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老子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教师角色

深度解析老子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教师角色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 《道德经》各章中。根据近几年来自己的学习和归纳,老子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教育的原则、方法,为师之道以及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学习的方法、途径等都有不少精辟、深刻的见解,现试就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为师之道等阐释如下: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率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水”和“赤子”一取之于自然,一取之于人的初始,就是老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深度解析老子的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教师角色

老子教育思想散见于 《道德经》各章中。根据近几年来自己的学习和归纳,老子对教育的目的、内容、教育的原则、方法,为师之道以及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学习的方法、途径等都有不少精辟、深刻的见解,现试就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为师之道等阐释如下: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以“道”为统率的,“道”就是至高无上的自然。自然是最和谐、最美满、最长久、最安乐的。它生养了万物,又是万物最后的归宿。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所以,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悟“道”、认“道”、体“道”、崇“道”,成为一个“惟道是从”的“敦敦愚”(淳厚朴实的样子)的圣人。“敦敦愚”的人就是学到了最大、最高的“德”,老子称这为“孔德”。如果人人都学好了这种“德”,那么,天下自然太平,人类当然幸福。在中国的社会历史长河中,陶渊明等不少文化士人,就是这种教育理想的体现者。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理解自然、回归自然,精神是愉悦的,情绪是平静的,态度是安闲的,生活是祥和的。人类社会就应该如此,教育的目的就应该如此。

老子既以培养崇“道”、从“道”的人为其的教育目的,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他否定了一切的社会礼法,也不提倡人类社会的文明。他要“绝仁弃义、绝巧去利”,他认为用那些仁义礼法、巧利文明来育人,只能使人离自然越来越远。那拿什么作为教育的内容呢?老子用“水”作为教育的内容。“水”是什么?那真不好说,按老子的意思就是“柔”,就是“居下”,就是“不争”,就是“因物赋形,能圆能方”。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要求为道者从“水”的形象和运动中去领悟、去琢磨、去理解。除了“水”还有什么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呢?那就是“赤子”(婴孩),老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夌月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赤子如此精和,最能体现大道的“德”,也是为道的人去领悟琢磨的对象。

“水”和“赤子”一取之于自然,一取之于人的初始,就是老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老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则、六种方法。

教子的三个教育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正面教育。老子反复强调要“以政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必须要坚持正面的教育,不要弄虚作假,不要古灵精怪,教育如搞歪门邪道来对付百姓、学生,施教者自以为得计,其实是最愚蠢的,只会使受教育者也狡猾奸诈起来。只有当老师的诚实谦逊,学生自然才会诚实端正。

第二个原则是立足于当下。既然想学道、为道,依“道”而教,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脚下的一步一步走去,这是最切实的教育原则。夸夸其谈、好高骛远,本身就是违背“道”的原则的。

第三个原则是“有名知止”。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事,难免人为而起分别心。知识分科、学校分等、学生分类……,这就叫“有名”。为了教育的方便起见,“始制有名”是不得已的事。但必须要适可而止,万不要背离自然、平等的法则。否则就会搅得学生头昏脑涨,还会引起种种纷争,势必违背教育的初衷。老子反复教导人们“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庄子也认为“名”是利器,足可伤人,只有知止,才不会有危险。

老子的六种教育方法:

其一是“观妙观徼”。所谓观妙,就是要人们从万事万物的无形象处来观“道”的隐晦而潜在的微妙——说无时它是有;所谓观徼,就是要人们从万事万物的有形象与形象消失(生与死)的边界处来观“道”的端倪——说有时它是无。不应执著,立足当下。这确实是教人悟道的好方法。禅宗里的沩山师父就曾点拨香严和尚问:“请问你在父母未生前,是怎样的?”终使香严得悟禅道。禅宗里教人的不少方法,显然是来自于老子。

其二是“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从事于“道”的学习,“日损”就是一天天减损自己的经验知识。孙培青指出:老聃这一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核,若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确需要经过“损之又损”的过程,即不断地舍弃感知印象而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显然,依照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必须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抽象。这种“日损”的教学途径与感性知识“日进”的途径恰好是相反的。

其三是“反观内思”。“道”不可说,很难说。它“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弥漫于宇宙空间,又深潜于万事万物之中,一说就浮于表面,容易给人误解。因此,老子认为必须要“反观内思”才能认识“道”。他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不能向外求,而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意思就是要人们闭塞感官的门户,不要沉迷于实践,而是要“涤除玄览”,“涤除”就是清除私心杂念,“玄览”就是对事物的整体深入静观。用自己理性的直觉,直接地去把握自然大道。(www.xing528.com)

其四是教于无言。既要教又要不着痕迹,这确实是令人费解的。老子的意思是要教育者应主要以自己的行止、仪容、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并非不为的,他是要作、要生、要言的,只是,圣人要的是自然而然地去作、去生、去言。因而,他作了也是没作,生了也是没生,言了也是没言罢了。他说:“希言自然”。即教育人要少说话,这才合乎自然。

其五是“图难于易”。教育应从容易处下手,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俗语说:初归媳妇,落地孩儿,应抓住初始的时机施教,就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品德。如果形成恶习,才去纠正,那就会事倍功半,甚或无功而返。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从小事、易事做起,最终才能解决难事,做成大事。请记住“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平白而深刻的古训。

其六是益损互用。老子根据自然界对立辨证的关系,指出万事万物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少则得,多则惑”,少教些反而有所得,讲得多反而把人弄糊涂。“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施教者应善于利用事物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规律来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这样可以取得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我们今天讲的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就是老子主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老子的为师之道又是如何的呢?依据教育的目的、宗旨,老子认为为师最重要的是“惟道是从”,其次应具有“慈爱啬俭”、“一视同仁”、“修身明道”、“无私为人”的思想品格。也就是说,在教师的身上应体现自然之道,只有理解自然之道,以自然之道处事待人,才配做人老师,才可称作圣人。否则,只会给人类社会添乱,惹来麻烦。

什么叫“惟道是从”?前文已略有述及。所谓“惟道是从”,就是当教师的一定要以自然之道为依归。既以自然之道修身,又以自然之道示人。自然之道“为而无为”、“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它生养万物,从不言功,按老子话说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努力工作,但不占有、不自恃、不宰制。圣人就应是自然之道的样子。既然做人教师,就应有这样的德行。勤勤恳恳劳动,而又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如此,就是“惟道是从”。能够“惟道是从”,那么其它思想品格修养就好办了。

其一是“慈爱啬俭”。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为师就应有一个长者的心怀,慈善博爱,敦敦愚也。“啬”则是对人的精神而言,即要爱惜精神。韩非注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圣人用其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谓之啬。也就是老子说的“歙歙焉”,象呼吸那样不停劳作而又自然而然的;“俭”则指物质而言,即日用省俭,也就是“重积德”,以预作准备。这样教师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和解决的。

其二是一视同仁。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说无论是品德善良的人还是品德不善的人,无论是诚信的人还是奸猾的人,我都以诚信慈爱之心待之,那么自然能得到善良和诚信。“道”对万物是一律平等的,从不分彼此,圣人对人也应和“道”一样,始终一视同仁。天下就能返归善良与诚信。

其三是修身明道。为师者要时时反省自己,就能谨守自然之道。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豫兮若冬之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严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故能蔽而新成。”这描述的就是圣人常常反思自己,谨慎修道的情态。圣人生活在世上,也会有过失、缺点,不过圣人常常注意修身以明道,因此,他就能及时改过,去蔽翻新。为师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应努力保持自己纯真的品格,从而使家、国、天下也安定下来。

其四是无私为人。大道是无私的,天地是无私的。这就是自然。因此,圣人施教也是无私的。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只要以真诚无私之心来处世施教,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愈是无私奉献,他自己的精神收获就愈多,教师最大的乐趣和报酬是在其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的精神、学识是在施教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提高的。无私然后能成其私,这是当教师的辩证法。所谓“成其私”,就是“道”使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宗旨是使人悟道、从道,认识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道理,从而更好地自持自重和处世待物。教育的内容不在于学习社会种种的礼法,而重在于学习最能体现道的本质的事物,如“水”、“赤子”等。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是正面教育、立足当下、有名知止以及观妙观徼、为道日损、反观内思、教于无言、图难于易、益损互用等。而为师之道核心是“惟道是从”,老师不但要悟道,而且应紧紧地依从自然之道去施行教育。为此他要求教师必须有慈爱啬俭、一视同仁、修身明道、无私为人的思想品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