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贡献在于,在事实上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但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严重脱离实际,特别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严重地背离了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严重挫折,并且最终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播放视频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视频】《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
(https://tv.sohu.com/v/cGwvMTI1NzI3MC8zMTE3MDg2LnNodG1 s.html)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事实来说话,使广大党员、干部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 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原因分析
为什么我国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
因为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设想的,从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中国,1956年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就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以后还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举例说明当时我国和日本的差距,帮助学生理解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资料】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了日本,10月24日下午,邓小平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该车间自动化程度高达96%,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地是48个机器人依次排开,分段焊接车体,邓小平对此非常感兴趣,边点头边仔细看,在组装车间,传送带以每分钟21米的速度运转,每个汽车配件在这里一次完成。邓小平认真地观看着,陪同参观的日方人士介绍,日产工厂人均年产量为94辆,而当时中国的“一汽”人均年产量为一辆,94:1。参观完毕,邓小平对当时的日产汽车工厂董事长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此次访问日本,对邓小平震动很大,他曾在东京至京都的新干线列车上发表感想说:“有一种被人从后面打,被人追赶的感觉,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快跑。丑陋是不能掩盖的,老老实实地承认落后才有希望。”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821/c69113-30241104.html)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非常重要。
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和重大突破。
(三)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提出问题老师点评
【提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怎样?
老师点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轨道,走到资本主义的邪路上去。另一方面,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四项基本原则也难以真正得到坚持。同时,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党的基本路线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十七大把“和谐”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快的发展时期,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接下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由于背离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使中国社会陷入停滞状态,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确立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并为之不懈奋斗,国家才逐步走向繁荣富强。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维护世界和平、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等等,都离不开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案例】“大逃港”事件
(https://wenku.baidu.com/view/3e1088e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f.html)
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在广东省宝安县,就是现在的深圳市,曾经发生过大陆居民集体逃亡香港的严重政治事件。在由东至西百余里长的公路上,外流群众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如大军南下,气势汹汹。一位农妇临走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西坑村的一个生产队的大部分青壮年都逃走了,只留下一个最大的男人,一个8岁的小男孩。这一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贫穷和饥荒。当时,同样是一个农民,宝安县每天的平均收入0.7元人民币,而香港为70元港币,按1∶1的汇率,两者相差100倍。难怪当地流传这样的民谣:“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沉痛的教训永远不要忘记。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提出问题老师点评
【提问】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老师点评:
第一,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第二,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更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最根本地是生产力能否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了,才能使人相信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
第三,是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对世界和平就越有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将造福13亿多中国人民,也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世界的发展。
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83%E5%B0%94%E7%8E%9B%E7%99%BE%E8%B4%A7%E6%9C%89%E9%99%90%E5%85%AC%E5%8F%B8/2955918?fromtitle=%E6%B2%83%E5%B0%94%E7%8E%9B&fromid=241726&fr=aladdin#4)
沃尔玛(WalMart),世界最大百货零售公司,2017年,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11718家门店和会员商店,营业额5003.43亿美元,利润达98.62亿美元,连续6年位居《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首。沃尔玛这样高的利润,是与其先进高效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分不开的。早在1983年,它就拥有了自己的商业卫星。通过这个网络,全球上万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量全部盘点一遍,并实现总部、供应商、配送中心之间每日商品销售、运输、订货信息同步。
邓小平深刻地概括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反映了科学技术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势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五)三步走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进一步分析“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为了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他还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
分析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和共富是统一的。第一,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由于个人禀赋不同,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加上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和“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等等,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可以通过示范、扶持和帮助,特别是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使那些没有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也尽快富起来。第二,共富是先富的目的和归宿。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谋福利是共产党的初心和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根本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等,通过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守,以及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不能把先富、共富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不仅不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可能会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www.xing528.com)
(六)改革开放理论
课堂交流老师点评
【课堂交流】谈谈改革开放政策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变化?
老师点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举例:邓小平的“猫论”与“包产到户”(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4/06-02/news436681.shtml)
1962年,面对饥荒和自然灾害,一些农村自发包产到户,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而受到批判。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又搞起了“包产到户”。1979年,邓小平登黄山提到“包产到户”,他说:“‘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1981年中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产到户”作了肯定,“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发展开来。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8000亿斤,棉花超过1.2亿担,基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温饱问题。
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断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对外开放,既包括对发达国家的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开放,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对外开放必须高度珍惜并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提出问题老师点评
思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老师点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十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带来强劲的经济活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们取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共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举例:八十年代的社会偶像(https://learning.sohu.com/20060425/n242991923.shtml)
一是张海迪。5岁就高位截瘫,但她学医救人、写小说、画油画、拍电视、唱歌、读硕士……一系列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她都做到了。“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这种身残志坚、奋斗不息、热爱生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的青年人,成为他们战胜逆境的力量。二是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五连冠”的奇迹。女排精神就是“团结拼搏”,任何时候都不遗余力,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是当时最响亮的社会心声。
邓小平理论不仅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且还提出了其他一系列两手抓思想。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以及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
邓小平的一系列“两手抓”,坚持了辩证法的全面性,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有利于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实了新的内容。
(九)“一国两制”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面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尚未统一,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1)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和美国干涉的结果。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分别属于中国和英国之间、中国和葡萄牙之间的问题。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并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推动了港澳回归的历史进程。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十)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靠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发扬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邓小平强调,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坚持党的宗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建设,保证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要按党章办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介绍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进一步说明它不利于党的建设,必须废除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814/c85037-25462437.html)
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造成了权力过分集中,妨碍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贯彻执行,造成了领导班子老化,不利于新生力量的选拔和成长,更不利于群众有效监督。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干部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1987年,邓小平带头退出了党的中央委员会,只留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89年他又最后辞去了中央军委主席。
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除以上这些主要创新外,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同学们应该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