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那么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有哪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这些阅读方法呢?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的第七条是这样写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04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确定,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词句篇章的教学、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的熏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阅读是否出声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阅读活动分为朗读、默读、诵读;从阅读目的的角度来看,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浏览。以上六种既是常见的阅读方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教师要熟练掌握以上六种阅读方法。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又做了明确的阐释: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积累知识,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鼻、脑协同并用的有声阅读活动。它有助于学生以声解义、以声传情、发展口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手段。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即阅读时只用眼睛看、用脑子想,但不发出声音。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诵读是一种注重眼到、口到、心到的传统阅读方法,是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的“读”。诵读可以帮助我们从文本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学段都有诵读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朗读儿歌、儿童诗(原来是“童谣”)和浅近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做到能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与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读,即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略读是只求概览大意地读,这是一种快速地、提纲挈领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的阅读方式。浏览是快速地对文本信息进行识别、筛选,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的阅读方法。浏览有助于迅速选择阅读材料、搜集信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也可以消遣娱乐。在倡导阅读能力主动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浏览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这六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关键在于老师要明白它们的具体要求,以及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流利,是指阅读时做到语音连贯,不漏字、不改字、不颠倒、不重复等;有感情,是指阅读时做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恰当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老师在指导评价时的依据,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们,对孩子们的朗读进行评价时,依据就是上述要求。)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如范读、个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指导。(www.xing528.com)
小学阶段默读的基本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时,要眼脑交用,读思结合,提倡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帮助记忆,帮助思考,以提高默读的效果。
要练好诵读,首先要加强朗读训练;其次要掌握一些诵读的方法,如熟读成诵法、联想扩充法、想象入境法等。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如竞赛式、游戏式、表演式、合作式等。
精读的基本要求是:探究词句,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研究,对重点部分要细致推敲,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体验文本所蕴涵的情、理、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训练学生精读时要注意指导学法,提示阅读重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对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应适当点拨。
略读与浏览不同于精读的深入研究,而只求通览全篇,概览大意,汲取其精华,获得其旨趣。因此略读和浏览训练,应把重点放在阅读方法和由此获得的信息量上。略读训练的重点是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训练的重点是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老师在提出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