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的声势动作训练: 唤醒本能、促进健康和谐发展的音乐训练方法

全面的声势动作训练: 唤醒本能、促进健康和谐发展的音乐训练方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这种融声势动作的音乐训练,能唤醒人的本能,对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颇有助益。Ⅱ.节奏回声《手、脚、腿、指》谱例6目标:能边看声势谱,边运用正确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协调地进行四声部的练习。它可用不同姿势、高度做,在四种声势中极少单独训练,多为配合其他声势而进行的练习。第二种:教师出示若干组声势节奏型,由学生从中选择2~4个组别,编排成一首新的“曲子”并一起练习。

全面的声势动作训练: 唤醒本能、促进健康和谐发展的音乐训练方法

上一节,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奥尔夫声势教学两大类型(一类是声势训练——节奏回声、节奏造句、节奏接龙;另一类是声势伴奏——固定音型的运用),并在体验练习《拍手》和《拍手、跺脚》中,开展了节奏回声的活动。那么,什么是节奏回声?什么是节奏造句和节奏接龙?这些方法运用时的注意点又是什么呢?

(一)节奏回声[11]

节奏回声也叫节奏模仿。指教师或学生拍一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节拍通常是从四拍子开始逐渐过渡到三拍子;节奏一般是四分音符开始逐渐到八分再到附点、十六分音符,为避免单调,逐步加入四分或八分休止符等;长度一般从一小节(以拍为准)到两小节。

Ⅰ.节奏回声《手、脚、腿》

谱例5

目标:学习边看声势谱,边运用正确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协调地进行三声部的练习。

准备:能协调地进行拍手、跺脚的两声部练习;声势谱(谱例5)。

指导:

1.教师讲解拍腿动作要领:双手自然放置于大腿靠近膝部,双臂放松,双手拍打(可以是同时拍、轮流拍、交替拍)或单手拍打。由于动作自然,难度较小,所以可以变换花样,使节奏更为丰富。

提示:拍腿可以单独作为钢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演奏的准备练习,因为任何乐器的演奏(包括打击乐器)都要求双肩、双臂的支持与放松,故拍腿练习是器乐学习前很好的预备练习。

2.练习谱例5(1~3)的节奏音型:

●视谱例,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进行回声学习;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四次,按顺序逐一串联;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两次,再逐一累加串联。

提示:这种按顺序逐一串联或逐一累加串联的练习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创新形式、改变方法进行训练,如采用逐渐增加、或减少、或改变音乐元素等形式来进行。

3.练习谱例5(7~8)的节奏音型:

●视谱例,学生先自主尝试练习,然后请一学生带领同伴回声学习;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四次,按顺序逐一串联;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两次,再逐一累加串联。

小结:随着练习的进一步深入,练习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单声部的拍手,到双声部、三声部以及四声部的拍手、跺脚、拍腿、捻指,对练习者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每一种节奏型反复四次按顺序逐一串联,到每一种节奏型反复两次再逐一累加串联,对练习者注意力、记忆力、反应力等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越来越强。可见,这种融声势动作的音乐训练,能唤醒人的本能,对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颇有助益。

Ⅱ.节奏回声《手、脚、腿、指》

谱例6

目标:能边看声势谱,边运用正确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协调地进行四声部的练习。

准备:能协调地进行拍手、跺脚、拍腿的三声部练习;声势谱(谱例6)。

指导:

1.讲解捻指的动作要领及运用特点。

捻指是由中指、拇指相捻发出的响声。它可用不同姿势、高度做,在四种声势中极少单独训练,多为配合其他声势而进行的练习。捻指音量虽小,但声音较高,有时可以发出尖锐明亮的响声。一般不用在强拍或复杂而密集的节奏中。

捻指对许多人尤其儿童有一定难度,因此,可用音响相近的“弹舌发声”代替“捻指发声”。对儿童来说,也许从拍打两腮、胸脯、肚皮到拍打髋骨两侧所发出的不同节奏和音色,更令他们乐此不疲,学习兴致更高,而身体的机能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2.练习谱例6(4~5)(9~10)的四条节奏型。

●视谱例,让每位学生先自主操练这四种不同的节奏型;

●让学生自荐一、两位同伴上台引领大家一起反复操练这四种节奏型。

小结:从谱例1到谱例6,都选自奥尔夫为孩子们编的《学校音乐教材》,这些谱例不但能供师生、生生进行节奏回声练习,也能进行节奏造句和节奏接龙练习,更能作为固定音型为歌曲、乐曲、儿歌、故事等伴奏。因此,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这些固定音响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创作意义非凡。

(二)节奏造句[12]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故称为乐句。乐句和语句一样,语句需要词汇来组成,同样的乐句也需要乐汇来组成。而节奏作为乐汇的基本表现形式,运用节奏型进行造句训练也就显得意义不凡了。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这种节奏造句常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教师出示若干组声势节奏型(每组均为三拍或四拍),教师(或某一学生)指哪一个,学生就做哪一个,换来换去,训练反应能力。然后教师(或某一学生)即兴加入一首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曲子,随音乐变化更换各种节奏型,训练其节奏感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Ⅰ.节奏造句《手、脚、腿》

谱例5

目标:

1.能边看声势谱,边运用正确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协调地进行声势练习。

2.能在老师或同伴指挥下,灵活更换各种节奏型演奏,训练其节奏感及反应能力。

准备:对提供的节奏谱有初步的熟悉度;声势谱例(谱例5)。

指导:

1.教师主导的练习:出示谱例5中的拍的声势节奏型。

●带领学生对其中(4~6)这三种不熟悉的节奏型进行逐一练习;

●教师指哪一个,学生就做哪一个,换来换去,训练学生反应能力;

●教师即兴哼唱一首四拍子的曲子(如《小星星》),并随音乐变化更换(1~6)中的节奏型,带领学生进行节奏造句。

2.学生代表主导的练习:出示谱例5中的拍的声势节奏型。

●带领同伴对其中(9~10)这两种不熟悉的节奏型进行逐一练习;

●学生代表指哪一个,学生同伴就做哪一个,换来换去,训练反应能力;

●学生代表即兴哼唱一首三拍子的曲子(如《小白船》),并随音乐变化更换(9~10)中的节奏型,带领同伴进行节奏造句。

提示:由于谱例5的部分节奏型在前面已经有过专门的练习,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仅对另外几条不熟悉的节奏型进行重点练习,才能确保造句活动顺利地开展。

第二种:教师出示若干组声势节奏型(每组均为三拍或四拍),由学生(个别、小组、集体)从中选择2~4个组别,编排成一首新的“曲子”并一起练习。熟练以后,也可以即兴加入一首三拍子或四拍子的歌曲,进行表演、演唱。然后再由老师组织互相展示、观摩、评价各自的作品。

Ⅱ.节奏造句《手、脚、腿、指》

谱例6

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顺利地进行节奏造句活动,群策群力,培养成员间的默契感。

2.能正确运用四种基本声势,进行协调的四声部练习。

准备:对提供的节奏谱有初步的熟悉度;声势谱例(谱例6)。

指导:

1.学生自主观察谱例6,并对其中(1~3)、(6~8)这六种不熟悉的节奏型进行逐一练习。

2.学生分组,各组自选同一拍子的2~3个节奏音型做一个自己的曲子,小组一起商量怎么编排好听,并一起练习;然后再一起商量加入一首熟悉的、相同节拍的曲子,进行“即兴表演”。

3.各组轮流“表演”,分享各自“成果”。表演前各自介绍创作意图,表演后互相评价。

小结:以上的造句练习,能否顺利进行,并在短时间内达成预定的目标,主要鉴于学生对各种节奏型的熟练程度;能否制作出让人满意的作品,关键取决于成员间的默契度。此外,还有多种练习,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可能有机会接触到。

(三)节奏接龙[13]

接龙就是把不同体裁或类型的东西,以续的方式上下联系起来,并且可以像条长龙一样无限制地往下延伸。它就像一个无限的舞台,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主角。接龙种类非常多,在生活中常见的接龙有成语、故事、歌词、节奏等,只要能将上下两楼联系起来就可以叫作接龙。

接龙是史上最多人玩过的BBS游戏,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制地自由发表意见。交流的过程也由BBS如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感强烈的游戏曾风靡了全球。(www.xing528.com)

在奥尔夫的动作造型中,利用声势进行节奏接龙教学也是一项非常有趣又有益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对师生的节奏感、灵敏性要求较高,对于初接触者(尤其是新教师及小年龄的学员)挑战性较高,难度较大。要使“节奏接龙”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在师生积累了丰富的“节奏乐汇”,具备了丰富的节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方能有效进行。

常见的接龙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完整接龙——教师先拍四拍,学生接着模仿头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学生边模仿教师的前四拍边听记后面的节奏。这种形式适合于一对一、一对小组、一对全体进行。

第二种:接尾接龙——教师拍四拍,一学生重复后两拍,再即兴拍两拍,教师继续拍下去,再换一个学生接拍。这种形式适合于一对一、一对小组、一对全体进行。

第三种:接头接龙——教师拍四拍,一学生接着模仿头两拍,再即兴拍后两拍,教师一直四拍一组拍下去,不断更换学生。

提示:以上这三种接龙是最为常见的、也是相对简单的接龙形式(每种接龙方法介绍完,教师马上带领学生进行体验练习)。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节奏接龙练习,诸如以下的两种,是相对复杂的接龙,适合年龄稍长,且经验更丰富一些,能力也更强些的学生。

第四种:复杂节奏的接龙,即在前三种接龙的基础上,发展更复杂的节奏型。比如默记四拍、八拍,再即兴四拍、八拍。这实际是一种发展练习。

第五种:完全即兴的接龙,即两人一组,面对面玩,互相轮流接龙,在奥尔夫教材中叫做“节奏供继续引申与补充”,有时甚至可以加倍的长度来表示,如一方拍四拍,另一方在重复这四拍后又延长四拍或八拍甚至十二拍,以获得更大发展。

(四)固定音型

固定音型指一个音乐动机,或小乐句(4~8小节),不断重复贯穿于一段音乐、甚至全曲。固定音型的应用是奥尔夫音乐作品及音乐教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手法。因此,他设计了大量的、供伴奏用的声势活动作品,如为歌曲《宝宝》《摘果子》等伴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出乎意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由于固定音型练习不仅在本教程的第五章有安排一节专门的训练,而且在其他章节所呈现的课例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故在此就不再赘述。

【梳理巩固】

通过本次动作造型教学,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一、学习了规范的指挥手势,掌握了几种常见节拍的指挥要领;二、训练了运用正确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进行协调地声势活动;三、初步感知奥尔夫是如何运用声势伴奏于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从中体验边念唱边做声势伴奏的乐趣。此外,通过节奏造句和节奏接龙练习,意识到这两种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丰富的节奏活动经验积累,它如同“节奏语汇”一样,由于我们掌握的还不够丰富,所以做起来会有一定难度。相信经过大量的模仿练习,积累了大量的节奏音型以后,就可以在下一轮的学习中更顺利、更流畅地进行节奏造句、节奏接龙活动,同时也能更加熟练地运用“固定音型”为歌曲或乐曲伴奏。

【调整活动】

Ⅰ.韵律调整《前后左右》

加伏特舞曲

目标:

1.较准确地随乐句、乐段变化更换动作。

2.能在比较拥挤的空间状态下与同伴亲密交流,转圈时不碰到别人。

准备:师生围成一圈,盘腿而坐,面对圆心。

指导: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带领学生学做动作:

●1~8小节——节奏模式为。1~4小节双手轻击双腿;5~8小节重复。

●9~16小节——节奏模式为。9~10小节双手空心拳轻击两膝内侧;11~12小节左手轻击左侧同伴的右膝内侧。13~16小节重复,更换右侧同伴。

●17~24小节——节奏模式为。17~18小节,强拍时双手交叉拍腿,弱拍时还原拍腿;19~20小节,左手掌心朝上与左侧同伴拍手,右手掌心朝下与右侧同伴拍手;21~24小节重复。

●25~32小节——节奏模式为。双手空心拳交替击打左右同伴及自己的膝盖内侧。25~26小节,第1拍左手击左侧同伴右膝,第2拍右手击自己左膝,第3拍左手击自己右膝,第4拍右手击右侧同伴左膝;27~28小节,动作同25~26小节,方向相反;29~32小节重复。

●33~48小节——动作节奏模式为。33~34小节,双手撑地,双腿屈膝,左右轮流跺脚,2拍1次,共2次;35~36小节,双腿屈膝抬起,用臀部作为支点向左自转90度,休止处双脚落地;37~40小节同33~36小节,返回正面;41~48小节同33~40小节,但方向相反。

33~48小节(反复)——动作节奏模式为。动作同33~48小节,但改为顺或逆时针自转一圈。

●49~56小节:前4小节向后半躺,双脚并拢上举;后4小节双腿并拢放下,身子坐起。

●57~64小节:盘腿坐好,双手手指快速活动至双脚脚踝处分别往膝盖、腰部、肩部、头部方向移动似“爬行”,最后两拍拍两下手,同时喊“嘿!嘿!”。

提示:以上每组动作学习后,均以累加的形式及时巩固。

2.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随音乐反复地、完整、连贯地玩2~3次。

小结:这一游戏主要训练孩子准确地随乐句、乐段的变化更换动作,并能在比较拥挤的空间状态下与同伴亲密合作、交流,做到转圈时不碰到别人。游戏若进一步开展的话,建议尝试运用固定音型为乐曲伴奏的方法。如:

●教师先用哼唱旋律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音乐结构;

●再组织学生分析、整理八组动作节奏的模式(固定音型),并写在八张节奏卡上;

●然后集体或分组玩“看节奏做动作”游戏,即由一人当老师,随音乐乐句或乐段变化轮换展示节奏卡(刚练习时轮换节奏型宜少不宜多),带领同伴视卡练习,训练其反应能力,初步感受其固定音型运用的魅力。

Ⅱ.舞蹈调整《丹麦七步舞》

丹麦七步舞

目标: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气氛和丰富多样的韵律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指导:

●玩法一:单人舞《握手》

1.熟悉音乐。

全曲由ABC三部分组成,A部以弱起拍开始,加八个小节;B部开始由三个四分音符开始,同样是八个小节;C部由一个长音加一个短音组成一小节反复而成,音的长短、反复的次数每遍不一样,不熟悉时感觉变化莫测,熟悉以后就能发现并掌握它的变化规律。

2.学习动作。

A部:自由走。

B部:拍手、自转。

C部:在短音“3”音处找一个好朋友握手。

3.介绍玩法。

第一部分音乐,在活动室里自由走,按自己的方式,可走圆圈、直线、曲线。第二部分音乐,拍三下手并原地自转,重复一次,先逆时针再顺时针。第三部分音乐,在长音“5”处先找到一个朋友的眼睛,跟她眼神接触,并在短音“3”处跟她握手;在另一长音处再找另一个朋友,短音处与她握手……反复找朋友、握手,直到第一部分音乐再次开始,游戏又重新开始。

4.强调规则:每一个长音都要找不同的朋友,短音处才可握手。

5.练习舞蹈:学生听音乐完整游戏。

●玩法二:双人舞《造型》

1.玩法稍有变化:第一部分音乐,两人结伴手挽手(先右手相绕往右转一圈、再反之)。第二部分音乐,动作不变。第三部分音乐,另找一新舞伴,随长音合作做各种造型。第二遍音乐开始,仍与新舞伴手挽手重新开始……游戏反复进行。

2.听音乐完整游戏: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即兴做出的各种造型,鼓励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玩法三:集体舞《圆圈》

1.玩法有较大变化:全体师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第一部分音乐,逆时针方向小跑步进行。第二部分音乐,动作不变。第三部分音乐,全体模仿老师的即兴动作,随乐句的逐段递增而逐段叠加动作如单脚站立(先左再右)+单脚跪(先左再右)+单手曲肘着地(先左再右)+全身卧倒等七个动作。

2.学生听音乐完整游戏。

●玩法四:集体舞《七人圆圈舞》

1.玩法继续变化:由上一游戏的单圈变为七人一组的多圈,由模仿老师一人的即兴创编动作变为模仿同伴的即兴创编动作(按顺序每人轮流创编一个新动作)。

2.学生听音乐完成游戏。

提示:以上四种玩法同样可以安排在两次活动结束前进行,如玩法一、玩法二安排在第一次活动结束前进行,玩法三、玩法四安排在第二次活动结束前进行。同样,也可打乱次序,灵活地调整、选用。

小结:这是一个来自丹麦的舞蹈,舞蹈不但给孩子带来快乐,还以游戏的形式变来变去,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受。如每一遍的第一、第二部分音乐不变,第三部分的音乐变化多端,长短不一,孩子们要非常专注地倾听,才能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变化等来变换动作或更换舞伴,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引导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途径,今后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展开教学。

【活动延伸】

1.自主选择熟悉的歌谣,进行各种节拍的指挥动作练习,掌握各种基本节拍的指挥要领。

2.自主练习谱例5、谱例6中的节奏型,达到能协调地进行三声部、四声部的声势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