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大多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彝学研究的肇始。19世纪中叶开始,如《近百年来彝族史研究综述》[4](白兴发)、《彝学研究:成就、形势与创新发展》[5](白兴发)、《略论彝学的形成与发展》[6](朱崇先)、《论彝学的概念、学科归属及其他》[7](王明贵)、《现代彝学的建立与学术转型——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彝族调查材料为中心》[8]50-58(李列)等均对中国彝学的概念、研究取得的成就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学界对彝学研究历史的分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11年至1949年,是彝学的开创期;第二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入调查后明确了彝学研究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彝学研究进入崭新阶段,全面铺开,这时期的彝学研究成果显著丰厚。[9]
如前所述,20世纪以来彝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彝文古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云、贵、川各省、州(市)及县级彝学研究会的成立,预示着彝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的条件逐渐成熟。但真正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彝学进行专门研究和梳理的是李列,他在2004年专门对现代彝学研究与彝学学术的建立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彝学建立的现代学术历史依据,并在其博士论文中确立了彝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同样是在2004年,普忠良、杨丽琼提出刘尧汉是“中国彝学开创者” 的观点。2005年,朱崇先对彝学的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主张。2006年,有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彝学将由隐到显,成为一门可以让世人认知的显学。2007年,全国第七次彝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彝学从概念讨论转入成果总结的会议。[10]
进入21世纪,彝学研究不断发展,一些高等院校恢复了彝语文专业的招生。2018年,王明贵的《论彝学的概念、学科及其他》一文专门对彝学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学理问题进行了阐释与论证,认为从学科分类上来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最早把它归属在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0501)一级学科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学)(050107)中。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高等院校都照此执行,比如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开办的彝语文专修科,其于1977年恢复彝语言文学专业招生,1993年成立彝语言文学系,归属于语言文学学科,2000年彝语言文学系更名为“彝学系”,并于2003年正式更名为“彝学学院”。(www.xing528.com)
彝学是以彝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学科,它既是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由于彝学等单一民族研究成为热点,一些高校才开始把彝学归属于民族学(0304)一级学科之下,成为二级学科。2011年,中国首个彝学专业博士点在西南民族大学获批,标志着彝学专业和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规范的专业阶段。同期,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落户西南民族大学,其随即成为中国彝学研究的制高点。高规格的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以及日益专业化的彝学研究队伍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新时期彝学学科以及彝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2013年,西南民族大学招收彝学博士研究生,把彝学作为一个新增的分支学科,列出了一个新的学科编号(0304Z2),这是我国第一次招收彝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标志着彝学作为一个专业、一门学科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目前,彝学是一级学科民族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304Z2,与藏学、蒙学并列。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彝学研究的内涵包括彝族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药、法律、天文历法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领域。当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中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彝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将成为今后彝学研究的一个趋势和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