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大为美。鱼羊乃鲜。居家七件宝: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饮食用品。可见,国人的美学观念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
浸透在中国茶道中的哲理观,主要表征无非两条:和为贵、适口为美。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蔼、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8]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9]
“和”乃是中国茶道乃至茶文化的哲理表征。(www.xing528.com)
中国茶的焙制目标,以适口为美。适口是辩证的,因时、因地、因材、因人而异。操作虽有规程,但又必须随品种、温度、湿度的变化而“看茶做茶”。
适口为美首先要合乎时序。在制茶的原料选择上,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采摘,秋茶在立秋后采摘。为了保证岩茶质量,对采摘嫩度也有严格要求:过嫩,则成茶香气偏低,味道苦涩;太老,则香粗味淡,成茶正品率低。钱塘人许次纾1597年撰《茶疏》,提出了“江南之茶……惟有武夷雨前(茶)最胜”的看法。他认为:“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时不蒸,虽稍长大,故是嫩枝柔叶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