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与大红袍的故事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与大红袍的故事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虽然商品大红袍热卖,但陈德华并不是十分高兴。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与大红袍的故事

陈德华,194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从事茶叶工作已逾五十年。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默默耕耘,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五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被评为武夷山市、福建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的三料代表性传承人。是现代大红袍价值纪录的开创者与引领者。

1.最早拼配武夷山原产大红袍

1985年,陈德华在武夷山茶科所,组织拼配武夷山大红袍,在茶叶市场上一炮打响。虽然商品大红袍热卖,但陈德华并不是十分高兴。因为这毕竟是用茶科所里的其他武夷岩茶拼配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大红袍,陈德华的心里感到遗憾。

2.给予大红袍第二次生命

1964年福建省茶科所研究人员在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母树的穗条进行无性繁殖,二十年后的1985年,陈德华从福建省茶科所当年移栽的大红袍种树上,剪了5根穗条回到武夷山进行大红袍的后期无性繁殖,获得成功。

3.探索大红袍产业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大红袍市场上不仅存在各地茶商模仿现象,还存在非理性的炒作,大红袍价格也是一涨再涨。面对这种现象,陈德华忧心忡忡地表示,“大红袍要避免再走普洱的老路”,“大红袍的产业要发展不是靠炒作,而是要靠茶商们齐心协力的改良茶品种,科技兴茶”。

1997年,陈德华退休后,继续奔忙在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线,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大红袍产业的探索研究上。出版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2015年)。他认为,要让茶农富起来,必须走产业化道路,改良茶叶品种,加强茶园管理,进行机械化生产,用科技和管理使中国茶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轨道

4.心系大红袍传承技艺

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陈德华自然被授予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2008年、2012年又分别被授予福建省和国家两级的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德华担心大红袍制茶技艺“后继无人”,他认为,传统的茶文化包含了制茶人与冲泡者厚积薄发的功力,但是要传承下去,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下“工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