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把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合作经济,把个体农民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个体手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提出问题呈现案例老师点评
【案例】“穷棒子社”的巨变
1952年初,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村民,发现邻村办合作社有利于发展生产,纷纷要求办社。在当地党委的帮助下,合作社很快就成立了。23户入社,绝大多数是在旧社会扛活、讨饭、当劳工的贫苦农民。230亩地,没有农具,没有车辆,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另一条驴腿的牲畜股归中农所有。一些富裕户讥笑合作社为“穷棒子社”,说“浑水的泥鳅成不了龙!这群吃救济粮、领寒衣的穷棒子凑在一块儿,早晚会散架!”面对冷嘲热讽,社主任王国藩勉励大家:“咱人穷志不穷,难不倒、穷不散!”社员们打破传统习惯,变冬闲为冬忙。少部分壮劳力带领妇女老少做好春耕准备。一头驴不够用,就肩不离担,手不离锹,送粪、搂石、整地。其余壮劳力顶风冒雪,到30里外的王寺峪山打柴。20多天的奋斗,打回4万多斤柴,卖得430多元钱。用这些钱买了一头骡、一头牛、十九只羊、一辆铁轮车和部分零星农具。开春后合作社终于适时种上了地。“穷棒子社”赢来了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亩产254斤,超过上年近一倍,总产量45800多斤。扣除集体留粮后,平均每户收入190多元。老贫农王生摸着那些几乎没地方盛的粮食,热泪盈眶地说:“这是走毛主席、共产党指引的路才得到的,这条路我走定了!”
(https://www.docin.com/p-612508195.html)
案例点评:
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西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毛主席称赞为农业集体化榜样,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一面鲜红的旗帜。
第一,革命成功后,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如何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98页)恩格斯从原则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论合作制》等著作中也明确指出,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个体生产的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第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对商品量和工业原料的需要。第三,防止农村出现新的两极分化。第四,协作能形成新的生产力。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自愿,就是入社、退社自由。互利,就是使所有社员,无论贫下中农还是中农,都能得到合理的收益。典型示范,就是以具体的榜样和实际的成效说服农民入社。国家帮助,就是采取资金、税收、运输、定货等各种措施对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以农业税为例,在过渡时期,农业税较低,税率和税额都比较稳定。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和下中农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不仅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而且也由于把消灭富农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减少了合作化运动的阻力。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互助组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地分红,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组织起来,统一供销,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统一供销,分别核算,部分公有,生产有一定干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按劳分配,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通过国家政权,剥夺“剥夺者”使之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财产。具体方法上,马恩曾设想过暴力没收和和平赎买的方法,并认为“赎买”优于“没收”。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赎买,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方式,列宁的想法没有实现。
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的上述思想,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方针。
怎样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原因分析
采取和平赎买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这就为我们党把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www.xing528.com)
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企业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并派干部参加管理,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企业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国家派人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人、财、物,企业具有完全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方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呈现案例老师点评
【案例】“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https://www.shangxueba.com/ask/6419966.html)
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这就是毛泽东。
“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0年6月。”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
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个人也才能有前途。
荣毅仁还回忆道:“1955年10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1956年1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
荣毅仁说:“毛主席在50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
案例点评: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把企业的改造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从本案看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对共产党改造政策逐渐拥护的心路历程。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采取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衰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用和平的办法即说服教育的方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存在的偏差和失误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外,主要是受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和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经济模式上,搞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在所有制上,搞公有制经济,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上,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忽视多样性。
但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做出的伟大创造,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和偏差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