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卷入了全面战争的旋涡,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又都觉得自己有理。即将崩塌的奥匈王朝,被民族主义势力撕扯,急需一场军事胜利的荣光得以存活,因此决心把塞尔维亚摁在地上暴揍一顿,“就算王朝要消亡,也要体面地消亡”。同样政局不稳的俄国认为自己有义务解救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同胞。德国面临双线作战的可能,觉得如果能在俄国出动前迅速出击,便可以在六周之内平了法国,但是如此一来需要扫荡比利时。法国蠢蠢欲动想要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而不列颠担心欧洲陷入她最大的贸易及海上对手的控制之中,如果德国军队前往巴黎途中顺手占领了比利时,那她就有“光荣的义务”保护自己1839年曾担保中立的国家。恐惧英俄协约的土耳其在10月加入了德国战队;转年5月,墙头草意大利倒戈,加入了英法联盟。回顾往昔,想想糟糕的结果,这些动机都站不住脚,但在那时只有德皇的私人恩怨看起来滑稽可笑。他很震惊,他的表亲们竟然背叛他。“想想看(不列颠的)乔治和(俄国的)尼基居然欺负我!如果外婆在世的话,一定不会允许的。”(她老人家如果得知乔治五世把姓氏从汉诺威改成温莎,以便和德国表哥划清界限,估计也会进退两难。)
然而,老太太已经去世13年了,外交政策和作战方式都在飞速变化。德国并没能在六周内攻下巴黎,相反在西部前线陷入了痛苦的人力物力消耗战。欧洲各国血流成河,为了血淋淋的目的挥霍着工业革命的果实。尽管牺牲无数,也未能打破僵局。1916年索姆河战役中,不列颠在第一天就失去了2万人,还有4万人受伤,一周之内引爆的炮弹(200枚)比布尔战争三年都多。一年之后,在帕斯尚尔,24万不列颠士兵阵亡,而最血腥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德各留下30万具残骸。难怪法国士兵会对此般策略心怀不满。不列颠企图转向德国侧翼,突破所谓的“欧洲软肋”,却在达达尼尔遭遇土耳其的阻拦。将军们别无他法,只能召集更多人当炮灰。一位战争年代的幸存者曾写道,他觉得自己“在一场疯子主导、猴子主演的游戏中扮演了一个毫无意义的角色”。
为了在这场损耗无数人力物力的战争中存活下来,(以1911年民众预算闻名的)劳合·乔治领导的战时联合政府将不列颠全民武装。政府管理铁路和军需站,施行粮食配给,强制服兵役(仅在战争开始两年后)。就连英国人珍视的言论自由也牺牲了——一个人因为叫乔治国王“嗜血的德国佬”而被捕,当然,他其实是对的(乔治有四分之三的德国血统)。战争时期的黑白分明取代了和平时期的灰色地带。所有关于这场冲突的讨论,如果不是怪罪德国佬的话,就等同于犯罪。德国的暴行传遍了大街小巷,善良友好、爱喝啤酒的德国佬变成了普鲁士暴君,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匈人阿提拉[1]。然而,不列颠的牺牲和经济动员都没什么用。直到1918年春末,德国一直占上风。1917年4月,德国在东线的胜利引发了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退出战争。德国潜艇差点饿死了不列颠,让不列颠损失了38%的商船(重达700万吨,共计6万名海员)。
这些惨淡数据中唯一的希望在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尤其是鱼雷击沉了不列颠“卢西塔尼亚”号客轮,造成近1200名乘客丧生,其中100名是儿童——使美国公众偏向英法一边。随后,不列颠截获并破译了德国外交部部长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信息,并将它呈给了华盛顿,使得美国的公众情绪进一步升温,信息中说在墨西哥重获“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些失去的领地”的共识下,德墨两国将会“一起开战”。1917年4月6日,美国宣战。两百万鲜活的美国生命足以显著地改变天平的方向,德国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11点正式投降。值得注意的是,1911年11月11日——而不是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签署的日子——才是停战纪念日(在美国叫老兵节),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不是和平,只是徒劳的牺牲。没有根据滑铁卢的传统建造的胜利纪念碑,只有长长的死难者名单,上面有75万不列颠人的名字。让德国始料未及的是,整个帝国曾给予了母国莫大的支持,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印度献出了25万宝贵的生命。(www.xing528.com)
普鲁士的圣乔治该怎么解决它?
“善良友好、爱喝啤酒的德国佬变成了普鲁士暴君,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匈奴阿提拉。”
[1] 阿提拉(Attila,406—453),被称为“上帝之鞭”,他曾多次率领军队入侵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令整个西方世界无比恐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