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论的思想,可用于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次划分,之前学术界有所尝试。比如,对生产力的划分有陈书生的三层次论和宋美琰的两层次论。[2]但几乎所有尝试都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素方面来进行的。而从层次的规定来看,生产力或生产关系要素之间其实是属于同一个层级的,期间并没有包含与被包含、承担与被承担的关系。因此,不可能从中发现或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下面,我们依据社会层次结构框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次作出认定。
(一)社会生产力
认为生产力存在总体与个体之分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总体生产力,即一定时期内全球生产力的总体状况;个体生产力则是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区层级的生产力状况。以此为据,我们在这里为生产力系统勾勒出一个层次结构:一定时期内全球的生产力/各区域的生产力/各国家的生产力/国家内部各地区的生产力等。当然,如果要作更微观的考察,还可细分。
第一,国际生产力
国际生产力指全球人类总体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民族国家体系和制约其行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上,对于生产力的考察也往往只局限于国家,或国家之内的区域。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角开始发生变化,开始认识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总体生产力对全球包括各区域各个国家的变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配作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发达国家也不以发展中国家的意志为转移。
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社会分工只局限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范围之中,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因而,此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般都是在各个民族的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其显著特点是,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形成,在各个民族那里都必须是“从头开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3]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4]于是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被消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原来在各民族和各国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便进入到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中,生产力因此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超越狭隘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的、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第二,区域生产力(www.xing528.com)
区域生产力指在生产上有明显相互依赖关系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有其地理环境、历史、人口变迁及政治等原因。区域生产力一旦形成即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以整体方式与其他层次生产力相互作用。区域生产力受人类总体生产力制约和影响,同时对下一个层次的国家生产力产生制约和影响。
第三,国家生产力
有史以来,社会生产力总是最先地被体现为国家的生产力。因为,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首先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尔后以世界市场为基础建立起一种分工体系和交换体系即构成世界经济体系,每个民族国家都被包括在这一体系之中,国家生产力成为人类总体生产力和区域生产力的下一个层次。由于国家的多样性,理所当然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无论如何,任何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都受到人类总体生产力和区域生产力水平和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第四,地区生产力及布局层次
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社会层次上的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在分布上都是不平衡的。同样,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布局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生产力布局的层次性,是指生产力布局的总系统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按照考察空间大小的不同,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层次的布局——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二是中观层次的布局——产业部门的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三是微观层次的布局——相对于经济区而言更小范围内的布局,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布局、乡镇范围内的布局、企业内部的布局。其中地区的生产力层次是整个国家生产力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总体水平的直接承担对象。地区生产力决定国家生产力,同时受制于国家生产力,并通过与地区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影响国家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社会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层次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层次:国际性的生产关系、区域性的生产关系、国家主导的生产关系、地区性的生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