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度抽象化的伦理规范详解

过度抽象化的伦理规范详解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度抽象化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强调社会工作专业的理想性原则,赋予其过多抽象价值追求;二是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约束过度抽象化和程序化。一般而言,在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目标的价值体系中,社会工作专业确立起了一整套的专业价值,诸如友爱、责任、平等、互助等。这已经表明,伦理规范过度抽象化了。

过度抽象化的伦理规范详解

过度抽象化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强调社会工作专业的理想性原则,赋予其过多抽象价值追求;二是对社会工作者的行为约束过度抽象化和程序化。社会工作专业是以专业价值观为基础的助人职业,要求社会工作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价值敏感性,能够在实务活动中不断检视自身的专业价值取向,也要不断评估专业价值的践行效果。一般而言,在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目标的价值体系中,社会工作专业确立起了一整套的专业价值,诸如友爱、责任、平等、互助等。甚至一般性的社会价值观也会与专业价值观有重合之处。

人们在设定元规则时总会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赵汀阳,2017:84)。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摸索出的有关人际互动原则、财富创造和分配原则的集中体现。虽然价值的内涵是历史地形成的,但它同时具备理想性的特征。首先,价值一定是人按照某一标准对事物做出的判断,人是某物是否有价值的最高标准,且不同时代条件下人们关于价值的认知必然存在差异,这集中体现为价值内涵的历史性变化。但作为概念,任何价值都貌似永恒,诸如自由、善良等,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视其为追求目标,因此,人们很容易忽视价值的时代规定性而盲目追求价值的普适性。其次,人类关于美好价值的想象又集中体现在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树立榜样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最常见做法。榜样确实是珍贵的,榜样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因为榜样能够把某一或某些价值做到极致。但问题在于,榜样的最大用处在于其激励作用,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榜样。换言之,如果榜样能够简单复制,那意味着美好的价值都可以通过榜样来实现,那样的世界虽然美好,但也会因为人的同质性而变得无趣。人也因“岁月静好”而失去创造的动力。社会工作者需要有对美好价值的追求,但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成为美好价值的必然承载者。最后,试图用严格的程序来实现价值也是一种盲目。社会工作晚近的发展在逐渐标榜科学化的特征,突出体现在科学的方法方面。且将这种科学化的趋势也应用到了其价值和伦理领域,各种伦理守则事无巨细,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试图避免伦理困境、解决伦理困境和实现美好价值等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可即使这样,一线的社会工作者依然会困境不断,因为理性的谋划再过细致,也无法穷尽现实的全部可能性,人的感性维度以及现实情境的瞬息万变是对价值普适性的最大挑战。(www.xing528.com)

在我们的调查中,多数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历已经表明,一方面,社会工作者熟知专业价值的追求和要求,也试图自觉践行;另一方面,过细的伦理守则始终无法与现实的情境相吻合,即使对伦理守则烂熟于心,也仍然无法在现实中游刃有余地操作运用。这已经表明,伦理规范过度抽象化了。“可见伦理规范不是普遍有效的,它是否有效取决于情境,而一条规范具体适用于什么情况,是由道德语法去确定的,这意味着,道德语法必须是普遍有效的。发生在伦理规范维度中的两难之所以貌似无解,只是因为我们把每一条伦理规范刻板地理解为无条件和普遍的,因而拒绝了灵活解释和有条件的运用,结果是自入其瓮,自我锁死”(赵汀阳,2017: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