会收到奇异的效果。

   例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当选总统之前,曾担任海军部的高级官员。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听说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秘密地建造潜艇基地,便问罗斯福有没有这回事。罗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把身子向朋友移了移,压低声音说:“老朋友,你能保密吗?”

   他的朋友以为罗斯福要把机密告诉他,便非常肯定地说:“当然能!”

   谁知罗斯福也非常肯定地说:“我也能!”

   他的朋友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起来。不过,他再也不好向罗斯福问有关潜艇基地的事了。

  罗斯福作为一名海军高级官员,当然懂得保守军事机密的纪律,但是面对好友的询问,他又不好直接回绝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运用幽默的语言,给对方以巧妙的拒绝,既不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又避免了违犯军纪,真是一举两得,堪称社交活动的典范。

   1968年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不久,访问了伦敦。当时,英国首相威尔逊刚刚任命曾经批评过尼克松的刊物——《新政治家》的前任主编弗里曼为驻美大使,因此,在一次有弗里曼参加的国宴上,气氛显得有些紧张。尼克松见此情景,马上站起来说:“大家现在都可以放松了,因为现在他是新大使,我是新政治家。”众人听了尼克松的话,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尼克松利用幽默把紧张的气氛驱散了,整个宴会大厅立刻活跃起来。

   其次,幽默还能帮助听众理解内容。幽默是把内涵形象化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听者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如,列宁在批驳德国政府的愚民政策时说:现在德国政府已经昏头昏脑,当整个德国都已经燃烧起来时,他还以为把自己的消防队的水龙头对准一幢房屋,就可以把火灭掉。在这里,列宁把德国岌岌可危而又自我欺骗的形象,利用幽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又如鲁迅在讽刺那些极端个人主义者时说他们: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死光,只留下自己和一位心爱的姑娘,同时还必须留下一个卖大饼的。鲁迅对他们的批判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另外,幽默还有助于显示自身的力量。当你身陷窘境时,一句幽默的话,不仅可以使你化险为夷,而且还会体现出自己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姿态,从而给对方以震慑。

  例如,一位生物学教师在讲课时,突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学公鸡叫,顿时惹得全班一片哄笑。这位教师镇定自若地看了看自己的手表说:“我这只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都已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只是低等动物的本能。”老师的一句话,使教室里的哄笑立刻都停止了,人们的目光全都集中到那个学鸡叫的学生身上,而他则脸上鲜红,简直感觉无地自容。

  

4、借用对方逻辑说不

   有个公司要请一位专家接受一项任务,但是那位专家手头上有许多工作,如果按一般情形,他是不能接受的。不过,他又很熟悉那项工作,也很有兴趣,因此他拒绝接受的理由只用了两个字“太忙”。但没有想到公司的经办人员很厉害,他听完专家拒绝的理由之后,便客气地说道: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拜托先生啊。”

   听了这句话,那位专家顿时哑口无言了。他想:是不是自己说的对这项工作有兴趣的话,被他们过分重视了,因此便再次强调说:“不,我虽然对这项工作有兴趣,但还有别的工作,我实在太忙……”不料,公司经办人员却这样回答说:

   “正因为先生很忙,所以我们才认为先生能很快把这项工作办好,能者多劳嘛!我们一向不去拜托那些并不忙碌的先生。”

  这虽然是一种巧妙的恭维话,但却使那位专家失去了反驳的依据,结果终于不能不把任务接受下来。

  这个说“是”的例子,其实,也适用于说“不”的时候。(www.xing528.com)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电影公司“大映”的社长水田雅一,反对政府以战时体制为由,把原来的五家电影公司裁减为两家,他主张保留三家。他说:“政府承认营利法人”。因为是营利法人,所以三家公司比两家公司在经营上更为有利,更能促进相互进步。正因为现在是战时体制,国民如果没有适度的娱乐,也无从产生全民战争的热情。

  这就是借用对方的逻辑,坚持反对意见的例子。借用对方的逻辑,顺藤摸瓜看你往哪逃!

5、降低期望值说不

  (1)爱莫能助,最好说“不”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维特因为失恋而自杀。失过恋的人都能理解维特当时的心情,当然,并不是所有失恋的人都会自杀。失恋后的大多数人,尽管心灵受到了创伤,但不久这创伤是会平复的。在平复过程中,多半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幸亏没有和那样的女人结婚”,“她果真是高不可攀的”等等,用以安慰自己。但很明显,这时的任何理由,都不是怎么重要了。

   这是心理学上所谓“合理化”的机能。它是防卫机能的一种,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给自己找一些理由来自我安慰。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它想吃葡萄,又吃不到,只好对自己说:“那葡萄太酸了。”这是典型的合理化的例子。

  所谓合理化,就是把自己的能力不足,把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其他事物上,这样,即使失恋了,也可以防止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

   利用这种合理化的机能,可以把对方遭到拒绝时的不愉快的感觉擦掉。

   为此,要让前来拜访的对方,把话讲完。让对方感到他已把你逼到了尽头。这时,你既有必要表现出已被对方的热忱所打动,又必须保留作决定性答复的余地。经过几次交谈之后,说:“经过一番考虑,还是不便接受,实在对不起。”从而拒绝对方。

  这种办法,使对方有一种满足感:我已尽力而为了。他不免会想:我这么努力了。我还有什么责任?并自然不会把责任推给拒绝的一方:“那位老兄不是不帮忙,是帮不了忙。”有了这种理由做借口,被拒绝后的不愉快,也就会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就如同有些失恋的男人对女人永远有好感一样,你也可以在拒绝对方后仍让对方对你抱有好的印象。

  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方如果聪明的话,他应懂得这一道理,否则即使拒绝他,也没什么好内疚的。

  (2)表明尽力而为之意

   当你的亲友托你办事没有办成,或者你要拒绝他们什么要求的时候,你要设法让对方得到某种补偿,用以表示你的诚意。这种补偿,对对方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心理上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

   美国人际关系研究者德尔·卡内基介绍过这样的例子:

   他有一个朋友是著名的演说家,有一次为了拒绝朋友的演讲邀请,采用了下面的方法。首先,实话实说:“很遗憾,我的时间实在安排不过来。”紧接着,推荐别的演讲者,并说,“这位先生说不定是更适合的人选哩。”

   这种拒绝的方法,至少有三个优点:

   第一,说了“不”之后,马上给予“补偿”,使本来因被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失望的感觉得到补偿,把对方的关心引导到那个第三者身上去。这时,你如果能详细介绍有关那人的情况,效果会更好,比如推荐演讲代替者时,要将其姓名。通讯地址、联系人,以及他的专长等,逐一告诉对方。

   第二、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拒绝,始终体现了协助的姿态,让对方了解了你的诚意。

   第三,这表示受托的一方确实因为忙,离不开,以致设法用补偿的方法来表示拒绝,因此说“不”的理由更加充分有力。

   当然,如果还能设法使对方相信,经你补偿之后,他现在所获得的比原来要求获得的更为满意,那么,拒绝了原来的要求,反而可以使对方高兴。但要注意,倘若这时你是在推荐代替者,绝不可以过分自谦。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你说:“我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才是。”这话很容易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你一定要始终强调,你有心协助,但现在实在是分身无术,力不从心。

  补偿的办法,当然不一定只此一种,还有很多其他方式。你由此不妨回想一下: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协助于人,而你却没有协助呢?

  如果你实在力不从心,干脆让对方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定要将我找?可能别人比我更适合你呢!

  (3)预先表明否定的自我态度

   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觉得他好。其实,别人的评价,却因对方的第一印象不同而有差别。比如,你对于张三来说是个冷淡的人,但在李四印象里你却是一个热情的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正如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吉尔所说的:“人们并不是终年都把自己的形象留给别人。站在舞台上和不站在舞台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舞台上,人们会意识到观众的眼光,很注意自己留给观众的印象。”不管品质如何,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却能给别人各种不同的形象。

   日本精神科医生奈田伊那田最近写的一本书《歪理学入门》,书中写他自己付出很多心血,为的是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形象一一他是一个难以应付的人。他举例说明,某杂志社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被劫机者劫持的人质在精神上能支撑多长时间?他是这样回答的:

   “这个问题,有几十个小时吧。这实在很难回答。不过,你认为我知道?”

   “是的,所以我才打电话问你啊。”

   “有道理,有道理……这可叫人伤脑筋。”

   “为什么会伤脑筋?”

   “因为我担心,假如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你也许会认为我是一个不高明的精神科医生。”

   “不会。不过,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这种事吧?”

   “你看,你还是认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应该知道。”

   “原来你真的不知道。”

   把这种自我否定的形象应用到表示拒绝的场合时,你可能预先表现出你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人。只要给对方留下了你的否定性自我画像般的印象,也就是对方对你的第一印象不好,这就为说“不”创造了条件,最后,“不”也就比较容易说出口了。在不得不表示拒绝的场合,你如果给予别人肯定的自画像,这正是你非说“是”不可的第一步。奈田伊那田就是这样给予对方“歪理专家”的自画像,从而巧妙地击退了令人厌烦的对方。

  “老好人”好的往往是别人,而一个人决不可能永远保持“老好人”的形象,所以,有时候啊,酷一点又何妨?

6、借众人之口说不

   假定你的科长派你办一件事,你本想说“不”,但又很难开口。这时,你可以拜托两位同事,陪你一道去科长那里。

   这种三人战术,决非倚众仗势,而是靠集体来掩饰自己,借用众人之口说出自己的“不”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战。

   首先,让事先约定的赞成和反对的两位同事,在科长面前展开争论。当辩论几将结束时,你可以来一句“原来如此,那恐怕很难办了!”不着边际地投向反对者一方去。仅只如此,你就可以不必直接向科长说“不”,而表明了自己的“不”。这样做等于是造成了这么一个印象:互相经过一番辩论,绞尽了脑汁,多数的结论是“不”,这样,包括科长在内的在座的全体成员,谁都不会感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和感情。由于是三人关系,即使意见对立,也经常是二比一,“不”的意见本身也可以多数的方式表现出来,显得比较温和。

   但如果仅是你和科长两个人面对面,事情的进展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俗话说:“两人旅行是不睦之本”,两人相处,意见的一致与不一致都会显得两相对立,而且集体的总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被忽略。

   这种心理运用,其实就是基于心理学的集团行动理论。在心理学上,把两人的集体叫做一对一,把三人的集体叫做三合一,而在两人集体的情况下,看上去很少表明一致或不一致,实际这种关系不知什么时候会破裂。因此,彼此间的关系安定性极小。

   然而,在三人集团中,彼此的关系常会是二比一,即使对某一个意见表明了赞同与否,也是多数意见的形态,很少有“对立破坏了关系”的危险性,所以“安定度极高”。这三者的关系,不是“支配两者”、或“介入两者中间”,就是“被两者支配”。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先让两个人辩论,自己则装做“被两者支配”的样子。接着,“介入两者中间”去支持否定的一方,最后,以总的意见得出否定的结论,从而“支配两者”。

  这种方法,不只限于三人集体,五人、七人的奇数集体也可以应用。让大家进行辩论,自己则逐渐加入反对者的一边。这样会给人一种印象:你是尊重全体成员的意见,只当越辩越深入时,你才转到反对者一方。并非你个人存心反对什么。因为旁人都这么说,你可不能怪我了吧!

7、借赞美说不

   “对我来说,她真是太完美了,我不知能否配得上……”

   常听说这样的故事:

   乡下来的纯情学生爱上了风月场中的女性,到了谈及婚嫁的时候,结果却死了心,乡下学生又专心原先的课业了。

   这一类故事,大抵都是女性早已历尽沧桑,深谙人心,她会对学生晓以大义,使其不致误入歧途。这时,使那位热情如炽的男子死心的话,多半都是这样说法:

   “你是一个在高等学府就读、前途无量的人。怎么可以被我这种既无教养也无正当职业的落魄女子连累呀。我爱你的程度,一定远远超过你爱我。可是,如果我要获取我的爱情,可能使你目前的学业荒废。正因为我爱你,所以不能不同你分手……”

   这话是否出于真心,并不是问题之所在。她的言词之所以能摆脱那纠缠不放的青年,是由于她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唤起对方的自尊心,把对方因为遭受拒绝而产生的心理的不协和带向协和的方向去。自己是被她看中了的,而且是被深深爱着的——只要这样一想,对那男人来说,分离的痛苦就已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心灵不会受到多大的创伤。

   人有这样的一面:比起被拒绝而将失去的实质东西来,宁愿不受精神的创伤,而只要求得心理上的安定就好。因此,即使结果是要否定别人,也要尽力抬高对方,令其心理感到慰贴,然后顺利地接受你的“不”。

   要抬高对方使其心理获得安慰的方法,就是把非说“不”不可的自己一方尽力贬低。有一句话叫做“我不胜任”,就是靠表达自己是多么不适合对方的要求,来相对地提高对方的地位,又相反的靠抬高对方的立场,给对方一种印象:我不胜任,我不敢当,我必须辞退……

  如要对介绍人拒绝时,若说“对我来说,她真是太完美了……”或者“她太好了,我不知能否配得上”,这样一来不致伤害对方的脸面,二来又可让对方另外物色比自己更好的对象。

  哦,原来在拒绝别人的时候,还可以把话说得如此动听,真是太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