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的探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实际问题

写作教学的探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实际问题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如何界定的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八条这样写道:“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实际问题是,能写出佳作的学生并不多。我的第六感探测到有杀气,是哪里呢?只写了牙齿和手指,它们与爸爸“爱抽烟”密切关联。看——“你看我这么胖,腿又短,跑步肯定又是不及格啦。依我看,老师还不如搞个打滚比赛,我肯定能拿第一!”

写作教学的探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实际问题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说起写作,这是很多学生的“噩梦”。本来应当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为原点的作文,往往会被异化成为学生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套话、假话,更甚者是无话可说的怪状。语文老师们都知道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怎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关于写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如何界定的呢?《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八条这样写道:“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标关于“写作”教学的教学建议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作文教学应体现“我手写我口,童年谈童心”。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点,要他们不动自动,不写自写。

一、欣赏,让写作快乐起来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

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欣赏学生的习作。而实际问题是,能写出佳作的学生并不多。所以,这里指的欣赏,要面向全体学生,欣赏全体学生的好句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文的动力。

掀起作文教学革命的管建刚老师,在每次“周报评讲课”上,都以“欣赏”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他在一堂写人主题评讲课上,是这样“欣赏”的:

师:我看了同学们的作文,作文中的句子,给我带来了语言的享受。

她非常瘦,无论近看远看,她都是那么瘦。——谭思睿

师:看了这个句子,我发呆了两分钟。瘦有什么远看近看的呢?后来一想,有的人远看很苗条,其实不瘦,很丰满。谭思睿这么写,真把瘦写“绝”了。

我被爸呛得又掉眼泪又咳嗽。我腿后的小花狗,大概也享受不了这种气味,摇着头,跑到院子里去了。——邹蕾

师:小狗喜欢摇头摆尾,你认为这个“摇头”仅仅是“摇头摆尾”的摇头吗?邹蕾,你说呢?

生:不只是写小狗,还在写爸爸的烟味让人太难受了。

妈妈正仔仔细细、一针一线地将我的毛衣织长。一阵风悄悄地吹在我的身上,我这才发现,客厅的窗户没有关好,妈妈平时最怕风了,有一点风她都发颤。——李海灵

师:你认为这里写“风”,仅仅是写风吗?李海灵,你说呢?

生:不是,还想写妈妈不怕辛苦地为我织毛衣。

师:两位同学,都能用环境来写人,用得那么自如、贴切、含蓄,太有才了。

他跟我说:“表哥,我帮你捶捶背吧!”我没出声,他怎么会变得这么乖?这里面一定会有古怪。我的第六感探测到有杀气,是哪里呢?——黄天朗

师:这句话,将内心的感觉写出来。你想成为写作高手吗?告诉你一个秘诀,你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世界,用语言将它捕捉住,描述出来。

师:写作要有一种追求,别人写的,我不写;我写的,别人想不到。不追求与众不同,那不叫“写作”,那叫“写作业”。

我妈妈不是很朴素,时常照照镜子,又涂又抹,女人嘛,总会爱漂亮。——邵礼佳

师:读到“女人嘛,总会爱漂亮”,大家笑,这是会心的笑。写作,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敢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想整容好久了,我以前的样子帅得不得了,搞得全家围着我转。好像是以前有不乖的时候,常被老妈打,把脸给打扁了。哎,我一看到帅哥就羡慕得不得了,喜欢帅哥的女孩子多得从新西兰排到北极那么多,而欣赏我的没几个,失败,真是失败啊……——丘皓威

(师逐句出示,众人大笑。)

师:我很纳闷,丘皓威为什么不说“南极排到北极”,而说“新西兰排到北极”,一查地图,明白了,新西兰是最靠近南极的国家,两个意思一样,不一样的是,丘皓威的说法,新鲜,有一种陌生感。陌生的,就是有创意的。写作,要追求陌生感。我还读到了丘皓威写作时的一个广阔的心灵的游走世界。你写自己想整容,居然会写到新西兰和北极。写作,需要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的游走世界。

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小小的鼻子,可爱极了。像一块面包那样厚的嘴唇,那嘴唇是我最不喜欢的五官中的一个。——何加淇

师(先出示前面一句):我看到写“水汪汪的大眼睛”就生气,我是水汪汪的小眼睛。(生笑)但是你写“水汪汪的小眼睛”,我也生气:没有创意。我喜欢的是后一句。

师:写人的外貌,眼睛、鼻子没有必要。要写最富有特点的,哪怕是难看的、不喜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需要勇气。何加淇是有写作的勇气的。要我改,我会改为:你想认识我吗?到我们班,那个嘴唇厚得像面包的,就是我。(生笑。)

我爸爸什么都好,就一样不好,喜欢抽烟,一天要是没什么事,非抽上两三盒。不用看别的,只要看他那被烟熏黑了的牙齿,被烟燎黄了的手指,就知道爸爸的烟瘾有多大了。——邹蕾

师:她没有写爸爸的头发,没有写爸爸的眼睛,没有写爸爸的帅。只写了牙齿和手指,它们与爸爸“爱抽烟”密切关联。外貌描写,要与你写的那个人的特点有关联。没有关联,哪怕你老爸长得比刘德华还帅,(生笑)不用写。

师:特点一般写一两个。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写几个、多个。请看: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像救生圈一样的大肚子,和相扑手一样粗的大腿,从早到晚说说笑笑,没错,他就是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钟炜奇啦,大家都挺喜欢他。——肖家峻

师:肖家峻写了不少特点,都有用。为什么有用?看——

“你看我这么胖,腿又短,跑步肯定又是不及格啦。依我看,老师还不如搞个打滚比赛,我肯定能拿第一!”——肖家峻

生:前面写他胖和圆,才有这里的“打滚比赛”。

师:对,肚子圆、整个人圆,要写。不写不行!我们有太多的同学就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太多的同学不明白,外貌和人的特点是有关联的。

(他)喜欢穿红色的上衣和黑色的短裤,看起来好像很喜欢运动。你这样想就错了,他最喜欢的不是运动,而是看有趣的故事。——朱洁蓥

师:这里,穿着和特点没有关联,作者用一句话救了过来,你发现了吗?

生:用“你这样想就错了”,将它们连起来了。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没有这句话,这段描写是死板的,有了这句话,外貌描写就活了!

这是真正的“赏识”,充满实质性的激励言辞和方法指导,学生被视为一个个具有平等对话资质的鲜活完整的生命个体!面向全体学生的赏识,也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成为现实。(www.xing528.com)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赏识”的方式可以多样,平台多元。颁发奖章、喜报、一句话评语、贴墙报、发班级博客……多动心思,经常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幸福,激励他们爱上创作。

二、不妨试试“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习作教学是有方法的。传统作文教学惯常的做法是“作前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反”作文、“害”作文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管建刚老师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还给学生表达的自由。的确,作文本质上是学生独特的情感的表达,基本是需要学生自悟的,教师的指导无法取代,使用不当反而会阻挡学生的自悟。《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明确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先写后教”,是站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的;“以写定教”,是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习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管建刚老师一堂习作讲评课的《“关联”病》片段为例:

“关联”病

他虽然个子不高,但是他很爱学习,次次都要考到100分才肯回家

师:“个子高”和“爱学习”,没有转折关系呀?高个子一定不好好读书?(生笑)删去“虽然、但是”。

我的同桌是一个神经质的班长,但是他有很多长处……

师:神经质的班长,就没有优点?(生笑)删去“但是”。选一句读,通顺不通顺?

生:通顺。

师(板书“‘关联’病”,生念,笑):大家的作文里有不少“‘关联’病”,请你帮忙改一改。

虽然妈妈很注重保养,但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了。

她不但可爱,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心果,天天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

生:我改第一句,删去“虽然、但”。

师:妈妈不注重保养,就不觉得妈妈“美”了?

生:我改第二句,删去“不但、而且”。

师:开心果和可爱,没有递进关系。

妈妈不但快速地答应了,而且无半句怨言。

我的同桌有一点烦,因为他整天说一些无聊的话题;有一点恶心,因为他整天都抠鼻子;还有一点自大,因为如果他考试得了一百分,就会嘲笑我。

师:大家读这两句,通顺不?

生:通顺。

(幻灯上,第一句删“不但、而且”,第二句删三个“因为”,一个“如果”。)

师:请你再读,通顺不通顺?

生:通顺。

师:对,你会感觉,更干净,更通顺了!请你帮忙,选其中的一两句,改一改。

虽然开门这件事很简单,但是要我做到天天准时,那就难喽!

有时,她也会说我,骂我,虽然我表面上是生她的气,但我心里很清楚:打是亲、骂是爱,妈妈还是为我好的。

生:第一句,删去“虽然、但是”。

生:第二句,删去“虽然、但”。

师:还要删去一个“我”。

师:请你任选一句,读一读删去后的句子。

师:这些句子,关联词可用可不用,这个时候,要尽量少用。这个病叫——

生:“关联”病。

管老师的教法,不仅保护了学生习作的“原生态”,还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创作的兴趣大增,修改的兴趣大增。一举多得。

三、必要的方法指导:养成观察的习惯、积累写作的素材

相对于过去教学大纲中“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的提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提出“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化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对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呼唤。

个性化写作也要“巧妇为有米之炊”,无米下锅,写作何谈“兴趣”?“米”从何来?从观察来,从积累来。这是条漫长的路。老师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写“一句话日记”“每日简评”等;教给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的方法,比如“推想法”“静默法”,积累下生活中独一无二的经历,关注生活细节。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发现材料、筛选材料的能力,强化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最终养成善于思考和发现的习惯。

也有的老师进行体验式作文训练。有目的地组织游戏、实验、远足等活动,为学生积累素材,即时体验,即时创作。这也是方法之一,但只可作为“快餐”偶尔使用,真正的素材还应来自于学生真实的生活。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点燃写作兴趣,是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点燃兴趣的过程,也是方法指导的过程,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方法因人而异,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心灵,使用科学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