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课程体系中的动作造型又可以分成指挥和声势、律动和舞蹈、戏剧和游戏等。
(一)指挥和声势
1.指挥
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指挥被称为“报时表演”[5]。在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中,指挥具有中央报时器的功能,该报时器犹如首席提琴,从节奏角度带领着整个表演小组。所以,指挥应与相关的身体动作(如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练习结合进行。当然,指挥练习也可和朗诵练习、歌唱练习和器乐演奏练习结合进行。
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中,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应参与指挥的练习,从而使全体学生最终都能接受指挥的任务。我们也按照国家通用的动作来表示各种基本节拍,就像合唱指挥那样,不用指挥棒而用双手做指挥动作。
2.声势
(1)声势:即以人体作为天然乐器,通过身体某些部位的运动而发出声响的一种动作姿势。这种动作姿势由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构成,俗称古典声势,也是最基本、最经典的声势。它是人类宣泄、表现、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产生于语言、音乐之前,且至今仍被人们运用着,甚至是长盛不衰。如大型活动中,人们用拍手、跺脚表达愉快情感;活动开始和结束,人们有节奏地拍掌表示欢迎或感谢之情。
(2)声势教学的优势:无需运用抽象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能技巧,无需借助任何教具、乐器,每个人都能自然地学会,没有任何负担,便会轻松、自如地运用。同时,对训练节奏感以及听辨、反应、记忆、创造等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音乐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功能,所以它被世界各国音乐教学称为最实用且高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6]。
(3)声势教学类型:包含声势训练与声势伴奏两大类。
●声势训练——节奏回声、节奏造句、节奏接龙;
●声势伴奏——固定音型的运用。
(4)声势的记谱方法:通常情况下,右手、右脚——符干朝上,左手、左脚——符干朝下。拍手只记在一行谱上,符干都是朝上;捻指、跺脚也都只记在一行谱上,符干朝上朝下分别表示右手右脚和左手左脚;而拍腿是记在双行谱上,分别表示左腿和右腿,符干朝上、朝下分别表示右手和左手,如下图:
(二)律动和舞蹈
1.二者的含义
什么是律动?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种感觉。
什么是舞蹈?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的人体运动的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2.二者的关系
众所周知,奥尔夫的“音乐与舞蹈教学法”延续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7]。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奥尔夫教学里“律动”“舞蹈”的涵义理解为接近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当然,在陈蓉著的《音乐教学法教程》里,也有针对“体态律动和舞蹈”二者关系的相关说明[8]。
关于律动,从“体态律动学”的核心观念可以诠释出体态律动,即指用人体的整个肌肉和心灵去感受音乐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强调只有在身心两方面都真正投入到音乐进行中去以后,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是精确的、生动的,同时由此而产生的动作才可能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
关于舞蹈,舞蹈演员最重要的是表达所扮演的角色的情感,舞蹈中的音乐大体上起烘托作用,而演员的动作是根据角色的需要、演员技能的专长来创编的,因而常常会出现演员的情绪动作与音乐情绪不吻合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
二者的不同之处:体态律动首先表现的是音乐元素,即紧紧围绕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情绪的变化而进行,然后才是表现对音乐情感方面的体验。体态律动中,音乐是主体,律动是方式。而舞蹈首先要表达的是角色的情感,并不要求准确地表达音乐元素,音乐结构、固定音型的出现对舞蹈动作创编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二者的相同之处:其一,从体态律动和舞蹈的内容来看,这两者都包含动作元素,两者都是由动作行为发展起来的并且与音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二,体态律动和生活舞蹈(舞蹈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都有即兴的成分,体态律动提倡每个人有自己的动作体系,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对听辨音乐的表达有很强的即兴性。生活舞蹈大多来自各国民间,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也有即兴的成分。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9]
(三)戏剧和游戏
1.戏剧
(1)戏剧: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2)戏剧的特点: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中国的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口、手、眼、身、步)。
(3)奥尔夫与戏剧:奥尔夫在专业作曲领域创作了音乐剧——融音乐、舞蹈、语言相结合的新形式。从原本性这个观念出发创出了新路子,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奥尔夫风格,享誉世界乐坛。而在为孩子们写的音乐中,也包括这种小音乐剧的内容,他鼓励各国从事这一体系教学的后继者们,根据本土流传的故事去编这样的小音乐剧给孩子们用。如《小虱子和小跳蚤的故事》这个小音乐剧,主要采用几个固定音乐乐汇(固定音型)在音条乐器上贯穿全剧演奏,剧情很简单,表演也是由学生自己根据剧情设计的,学生很容易操作也容易掌握,体现了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理。
2.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堂课都是游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形式,都要求具有典型的游戏性。当然,这种游戏不是纯粹玩乐的游戏,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元素,发展音乐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如本教程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堂课的热身环节特意安排的1~2个的小游戏,这些游戏通常是手指游戏、身体游戏、音高游戏、力度游戏、嗓音游戏、语气游戏、声势游戏、韵律游戏等;再如本章第三节专门开展的感知空间的游戏《玩管子》、运用身体进行平面构图的游戏《身体摆图形》等;此外,调整环节也不例外,在舞蹈调整中经常会穿插一些游戏活动,其中如韵律游戏《工作狂》、姓名游戏《我叫×××》、声势游戏《幸福拍手歌》最为突出。
所以,奥尔夫教学中所涉及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应该与音乐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不但在动作造型这一章强调,在本教程所设计的每一个课例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活动体验】
Ⅰ.声势动作——拍手
谱例1
谱例2
目标:学习规范的拍手动作,掌握拍手的动作要领,拓展拍手的各种方法。
准备:声势谱(谱例1、谱例2)。
指导:
1.讲解示范拍手要领:拍手时,两肩与两臂放松,双手在胸前拍手。有两种经典方法。
●平掌拍:双手自然打开,一手平放,另一手由上往下拍打,音色清脆。
●空掌拍:张开拇指,其余四指并拢,微微弓起掌背,两手对拍,音色浑厚。
提示:在此可以引导学生做比较,从而得出——前者双臂放松,速度可快可慢,因此使用率较高。后者既是双手对拍,又要弓起掌背,相对会造成两臂紧张,容易影响速度,所以使用率较低。
2.练习经典的拍手动作:结合谱例1进行单声部的节奏回声练习,学习规范的拍手动作。
(1)请一学生配合教师示范以上的节奏回声练习;
(2)教师带领全体学生逐一练习。
3.尝试新的拍手方法:
●方法一,一手指腹拍击另一手掌根,然后边拍边向掌心、指尖移动。
提示:这种拍击方法旨在感受拍手会因部位的不同而产生音量和音色的变化。(www.xing528.com)
●方法二,一手拍另一手的掌背;
●方法三,掌背对掌背拍;
●方法四,指尖对指尖拍。
4.掌握新的拍手方法:结合谱例2进行回声练习,在强调动作要领时,逐一练习新方法。
(1)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练习;
(2)请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同伴进行练习;
(3)学生两两结对,轮流扮演老师和学生,运用新方法进行自主练习。
(4)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方法,如不同节奏或不同的强弱拍,选用不同的方法交错进行等。
小结:通过两种基本的拍手练习和若干种拓展的拍手练习,使我们既学习了规范的拍手动作,又尝试了新异的拍手动作;既掌握了拍手的动作要领,感受到拍手会因部位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音量和音色的变化,又拓展了拍手练习的路径,为以后节奏训练丰富了形式,增添了色彩。
Ⅱ.声势动作——拍手、跺脚
谱例4
目标:
1.学习规范跺脚动作,掌握跺脚的动作要领,探索跺脚的各种方法。
2.熟悉四拍子常见的双声部的节奏音型,初步能协调一致地进行手、脚配合的练习。
准备:包括站姿与坐姿;声势谱(谱例4)。
指导:
1.讲解示范跺脚要领:通常的做法是整个脚掌跺地,左右脚均可;特殊做法是脚跟着地前脚掌拍地,或反过来前脚掌着地脚跟拍地。跺脚分站姿与坐姿两类。站姿是从腿根部起动作,左右脚轮流做类似原地踏步的动作;坐姿是坐在凳子上,大腿一半在凳子外悬空,同时提起脚掌跺地。跺脚也有音量、音色的变化,感觉越细越好,避免过分用力或节奏过密。
提示: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学生必须明确教师将要指挥的手势,包括手掌向上表示开始,向下或双手背到后面表示停止等。
2.拍手、跺脚的双声部练习:结合谱例4进行练习,强调跺脚的动作要领。
(1)站姿训练:谱例4(1~3)的节奏型。
●视谱例,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进行回声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四次,按顺序逐一串联。
即(1+1+1+1)+(2+2+2+2)+(3+3+3+3)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两次,再逐一累加串联。
即(1+1)+(1+2+1+2)+(1+2+3+1+2+3)
提示:以下练习所提及的“逐一串联”或“逐一累加串联”的方法,就参照这一说明,不再重复。
(2)坐姿训练:谱例4(7~9)的节奏型。
●视谱例,请一学生带领同伴逐一学习;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四次,按顺序逐一串联;
●每一种节奏型反复两次,再逐一累加串联。提示:以上结合谱例4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选用其中的若干条节奏型进行,不必拘泥于课例中的选择和安排。
3.尝试各种特殊做法,并探索、分享、学习各种新做法。
(1)尝试特殊做法:教师将拍手、跺脚的动作转化为纯粹的跺脚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回声练习。
●脚跟着地,前脚掌拍地:谱例4(1~3)的节奏型;
●前脚掌着地,脚跟拍地:谱例4(7~9)的节奏型。
(2)探索各种新做法:鼓励学生自选某一节奏型,大胆探索、分享、学习各种新做法。
参考如下:
●两种特殊做法交叉、融合,完成某一节奏型;
●强拍时跺脚,弱拍时一脚轻踩另一只脚脚背;
●双脚轮流踩地,最后一拍原地轻跳,相继着地;
●脚趾先着地再划弧线或圆圈等。
小结:本练习的第二环节,即重点环节,主要达成三个目的:一是训练规范的跺脚动作;二是熟悉四拍子常见的双声部的节奏音型;三是初步能协调一致地进行手、脚配合的练习。而本练习的第三环节,即突破难点的环节,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分享,按奥尔夫学校老师的话说,这是“非传统的、有创造力的音乐经历”。因此,教师不能轻易地剥夺。
【梳理巩固】
从本课时开始,我们将全面、系统地接触奥尔夫的动作造型训练的本土化教育实践内容。首先,通过理论学习,使我们对什么是动作造型,动作造型的教学目的、类型、教学素材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其次,结合节奏回声体验,正式学习如何看声势谱,如何进行声势活动。如通过谱例1、2和谱例4中(1~3)(7~9)的节奏型的练习,初步掌握了边视谱边进行单声部拍手和进行协调的双声部拍手、跺脚练习。现将谱例3及4中(4~6)(10~12)的节奏型,作为课后作业让大家自主练习。此外,还有更复杂节奏的声势练习,如三个声部和四个声部练习,我们将放在下两次活动来完成。
【活动延伸】
1.尝试多种拍手(或跺脚)方法,进行谱例3的练习,要求拍准(或踩准)附点十六分节奏,并拍出(或踩出)拍强弱变化。
谱例3
2.自主练习谱例4中(4~6)、(10~12)的节奏型,达到能协调地进行手、脚配合的声势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