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茗饮的发展阶段:散茶成为主流与福鼎大白茶的创新应用

文化茗饮的发展阶段:散茶成为主流与福鼎大白茶的创新应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令虽出于皇帝面子而下诏,但意义甚大,不仅使散茶成为主流,而且使直接冲泡散茶代替了宋代的点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成品不论是外形还是品质远胜于“菜茶”,故福鼎人改用福鼎大白茶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因此,工夫红茶创造于福建,以后传至安徽、江西等地。

文化茗饮的发展阶段:散茶成为主流与福鼎大白茶的创新应用

至于从食用发展到饮用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在把茶叶做成羹汤食用时就有人发现汤汁的味道很好,而汤料吃起来会苦涩,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自然也要将汤料吃完充饥,那么当社会发展到有足够的食物可以解决饥饿后,很多人就只喝汤汁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便是饮用了。从此,茶便以饮用为主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最古老最原始的饮茶方法是“焙茶”,即将茶叶简单加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后放进壶内煮饮,为了改善这种饮料的风味,便开始了茶叶的加工制作,从加工方式、茶叶形状、成茶风味等方面不断加以研究改进,使茶叶加工取得了很大发展,从蒸青到炒青,从饼茶到散茶,最终演化出六大茶类。

1.蒸青作饼

三国时期已有蒸茶作饼,并将茶饼干燥贮藏的做法,张揖《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到了唐代,蒸茶作饼逐渐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仍然以蒸青作饼为主,且由于贡茶的兴起,制茶技术不断创新。宋代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蜡面。”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记载:“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赵汝砺在《北苑茶录》中详细记载了龙凤团茶的制作之法:“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

2.从饼茶到散茶

元代以前的文献中对茶叶加工制作的描述中几乎都是饼茶,虽有少量散茶,但不是主流,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做饼不仅麻烦,还损茶味,所以开始做散茶,如王祯《农书》中有一段关于制茶的记载:“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生则味硬,熟则味减。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篛复之,以收火气。”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蒸青后轻揉,然后烘干,并没有做饼造型的过程。但是元代饮茶之风不是很浓,所以散茶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散茶代替饼茶成为主流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以芽茶进贡,于是散茶便迅速取代了饼茶的地位。据说朱元璋很喜欢喝茶,但他出身农民,觉得唐宋的煎茶和点茶太烦琐,最方便的就是一泡就喝(“一瀹而啜”),但他又不愿承认自己玩不来高雅的东西,于是下令改饼茶为散茶,理由当然是劳民伤财。此令虽出于皇帝面子而下诏,但意义甚大,不仅使散茶成为主流,而且使直接冲泡散茶代替了宋代的点茶法,将中国的茶饮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从蒸青到炒青

炒青技术在唐代已有之,但不多见,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诗中“斯须炒成满室香”便体现了诗人当时所喝之茶并非蒸青茶,而是炒青茶。“炒青”一词最早出现于陆游的《安国院试茶》的注释中(日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唐宋关于炒青之法的记载很少,而明代的多部茶书中均有炒青之法的记载,如张源著的《茶录》、许次纾著的《茶疏》、罗廪的《茶解》,可见炒青在明代时逐步取代了蒸青。(www.xing528.com)

4.从绿茶到其他茶类[4]

(1)黄茶的起源: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制成的茶绿汤绿叶,故称绿茶。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炒青杀青温度低,蒸青杀青时间过长,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都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可能是从绿茶制法掌握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在《茶疏》(1597年)中也记载了这种演变的历史:“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2)黑茶的起源: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明代嘉靖三年(1524),御史陈讲疏就记载了黑茶的生产:“以商茶低伪,征悉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当时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多销运边区以换马。

《明会典》载:“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与事宜,各商自备资本……收买珍细好茶,毋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每篦(密篾篓)重不过七斤……运至汉中府辨验真假黑黄斤篦。”当时四川黑茶和黄茶是经蒸压成长方形的篾包茶,每包7斤,销往陕西汉中。崇祯十五年(1642),太仆卿王家彦的疏中也说:“数年来茶篦减黄增黑,敝茗赢驷,约略充数。”上述记载表明,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期。

(3)白茶的起源:清周亮工《闽小记》中介绍:清嘉庆初年(1796)福鼎人用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到福鼎县点头镇。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成品不论是外形还是品质远胜于“菜茶”,故福鼎人改用福鼎大白茶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

(4)红茶的起源: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邹新求在《解密世界红茶起源》一文中推断红茶应起源于明朝末年,即1567—1610年。清代刘靖在《片刻余闲集》(1732年)中记述:“山中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也。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因此,工夫红茶创造于福建,以后传至安徽、江西等地。安徽祁门生产的红茶,就是1875年安徽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将福建红茶制法带去的,他在至德尧渡街设立红茶庄试制成功,翌年在祁门历口又设分庄试制,以后逐渐扩大生产,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

(5)乌龙茶的起源:乌龙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于北宋,有的推定始于明末,但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关于乌龙茶的制造,据史料记载,清代陆延灿《续茶经》所引述的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因此武夷茶这种独特工艺的形成,定在此时间之前。现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乌龙茶传统工艺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