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发源于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为计算机帮助人脑服务于文献信息提供了可能性。1954年,美国海军成功研制了第一个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在出版界,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在1961年首次使用计算机编制《化学题录》,其实就是书目数据库,为数字出版开了先河。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数字出版物主要还是以磁带为载体的数据库。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十年间,美国政府积极扶持数据库的发展,美国数据库生产商还不是商业机构,而是政府出面组织生产,政府通过拨付专款,重点扶持基础科学和与政府近期发展目标有关的二次信息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一大批高质量的信息产品被开发利用,数据库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以科技数据库为主,政府拨款资助建数据库,并提供经费让科研人员使用数据库。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专门商业的数据库发展代替了政府的投入和开发。9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国际著名出版社如爱思维尔、麦格劳·希尔、牛津大学出版社等纷纷介入数据库的开发,并且成为他们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以发展商业、金融、事实数据库为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增长速度上都有很大突破。
美国数据库从1975年的177个到1999年的30000多个,数量增加了170倍。1975年数据库平均容量就已达到175MB。以科技数据库为主,如洛克希德公司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DIALOG)系统的科技数据库,80年代就已占当时世界六大联机系统的40%。另外,随着市场不断变化,政府逐渐退出数据库的开发,商业化的数据库开发成为主流。1977年政府机构有56个生产者,到1985年减至21个;1977年商业、企业数据库生产者有22个,到1985年增至57个。同时,出现了生产者、数据库商合二为一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数据库生产方面可谓一枝独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数据库由美国生产。美国通过企业兼并和资本运作,掌控了世界数据库的生产和服务。美国的数据库产业又有了更大发展。
欧洲国家以英、法、德为代表逐渐认识到了数据库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性,认识到过分依赖美国的不利,着手独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产业,其中法国最为激进,法国生产数据库的机构超过100个,其中58%为政府机构。法国共有情报中心15个,QUESTEL中心和CXCAM中心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各拥有数据库三四十个之多。欧洲国家建立数据库基本按照美国发展的轨迹,也是采取政府扶植资助,随着数据库产业不断壮大,逐渐退出,有商业开发接力,并且在欧共体内强调联合,在技术上合作和信息共享。美国的数据库商志在占领世界市场,而欧洲国家则是力主占领国内市场,兼顾世界市场。这是由欧洲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欧盟表面上看是一个整体,但内部历史、语言、文化和发展水平不一而足,集中人力物力建设一批具有欧洲特点的数据库更加适合欧洲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美国的数据库也很难完全满足欧洲用户的需求。欧洲数据库建设的崛起打破了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表4-2是LINK公司对1991年世界数据库销售额和人均利用额的一个调查。从此表可以看出,美国依然雄踞世界数据库市场,但也没能独霸天下,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在数据库产业方面已经奋起直追。
表4-2 1991年世界数据库销售额与人均利用率
(www.xing528.com)
到了90年代中期,欧洲的数据库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它的数据库设计包含多种语言,且有2000个数据库,占全世界的27%,主要分布在一些传统经济强国。在1990年,西欧国家就有了100多个联机系统,通过分组数据交换网组成EURONET DIANET(欧洲直接信息存取网络),它互联了德国的DATFX-P、法国的TRANSPAC和NTI、英国的PSS和IPSS等分组交换网和100多个主机系统的近千个数据库。
日本数据库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到90年代中期市场规模增长了1.5倍,数据库数目增长了3.3倍,全国共有2980个数据库。
我们国内数据库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建设数据库,基本上也是沿袭西方的建设思路,由政府主导扶持,逐渐走向商业化。虽然我们起步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
1993年,中国第一家数据库专业公司——万方数据公司正式成立,使我国数据库产品开始走向商业化,同年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北京超星公司成立,开始了数字化的建库工作,加速了研发市场需求的中文数据库。1993年至2000年间,我国自建数据库成绩斐然。建设了诸如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机电工业十万企业及产品商情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献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百家报刊精选数据库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光盘数据库[1]。
国家加大建设力度,在20世纪末开始了知识基础建设工程,提出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知识库,大大刺激了数据库建设。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客观上也为数据库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也大大促进了数据库市场的繁荣。图书、情报、科研部门普及了计算机并更新换代。互联网得到了普遍使用,引进或开发了新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相继成立了许多网站,涌现了许多有实力的大型数据库商。如CNKI、万方、维普、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龙源在期刊数据库方面优势突出,超星、方正、书生之家在图书数据库方面成绩突出,此外还有专门的数据库如国研网、新华财经网等,为国内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成立了一些生产数据库的专业公司,把数据库生产、销售推向市场。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统计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数据库达到3万多个,总量约占世界数据库总量的十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