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整本书共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叶圣陶老先生也曾发出过这样的质疑:“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由此可见,整本书共读不仅是势在必行,更是能给学生们带来思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虽然整本书共读的优势众所周知,但真正执教整本书共读主题研讨课的教师还是少之又少。我在这里也仅仅是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将文字转化成话题,打破共读课上的“哑口无言”
对于整本书共读的主题研讨课,老师们最害怕的就是课堂上孩子们的“哑口无言”。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从说起。因为一本书里,往往隐藏着好多个话题。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想法得出自己的体会。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教师常常自己设计好了话题与孩子们进行交流,然而这些话题正是根据我们成人的经验来构建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也许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因此便导致了课堂上“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现象。我们来看《一百条裙子》的整本书共读研讨课的课例片段:
师:这本书与你以前读的书有什么不同?它特别在哪里?
生:这本书讲的故事围绕的事物居然是裙子,这很特别。
师:这本书的主题很特别。
板书:主题
师:这本书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以前的书里面主角都是大人物,这本书里的主角却是一个衣服很破烂的女孩。
生:以前的主人公形象很正面,这里的小女孩却不起眼。
师:这本书的人物很特别。
板书:人物。
师:能给这个特别的人物列个小档案吗?(出示旺达的图片——全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学习情况、座位、穿着)
(生交流)
师:掌握人物的背景是了解人物性格的一面镜子,从旺达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正是因为她的名字很奇怪,同学们才经常嘲笑她。
生:她的学习成绩很一般,没有佩琪那么好,所以她不受关注。
生:她住在波金山上,那里本身就是穷人们聚集的地方。
生:她总是穿着那条褪了色的蓝裙子,她没有新裙子,所以她特别渴望有一百条裙子。
生:她和其他女孩都不一样,她像个外星人,没有女孩和她在一起玩。
在教学中,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让他们自己来交流感兴趣的话题,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只要用自己平实的语言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已经达到了语言表达练习的目的。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们交流的热情呢?我认为要找到学生们阅读中共同关注的重点,不拘束大家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即可。
二、由文章结构转变成阅读策略,引导孩子注重阅读方法积累,加强指向习作的阅读训练
管建刚说:“人的语文能力分成三个层次,识字、阅读、写作。写作是阅读的上位,阅读是写作的下位。”也就是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阅读实践活动。学生们读过一本书以后,我们教师习惯性的问题却是:“这本书怎么样?好看吗?”很少关注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或学会了哪些阅读策略,积累了哪些写作方法。例如这一片段:
师:这本书围绕“一百条裙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书的内容吗?
(生交流目录内容)
师:关注目录内容,把故事串联起来,抓住文章的脉络,的确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如果说旺达的遭遇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故事,那么她的背景正是导致整个“一百条裙子”事件发生的一个( )。
板书:“起因”(www.xing528.com)
师:其实文中也有很多文字都与人物的背景有关联,翻开你的书本,到书中找一找,前四章哪些描写旺达的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师:小举动使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进展。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本书当中作者写的几个关键事件,把整本书串联了起来,这也是我们以后在写作过程中可借鉴的一种写作方法。
整本书共读研讨课,虽然内容都是孩子们凭借记忆临时发挥,但一切思路都要回归文本。文本中的习作特质,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最初的学生确立主题不同,在这里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文本结构方式进行指导,从而推动整个讨论能够朝着最核心的本质方向前进。
三、从人物行为转变走向人物精神世界,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逐步实现深度阅读
很多学生都喜欢读书,但他们的阅读仅限于轻描淡写浮于文面。表面上是广泛阅读、大量汲取,实际上是只看到文字表面的热闹,从阅读中收获的东西却是混沌一片,甚至一无所获。从浮华到本真,从肤浅到深度,我们跨越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亲历人物的每次内心波折和转变。再来看一个课例片段:
师:旺达、一百条裙子、佩琪、玛蒂埃。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和裙子的故事,一个梦想与现实的故事,一个漠视与宽容的故事。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每个的内心里,也都曾经或正在住着这样的旺达、佩琪、玛蒂埃。
(出示图片)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佩琪。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玛蒂埃。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你就是旺达。
生:当我大度,知错就改的时候我是佩琪。
生:当我懦弱,看到朋友受欺负也不敢站出来的时候我就是玛蒂埃。
生:当我拥有最美丽心灵和最丰富的想象力的时候我是旺达。
师:教室的角落里,所有人“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是什么?
生:看到的是她的成绩一般,没有朋友,“看不见”的是她的孤独。
师:“裙子的游戏”里,所有人“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是什么?
生:看见的是她的洗了褪了色的蓝裙子,“看不见”的是她的一百条裙子的愿望。
师:“离开后的十三班教室”里,所有人“看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是什么?
生:看见的是挂在教室里的一百条裙子,“看不见”的是大家留给她的伤害。
师:获奖后,所有“看不见”她的人,都“看见”她了。穷孩子旺达画下了一百条裙子,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假如旺达没有画画的天赋,她该怎么办?她是否还可以拥有她的“一百条裙子”?那是不是就永远没有人“看见”她了?
生:或者她还会别的,会写作文,会打篮球等。她肯定有自己出色的地方。
师:说的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哪怕是我们平时最“看不见”的那些人,只要坚持,总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现在请大家轻轻上眼睛,静静想一想。在过去的一年中,班级中有没有不公平的事情,事情发生时你是否勇敢地站出来了?在这一年中,你是否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百条裙子呢?
(王宇)
阅读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这样学生才能是阅读的再创造者。每本书中的角色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地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阅读课中就要注重生活对接的环节,学生们在感受文本带来的冲击的同时,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有效地实现了深度阅读。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所阅读的作品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重温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生命状态。深度阅读,不仅是阅读文字本身对学生有益,更是能够使学生的生命得以完善和成长。
四、从个体思考到集体智慧碰撞,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思辨能力加强
阅读是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阅读过后的主要收获。但在阅读中进行的思考,才是阅读产生的快乐所在,这也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的信息也各不相同,并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加以加工和表达。整本书共读为学生们提供了深入思维的空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宽广。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对自己观点的表达,倾听他人的观点,对整本书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众人智慧的碰撞,教师的合理引导,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整本书共读的主题研讨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尝试中。在这“看见”的课堂背后,一定藏着“看不见”的力量和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