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其书、悟其情、明其理,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
1.知情
“知情”即读书时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得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境。为了让学生知道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使学生悟得“好学深思”之法,主动做“好学深思”之士。如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第六自然段,是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也是重点段。教师让学生初读后说说:“小妹妹是怎样爬天都峰的?”接着抓住“奋力”一词进行有序的朗读指导。先理解并试着读出词意,然后再予以点拨:“你是从哪儿体会小妹妹在奋力地向峰顶爬的?为什么有这样的体会?”再读,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相互评价。学生在读、悟、议、说等活动中,进入“奋力”爬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的情境,便说得动情入理,读得有滋有味。这时候顺势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老爷爷又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学生深刻领悟了小妹妹、老爷爷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奋力”爬天都峰情景时,再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出文中应有的气势,为下一步的读中明理做好铺垫。
2.明理(www.xing528.com)
“明理”,理即客观的道理,读书能明其理,就可以用它指导言行,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爬天都峰》一课,仅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还不够,还要注意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发学生思考:“老爷爷和小妹妹为什么要互相道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与学习,让学生懂得,正是因为受到了对方的鼓舞,他们才有勇气爬天都峰,正是因为团结互助,奋力攀登才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爬上了险峻的天都峰,欣赏到了“绝壁”风光。这样,学生在解其言、知其情之后,又明其理,书才读到位。
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并不是引导学生单纯追求形式美,而是使其通过“读”,深入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