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显慧
任何一位学生都应该在漫漫的学习长路当中去培养合适的精神和能力,因为这会更好地推动他们的发展,也能够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学习难度不断增加的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回答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判断和做法,有了基础的能力和思维之后,学生也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
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逻辑系统,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这一学科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全面地发展,激发学生发展其他能力的兴趣,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想法,这样,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着眼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以自主学习为主,张扬学生的个性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不同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获得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得到改善和升华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尽力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对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什么有自我的意识的时候,这便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潜力得以开发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你认为这节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有哪些?你打算如何解决学习这些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让学生找到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这就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之上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在对自我能力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决定怎样有效解决问题。在这三个问题支撑起来的自主空间里,学生的学习表现是独立的,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学习意识,按照自己喜欢并适合的方式去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学生的学习个性表现得非常突出,而张扬的个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2.以合作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通过其对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而激发出来,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推动力。让学生在探讨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多一些创新的想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多一些创新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师就可以以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也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合作可以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内有一个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全面地激发,从而推动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重点来让学生合作,也可以以讲解为重点让学生合作,但“合作”本身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出一定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需要用一些空余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将分式方程的基本知识点捋清,并且可以深入地进行探讨分析,最终由学生来呈现出一堂课。这一堂课的主体就是学生,学生需要讲解、需要解释相应的知识点,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他的学生和小组理解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关于分式方程的一系列逻辑和知识。所以学生会在探讨和分析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对于问题有一个全新的看法,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结合和总结其他成员的想法,最终呈现出完美与创新的课堂。
3.以动手操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去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或者其他图形的构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制作立体模型》时,教师要以这节课的内容为中心,让每一位学生围绕模型的制作来进行动手操作,那么学生就会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来了解如何制作立体模型。了解过后,学生在脑海中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再用这些知识储备去支撑他们更好地完成整个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就会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用这些知识去制作立体模型时,就会使他们对于整个过程有一个更清晰和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生做完模型之后,也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评价,要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制作过程,以便于更好地记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为其进行纠正,从而使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更全面,使他们形成更全面的实践思维。
(二)创建探讨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www.xing528.com)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完整的人
中国的基础教育价值观,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未来,我们应该更强调价值本位,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是不忽视任何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年龄与心理不成熟,因此,并没有把学生看作是个完整的人,而只是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个完整的人,除了认知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需要,而教师往往只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而忽略其他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这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课堂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情境中愉快学习。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对这节课提出教学计划:“第一,同学们先自学十分钟;第二,由部分同学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关键点,归纳不足部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第三,同学们进行课堂练习,各组学习小组长进行检查并指正……你们觉得如何?同意这个计划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学生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或者采纳多少,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期望所有人都同意计划,而是要表示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参与者与主导者,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在这样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学生的精神和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精心设计高效课堂,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思维的高级层次,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把在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和新设想。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师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除了激发学生兴趣,保证思维的流畅,启发、点拨,把握思维的方向,变异切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外,还要善于设问,把问题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有“跳一跳”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创造性而深化。
例如,在教学“圆锥侧面积公式”的时候,个别教师总是不停地讲解,最后总结式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懂得了圆锥侧面积等于πrl,是不是呢?”这种教师先说答案再让学生来肯定的问题,学生根本谈不上思维,更谈不上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几个问题:“第一,怎样把扇形围成圆锥呢?第二,扇形的面积与这个圆锥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第三,想一想,怎样求圆锥的面积?第四,除了这个常规公式,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这些问题,分层次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将学生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令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圆锥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避免了学生机械地去死记公式,更好更科学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充分实践探讨课,给学生自主探究空间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课要求学生经过猜测、计算、观察、动手操作、验证等学习方式去自主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思维受阻,有时动手实践进行不下去,有时是获得的知识不够完善等,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引,即启发思维;导,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学生以疏通和指引。对数学中的公式、定理、公理等,可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来龙去脉。所以教师组织的探讨课,就是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可以进行热烈、激烈和自由的讨论,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最广泛、最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分形图形》时,教师可以展现出一个图形以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找到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整个过程教师不会过多地去参与,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站起来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去辩论,当有人想反驳一个人的意见时也可以直接站起来去反驳,这就是在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宽松、更轻松的探讨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所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得到激发,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分形图形,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这样也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在推动学生更好地前进与发展,学生在发展的时候需要能力、思维以及精神的支撑,这些内在的品质与想法都能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