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分析

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会计模式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是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这种补偿是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的。(二)物价变动影响了传统会计模式信息的有用性如前所述,传统会计模式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

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模式的影响分析

(一)物价变动冲击了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

传统会计模式,又称为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它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和币值不变(名义货币单位)假设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历史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它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模式。其特点是用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成本计量资产的价值,以所耗用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历史成本)与当期营业收入相配比来计算期间收益。传统会计模式运用了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原则、方法、估计和程序,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出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在物价变动(特别是当物价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况下,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会受到严重冲击,以下对此作简要分析。

1.名义货币计量单位

会计要对经济业务加以处理,必须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计量尺度,这就是货币单位。因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征,它具有的价值尺度职能使它成为会计上较理想的计量工具。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分析、确认、记录、汇总和报告某一特定时期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收益情况。会计所处理的只是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及其结果。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假定货币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尺度,因而可用它去度量不同时间的各种生产要素,问题是它忽略了货币单位本身的价值也会由于购买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事实。同样一个货币单位在不同时点会表现出不同的购买力,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它的购买力会下降;反之,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它的购买力会上升,这样的货币单位被称为名义货币单位,传统会计模式所运用的就是这种名义货币单位。在物价变动环境下,采用这样的计量尺度去计量会计要素,犹如用一把伸缩不定的尺子去度量某一物体,所得出的结果必然缺乏经济上的实际意义。诚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89号公告中所指出的:“通货膨胀导致原始成本会计报表虚报了利润并使资本蒙受侵蚀——事实上这是毋庸置疑的。特定物价的变动与一般物价的变动是紧密相联的,而无论是一般物价还是特定物价的变动,都会严重降低原始成本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忠实表达和可比性。”

2.原始成本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不仅涉及计量单位,还涉及计量要素的某种特征,在会计上称之为计量属性。传统会计模式计量的是资产或负债的原始成本属性。原始成本也称为实际成本或历史成本,它是指在取得某项资产或劳务时所发生的代价,而不是该资产或劳务的现时价值。资产的现时价值是它的另一个属性。原始成本原则贯穿于会计处理的全过程。在资产的持有期间不论物价如何变化,都不再调整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消耗也是以原始成本予以计量,如固定资产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计提折旧。

原始成本的好处表现在,经济业务的记录有客观可靠的依据,便于日后验证和核实。但是,当发生了物价变动或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后,原始成本数据就不能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它既不反映现时购入相同资产的代价,也不反映现时出售该项资产的价值,更不能反映继续使用该项资产对企业的价值,从而严重影响了信息的有用性。

3.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将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以完成其既定的目标。换言之,除非有足够的迹象和证据表明会计主体在将来不能继续存在,否则,会计处理以该会计主体将不会解散和清算为前提。

这一假定把会计计量界定在长期而又延续的时间内,从而为企业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按原始成本计价提供理论基础。不论长期资产的市价如何涨跌,企业均将继续使用这些资产,以维持继续营业的需要,故资产项目因物价涨跌所发生的损益均无须在会计上予以确认。

长期以来人们对持续经营假设的理解是不完整的。企业要持续经营下去,必须使消耗的生产要素得到足额的补偿。传统会计模式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是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在物价上升的情况下,这种补偿是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持续通货膨胀条件下,持续经营假设将会遇到挑战。

4.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传统会计模式计量收益的一条原则,即将营业收入与为取得该项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或成本进行比较,其超过部分确认为收益。这样,营业收入按照实现原则确认,然后根据匹配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成本或费用,计量利润。有些能够与所实现收入直接联系的成本或费用,就作为报告期的成本或费用,那些不能直接与取得的营业收入相联系的成本或费用,则应采用适应的标准加以分摊,或直接计作某一期间的费用。(www.xing528.com)

配比原则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会计模式,只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中,与收入配比的是所消耗生产要素的原始成本。也就是说收入是当期实现的收入,按现行价值计量,而成本或费用都是按原始成本计量结转的。如果购进资产日与转为费用日相差时间较长,因物价变动,原始成本和现行成本(重置成本)可能相差很大。因而,据此计算的利润难以说明实际的经营成果。同样,原始成本的配比原则还会导致成本补偿不足,使企业的持续经营难以维持。

(二)物价变动影响了传统会计模式信息的有用性

如前所述,传统会计模式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原始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名义货币单位之所以作为计量尺度,作为衡量企业全部资产价值的计量单位,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的购买力(即币值)是在不断变化的。持续性的物价变动,会影响传统会计模式产生的信息的有用性。

1.资产计价失真

根据历史成本原则,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净值是其历史成本原值与已摊销价值的差额。因为无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或负债始终按发生时的入账价值反映,所以,在任何时候,企业账上的资产都是未摊销的原始成本,而不是资产在市场上的价值,从而表现为资产计价失真。这里又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无法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变动。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企业资产有两个价值:一是账面价值(即历史成本计价的未摊销价值);二是市场价值。这两个价值往往不等,有时相差很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如供求不平衡、物价上涨等。例如,某企业20×7年购入一套设备,原始成本为50 000元,两年后的20×9年,该设备的价值上升到70 000元,两年的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了20%。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原始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上该设备在20×9年只能反映为50 000元。如果考虑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可以有两种办法来显示20×9年的资产价值:一是用其现值70 000元来反映;二是用60 000元[50 000元×(1+20%)]来反映。前者的价值变动是由于资产价值本身变动引起的,后者的价值变化是由于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而按50 000元反映,显然未能反映出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

其次,无法将不同时点取得资产的价值有意义地相加。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时,资产负债表中不同时点的资产反映的是相应购买时期的历史成本。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将不具有相同购买力货币单位所计量的资产价值相加显然没有经济意义。

2.收益计算虚假

历史成本会计原则要求资产在其消耗时按历史成本结转,因此,所得的收益是按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已耗资产相配比的结果。这样,在物价上涨时,较高的收入与较低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产生较高的收益。而事实上,较高的收益中有一部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即持产利得),而不是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使收益计算虚假,最终影响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估和预测。简而言之,在物价上涨时,会低估资产价值,从而少计成本费用,多计收益;反之,在物价下降时,会高估资产价值,从而多计成本费用,少计收益。

3.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

物价持续上涨,会使按照传统会计模式确认的收益虚增。企业按照报表列示的虚增的收益进行分配,就会把投资者投入的一部分资本以收益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财力,使其丧失补充存货和更新固定资产的能力。也就是说,企业无法保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同时,企业以虚增的收益为基础计算交纳所得税,又使企业承受了不应有的纳税义务。因此,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历史成本会计会导致企业虚盈实亏、虚盈实分、虚盈实税,严重威胁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消除或不反映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目标就难以实现,会计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因此,应加强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研究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