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形成以后,便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风靡世界许多国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传入,我国的音乐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对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使人感受和表现真、善、美,熏陶人的情操,最终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也处处体现着音乐教育这一目的,例如蔡元培先生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想中,大力提倡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使人用超越利害关系、人我之分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进而陶冶、净化心灵。”刘承华教授在对比中西方音乐传统音乐文化之后,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自娱”,即重内心体验、情味、自我愉悦和自我修养。
然而,在20世纪中叶,在苏联对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援助下,我国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也全盘苏化,音乐教育慢慢演变成大量学习苏联的红色歌曲和创编本国红色音乐,音乐文化内容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音乐教育形成了教育内容以歌唱教学为主、教育目的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服从的局面。当时的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传入以后,我国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了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其教育思想观念在短短几年发生了巨大转变:音乐教育的内容不再完全以歌唱教学为主,而强调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而强调在重视培养音乐兴趣的基础上,并重知识、技能;音乐教育中教师中心地位开始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音乐教育逐渐将歌唱、动作、语言等融为一体,趣味性、综合性显著增强。
(二)对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西方世界,音乐被称为灵魂的栖息地。这个称呼和音乐给人的愉悦和灵性密不可分。诚然,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质量,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能水平。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强调的原本性、元素性、创造性、即兴性、整合性、参与性等特点逐渐被国内同行认同,并逐步浸入我国音乐教育实践。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等国外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指导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法律法规,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等,这些文件都对小学音乐教育给予了重视,规定小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开设音乐课。1982年,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文件规定:“小学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优良品质,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活泼乐观情绪。”当时的音乐教育内容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但唱歌还是主要部分。1988年,我国又陆续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初审稿)》,与1982年的教学大纲相比,1988年教学大纲肯定了歌唱的重要性,但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知识、技能、欣赏等的重要性,还增加了唱游(即在音乐中融入游戏),以解决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内容上的衔接问题。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实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制度相对宽松的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强调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游戏性,强调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强调创造性的对音乐的感受、欣赏、表达、创作,强调音乐和人、生活密不可分,强调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这些无一不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联系。
(三)对中国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www.xing528.com)
1.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丰富的、综合性强的特点容易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不仅教学生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学生演奏乐器。在教学生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趣味游戏等艺术实践活动,并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欣赏、表演、创作、交流与评价的活动中。奥尔夫认为:这种集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
2.伸缩性大,适宜性强
奥尔夫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自由施展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不需要实时更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填充或删减。如上节中“一粒种子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图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境,灵活地添加各种元素,选用相应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体验练习。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适合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起点的人。
3.重视创造、培养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主张使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音乐课堂上,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生动活泼的表现活动、灵活即兴的创编活动,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创造才能,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1)“无声胜有声”——观察力和模仿力的培养。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上,尤其提倡从游戏入手,教学起始点都采用律动帮助孩子体验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极少涉及语言,主张运用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如嗓音展示、乐器演奏、肢体造型、图谱说明等非语言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十分注重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范例的观察和模仿。
(2)即兴表演与创作——创造力和记忆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础的节奏、最原始的动作),教师往往被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音乐学习和集体创作,学生常常被要求即兴吟诵韵文、即兴编创歌词或动作、即兴创造各种音响、即兴设计各种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或“舞谱”,通过各种标记来加深对音乐的记忆,使记忆音乐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锻炼。如图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