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枝独秀,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中国人。学习古诗,对于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这是由于古典诗词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词不免敬而远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有明确规定:低年级段“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高年级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我们年轻教师应勇于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有味。师生共享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进行古诗教学,老师们一般都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采用什么教学模式,或者流程来进行学习;二是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
我们先来谈谈教学流程。一般的古诗词教学,老师们可以尝试“解诗题,晓诗意,入诗境,诵诗韵”的四步教学流程。
一、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较为凝练,往往统领全诗。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因此,大多古诗教学都可以从解诗题入手,具体的方法则根据年级不同、诗题难易程度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如《咏柳》一诗是诗人贺知章回乡时看到河边的垂柳,满树如玉、柳芽新发,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在教学时教师以“咏”字入题,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理解“咏”字,再进一步理解诗题《咏柳》,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联系旧知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词题目的理解和对诗词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再如,教学《牧童》一诗,出示课题后,接着出示与课题相关的图片和事物,这样多种童年游戏的图片播放导入,给学生一种视觉的感知,在熟悉的描写童年生活的旋律衬托下,老师与学生交流童年的游戏,很容易引出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回忆。教师再顺势引导:接下来我们学习这样一首描写童年生活的七言绝句《牧童》,这样学生的欲望被激发起来,读起来也会更有趣,学习效果显著。
二、晓诗意。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代诗词学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对诗词的大意有自己的理解。这里有个误区,老师们要认识到。我们强调尊重个性化理解,淡化对诗意的讲解。而淡化教师讲解,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而是说老师应该注意讲什么?怎样讲?比如说,对作品字词的讲解,需要老师讲解的并不是字词的表面意思,这些学生通过查字典、查看课下注释就可以了解。而应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而这些方面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讨论,老师的组织、引领、启发、点拨来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
三、入诗境。“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教学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是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老师先通读解诗题,抓住课题中的“使”字,通过了解“使”的涵义,并懂得它为整篇诗文的学习埋下了情感的伏笔。另外,除了最后两句名句需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品读外,在教学第一二句时,还可以抓住一个“客”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特意来到长安送别友人的情形,感受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从而对第三四句诗的诗意、诗境、诗情有更深的理解感悟。这样,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学习就会彰显生气和价值。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为了使学生能更明确地感知课文,领会诗词中的感情意境,激发学生具备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思想感情也是很必要的。因为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我们要想感受他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可以通过朗读学过的情感相近的诗歌,从诗引到诗;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由教师讲述诗词内容有关的事物、景物,从事物引到诗;还可以引用插图或有关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图画引到诗,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走入诗词所描述的意境中,真正理解诗词,体会情感。
在学生大概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后,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作品或当时所处的环境,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情感、意境。而且诗人的生平及同期作品的展示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在情感。例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唐代人,字洞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他曾经两次可以为官,却都没有答应。创作此诗时,唐朝正处在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这样一个社会背景,吕岩带着家人四处躲避,衣食无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创作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由此可见,他渴望自由、渴望那种无拘无束,悠然、惬意的生活环境。这与他隐居终南山修道是有关系的,他后期的作品也都与修仙炼丹的生活为主。
四、诵诗韵。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教学中诵读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古诗的诵读有三个层次。一是读正确。朱熹先生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对于学生自读古诗,我们也应该提出明确要求:最基本的就是自读时能读得文通字顺;然后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将诗读得准确;最后就是在读得通顺准确的基础上再读,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停顿。二是读出节奏。古诗词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五言有“二二一”及“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七言有“二二三”、“二二二一”以及“二二一二”节奏。例如《天净沙秋思》,后面的短句“断肠人在天涯”随着个人的理解而定,读到一定的水平,学生理解不一,诵读的味道中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三是读出韵味。在此,教师可以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古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所吸引,老师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又怎么会甘心落后呢?(www.xing528.com)
一首古诗要想读出它的情意,除了要从以上三方面入手,还要学会吟诵。古人学诗,都是“吟”出来的。吟诵的节奏通常都是缓慢的,它对小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想象古诗的意境,体悟古诗的感情,都是有帮助的。吟诵是体会,是熏陶,吟的过程是对语感的培养。吟诵的方法与平仄声律知识有关,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将平仄声律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就不妨在小学课堂里讲一讲,这对学生们诵读、理解、积累诗词是有帮助的。一二年级学生听老师按照平仄规律诵读,学生随即模仿。到了三年级时,教师可以开始讲平仄,并且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达到自主品诵古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这会是充满活力与灵动气息的诗歌课堂。
当然这四步流程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均用力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所学古诗词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安排进行。
上面是古诗词的教学流程问题。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绘图法,吟诵法等等。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类比教学。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同类比较。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比较学习,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我们的教材中的古诗词单元一般都会按同类题材的内容进行安排,这就较适合我们进行类比教学。
如教学《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诗时,由于本单元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教材,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就可以把两首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的诗词同时呈现,进行比较教学。通过具体的诗词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但两首向我们所描绘的意境是不同的。《牧童》展示给我们的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而《舟过安仁》则展示了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异类比较。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词也可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进行《咏柳》与《春日》两首诗的教学时,也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诗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诗是进行景“点”的描写,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柳条、柳叶,第二首则是进行景“面”的描写,泛写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二是写法上不同,《咏柳》通过比喻手法,赞美柳树,《春日》则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通过对看到的春天景物用心体悟,阐发出自己的哲理思考;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轻盈、细腻,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后一首含蓄、隽永,富于哲理。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两位作者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和调节教学模式指导古诗教学,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徜徉,尽情地享受古诗中所蕴含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