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中国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环境状况,厚植发展优势

探讨中国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环境状况,厚植发展优势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重大抉择,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探讨中国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环境状况,厚植发展优势

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厚植发展优势的重大抉择,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我们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关键也在科技创新。

案例论证

【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报告中,把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列入阶段性目标。

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了纲领性设计。当前,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在信息技术领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5G日新月异,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

创新发展要敢为人先。习近平同志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目前我国在前沿信息技术领域中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继3G突破、4G同步之后,我国在5G上提出多项创新技术,一些已经被国际标准采纳,实现5G引领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新目标。在量子通信技术上,我国率先实现了卫星级量子通信,将该技术向前推进一大步。科技创新是“先手棋”,要敢于在国际尖端技术领域谋篇布局,开拓发展空间。

(http://tangshan.gov.cn/zhuzhan/gongxin/20171113/550355.html)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强调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建议》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重点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我们应该根据这一精神,进一步有针对性地专门研究、集中攻关,提出可行思路和务实举措,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案例论证

【案例】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白云区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切实地惠及全区人民。一是持续改善城乡环境。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建设;突出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出台一系列“促规范、管长远”的城市管理工作制度。二是持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居民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就业携行”“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提高城乡低保人员、农村五保人员等五类人员供养标准,实现低保标准线与脱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改革。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出台加强“三资”监管、农林业项目管理等政策,推广集体经济组织大额资金异动预警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四是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白云山水资源与区位优势,落实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打造帽峰山、流溪河、巴江河“一山两河”美丽乡村群和钟落潭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样版。(www.xing528.com)

(http://www.cssn.cn/zt/rwln/yzlt/201811/t20181106_4770999.shtml?COLLCC=3426164223&)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就是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把发展的过程和结果‘绿色化’‘生态化’,并将此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秉持“天人合一”精神的生态文明观熠熠生辉。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天地万物被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万物生存发展有其本质规律,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这里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生态资源管理是国家与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都在告诫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准确把握开放发展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将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不断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丰富了开放发展的内涵。这是我们党站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高度,总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全球化新形势而作出的深刻判断。

党中央、国务院对开放发展高度重视,开放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必须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开放发展的丰富内涵,重点把握好6个着眼点。

开放发展要着眼于发挥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开放发展要着眼于主动认识并引领国际投资产业布局的新趋势。开放发展要着眼于促进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开放发展要着眼于融合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开放发展要着眼于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开放发展要着眼于推动形成平等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共享发展,就要不断把“蛋糕”做大,又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共享理念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是群众的事业,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