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麦威尔·杜威(Meivil Daway)提出的“三最原则”,即“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杜威强调的是图书馆必须为最多的读者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是社会公器,也说明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必须为大众所共享。19世纪美国学者普尔和克特也提出了读者需要理论。他们认为:选择图书应当以满足读者需要为宗旨,强调要重视读者需求,不强调出版物本身的价值。摒弃一馆独立采访的“广而全”的传统做法,要求突破馆与馆的界限,采取多馆合作采访和区域合作采访的方法,避免各馆馆藏重复。美国是实现协作采访最早的国家,著名的“法明顿计划”(Farmington Plan)从1948至1972年延续了24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只有定位于社会公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所谓公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图书馆必须具有公共意识和公益意识,应该为社会大众所有人服务,即使是残疾人和无家可归的人也有权利进图书馆;另一方面图书馆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人们到图书馆大多是有自己的目的和需求,主要是借助于图书馆这一信息资源工具来为自己服务。因此,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科学研究的信息需要。无论是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即使其面对的读者和用户各不相同,但满足读者的需求的目的是相同的,应该根据各自服务的读者和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资源。近年来,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也采用了合作采访的方式,实现了图书从采购到编目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真正做到了采编一体化,分馆进行藏书管理和借阅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图联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国际资源共享(UAP)计划,以促进全球性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配置既要有系统归纳,也要有发展的观念,不能满足现状,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统揽全局。我们强调前瞻性的可扩展的原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本馆潜在的读者群及其信息需求;其次是本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是出版发行机构的出版发行趋势。图书馆对于将来有可能进馆利用各种图书文献的“潜在读者群”的背景数据、信息需求程度和研究课题等数据应该予以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做好“最实时”的读者服务工作。当然,对于某些图书馆而言,采访馆员对本单位未来的发展方针、课题研究计划等对采访工作十分有意义的有用信息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由于计算机科技与通信网络的发达,使信息知识的载体形式和传递的渠道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采访馆员对于未来的图书文献出版形式、数据查询渠道和发展趋势,更应予以密切的关注与了解,才能对信息资源配置工作做到有备无患。(www.xing528.com)
随着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在信息交流中的广泛运用,依托计算机信息网络,使得资源共享从理论变为现实。今天,只要遵循一定的组织协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人们就能足不出户很方便地利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一场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