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岩
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可视化,微课的上述特征让其深受大中小学师生的重视和喜爱。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微课,能够针对某个重难点或易错、易混点进行设计,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微课来突破重要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我们通过课堂实践和研究探索,结合学生需求,确立了“重难点突破类”“习题讲解类”“专题复习类”和“演示实验类”四种基于“突破重要概念的微课”的开发模式。
(一)重难点突破类
微课在突破教学难点及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师备课、授课时要思考和探索的重点。在开发微课时,教师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以此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依据重难点设计问题串,通过创设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进而突破重难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类微课制作模式如图3-22。
图3-22 重难点突破类模式图
例如,在《消化和吸收》一课中,食物中三个大分子物质消化过程这一概念,在课本中的描述非常抽象,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现实中,学生常机械地记忆学习生物,而忽略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微课设计者用地方美食——螺蛳粉作为主线,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机整合了微课中的两大重要概念——营养物质主要种类(螺蛳粉家族)和消化过程(怎么消化它们)。微课展现了大分子物质消化的全过程,在重要概念上有批注和字幕,并通过提示学生暂停微课思考、适当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自行构建概念。微课后还有反馈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消化过程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习题讲解类
习题类的微课教学,可以使学生澄清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与不正确的认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学习阶段,生物知识覆盖面广,概念繁多,学生易混淆或掌握不到位。教师借用微课,呈现、讲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梳理概念、比较易混概念。制作此类微课时,教师应在分析教学重难点及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挑选典型例题,并根据学生的需求,着重分析解题思路。此类微课制作模式如图3-23。
图3-23 习题讲解类模式图
微课设计者预设了学生常犯的错误答案,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课中,分析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落在“学会用遗传图谱解决常见遗传问题”。因此,精选了三道常见的“杂交”情景题,围绕遗传题的讲评,设计了微课《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分析》。
(三)专题复习类
能概括并总结所学,是学生突破重要概念的关键。在专题复习课中,学生要能归纳学习内容,构建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而微课能有机整合图文视频等陈述性素材和思维导图或表格等概括性素材,利于引导学生从个体一般生命现象中概括总结生命规律。此类微课应在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重难点和目标确定复习内容。在微课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使用思维导图或表格归纳总结。开发设计此类微课的模式如图3-24。
图3-24 专题复习类模式图
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发现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而且还会混淆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微课设计者从实验现象入手,采取分析实验现象填写表达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发现现象后的本质。最后用知识网络图构建两个重要概念的联系,对比二者的区别。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阐述常见生活生产措施的生物学依据,提升学生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演示实验类
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能为学生形成生物基本概念提供感性认识的材料。但鉴于实验设备、教学课时、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等的限制,部分实验就没有办法开展,因此,以微课形式呈现一些难以开展的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发此类微课,可参考图3-25的开发模式来制作。
图3-25 演示实验类模式图
在微课《种子萌发放出二氧化碳》中,设计者通过解读教材课标,分析学情后,确定了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重要概念):说出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并认同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种子萌发放出二氧化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在微课中,设计者置入了实验实拍视频——萌发时的种子与煮熟的种子形成对照实验。学习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只有萌发的种子释放的气体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五)结 语
课前和课后学生自主使用微课时,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微课设计者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监督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下功夫,让微课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二、在电子交互式课堂中让素养教育落地——以《开花和结果》一课研课过程谈教师个人成长案例
黄敏慧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初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并倡导探究性学习。但在初中生物课堂实践中,存在着课时紧张从而难以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学习成果交流困难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等问题。电子书包搭建的交互式学习平台能实现同屏展示、即时交流、反馈,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下面以《开花和结果》一课研课过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平台与教学深度融合,为提高课堂实效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助力。
(一)解读教学背景
1.解读课标
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是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必经的重要阶段,课标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同时,课标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在本节课中,教师应立足于花的结构、果实形成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花有哪些重要结构与果实的结构相对应,从而帮助其构建“花与果实形成关系”的重要概念。
2.解读学情
七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亲自探索生命的奥秘。学生对花、果实有所认识,但对传粉受精和果实发育等过程却知之甚少。初中学生熟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使用,也乐于在网络平台上分享交流。
3.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析
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是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必经的重要阶段,本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www.xing528.com)
教材以“观花之结构——探花之传(粉)受(精)——析花之结果”为主线,构建了植物生殖的全过程。教学中应借助花果实物、多媒体模拟素材,帮助学生构建“从开花到结果”这一完整连续的知识体系,认同“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说出花的结构,概述传粉、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物、珍爱生命的价值观,认同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结构,阐明果实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说出花(子房)的结构。
(二)归纳备课,聚焦问题
1.呈现并交流观察成果,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若能准确辨别雌蕊中的子房,那么教师要解释果实如何形成这一问题就变得轻松简单了。因此突破难点——说出子房的形状、位置尤为重要,但由于植物子房位置多变(上位或下位),会干扰学生的判断。生物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若忽略学生实验过程,教师直接讲授此知识点显然是有违课程理念的。所以如何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观察结果,由他们自行构建此知识体系是备课要聚焦的难点。
2.巧用植物资源,认同学科基本观点
从开花到结果是植物生殖的连续过程,学生若能亲自观察某种植物生殖全过程,不仅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阐述植物果实形成过程,还能从中发现植物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膨大的子房逐渐发育成果实)这个规律。而课本里的素材离学生生活较远,不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无法采集供学生实际观察。因此,选取直观、常见、能完整展示花果发育过程的素材是备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3.实时反馈学情,面向全体学生
本节课知识容量大,如何全面检测学情,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也应在备课时进行思考。
4.化微观为可视,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对花、果实略有认识,但对传粉受精和果实发育等微观过程却知之甚少。如何结合网络素材和实验实物,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并培养科学素养是备课时应重点关注的。
(三)研课过程
1.搭建生生互动平台——从关心自我的设计转向学生的课堂生成
(1)搭建自我展示平台
在初始备课时,我组织学生分组解剖花的结构和填写“果实形成图”。而由于受空间、时间所限,传统课上无法当堂呈现每一组的作品,而使学生呈现成果、表达交流成为遗憾。多次研课后,我借助电子书包搭建的云平台,让每一小组都能将作品拍照上传展示。孩子们认真实验、竞相表达,为在交流中构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课堂素材。
(2)生生互动,关注生成
起初备课时,为让孩子们避免找错子房的位置,我多次修改教学设计甚至直接给予明确提示,忽略了他们建构知识的过程。多次研课后,我转而提供给孩子们更多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电子书包搭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下,我引导他们从展示花图、发现错误到生生纠错、引发争论,再到深入胚珠、辨别子房,最后通过生生互改,明确子房。我以学生生成的错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正和同伴互助的过程中,自我构建“花的结构”这一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度革新了师生关系,改变了学习发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一同成长。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精彩,不再是老师能否讲得“滔滔不绝”,学生能否听得“如痴如醉”,取而代之的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是否“青出于蓝”的表现。
2.资源库助力——从照本宣科到拓展教材外延
在果实形成的环节中,我只局限于课本原素材,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也缺乏花果发育的连续性。多次研课后,我组织学生课前拍摄身边花果素材,上传至平台资源库。课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源库(学生自拍素材+网络自带资源),发现多种果实形成的共同特征。通过拓展教材外延,构建重要概念。
3.学情实时监测——从追求表面热闹到及时全面反馈学情
在试教初期,我设计了抢红包的答题等活动用于检测,看似激发了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却难以实现学情的全面反馈。多次研课后,我将课堂检测环节改为在电子书包平台上答题,搜集错答数据后,形成互助小组帮助答错学生更正。通过落实全面反馈,回归教学本质,面向全体学生。
4.微课助力,提高实效——从传统讲授到生成个性化微课
(1)从直接讲授到借用网络视频再到生成微课
试教时,我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耗时长效率低。在备课团队的建议下,我搜集整合了网络资源,配音、剪辑、加字幕批注合成了符合学情并突出难点子房位置的微视频,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2)从看微课到用微课
磨课过程中,我使用微课的方式也曾引发争议。最初,处理“传粉受精”的环节时,我让学生观看我精心设计的微课,虽形象直观但也无异于教师直接讲授,没有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备课团队的建议下,我将微课处理为无声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对受精过程进行配音,形成个性化的微课作品。课堂中适当的“留白”让我领悟到,教师应把课堂的“主角”或“导演”角色还给学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等过程中既习得生物学知识,又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与展望
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得到满足,也就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水平定制对应的学习方法,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从主动学习上升到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如何借助不同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个性化推送练习题,既提高教与学的实效,又实现因材施教,这些问题都是未来课堂实践中值得深思与探索的。
总之,通过多次研课和参赛,我尝试探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环境下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方法与途径。基于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我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着重解决疑难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个性化学习难以落实、情趣相投的合作学习建立困难、课堂中不能实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激活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构建智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提升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我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相信未来新课堂与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