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龙
电影作为喜闻乐见的娱乐产品,自诞生起就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因为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等技术设备是工业制造的产物,随着电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大众娱乐体验的更高需求,必然被经营者看作是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的商品。电影在中国出现的一百多年来,在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电影的商品价值属性和文化娱乐消费属性相伴始终,并通过经营水平的不断更新、改革,使电影的经济利益和电影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沈阳电影营销与管理沿革的回顾
(一)早期沈阳电影的传入与商业经营形态
1907年1月23日的《盛京时报》以“活动影戏可观”为题,登载了“有日人在大南门里东胡同临时搭建布棚,放映介绍日俄战争以及各种自然、人文风光等影片”“大人入场费二角,孩童及兵丁学生等均收一角”的消息。这是电影在沈阳第一次出现时的准确记载。同时也表明:那是最早的一次电影商业活动——“购票观影”。同年9月(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盛京时报》登载一则消息:“慈善会音乐电戏。于西关大日本总领事馆前展览会院内。冈山孤儿院年少学生音乐队奏乐东方西洋大小喜悲各类音曲,声调和谐,颇为可听。该院内千百儿女之日常嬉游,教育等状态及万国各种景象电戏活跃奇巧,真有可观,红票每位两元,绿票每位一元,白票每位半元。”其实,这就是早期沈阳地方报刊电影广告之一。
(二)经济利益最大化下催生的电影院
自清末民初,电影开始悄悄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被当时社会接纳。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消费,有商人趁机把电影改在室内放映,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1907年10月1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八日),《盛京时报》题为“俱乐电光影”的电影广告,证明电影放映从“野台子”改在了室内固定的“演出模式”。此后,大西平康里第一楼、鸣盛茶园固定放映电影,庆丰(大舞台)、丹桂(小南门里)、天仙(小北关)等茶园也陆续上映电影。1913年10月21日《盛京时报》会仙茶园“电光影戏开演”三日广告,将电影分为写真(时事)、正剧(故事)和滑稽之类,将电影宣传成能提供多种题材的艺术活动。1924年1月,法国烟草商人兰比利斯租借会仙茶园后,开设了中法电影公司专门放映电影,这是沈阳有记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当时的会仙茶园开业初,电影院除每天在其电影海报上为在沈的中法烟草公司做广告外,还以交纳这家公司生产的香烟空盒来换取电影票。还曾以购买“双美人牌”化妆品直接入场观看招徕观众,将商业行为和电影结合在一起。
(三)地方政府对电影经营活动的管理
1922年7月,奉天省警务处首次颁发了“管理活动电影章程”十条,将影片分为营业影戏和非营业影戏两种,指令经营营业性影戏者于开演三日前呈请,经检查后发给许可,始准开演。违背章程所规定者“以一元以上六十元以下之处分”。规定开演时间“每日午前九时至晚九时止”“园内男女不得杂坐”等。1923年10月,奉天市政公所颁布了“取缔戏园、影园、书场规则”17条,规定“市政公所随时派视察员对娱乐场所检查”。自民国十一年(1922年)到伪满初年,沈阳地方政府每年发布新的电影管理规定,主要涉及影片的内容、放映设施设备、放映场所日常管理以及地方政府对电影院管理的程序和手段等多项。1930年2月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颁布了《电影检查法》10条和《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16条,电影开始纳入国家管理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和具有特色市场的经营活动。
(四)最初“电影院线”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电影放映开始迈入成熟期,上映活动频繁,影院迅速扩张,并开始探索独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一开始,由电影院经营者从外地或国外带来一两部影片,放映一段时间就得停映,直到有下一部新片放映。这种没有规律遵循的放映模式影响了经营者的收入。20年代中期,大连已经成为各国影片的集散地,众多电影发行机构在从事日本以及欧美各国影片的出租、出卖业务活动。为了竞争东北的电影市场,这些影片公司开始陆续与东北各大城市的电影院签订配片合同,确立配、映关系。签订合同的电影公司在各大城市建立起本公司的映出基地,形成按系统配片制度。这一时期沈阳的各家电影院都是以这种供片方式放映影片的。1929年5月,沈阳成立中国新生活影片公司,其经营的范围主要是代理上海各大影片公司影片出租和贩卖业务。
(五)伪满时期对电影市场的管控和殖民垄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势力逐渐占领整个沈阳电影市场。在日本人的授意下,对电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造”,开始对外国影片实施检查,控制所谓“有害”影片进口。1934年6月,奉天市政公报刊登伪满政府制定的《电影片取缔规则》,沈阳伪警察厅保安科负责日常监查。同年7月1日,伪满洲国颁布了《电影管理规则》及实施细则,对外国输入的不利于他们反动殖民统治和奴化教育的影片,一律禁止输入。1937年8月2日,由伪满国务院通过了《电影国策案》,决定斥巨资五百万元,设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937年8月14日,由伪满洲国政府以第248号敕令正式颁布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法》,从根本上确定“满映”是伪满洲国以电影国策为基础,统一指导“全国”制作,影片输出输入。在影片经营上实行所谓“一元化”统制分配制,对“日本电影采取分配权转让和选择购买的办法”,对“西洋片和中国片采取全部选择购买的办法”。《映画法》公布以后,放映一部影片,在其未上映之前,要先将第一本影片和脚本送到税务机关检查,然后再到市公署警务处、保安科、司法科检验。当局在电影院观众厅后边设立治安席,根据伪满政府治安部《营业临监视查纲要》规定:“警察对电影院每天必须检查一次以上。”到1937年底,奉天市政府开始对电影院进行重新登记并颁发营业许可执照。进入40年代,“满映”设立奉天地区事务所,专门负责对沈阳电影放映的检査和发行管理,实行统一排片,禁止自租和购买外国影片(包括中国内地影片)。
(六)电影院全面实施企业化管理
沈阳解放初期,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关于电影院统一管理的决定》明确指示:“电影事业应集中统一管理,逐渐走向企业化。”因此,在沈阳最初的电影市场开发中,始终遵循着这一原则。沈阳的电影事业是从接收敌伪电影院,清除国内外消极旧影片和引进苏联进步影片开始的。在实践中不断对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市场结构进行调整,在沈阳逐步形成了建立以电影放映服务为主,统一发行影片,统一计划排片、划分发行区域,进行放映单位登记,建立中心电影院(示范),影院划分等级供片,放映网合理布局,发展俱乐部和农村电影放映队,适应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条件,制定合理的影片租价和票价(团体票、包场、优待票等),宣传组织观众,引导消费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不断完善和发展电影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为加强电影院的企业化管理,从1950年开始,在沈阳的各个电影院实行“标准定额预算制”。把电影院分为一、二、三等,根据各项经常性开支,规定各等级电影院的标准开支定额,按定额标准进行预决算。到1954年开始,在各个电影院采取多种新措施,加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管理。制订了收入、支出、利润财务计划,影院成本核算计划,每部影片映出计划以及全月放映计划的各项计划指标等。
1953年,在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加强企业管理的要求下,电影院从制定每部影片上映计划到月份上映计划,开始制订一套比较完整、综合性的年度业务计划。包括:全年的工作日、放映总场次、观众总人次以及上座率、日均场等五项业务计划,又包括放映总收入、发行收入、平均票价三项经济计划指标。同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电影放映网和电影工业的决定》(政务院199次会议通过)。经过近三年的调整、改革和完善,沈阳的各个电影院的企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截止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前,电影院已完成由过去的商业网点式的个体式经营业户向国营企业化的完整过渡。进入50年代的后半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大发展,沈阳电影的各项事业也开始逐步成熟。电影的生产、技术、发行放映和管理等方面都呈现新的发展趋势。60年代前半期,随着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影片的上映,沈阳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七)“文革”全面否定和恢复时期电影市场的繁荣
1966年5月,伴随着“文革”的开始,沈阳电影的发行和放映活动几乎处于停顿状态。1966年下半年至1969年上半年三年间,各个电影院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全市的各个放映单位仅仅上映新闻纪录片和几部允许上映的故事片。1970年下半年开始,沈阳陆续上映革命样板戏影片。此后多年,沈阳电影的发行放映进入样板戏影片垄断银幕的时代。
70年代后期,随着“文革”前电影的陆续“解放”,至1979年初,最后一批老电影在沈阳的恢复公映,标志着“文革”电影时代的基本结束。1979年10月,沈阳市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新片展览”,一大批国产新影片开始公映。全年共上映近600部影片,25万场,观众达2.2亿人次,电影的票房收入达2000万元,电影院观众上座率平均达到84.6%,每个人在这一年中看了32.3场电影,达到沈阳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二、沈阳电影体制改革与市场转换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沈阳市城乡电影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电视机、录像机逐步走进家庭,人们文化活动有了多样性选择,引起电影市场与电视台、影片与录像带间的观众之争和票房冲击日趋激烈。从1980年起,由于当时影片质量不高,电影院、俱乐部、影剧院等放映场所设施老化、设备陈旧简陋、观映环境较差等原因,电影观众大幅下降。到1985年底,年观众从1979年的22000万人次,跌至7500万人次;年发行收入也从1979年的1398万元,减至926万元。部分电影院发生经营性亏损,多数为微利或保本经营,设施改造面临资金短缺,电影市场陷入经营困境。面对生存与发展的严峻形势,沈阳市电影事业走上了体制改革与设施改造并行的发展道路。
(一)电影经营机制改革与设施设备改造并行的实践
1.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经理负责制
1986年7月,沈阳市电影公司作为文化系统的改革试点单位,开始试行经理负责制。改革了公司领导体制,试行党政分工,建立职工大会制度。中层干部(包括所属单位的行政正副职)实行聘任制,新工人实行合同制,同时加快了职工分配制度改革。1987年起,实行经理任期(三年)目标责任制。在企业经济指标、市场开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七五”发展规划、深化改革、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开发人才、职工福利等八个方面,确立生产责任制考核目标。1988年起,企业经营者与市文化局领导签订责任状,开展企业考核指标与职工分配指标挂钩。
2.电影院建立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挂钩的改革模式,实行经营承包制
为深化电影院经营机制改革,市直属16家电影院在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实行了放映收入与职工工资、放映利润与超场次补助、利润总额与奖金等三挂钩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非直属的对内对外放映单位,实行片租承包办法。通过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企业效益水平与职工收入增减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电影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7年6月,沈阳市电影公司与所属12家电影院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六不变”政策,即实行承包经营的电影院企业性质不变、隶属关系不变、职工的地位不变、经理企业法人代表地位不变、党群关系和税收渠道不变。电影院领导班子集体经营承包,经理作为代表与上级部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承包者在承包经营期间,拥有企业经营、机构设置、人事安排自主权、内部职工奖金分配形式、办法决定权、自有资金(更新改造基金除外)支配权。承包合同的各项经济指标,由电影公司依照电影院的规模、设备条件、地理环境、历年情况及市电影公司年度计划来确定,包括放映收入、放映利润和利润总额三项。同时签订场次、人次、上座率、平均票价及各项服务标准等指标。在经营承包的收益分配上,实行放映收入、超场补助、利润总额提成“三挂钩”,多收多退,少收少提。1987年底,12家承包经营的电影院效益显著,放映收入为467.8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2.59%;实现利润56.9万元,比1986年增长109.96%;放映场次28638场,比1986年增长6.92%;观众人次1620万,比1986年减少4.34%;人均劳动生产率9227元,比1986年增长12.6%;人均创利(税)1122元,比1986年增长109.33%;职工收入提取总额为71.5万元,比1986年增长24%;职工个人的实际收入额为64万元,比1986年增长12%左右。一些承包经营效益较好的电影院,职工除工资外,人均增加收入800元以上。
1988年开始,在深化、完善电影院“三挂钩”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2月,在解放电影院推行了个人承包经营制。同时,对东北、光陆等技术设备条件较好、利润较高的电影院,实行了利润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订出合理基数,按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利润指标分成。1992年5月,东北电影院成为全市首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试点单位。
3.改善观映环境——两轮基础设施改造所带来的效益
在理顺电影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后,改造城市电影院,开发影院多种功能和开展多种经营,成为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沈阳市电影公司直属16家电影院,其中有11家是20世纪30至40年代建筑,4家是50年代简易建筑,只有一家是新翻建的,所以普遍需要进行设施设备改造。1986年,沈阳市编制出台“七五”期间城市电影院改造规划,对16家电影院普遍改造一次,以促进放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改造总的目标是分档次、新技术、多功能、高效益。即在城市电影院改造时,实现高、中、低不同档次影院相结合;通过改造放映设施设备促进放映技术进步;利用场所、空间改造,为影院实现多种经营创造条件。按照改造计划,将太原街、中街、北市场三大商业区列为先行改造地区,确定光陆、东北电影院为高标准改造项目,按现代化、豪华式、多功能、超级电影院进行翻建改造;其他电影院则是中档标准改造项目,主要是更换座席,安装空调,改进声光效果,适当装修,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改造资金采取社会化、多渠道集资模式,其中市财政拨款250万元,市文化局借款110万元,银行贷款332万元,向上级省电影公司借款60万元。1986年4月开始翻建光陆电影院,1987年改造了东北、解放、大东电影院,总投资815万元。
1989年,“新星”代替了原有的“新闻”,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既先进又舒适的电影院呈现在沈阳人面前。之后,又改建4座“宝石系列”小型电影厅,即光陆电影院的“红宝石”电影厅、东北电影院的“蓝宝石”、铁西电影院的“绿宝石”、群众电影院的“宝石花”等小型电影厅。4个宝石系列小电影厅年平均放映收入35万元,相当于1个中型电影院的放映收入。全年全市电影发行总收入首次突破1400万元,创沈阳解放以后最高纪录;放映总收入2568万元,连续2年突破2000万元大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市直属16家专业影院年放映收入1358万元,比上年增长33.7%。
(二)引领和弘扬时代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再造
20世纪80至90年代,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始提倡“大力弘扬主旋律,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创作方针。经过十年“文革”的断层之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集中拍摄上映。1981年汤晓丹执导的《南昌起义》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影片的发端。在这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四渡赤水》《风雨下钟山》《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影片。沈阳在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推介优秀电影的手段和方式,始终走在全国电影系统的前列,创造了独有的宣传推介模式。这就是举办电影宣传月(周)、组织演员与观众见面和利用媒体宣传电影内容等特色系列活动。从1950年12月举办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电影宣传月开始至1990年初,沈阳举办了国内外电影宣传月(周)、新片汇映等活动120次,约放映了30个国家的1160多部影片。这种活动形式一般是由全国统一举办,分为周、月不等。根据上级电影部门统一规定,沈阳开展新影片集中大部分电影院上映,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造舆论,组织观众观影、影评和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另一种电影宣传推介手段是组织新片首映式,邀请影片的中外演员来沈阳与观众见面,逐渐成为宣传影片的主要方式。从1979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吉鸿昌》剧组主要演员参加沈阳举办的首映式开始,至1999年10月第八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的多场演员与观众见面活动,首映式及见面会活动达50余次,先后有600余名编导、演员来沈阳参加首映式并与观众见面,吸引了大批沈阳观众。活动期间,演职人员与沈阳当地的专业、业余宣传评论员及部分观众开展座谈,共同探讨和研究新影片的艺术水准。不仅宣传了影片,扩大了影响,也加强了电影演职人员与广大观众的联系,使观众进一步了解电影、走进电影,使电影发挥更深刻的感染力,实现电影的宣传作用和社会效益。
(三)“三过渡”与“2131”农村电影放映体制转变
沈阳解放初期,农村电影放映以露天流动放映为主。主要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心的公益性活动。到50至6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以县、乡、村三级电影放映机构为主的农村放映网。70年代,在生产大队开始尝试办电影队,放映员坚持不脱离生产劳动的“赤脚”放映。一般在生产队(或自然屯)建立放映点。资金由生产队集体筹集(一般从生产队提留款中解决),人员由生产队抽调,经营方式按企业管理,进行收费放映。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个人承包制,管理层次增多,出现了电影收费难的困境。为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正常开展,1982年12月,辽宁省文化厅下发《关于解决农民看电影,看戏收费办法的通知》,决定在农村实行预收电影费的办法,每年在秋收分配时,电影站派人与当地银行联合办公,通过协商把当年电影费从生产队与银行结算款中留出。对经济条件好的大队,从生产队的公益金中一次提足全年电影预收费;对经济条件差的或已到户的大队,采取向社员各户预收,电影费预收款的银行利息部分,归交预收费的生产队,充顶下年度预收款。这种预收电影费办法,部分地缓解了农村电影放映收费难的问题。
从1986年8月开始,沈阳市本着“以城补乡”的原则,对区、县电影公司所需16毫米影片拷贝,由市电影公司统一选购,统筹供应,实行计划管理。区、县电影公司计划内发行收入全额留用,不再上缴市电影公司。但计划外供应影片拷贝的发行收入和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发行收入,按发行收入额的50%比例上缴市电影公司,作为抵支影片的发行费。这项改革带来的是多放映多收入、少放映少收入,调动了区、县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电影的积极性。由于市电影公司统一购买拷贝,对6个区、县做到统筹供应,有利于促进各区、县电影公司合理制定年度发行放映计划,保证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电影。1987年全市农村共放映电影2.96万场,比1986年增长了54%;人次达1482.5万,比1986年增长了55%,电影放映收入达26.6万元,比1986年增长了17%。
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推向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村电影市场的开发。农村电影放映确立了“三个过渡”目标,即由露天站着看电影向室内坐着看电影过渡;由看“小电影”向看“大电影”过渡;由集体包场看电影向售票过渡。通过改善农民看电影条件,转变经营方式,逐步实现“谁看电影谁花钱”的目标。进入21世纪,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提出在21世纪内农村电影实现“三个一”,即一个村,一个月,看一场电影的发展目标。2005年起,辽宁省连续三年每年拨款100万元购买电影拷贝,扶持县乡农村电影放映,并投资500万元购买16毫米放映设备,全面启动农村电影“2131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2005年底,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会同沈阳市文化局出台《农村电影“2131工程”电影放映场次补贴办法》,对农村放映给予场次补贴,主要用于电影放映员补贴和放映设备维修费和运输费等。2006年,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全面实施,4个县共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场次10931场,完成当年任务计划的65.1%,落实市级场次补贴54.7万元。2007年,8个区、县(市)和两个开发区共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场次16786场,完成任务计划的94.5%,落实市级场次补贴83.9万元。2008年全年共完成19526场,公益性放映19048场次,完成了计划的105%,其中首次使用数字化设备放映就达到5187场次,占总放映场次的27.2%,电影观众达402万人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政策后,3年内基本达到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放映目标要求。
(四)电影市场转化时期的阵痛与徘徊
90年代中期,沈阳专业的电影放映场所经过两轮设施设备改造,并加强经营管理和文明服务等方面工作后,电影的票房收入和观众上座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沈阳电影的各项指标在90年代的上半期创造了一个10年未遇的市场高峰。然而,到了20世纪末,沈阳的电影市场开始出现滑坡的迹象,到1999年,已接近“谷底”,甚至出现过一场电影只有一两个观众的现象。据《中国电影市场》统计,全国电影观众人次由1979年的293亿下降到1994年的3亿,全国人均每年看电影不足0.3部。尽管1999年的主旋律电影在投资规模、制作水平、艺术和技术质量上,甚至在营销、宣传力度上大都超过了以往,但是由于缺乏市场定位和市场期待,多数影片没有能够获得市场回报。1999年,进口大片被电影主管部门停映5个月,全年进口影片只有9部,成为引进大片数量最少的一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锐减至8.4亿元。有分析表明,VCD机进入百姓家中,沈阳市电影公司成立了连锁音像公司,租借影片VCD盛行,加之市场上盗版VCD光盘泛滥等,能够让百姓足不出户和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使用家里的电视机观看中外电影,也是造成观众放弃电影院,致使沈阳电影市场低迷,影院门庭冷落的原因之一。倒闭和转型似乎成为那个时代沈阳电影院必须面对的现实。
(五)院线的崛起和新型电影市场的再造
1.体制改革尝试——辽宁北方电影院线“应运而出”
1997年5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北方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分别为辽宁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占29%股份)、沈阳市电影公司(占28.5%股份)、大连市电影公司(占27.5%股份)、鞍山市电影公司(占13.5%股份)、辽宁银都实业有限公司(占1.5%股份)。这种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将全省范围的电影市场归为一个大市场,变原来的省市两级发行为一级发行,变以往省市公司之间的行政区划关系为资本运营关系。辽宁北方电影股份公司促进了电影公司所有制结构调整,全省其他11个市电影公司经过规范化转制,成为辽宁北方电影股份公司所属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有效遏制了电影放映环节中瞒报、漏报放映收入,截留片款、无票观影等现象。2001年4月,辽宁北方电影股份公司更名为辽宁北方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完成改革并向院线制迈进,首次实行跨地区经营,涉及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部分地区及山东等地。新的股份公司通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放映实体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东北三省共同发展的电影市场。公司以发行放映好国产影片为宗旨,以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运作,促进电影发行放映行业的规模化、一体化,从而使东北三省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由条块分割式转向院线网络式,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统一型,从多层级高成本的发行方式转向一个层级、低成本的发行方式。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改变了按行政区域发行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串通模式,建立了有利于优秀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占领市场的有效机制,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2001年公司电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2.1%,全年发行收入比上年同期上升11.1%。2008年1月,辽宁北方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山东银星院线,组建新的院线公司,经营运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等地电影市场,拥有加盟影院60家,银幕210块,占全国院线3492块银幕总数的6%;座位数48417个,占全国34条院线1183家影院的5.1%。超百万票房影城有16家,其中大连影城、青岛华臣影城、沈阳光陆电影城和沈阳新东北影城(中兴店)票房都超过500万元,4家影城每月均跻身全国前100名影院的行列中,院线公司跨省运营第一年就名列全国院线第8名。
2.21世纪之初的沈阳市电影公司体制改革试点
在2003年6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沈阳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此后,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部署,中共沈阳市委提出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试点改革工作要求,沈阳市电影公司成为首批“事转企”改革试点的文化经营单位。在体制改革前的2002年,沈阳市电影公司有放映单位和所属单位16家,占地总面积19953平方米,建筑面积26916平方米,资产总额6693万元。已有利群、新星、胜利等3家影院停业,以及北陵、人民、光明等3家影院半停业,仅有光陆、东北、解放、群众、铁西、民族等6家影院营业和电影公司机关、农村电影公司、北方广告公司、沈影音像公司等4家非放映单位惨淡经营,在册职工522人中,上班的岗上人员仅有320人(见本文附表1《2002年沈阳市电影公司及所属影院经营情况统计表》)。全部实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的职工,每年仅按事业单位标准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一项,就比同样职工人数按企业单位标准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的单位多支出100多万元。同时,要为372名离退休人员,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标准发放应由事业单位承担支出的退休金部分(见本文附录《从事业单位现行养老保险负担谈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从2002年经营状况看,当年销售总收入1799万元,亏损157万元。若让电影放映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从其经营成本、人员保险支出负担来看,“事业转企业”的改革已成为放映单位的迫切要求,势在必行。经改革成本测算,为16家单位522名职工转换身份,需要支付企业多年拖欠职工的工资、福利7092万元,发放经济补偿1759万元。同时,需要补发拖欠372名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3943万元,并为其实行社会化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发放而趸交养老保险金3721万元(见本文附表2《2002年沈阳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测算表》)。
经过长达3年的体制改革的努力与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实,转换身份的职工得到了合理的补偿并在新企业上岗安置,为接近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和工龄达到30年的职工按事业单位退休标准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保证了老职工的利益。至此,沈阳市国有电影放映单位终于通过体制改革逐步走出困境,为事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条件。
3.新旧模式碰撞——沈阳电影有限公司的诞生
2005年6月30日,作为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原沈阳市电影公司正式挂牌“沈阳电影有限公司”,标志着50多年实行事业单位按企业管理体制的国有电影公司,成功完成事转企的改革任务。新公司拥有光陆影城、新东北影城等多家专业电影院及电影票务营销中心、器材公司、音像公司、农村电影分公司等多家分支机构,总资产1.2亿元。改制后,沈阳电影有限公司坚持改革改造并举,创新合作并重的方针持续发展,所属的光陆影城、新东北影城电影经营业绩以3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当时国内、省内电影行业的知名品牌。2006年吸收社会资本,采取多元投入方式,在哈尔滨市投资建设了哈尔滨新东北影城。这是沈阳首次跨地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个项目,2007年又在沈阳、齐齐哈尔等地投资建设新影城,2007年经营收入实现了超千万。2010年,公司影城数量达到8家,经营面积由过去5500平方米增到13000余平方米,新增经营面积7506平方米;座席由原2047个,增至4833个,新增2786个座席;银幕块数由过去15块增至39块,新增24块。
新公司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经营体系和管理模式。将兴隆大家庭商场中的兴隆影院划归光陆影城管理。2015年,沈阳电影有限公司各项指标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票房收入达7894万元,同比增长了6%;观影人次超过302万,同比增长了18%;所属影城达到10家,银幕也达到58块。经过这10年的发展,沈阳电影有限公司2016年的票房收入6061万元,是10年前同期的6.3倍。电影公司获得了转企改革带来的快速发展的成果。
4.中兴新东北影城——沈阳第一个走进商业领域的电影奇葩
2005年的3月,以“东北”命名的新东北影城在太原街沈阳中兴大厦七楼开始试营业。一时间观众盈门,人们怀着好奇又向往的心情走进沈阳第一家在商场里经营的新东北电影院。电影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公开招聘新人,组成新的管理团队。制定了17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对新人的培养和锻炼,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使其尽快成为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2005年,新东北影城开业的当年就实现票房收入308万元。2006达到802万元。到2015票房收入实现了1094万元。如今,新东北影城已成为融娱乐、休闲、饮食等于一体的现代时尚影院,经营面积达1127平方米,设有四个电影厅和一个数字投影厅,座位总数达647个,从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建设上,都达到国内一流的水平。
5.永乐电影城——最早敲开沈阳大门的“外埠”院线
2003年11月15日,新玛特永乐电影城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正式开业入驻沈城。它是第一家由外埠院线在沈阳经营的电影院,标志着50年垄断地域性电影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崭新的院线制电影院正式登场。这是由上海联合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联手与东北地区大商集团共同打造的新玛特永乐电影城,这是上影集团跨出上海地域或是赴外地省市投资兴建现代化电影院的第一次。新影城有6个放映厅,共设674个座席。基本实现了“小型”“多厅”,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需求的新电影放映场所的新型经营格局。沈阳新玛特永乐电影城的开业,揭开了辽沈大地电影发行放映历史新的一页,通过引入电影市场竞争机制,增强电影市场活力。
三、沈阳电影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电影院线体系在沈阳的建立、发展和完善,电影市场无论从设施(包括影城建设或技术含量)、人次、场次和票房整体有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2015年沈阳电影市场分析
2015年岁末,沈阳新闻媒体连续发表了《沈阳影院这么多你看得过来吗》《沈阳电影得了什么病》两篇关于沈阳电影市场的分析文章。这两篇有关电影的报道,虽然在内容上略有不同,前者重点是分析沈阳电影放映市场,后者则是解读沈阳电影制片领域。媒体用大篇幅文字分析研究沈阳电影市场,这在历史上可能算是第一次,这是一次媒体对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问题的敏感认知和深刻解剖。纵观2005年体制改革近10年来沈阳电影市场的发展进程,2015年确实是沈阳电影市场最辉煌的一年,电影放映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历史的最好水平。沈阳人已经把到影院观影看作是一种和“洗浴”“撸串”同样喜欢的地方特色休闲娱乐项目。这一年的节假日或是休息时间,各大影院大厅人头攒动,放映厅内座无虚席。电影票房收入达到了5.96亿元,在全国大城市排行第15位,居东北地区大城市首位。观众人次达到1888万。若按照沈阳市800万人口计算,年人均观影率达到2.36次。放映场次达到67.58万,比上一年的61.28万增长了10.28%。2015年,沈阳市的电影院线达到18条,比上一年增加2条。电影院(城)达到了59家,比上一年增加了10家。银幕数达到了404块,比上一年的346块增加了58块。如果按照沈阳市800万人口来计算,平均每2万人就拥有一块电影银幕……那么,这些辉煌数字背后存在着哪些因素?归纳起来,以下几条是主要的:
一是国产影片的异军崛起,引领票房的全面上扬。根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影市场国产片以60%以上的份额力压进口影片,国产影片勇夺票房冠军。全年8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中,国产片占5部;票房前10的影片中,国产片占7部;前20的影片中,国产片占11部。国产大片第一次在票房体量上与好莱坞站上同一个台阶。如在沈阳《夏洛特烦恼》以3332.65万元票房、108.35万观影人次问鼎冠军,按照全市800万人口计算,相当于7.3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到影院看过《夏洛特烦恼》。
二是得益于沈阳人对喜剧的偏爱和各影城的支持及两部电影在沈阳的“路演”。据业内人士说:“《夏洛特烦恼》上映首日沈阳的排片在全国排第一,而排片绝对会起到引导消费作用的。观众对这种东北风格的影片也比较‘买账’。”“《夏洛特烦恼》剧组在上映前用了2天去了16座影城与影迷互动。由于路演明星都是片子的主演,如沈腾、马丽等,与那些只靠配角撑场面走形式的路演不同,这几个人以前在舞台和网络剧都积累了很高的人气,见面会的效果特别好,而这种人气也转化为了票房成绩。”一名影院经理说:“我们一开始就很看好他们,所以给到的排片也会多一些。”此外,两部国产影片《捉妖记》《煎饼侠》分别以3285.17万元和2768.22万元排名第2位和第3位。这三部排列“前三甲”的票房总数为9386.04万元,占全市票房总数的15.75%。
三是电影院(城)“爆发式”建设,增大了电影票房的容量。2015年沈阳有26家电影院(城),票房突破千万元大关,占电影院(城)总数的44.8%,票房收入达到4.89亿元,占总票房数的82.05%。其中,开业仅一年多的乐天影城拥有16个放映厅、3200个座席的规模,不仅以3824.6万的年票房跻身全国影院150强,更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所在的乐天百货,也让更多新开业的商业项目盯上了影城这棵摇钱树。如2015年开业的卢米埃万象汇影城、今世界兴隆大都汇影城、江苏蓝海沈阳影城等。商场和连锁影院巨头的联姻速度越走越快,影院开始在沈阳出现遍地开花之势,从2011年的27家、2012年37家、2013年45家、2014年49家,到2015年已达59家,“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平均以每年新开设8家的速度在增长。同时,银幕数也从2011年的181块,增长到2015年404块,增长的幅度是223.2%。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沈阳的票房也在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从2011年的1.96亿元、2012年2.61亿元、2013年3.3亿元、2014年的4.2亿元,到2015年的5.96亿元。这就说明,沈阳电影票房的大幅度提高与电影院(城)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是电商的全面“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票房的增长。2015年随着电商对于电影市场终端的加入,让影迷花更少的钱看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票房。“因为影迷在网上买的电影票大多低于片方给予影城的最低限价,这中间的差价由电商或者片方给予了一定的补贴。比如《速度与激情7》上映时,淘宝电影就补贴了几千万,影迷省了钱,影城卖出了票房”。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交易类平台细分市场统计中,电影票以13.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在线售票占整体票房比例已经超过7成,其中可支持在线选座的垂直类售票平台占比已接近4成。2015年,沈阳光陆电影院票房收入1633.78万元,其中电商的票房收入就达到640万元,占票房总收入的39.2%;沈阳浑南今世界影城票房收入1451.1万元,电商的票房收入达914.13万元,占票房总收入的63%。
在看到沈阳电影市场辉煌闪光的时刻,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反思:(www.xing528.com)
一是对沈阳电影市场不应盲目乐观。虽然2015年沈阳市票房收入5.96亿元,取得东北排名首位的成绩,但59个影城和404块银幕的数量平均票价只有31.5元,平均上座率只有15.5%的低水准。沈阳市一方面是每年电影院(城)的数量、观众人次、放映场次、票房收入都在大幅度攀升(大部分指标都在30%以上),而另一方面,则是平均票价低并逐年有所下降,大部分影院利润率不高;5年内在全国大城市排名下降了3位,由第13位下降到第15位;在全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9%,比上一年的1.45%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全国100强电影院的名单中也难寻沈阳电影院的踪影(2015年,在沈阳排名第一的乐天影城在全国却仅仅排名148位)。在东三省,沈阳市单体电影院(城)的票房收入落后于哈尔滨、长春,甚至是大连市。
二是“买票房和返点”造成了高票房假象。2015年底,国内某权威媒体刊登了“400亿电影票房背后的黑幕”一文,披露和鞭挞了这一年电影市场的一些违规暗箱操作的潜规则现象。即买票房和返点,让片方、发行方、电商、影院都有不同程度的获利。如今,不少片方自己出钱购买大量电影票,再以赠送和低价售卖的方式将电影票给予观众,不仅制造了高票房的假象,还能排挤同期竞争影片。中国电影现在的分账体系中,片方(发行方)和影院分别分得43%、57%的票房。不少片方为了使影院在排片时给自己更多的场次,而主动让利分成点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票房分成返还给影院进行“返点”以获得高排片从而获得好票房。当前,一些电影人已经对买票房和返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并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有害无利。这些“潜规则”现象,在2015年沈阳的电影院间普遍毫不隐讳地存在,对票房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现实作用。
面临这样的形势,作为东北地区电影行业“龙头老大”,而在全国排行中实际相当经济状况一般的“二线”城市。如何发展电影产业,开拓电影市场,是沈阳电影人在未来几年应当重点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二)沈阳电影市场发展趋势的初步分析
2016年,沈阳电影市场总体情况良好,发展平稳,略有下降。电影放映场所(影城)达63家,同比增长了8.6%;银幕达438块,同比增长了8.4%;票房达5.24亿元,同比增长了-12%;观影人次达1749万人次,同比增长了-7.3%。显然,沈阳电影放映的基础建设仍旧在持续发展。影城和银幕分别增长了8.6%和8.4%,而票房和观众却出现了萎缩,分别下降了12%和7.3%。这些数据与人们在2015年底的期望值相差甚多。2017—2018年,沈阳电影市场的票房、场次、人次等三大指标,总体与2016年持平。然而,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排位却逐年有所下降。沈阳电影市场的发展情况正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在逐渐回归其正常的发展状态。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按照目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沈阳的电影院(城)建设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影市场的繁荣,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预计未来几年,沈阳的电影院(城)将继续呈现增加态势。到“十三五”末期,可维持在90家左右,银幕数量将增至500块左右。电影的票房收入将突破7个亿,电影场次、观众人次也将逐年有所提高。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数字影院建设工程,县城影院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并向部分中心乡镇扩充。同时,因实行了党委部门对电影的统一管理,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良好电影市场环境。
2.电影院应用互联网实行在线售票方式逐步普及
网上购票、在线选座迅速提升了票房收入。预计到2020年,开通在线选座功能的影院数量将达到总影院数量的90%以上,未来市场份额将迅速提升。伴随着电影院线对团购网站的依赖,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会选择在线上团购电影票,享受影片低票价实惠。
3.加快电影基础建设向高品质发展
由于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和文化消费方向的转变,电影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沈阳的电影院(城)建设应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加快影院电影放映技术设施设备的引进和升级改造,规划和建设如巨幕影院、4D影院、环幕影院、穹幕影院高科技含量放映场所等,购置4K甚至8K等更高影像分辨率的数字电影放映机,不断满足观众对视听体验的追求。
4.适时发放电影消费补贴
加强政府对城乡居民电影消费的引导,扩大观看电影等文化消费。2016年沈阳市获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印发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沈阳市鼓励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同意每年安排2060万元文化消费补贴专项资金,用于城乡居民购票观看电影等文化消费补贴。在电影消费方面,计划在2018—2020年间,通过沈阳文化消费与文化惠民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发放电影消费补贴,每年对600场30万张电影票给予电影消费补贴300万元,预计每年可直接拉动观众1200万元的电影票支出,有效地提高电影票房的增量。
(三)电影属性和沈阳电影市场发展之我见
本文开始,提到当初电影放映技术成为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是近代工业革命、科学研究的产物,自诞生起同灯泡、蒸汽机等人类发明一样,因首次实现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还原其运动的状态,成为更能接近于真实和完整地再现和保存人们生活故事的新生事物,因而在磁带、摄像机发明之前,一直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影片放映的主要技术手段。按现在的语言来讲,电影系统也是由硬件(拍摄设备、电影胶片、洗印设备、放映设备、电影院等)和软件(影片故事内容、影院服务、市场营销)两部分组成,借用唯物论的二分法也是分为物质(电影器材)和精神(电影内容与影院服务)两部分。因此,电影在诞生初期成为人们一个感到新颖、奇特、纯粹的娱乐方式的时候,是不具有所谓意识形态和阶级属性的,更不是作为宣教的工具、载体来发明、制造的。因此,在电影放映活动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电影放映始终是文化市场、娱乐市场比较活跃的主体,而且随着制造业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应用、数字音响技术更新等科技发明的每一项进步,都毫不犹豫地最先应用到电影放映中去,以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和娱乐性。现在,只要你抽时间去一次4D或5D电影院,或者天文馆、科技馆的球幕影院,就会对当今的电影科技水平有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从电影始终能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持久不衰的娱乐方式来看,其根本原因是能够不断地使最新科技成果得到率先应用,使人们的好奇心不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获得最大的体验乐趣,加之离奇的故事情节、悦耳动人的音乐、宏大醒目的画面,等等,更使人们心灵得到充分的释放或抚慰,甚至一部影片能够成为人们永恒深刻的记忆。电影因这种在感官、感受和精神上得到较大刺激的活动区别于电视机、网络视频等娱乐形式的特质,将长期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会被替代。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有需求就会产生市场,有市场也会形成规律。那么人们对电影的需求,自然会有电影的市场,也会有电影的市场规律。即使是主要依靠电影作为职工教育主要方式和娱乐活动的历史时期,其实电影市场也是存在的,只不过那时的电影市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体劳动人民都隶属于“单位”的体制内,电影的供给制水平较为充分。大部分电影是由单位集体出钱购票组织大家观看的,一些没有单位或者工作在文化生活薄弱单位的人,才是自掏腰包看电影的。因此,电影市场在我国历史上是始终存在且始终连续存在的。1990年9月,国家统计局、人事部、劳动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印发《关于在劳动计划和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将包括电影制片厂以及市以上(不包括县级市)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划分为文化企业进行统计,这是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转企改革中找到的国家认定电影公司、电影院为企业性质单位的一份政府规范性文件。让人们长期形成电影事业是意识形态领域、发行单位属于事业单位的认识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电影放映发行单位的职工身份,至2005年转企改革前,始终未列入劳动行政部门管辖,而一直由地方人事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企业也都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养老保险制度,工作期间按企业薪酬办法开工资,退休时享受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这里,我们从国有电影企业获得先天的电影市场专营权,电影企业职工都手捧事业单位待遇的“铁饭碗”情况看,就发现市场竞争机制为什么会在电影市场长期失灵的原因。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政府全面开放了电影市场准入条件,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改革走过了15个春秋,电影市场化非常充分,国有院线、民营院线、外资院线,共同发展、竞争有序,电影票房不断攀高,观映环境不断提档升级,高清、云存储、巨幕、4D等高端电影放映设施设备与国际同步装进国内影院。在国内外大片、贺岁片、艺术片的推动下,电影观众正不断回归电影市场。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线上购票系统发达便捷的今天,电影营销模式和电影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今天的电影产业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电影院是实实在在的市场主体,在电影还没有开机尚处在编故事的阶段,就已经开始精确细化地制造出无数的卖点和产生效益。在本文即将结题的时刻,按照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部署,中宣部加挂了电影局牌子。正是有了这样高度统一的电影管理体制,也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实况电视转播信号能够在全国院线影院内现场观看。
我们正迎来中国电影走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并与国际电影产业接轨的大好时机。2018年12月23日,采用双机激光放映系统的保利杜比全景声巨幕影院落户沈阳K11展览中心开张营业,标志着沈阳已经拥有顶尖电影放映系统的影院,沈阳电影正以其优越的电影放映设施、先进的电影管理和服务水平大步走在全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前列。
(本文作者潘海龙系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处长)
本文附录
从减轻企业养老保险负担,谈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在宏观上注重开发文化资源、提供特色产品和服务以及实现资源整合价值,而且更关键的要在微观上积极培育和扶持经营性文化单位,使之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享有企业应有的权益,革除因体制带来影响自身发展的各种障碍,减轻负担,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并逐步形成经营群体,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一、经营性文化单位管理体制现状
文化体制改革前,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文化事业一直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来发展,因而在1990年执行《关于在劳动计划和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统制字〔1990〕304号)时,自然地将电影公司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实行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毋庸置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使电影放映主渠道作用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对电影事业发展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文化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阻碍电影公司发展的体制障碍日益突出。一方面电影公司职工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和福利政策,思想上形成依赖政府优厚福利待遇的旧观念,忧患意识不强,铁饭碗、大锅饭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电影公司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其市场主体身份得不到确认,公司应享有各种企业政策待遇得不到落实,按事业单位发放工资、投保等支出已经达到难以承担的程度,存在运行质量不高、经营规模小、机构臃肿、经费不足、设施陈旧等困难,制约了其自身发展,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利益都未能得到保障,并最终影响了电影事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二、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双轨制度
文化体制改革前,沈阳市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行双轨制。由于实行事业单位管理的电影公司执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执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在缴存基数、投保总额上,存在支出过大的现象。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负担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两部分养老保险金: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存额以在职职工工资额为缴存基数,缴存基数的18%;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缴存额以离退休工资总额为基数,缴存基数的40%;事业单位只有同时足额缴存以上两部分养老金,社会保险总公司才能保证离退休职工工资按时100%返还发放。
企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规定,企业只缴存在职职工养老金,离退休职工不缴存养老保险金并实行社会化发放。在职职工养老保险缴存额以在职职工上月实发工资总额为缴存基数,缴存基数的23.5%。
因此,在总体上企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比执行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支出明显过大,并会因企业难以保证在职、离退休两部分养老金同时足额缴存,使离退休职工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电影公司养老保险金负担分析
沈阳市电影公司有职工981人,其中岗上人员363人,岗下人员235人,离休人员34人,退休人员349人(2001年统计结果,下同)。据统计,2001年电影公司按事业单位养老金缴存办法,需为在职职工(包括岗上和岗下人员)缴存单位负担的部分的养老金132.3万元,为离退休职工缴存单位负担的部分的养老金166.8万元,两项共缴存养老金299.1万元。加之职工投保基数受政府政策基数调整的影响逐年增大,单位投保负担逐年加重,直接影响了电影公司的经济效益水平;若转企改制后,电影公司将执行企业单位养老金缴存制度,只负担在职职工缴存的部分172.7,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社会化而不再缴存,前后对比,一年将节省支出126.4万元之多(详见附表)。
电影公司转企前后负担养老保险支出对比表(单位:万元)
四、转企改制的重要意义
电影公司实现转企改制,将突破现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束缚,建立起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经济效益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减少养老金缴存支出,提高效益水平。转企改制后,电影公司将实行企业单位养老金制度,退休职工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与实行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相比,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支出。转企改制后,沈阳市电影公司每年将节省支出126.4万元,相当于电影公司直接增加了等值的净利润,因此,明显提高了企业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
2.核销不良资产和债务,减轻企业负担。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下,转企改制中可以通过采取出售、转让、破产、拆迁等措施核销大量多年积压在经营性单位的不良资产和债务;
3.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减员增效。转企改制时,经政府批准,能够对划归转企改制后的电影公司的事业单位的下岗人员,比照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政策规定,纳入社会保障系统,将使转制后的企业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独立法人地位。通过转企改制,能够使电影公司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其独立法人地位,提高入世后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电影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创造基础条件。
五、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时适用的政策与原则
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电影公司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恢复其市场主体本来地位,彻底革除压在经营性单位身上包括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内的一切不合理负担,不断增强电影公司自身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1.以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做好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工作。目前,国家、省市都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关于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1999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辽委办发〔1999〕23号),同年10月,市委办公厅下发了沈阳市《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沈委办发〔1999〕43号),两个文件相继提出“将目前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剧院……新华书店等单位,原则上改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将性质为企业,但仍按事业单位管理的单位一律改为企业”的要求;2001年末《文化部关于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意见》(文政发〔2001〕45号)进一步明确“经营性文化机构要逐步转制为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文件要求,沈阳市电影公司应当抓紧进行转企改制工作。
2.认真落实我市转企改制配套政策,做好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工作。2001年,为保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妥善做好转制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工作,沈阳市劳动局、编办、人事局、财政局、社保总公司等五家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沈劳发〔2001〕19号),通过采取“新人新办法”(在职职工工资按转制时档案记载的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之和重新确定;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计发按企业办法执行,若低于原事业单位办法计发时养老金时,将在设置的5年过渡期内以两者差额为基数按比例给予补助)“老人老办法”(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原离退休待遇不变,实行社会化发放)等方式,保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
3.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稳妥实施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对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是现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由于电影公司在经营方式上早已实行企业化管理,本身具有自主经营、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经营能力;二是电影公司已经实行效益工资、工效挂钩等分配方式,职工完全适应了企业工资制度;三是由于转企改制不仅不会影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和接近退休年龄职工的退休待遇问题,而且能够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因此,只要通过细致的政策宣传工作,一定能够得到管理者、在职职工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稳妥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六、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时重点解决的几方面问题
1.加强领导,做好政策宣传与稳定工作。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工作,涉及面广,与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建议设立专门组织机构,由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做好电影公司职工稳定工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资产、账务完整和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保证转企改制工作顺利按时完成。
2.用好现有政策。要学好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落实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政策,完成离退休员养老保险向社会化发放并轨工作;同时按照公司法,逐步完成转制后电影公司经营机制的改造,真正建立起规范的“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
3.积极争取特殊政策支持。电影公司转企改制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积极争取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如建立“文化产业改革专项资金”用于改制时人员分流费用确有困难的单位、批准参照破产企业的做法允许距法定限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比照国有企业政策规定将下岗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等。
总之,无论是从国家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出发,还是从减轻经营性文化单位养老保险负担来看,沈阳市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的工作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本文原题为《理顺投保体制,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经营性文化单位的竞争力》,2005年完成,有删减。)
附表1 2002年沈阳市电影公司及所属影院经营情况统计表
续表
注:当时根据沈阳市电影公司上报情况统计,完成于2003年1月。
附表2 2002年沈阳市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成本测算一览表
续表
注:当时根据沈阳市电影公司上报情况统计,完成于2003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