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镌刻时间跨度较久,石梁上部分题刻或因自然因素或因人为破坏,已不完整。以往统计,正是因为对这一部分题刻认识不一,结果造成白鹤梁题刻总数及各代题刻数量统计多存歧见。今将这批题刻单列于下,并略加按语,以备有识者详考。
图2-6-1 《周品级题名》
录文:
乙丑辛日,周品级、文玉章游此。
按:馆藏拓本长40厘米,宽20厘米。正书,字径9厘米。 题刻位于《高祁等题名》下方,文字横列。《长江志》认为其镌于南宋末。《所见录》定名《周品级等题名》,亦将其列入南宋。《水下碑林白鹤梁》作《周品级游记》。今观此刻,文辞甚陋,题刻所录二人,亦不见于史传,恐非士大夫手笔。
图2-6-2 《宋“双龙鳞甲”题记》
录文:
双龙鳞甲奇,变化待何时。圉
按:题刻位于《谢兴甫等题名》左方,竖题一行。题刻文字《所见录》《题名记》《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均有收录,然只是将其附于《谢兴甫等题名》内,并未单独录出。从文字布局来看,此题刻大体与谢氏所题镌于同时,但并非《谢兴甫等题名》。题刻文字,曾著录作“□龙鳞甲奇变化待何时困”。
图2-6-3 《姚昌遇等题名》
录文:
吴兴姚昌遇、彭城钱好问偕侍亲观故迹。
按:馆藏拓本长92厘米,宽80厘米。9行,正书,字径7厘米。《所见录》《题名记》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均名《姚昌遇等题名》。曾著、《水下碑林白鹤梁》和《白鹤梁题刻辑录》均作《姚昌遇等题记》。题刻左下方另有明代成化间题名一处。
图2-6-4 《李可久等题名》
录文:
李可久偕弟光锡、光福,蒋伯禹,古廷辅来观。戊戌中春七日,廷辅之子鎡侍。
按:馆藏拓本长52厘米,宽48厘米。5行,正书,字径7厘米。《所见录》《题名记》以及《八琼室金石补正》均名《李可久等题名》。曾著定名《李可久等题记》。李可久,南宋道士,嘉兴人,曾刻印《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一卷。虑及石鱼出水数年才可一见,加之《冯和叔等题记》亦为戊戌中春所镌。此题或亦镌于此年,即淳熙戊戌中春,也就是淳熙五年(1178)。又有李可久,字易斋,下庄人。明嘉靖壬戌(1562)进士,曾为四川川南道按察司佥事,今录于此,以备稽核。
图2-6-5 《李从义题记》
录文:
涪陵驿丞李从义
按:馆藏拓本长70厘米,宽12厘米。1行,正书,字径5厘米。此题刻,清代诸书未见,曾著等均作《李从义题记》。李从义,涪陵驿丞。明清之制,各州县设有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涪陵,古为涪州,据此推断,或镌于明清时期。
图2-6-6 《南阳公题记·一》
图2-6-7 《南阳公题记·二》
录文:
阳公司徒□庆前有□□□知□□□
徒□巡检南阳公□中流石梁上古记□观焉,见古记石鱼□□来呈于丰岁,锦□□□□□□。
按:馆藏拓本长130厘米,宽80厘米。7行,正书,字径8厘米。拓本实分两部分,文字泐损颇多。曾著定名《南阳公题刻》。《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名为《残刻》。《蜀典》载,“宋有四川漕使幵度,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陈振孙曰:‘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幵度宪孟也。是幵度,字宪孟矣”。[436]今据陈振孙所言,另就题刻所见官称推断,此刻当成于宋代。
图2-6-8 《文仪等?题记》
录文:
是江于春涨□□应□天意□吾民□□□见鱼鳞,文仪□说年丰岁景□□□□石□□□会□□□□□□□□□□曰□游□□□□□□□□□□□□□□□□□□□□□有。
按:馆藏拓本长112厘米,宽65厘米。7行,正书,字径4厘米。曾著定名《联句诗》,录文“□明□载翦息年其□日偕游者□石□会□出见鱼鳞□□传说年丰岁景□□是江干春涨。□□□应知天意佑吾民”。《白鹤梁题刻辑录》则定名《文仪题记》。
图2-6-9 《李□元题记》
录文:
□□□□□勋都□□□□□□化县令□□□□□□□□□□□□李元□□□□□□□□文人许家□书□□□□□李□元镌。
按:馆藏拓本长60厘米,宽55厘米。5行,正书,字径7厘米。题刻泐损严重,曾著定名《李元□题刻》。《白鹤梁题刻辑录》作《许家□题记》。《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仅题《残刻》。
图2-6-10 《傅春题记》
录文:
乙卯人日,傅春游此。
按:馆藏拓本长46厘米,宽20厘米。2行,正书,横行4字,竖行5字,字径6.5厘米。曾著定名《傅春游记》。《白鹤梁题刻辑录》《水下碑林白鹤梁》均作《傅春题记》。《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仅题《傅春出游记》。白鹤梁诸题刻中,乙卯所镌者有《蔡兴宗等题名》,为绍兴乙卯(1135)正月十九日,未知此题是否亦镌于此年。
图2-6-11 《古泉诗》
录文:
多少前人佳句□,无非雅颂石鱼踪。何知瑞在藻莲□,犹按纹鳞六□同。□□古泉
按:馆藏拓本长68厘米,宽38厘米。5行,正书,字径4厘米。曾著定名《古泉□诗》。《白鹤梁题刻辑录》作《古泉题诗》。《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名《古泉诗》。
图2-6-12 《彭松年题记》
录文:
惟得永年。乙卯涪陵□彭松年。
按:馆藏拓本长98厘米,宽63厘米。3行,行书。大字,字径16厘米。小字,字径3厘米。《白鹤梁题刻辑录》命名为《舒长松题记》,然录文作“舒长松”。曾著及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均作《舒彭松“恒收永年”题刻》。《水下碑林白鹤梁》题为《恒收永年》。《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作《舒长松题刻》。因文辞潦草,加之题刻面剥落严重,极难辨识。《(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八《人物志》云,彭松年,涪陵人,道光、咸丰两朝曾先任纳溪县训导,浙江余姚知县等。[437]又,咸丰四年(1879),为乙卯年,此时彭松年因所守县城失守,被革职,严审确情后强令归乡。综合上述史实,极似彭松年所题。
图2-6-13 《高联题记》
录文:
谁把游龙江上镌,为霖为雨兆丰年。总看何日金晴点,胜踏云霓润大千。涪高联题,大父高懋桂。
按:馆藏拓本长38厘米,宽33厘米。7行,正书,字径8厘米。《白鹤梁题刻辑录》作《高联题记》,曾著则云《高联石鱼诗》。“胜踏云霓润大千”一句,曾著录为“胜踏云霓阅大千”。康熙间有进士名高联,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云贵、巴蜀等地为官,[438]未知是否即为此人。若是,则此题刻则镌于清初 。
【注释】
[1]《艺风堂金石文字目》18卷续目5卷,为缪荃孙所编个人藏拓目录。
[2]胡海帆:《古籍部购得艺风堂、柳风堂旧藏拓片》,《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讯》,2013年10月(总第79期)。
[3]该馆所存其他涪州题刻为:《郭公益等题名》、《为彦选等题名》、《朱醇父等题名》、《张告等题名》、《唐言题名》、《刻张待制诗记》、《吴克舒题名》、《李造道等题名》、《卢能等题名》、《郑圃等题名》、《朱醇父等题名》、《吴克舒题名》、《安公傅等题名》、《康性之等题名》、《赵庚等题诗》、《韩子展等题名》、《袁进叔等题名》、《蔡德方等题名》、《袁进叔等题名》、《李义题名》(绍兴十五年)、《李义题名》、《安公傅等题名》、《蔡德方等题名》、《袁进叔等题名》、《康性之等题名》、《赵庚等题诗》、《韩子展等题名》、《袁进叔等题名》、《赵庚等题名》、《董伯高等题名》、《向公委等题名》、《张时杰题名》。为便于同好检索查阅,题刻名称一依其旧,不作改动,同名题刻不归并,以下所录亦如此。
[4]其中《宋涪州石鱼黄庭坚题字》、《宋涪翁来题名》实际上是同一题刻,其一为复本,又,《宋濮国黄仲武等同来题名(附杨元永等来观题记)》为两块题记。因该馆馆藏涪州、巴县等地其他题刻拓本均记作归安姚氏(觐元)旧藏。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之洞曾委托两江总督瑞方买到归安(治今浙江吴兴)姚觐元咫进斋藏书及碑拓,入藏京师图书馆(即后来国立北平图书馆)。而据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杂36-69-10)《本所函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云,“函覆寄来之拓片七十六包,第一批图书一〇四包,及荷兰国际出版品交换所寄赠本所及地质研究所之书籍三十四包,均已照收”。这就是说,北平图书馆大量拓片后来实际是入藏了台湾研究院史语所了,后经战乱,史语所迁台湾地区,故或此批白鹤梁拓片也为姚觐元之物。
[5]何凤桐先生所公布42件拓片中,《齐砺等题记》、《郭德麟、林崾题记》等题名并非白鹤梁题刻。又据本书所考《李可久等题名》,当为明代题记,非其所谓宋刻。
[6]国图藏白鹤梁题刻拓本,均见收录于该丛书之第41、42册。
[7]据载,徐乃昌所藏拓片万余张,后多归现华东师范大学,其有稿本《积学斋金石拓片目录》详述己身拓片收藏,惜至今未见整理公布。西南大学近年新整理出版《徐乃昌日记》,从日记记载来看,其白鹤梁题刻拓片是受缪荃孙影响收集于民国二十年(1931)之前,且馆藏拓本中,有一件夹存“荃孙”印鉴纸,故这批拓片应可定为清末拓本。
[8]据考,徐乃昌藏拓,有近万余张并藏书若干,均于20世纪50年代经其女之手捐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故此套白鹤梁拓片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存者,或能见于该馆。
[9]重图所藏4幅拓片中,除《张师范题诗并记》因有残缺,至今未见定名入编外,其余分别名为《黄庭坚石鱼题字》《张师范涪州石鱼题字》《石鱼题字禄冗(几)复等题字》。
[10]根据此批拓片另编辑成《四川涪陵石鱼铭刻图集》二册,一册由李谦带回涪陵文化馆保存,一册由重庆博物馆资料室收藏。
[11]据相关统计,白鹤梁题刻共有包括唐代或唐代前题刻1则、北宋27则、南宋71则、元代5则、明代18则、清代27则、近代13则、现代3则,年代不详者8则,然本书据馆藏拓片,并结合已发表图录统计,各代数量略有出入。
[12]曾超、王晓晖等人所著均题为《谢昌瑜题记》。
[13]王仁波:《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14]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605页。
[15]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607页。
[16]《(万历)重庆府志》卷五七。
[17]《长编》卷一三四。
[18]《长编》卷一三八。
[19]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典章制度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8页。
[20]黄海《白鹤梁题刻考释》(《重庆书学》,2015年第3期)一文,认为漾陂为今陕西鄂县,当误。一则陕西鄂县亦古地名,即今陕西户县。其二,此所谓漾陂,或并非指陕西漾陂,详细考证见后文。
[21]清代另有一朱昂,字方来,涪州贡生,其名见《(乾隆)涪州志》卷九。
[22]《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 一六。
[23]汉有武陶侯国,属冀州巨鹿郡,此处武陶或仅言籍贯,题名者佚姓,名熙古。
[24]《长编》卷二九〇。
[25]《彭城集》卷二一。
[26]《仪顾堂集》卷四。
[27]《语石》卷八。
[28]《临川集》卷五一。
[29]佚名《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30]《(淳熙)三山志》卷二八。
[31]《舆地纪胜》卷一七九。
[32]《八闽通志》卷五三。
[33]《(万历)四川总志》卷七。
[34]陈振濂:《中国篆书大字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35]《长编》卷三三四。
[36]《(咸淳)毗陵志》卷一 一。
[37]《(乾隆)江南通志》卷一 一九。
[38]《长编》卷二一〇。
[39]《长编》卷四五九。
[40]《宋诗记事补遗》卷二五。
[41]《蜀中广记》卷二三。
[4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一〇二九,第2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43]《(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44]《(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45]《(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七。
[4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47]《(正德)夔州府志》卷九。
[48]《长编》卷三四〇。
[49]《(淳熙)三山志》卷二八。
[50]《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一九。
[51]《舆地纪胜》卷一五三。
[52]《山谷年谱》卷二七。
[53]《山谷别集》卷三。
[54]《山谷老人刀笔》卷一二。
[55]《文献通考》卷二〇〇。
[56]《宋大诏令集》卷二。
[57]《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0页。
[5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37页。
[59]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60]《归愚集》卷一〇。
[61]《(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62]《舆地纪胜》卷一五六。
[63]《(弘治)八闽通志》卷三三。
[64]《大明一统志》卷四四。
[65]《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
[66]《(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67]《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4页。
[68]胡昌健:《涪陵白鹤梁“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考》,《四川文物》,2003年第1期。
[69]何凤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70]《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4页。
[71]《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43页。
[72]《(雍正)四川通志》卷七上。
[73]《宋十朝纲要》卷一七。
[74]《宋诗纪事补遗》卷九八。
[75]《山左金石志》卷一七。
[76]《齐乘》卷四。
[77]《万姓统谱》卷三。
[7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
[80]《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九。
[81]《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82]《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1页。
[83]《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七。
[84]《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二。
[85]《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56页。
[86]陈曦震、陈之涵:《中国长江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重庆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87]《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
[88]《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一。
[89]《宋十朝纲要》卷二三。
[90]《姓解》卷三。
[91]《通志》卷二七。
[92]《(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93]《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七。
[94]《(正德)瑞州府志》卷六。
[95]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98页。
[9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73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97]转引自《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七。
[98]《(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六。
[99]《(民国)云阳县志》卷二二。
[100]《宋会要辑稿·后妃二》。
[101]《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
[102]《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
[103]《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6页。
[104]《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1页。
[105]《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60页。
[106]详细介绍参见李花蕾:《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3页。
[107]《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1页。
[108]《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63页。
[109]《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5页。
[110]《(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111]《宋史》卷二一七。
[112]《宋史》卷二二〇。
[113]《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6页。
[114]《初寮集》卷八。
[115]《长编》卷四八二。
[116]《杨公笔录》。
[117]《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
[11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6页。
[119]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24页。
[120]《金石三跋·三跋》卷二。
[121]《勤余文牍》卷三。
[122]《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
[123]《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五》。
[124]《宋会要辑稿·瑞异二》。
[125]李胜:《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涪陵历史文化研究》,第162页。
[126]《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1-162页。
[1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〇。
[128]《鄂国金佗稡编》卷九。
[129]《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
[130]《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6页。
[131]《杜诗阐》卷二。
[132]《涑水记闻》卷七。
[133]《自号录》。
[134]《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2页。
[135]《仪顾堂集》卷四。
[136]《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2页。
[137]《(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138]《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2页。
[139]《长编》卷三二七。
[14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九。
[142]《文忠集》卷九五。
[143]《(正德)瑞安府志》卷六。
[144]《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三。
[145]《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75页。
[146]《(咸淳)临安志》卷一二。
[147]《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二〇。
[148]许鸣磐:《方舆考证》卷八二。
[149]邓椿:《画继》卷五。
[150]《长编》卷三二七。
[151]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一。
[152]此题刻早期拓本,今见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153]程崇勋:《巴中石窟》,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154]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九。
[155]《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五》。
[156]《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亦作此名。
[157]《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3页。
[158]《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77页。
[159]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1页。
[160]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一书,收录有《□居安题记》,亦云为绍兴十年(1140)所题,但现存题刻区未见此题,过往著作亦未见收录,从文中所记“北岩探春”等语推断,或为北岩题刻之一种。
[161]《(嘉泰)吴兴志》卷一七。
[16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〇。
[163]《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4页。
[164]贵州省博所存拓片尺寸作“56厘米×40厘米”,与本馆所存拓尺寸不合。见何凤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
[165]《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84页。
[166]《宋史》卷二〇五。
[167]《宋元学案》卷二七。
[168]原题未见,此段文字引自刘豫川、黄晓东:《灵石考》,《巴渝文化(第三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5页。
[169]《金石萃编》卷一二二。
[170]《秣陵集》卷八。
[171]《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4页。
[172]《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3页。
[173]《(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三四。
[174]《通志》卷二八。
[175]《(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八二。
[176]《(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三。
[177]《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五。
[17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49页。
[179]《续资治通鉴后编》卷一〇八。
[180]何凤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第92页。
[18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三。
[182]《宋史》卷三六五。
[183]《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 第167页。
[184]《宋会要辑稿·仪制三》。
[185]《(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五。
[186]《两浙金石录》卷十。
[187]《梅溪后集》卷八。(www.xing528.com)
[188]《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7页。
[189]《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四七。
[190]据当年参与白鹤梁题刻调查工作的龚廷万先生回忆,邓子华题刻左右两边均有明显的钻凿痕迹,或清早期为刻石鱼图而人为磨凿所致。
[191]《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0页。
[192]《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8页。
[193]《(雍正)四川通志》卷九上。
[194]《(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六。
[195]《文恭集》卷一八。
[196]《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5页。
[197]《入蜀记》卷五。
[198]《宋会要辑稿·兵二二》。
[199]《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
[200]《文定集》卷一 一。
[201]《(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202]《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9页。
[203]《澹斋集》卷三。
[204]《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107页。
[205]《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69页。
[206]《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1页。
[207]《(雍正)四川通志》卷七上。
[20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6页。
[209]《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112页。
[210]《宋会要辑稿·选举二〇》。
[211]《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0页。
[212]原碑或已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存该碑拓片。另,《宋代石刻文献全编》录有该碑文字。
[213]《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0页。
[214]《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五。
[215]《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6页。
[216]《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116页。
[217]《(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218]《嵩山集》卷四四。
[219]《舆地纪胜》卷一五五。
[220]《(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221]邓子勉:《宋人行第考录》,中华书局,2001年,第61页。
[222]《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6页。
[223]《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1页。
[224]《宋史》卷二三五。
[225]《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2页。
[226]《宋史》卷八二。
[227]《陶斋藏石记》卷一九。
[22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2页。
[229]《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1页。
[230]《宋史》卷二二九。
[231]《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32]《(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233]《(康熙)江西通志》卷五〇。
[234]《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3页。
[235]《后乐集》卷一二。
[236]《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3页。
[237]《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第103页。
[238]《宋史》卷四五一。
[239]《宋史》卷三八八。
[240]《(道光)重庆府志》载:“宋杜莘老墓。在县南杜村,官殿中侍御史,子美十三世孙,丞相虞永文题七墓曰‘刚直御史’。”(《(道光)重庆府志》卷一)虑及马骥与虞永文、杜莘老均官蜀地,因此更可能为按语中所言第二人。
[241]《(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一二。
[242]《(乾隆)达州志》卷三。
[243]《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4页。
[244]《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45]《长编》卷一七。
[246]原题刻拓本,今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47]《(雍正)广西通志》卷五一。
[248]原拓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49]《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
[250]《宋元学案》卷二二。
[251]《(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252]《三峡国宝研究—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第141页。
[253]《(嘉靖)贛州府志》卷七。
[254]《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55]《(雍正)四川通志》卷六。
[25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57]《字溪集》卷一二。
[258]《字溪集》卷一 一。
[259]《字溪集》卷八。
[260]《字溪集》卷九。
[261]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262]《白华前稿》卷一八。
[263]《重庆渝中区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第182页。
[264]《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一。
[265]《后村集》卷六六。
[266]《后村集》卷七〇。
[267]《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二。
[268]《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6页。
[269]何凤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270]《文定集》卷九。
[271]《(咸淳)临安志》卷五一。
[272]《(光绪)永嘉县志》卷二一。
[273]《(光绪)永嘉县志》卷二二。
[274]《(光绪)永嘉县志》卷一二。
[275]《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7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277]《元文类》卷四一。
[278]《八琼室金石偶存》。
[279]《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5页。
[280]黄海:《白鹤梁题刻辑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第279页。
[281]曾超:《元明清白鹤梁题刻涪州牧考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82]巴蜀文化大典编纂委员会:《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94页。
[283]有关此题刻文字的考述,可参见周晏:《白鹤梁蒙文题刻背景追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84]《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第127页。
[285]《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87页。
[286]《(雍正)河南通志》卷三二。
[287]《白鹤梁石刻题名人考按一百二十二则》,第175页。
[288]《(万历)温州府志》卷一〇。
[289]《(至大)金陵新志》卷六下。
[290]《(万历)开封府志》卷一二。
[291]《读书敏求记》卷四。
[292]《白鹤梁题刻辑录》,第192页。
[293]《(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三八。
[294]《(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五。
[295]《(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五。
[29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〇。
[297]《八千卷楼书目》卷一 一。
[298]《应城文史(第25辑)》,第131页。
[299]《(嘉靖)广平府志》卷一〇。
[300]《国朝列卿记》卷一〇二。
[301]《大明一统志》卷一七。
[302]《(正德)四川通志》卷三〇。
[303]《(雍正)陕西通志》卷三一。
[304]《(嘉靖)河间府志》卷一七。
[305]李东阳撰;周寅宾,钱振民校点:《李东阳集》卷二二八,岳麓书社,2008年,第228页。
[30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07]《(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五。
[308]《(康熙)江西通志》卷五三。
[309]《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10]《(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五。
[311]《(乾隆)涪州志》卷九。
[312]《(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
[313]《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五。
[314]《(光绪)湖南通志》卷一 一七。
[315]《(乾隆)涪州志》卷一,《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129页。
[316]《(乾隆)涪州志》卷一,《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241页。
[317]《(雍正)四川通志》卷三〇。
[318]《(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二〇。
[319]《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一四。
[320]《(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四。
[321]《太平御览》卷六二。
[322]《晋书》卷三六。
[323]《(乾隆)涪州志》卷九。
[324]《(道光)涪州志》卷九。
[325]《(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〇、《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五。
[326]《(乾隆)涪州志》卷一〇。
[327]《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五。
[328]《(乾隆)涪州志》卷一〇。
[329]《(乾隆)涪州志》卷九。
[330]《(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八。
[331]《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五。
[332]《(乾隆)涪州志》卷九。
[333]《(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一〇。
[334]《白鹤梁题刻辑录》,第273页。
[335]《(嘉靖)彰德府志》卷六四。
[336]《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337]《听雨楼随笔》卷四。
[338]《(乾隆)涪州志》卷九。
[339]《(乾隆)涪州志》卷一 一。
[340]《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二。
[341]《(道光)涪州志》卷九。
[342]《(道光)涪州志》卷一。
[343]《柳亭诗话》卷二。
[344]《(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一。
[34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五四。
[346]《姚端恪公文录》卷一。
[347]《(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八中。
[348]《(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一。
[349]《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50]《(康熙)江西通志》卷五六。
[351]《(康熙)四川通志》卷三一。
[352]以往学人均言四仙为刘之益之字,今据涪州诸志所载,四仙实为其号(见《(乾隆)涪州志》卷一〇、《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二)。
[353]《(乾隆)涪州志》卷一〇。
[354]《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二。
[355]《重修昭觉寺志》卷六。
[35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二七。
[357]《(同治)重修涪州志》。
[358]《涪陵历史文化研究》,第124页。
[359]《(康熙朝)东华录》卷一〇四。
[360]《(乾隆)涪州志》卷一。
[361]《(乾隆)涪州志》卷九。
[362]《(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
[363]《(乾隆)涪州志》卷九。
[364]转引自《甲午抗日名将徐邦道》,重庆市涪陵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内部编印),2003年,第15页。
[365]《(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一。
[366]《(雍正)四川通志》卷五中。
[367]《(雍正)四川通志》卷一〇下。
[368]《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69]《(乾隆)涪州志》卷一 一。
[370]《(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三四。
[371]《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72]《(道光)涪州志》卷九。
[373]《两浙輶轩录补遗》卷六。
[374]《(道光)涪州志》卷三。
[375]《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76]《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续编)卷一八。
[377]《伊江笔录》下编。
[378]《两浙輶轩续录》卷三八。
[379]《(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四。
[380]《(民国)杭州府志》卷一 一二。
[381]转引自《蜀学(第4辑)》,第254页。
[382]《(光绪)霑益州志》卷四。
[383]《(光绪)湖南通志》卷一四七。
[384]《(同治朝)东华续录·九八》。
[385]《碑传集补》卷二五。
[38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387]《(光绪朝)东华续录·八三》。
[388]曾超:《白鹤梁题刻溧水濮氏家族考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89]《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 一九。
[390]《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7》,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391]《翁同龢日记·第一卷》,中西书局,2012年。
[392]朱保烱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文海出版社,1981年,第2823页。
[393]《清实录·德宗实录》卷二三九。
[394]《晚晴笤诗汇》卷一五七。
[395]《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七。
[396]《(乾隆)涪州志》卷一二。
[397]傅崇矩:《成都通览》,巴蜀书社,1987年,第168页。
[398]大兴县志编纂委员会:《大兴县志》,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413页。
[399]《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三七。
[400]陈文新:《〈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02页。
[401]《(乾隆)涪州志》卷九。
[402]《碑传集补》卷一一。
[403]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一书将80年来所立诸文保诸碑亦列入白鹤梁题刻进行统计,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题刻共有五段,分别为《林樵题诗》(1963)、《龚堪贵题诗》(1963)、《涪陵县文化馆题记》(1963)、《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题刻》(198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题刻》(1988)。
[404]《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〇。
[405]《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五。
[406]《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407]《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一四。
[408]陈步武、江三乘:《大竹县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568页。
[409]涪陵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87页。
[410]贵阳市教育年鉴编辑委员会:《贵阳教育纪事1949—1989》,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
[411]刘尚恒:《金陵书局小考》,《图书馆杂志》,1987年第5期,第55页。
[412]《涪陵市志》,第1344页。
[413]《涪陵市志》,第1046页。
[414]《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
[415]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457页。
[416]《涪陵市志》,第32页。
[417]《涪陵市志》,第739页。
[418]方文博:《建国前涪陵的货币情况》,《涪陵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第1辑。
[419]据龚廷万先生回忆,1963年春长江水位枯下,龚堪贵、林樵各题诗一首,由涪陵文化馆郭昭岑请涪陵百货公司的美工陈南屛将诗稿誊录,再由当地石工镌刻上石,终成白鹤梁最后一批题刻文字。
[420]引自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03页。
[421]《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一书所收此段题刻文字,有缺漏,仅录有“泛舟江南,折梅赋诗,复开至石甕下,步磐石席坐”等字,且文字稍有不同。
[422]《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第1056页。
[423]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261页。
[424]王晓晖:《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4页。
[425]何凤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426]《雪桥诗话三集》卷六。
[427]赵绍祖:《赵绍祖金石学三种》,黄山书社,2011年,第274页。
[428]《八琼室金石补正》,第5353页。
[429]《(道光)遵义府志》卷一 一。
[430]《宋史全文》卷二六上。
[431]所附照片为缪荃孙艺风堂藏白鹤梁题刻拓片,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432]《(雍正)四川通志》卷三三。
[433]《(雍正)广西通志》卷七五。
[434]《(道光)涪州志》卷一〇。
[435]《(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八。
[436]《蜀典》卷一一上。
[437]《(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八。
[438]《词林典故》卷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