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关系决定,或者至少是可以通过关系来描述的。关系是变化着的,由于时间因子的渗入,某种关系一旦生成即不可逆转。事物及其本质表现都是生成的,随关系变化,不是固定的。因而强调对事物生成过程的共性——规律性的探索。
从实体入手,还是从关系入手认识事物,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主张从实体入手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事物均具有可分解性,事物的整体的性质(属性)由其组成部分承担,部分的性质(属性)由组成部分的更小的部分承担。因此认识或把握最基本最初始的那些部分的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必须由直接经验把握,属于真正的复杂的东西;而关系则是简单的,千篇一律的东西。这一学派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但往往具有经验论、机械论的倾向。而主张从关系入手的哲学家们认为: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实体只不过是关系的体现者而已;实体是简单的,关系才是复杂的;关系者本身也是由关系组成的,因而不必去追问最终的关系者是什么。这一哲学学派称自己是唯理论,并极力回避或淡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在近现代哲学流派中属于“纯粹的关系实在论”。在科学中,上述不同的哲学派别思想分别表现为原子构成论(实体+关系=新实体)和层次突现论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前者力图对各类和各个等级的事物实现还原或归化,认为存在着还原和归化的逻辑的通道。在不涉及事物整体性的地方,原子构成论研究传统获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近代科学的绝大多数成果都与逻辑实证论的这一主张联系在一起。“自然界没有飞跃”(莱布尼兹的一句有名的格言),这种观点在长时间内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原子构成论者眼中,世界就是那么一些大大小小的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是连续可变的。层次突现论却认为,不同质的事物是由关系的不连续性导致的。“关系的不连续性”即量的中断、飞跃。层次的存在就是关系连续性中断的体现。与原子构成论相反,层次突现论认为需要由直接经验把握的不是原始的实体而是关系。关系中断意味着没有逻辑通道。正是因为如此缘故,层次突现论往往被误认为只不过是些空洞的理论构造。
关系不仅靠逻辑而且靠经验把握的原则,由一般系统论创始者、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重新发现并予以肯定。一般认为,贝塔朗菲的发现正是复杂性科学理论的开始。贝塔朗菲最初惊讶的事实就是,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各种奇妙的协调关系只能够由直接经验而不能够完全由分析,逻辑地把握;生物有机体中存在一种不知原因、无法直接通过数学或逻辑推出的特殊的协调统一的关系。[2]随后,复杂性科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发现和证实了关系不连续性现象。(www.xing528.com)
复杂性科学理论是从事物关系的不连续性问题入手的。但是它并不割裂关系和实体,而是设法将两者统一起来。认为不存在绝对的性质(属性)固定的事物(关系者),也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关系(绝对的逻各斯),关系和实体都是变化中的表现。复杂性科学理论所遵循的是关系创新的原则,即承认实体(经验对象)的性质或属性是由不连续变化的关系创造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