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令人警醒,促人进取。做“科研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反思提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科研论文等,多篇论文在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在全校及全县教研活动中积极交流思想,让实践中的“感触”通过文字进一步提升。经常性自觉地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教学总结使我进步不少,同时让我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督促着自己不断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于永正和五重教学》,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爱心与教育》等名家大作不断走进我的视野,让我在欣然领略大师风采的同时还为自己的教学答疑解惑,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开拓了自己的教学领地,从理论的高度支撑我的教育素养,每一位大师就是一本厚重的图书,我们学习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热爱教育的精神。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容易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力量,感到一种对心灵的抚慰。他以极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苏霍姆林斯基所书写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2009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四川成都举办的西部农村教师的培训学习。我通过认真聆听国内权威教育专家肖成全老师主讲的“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郑小江老师的“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及一线特级教师、教研员主讲的“小学语文教学三招式”等专业培训讲座,诸位专家的讲座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他们的理论都是来自一线最朴实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听了专家们的讲座,深化了我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开阔了我的教育教学的视野,为解决我在教学难点问题上明晰了思路和方法。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因为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教材再怎么更新,总会或多或少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况且,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会不断涌现,很多问题用过去的经验、理论来应付和解释是行不通的,别人研究好的照搬给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不一定是行得通的。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搞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我们一线的老师就是上好课。其实许多专家、名师就是在农村学校中不断学习、研究成长起来的。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最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就是从一线生发出来的。
面对学校每年新进的年轻教师,尤其特岗教师,我在思考如何引领他们少走弯路,另辟蹊径,行走在专业发展的快车道上。在2014年宁夏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申报中,我执笔撰写的《同心县实验小学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有幸立项,经过三年实验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从开题前的查找资料到亲自承担公开课,参加各级各类能力比赛,青年教师们在课题实验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更多的是有了科研意识和反思习惯。这项课题也在2017年课题结题评审中获得全区二等奖的好成绩。近年来青年语文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赛课活动,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先后主持了四项区级课题并顺利结题。从反思到主持做课题,科研之路让我悟道,我们要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法,由“教书匠”逐渐成长为“研究者”。正如一位老师讲的:“我们教师做教育科研,就是做自己想做的,而且能够做的科研。”(www.xing528.com)
2015年1月马校长“塞上名师工作室”成立,我有幸加入。三年中我制订读书计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等。我积极参加各项实践交流活动,如送教下乡,与全县特岗教师、骨干教师、校长进行讲座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很多与同仁合作的机会,进行了很多理论上的探讨,积极探索了新的教学路子,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我平时认真阅读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素读语文”“本色语文”的研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次次的活动记载了我成长的足迹。共同参与,使成员们都感受到了工作室浓郁的研讨氛围,在教育教学中,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工作室同仁们的真情帮助。工作室八位成员教师是八本“人”字的教科书;八本能很快发挥教育教学功能的书;八位能够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为学生编写教科书的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马校长的睿智、沉稳就是“书”的内容;刘耀宏老师的智慧、才学是书的封面;马桢老师的踏实、真实就是“书”的目录;马光雄老师的思维开阔就是“书”的章节;马喆老师的灵动、活泼就是“书”的插图;周小琴老师的踏实、认真就是“书”的标点符号;陈金兰老师的上进、执着就是“书”的小结;而我,就是负责打开每个章节的“过渡语”……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不断学习、才有进步的思想。
2018年全区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申报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申报的积极性,我立即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怎样做课题”的培训。教师们对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构思选题,查阅资料,互帮互助。经过老师们的共同努力,2018年7月,我校共有9项课题被批准立项。这是教师们善于学习,团结协作的成果,同时也展现了更多教师踏上了科研之路的初步成效。9个课题意味着有三分之二的老师加入了课题研究的行列,步入了科研的快车道。
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刷微博、刷朋友圈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也曾一度痴迷于手机网络。网络小说、微文我追随过。过后感觉缺少了什么,其实就是思想上的空洞。这个时代的信息,需要我们甄别筛选,否则得到的知识都是零碎而残缺的,甚至只是过眼烟云,读过便消失了。而一旦开启了系统的学习模式,这样零碎的时间便被整合,取而代之的是精读与思考。一次思想上的跋涉,就是一次认真的旅行,尽管一路布满荆棘,但过后风景秀丽。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我关注了中国教育学会、守望新教育、新网师等公众号,还有李镇西老师等名师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阅读他们推出的新文。我在想:看着教育名师、名家们的实践活动,我希望能找到现成的方法、有效的途径,从而指导自己践行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教育……但我依然迷茫,依然彷徨!一路跋涉我恍然明白:跟随时代发展,创新素养教育不在书上,不在培训中……在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普通老师的教室里、课堂上,无法模仿,无法复制。但创新素养教育却可以整合,可以重建,可以超越!只有扎根自己的课堂,扎根自己的教室,自己的课程,才有成效。创新素养教育不是理论,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践行者不是专家,不是领导,而是广大教师。
2018年9月,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在“新网师”栏目中,我阅读过许多老师在一年级利用绘本教学的故事,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建议家长买了《团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多本课外书。学校里我每周开一节阅读教学课,建议家长参与班级“亲子共读共写”活动,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通过班级共读,亲子阅读,班里的孩子们都深深爱上了阅读。一下课,孩子们小头攒动在一起,分享故事。孩子们和书籍不知不觉成了好朋友,一起携手走在阅读之旅中。我带着孩子们读书,带着家长共读,想把家长吸收到更深的教育中来,让家长们明白,他们的陪伴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做教育就要有温度,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初心。许多家长给我发微信,亲子阅读让他们多了和孩子好好交流的机会,他们很享受和孩子一起阅读的美好时光。奥维尔·普瑞斯科特有句名言:“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我愿意担当起孩子们阅读的引领者,见证孩子读书路上成长的足迹,给他们美好的童年时光增添许多难忘的记忆。李镇西老师讲过:“一个孩子,一个日子,就是教育,陪伴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日子,就是教育的全部,而教育就是这么朴素。愿我们平平淡淡,又踏踏实实地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度过我们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一生,把一堆琐碎的日子,铸造成我们幸福而伟大的人生。同时,为我们的孩子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我相信有行动就有收获,更相信坚持才有奇迹。
回顾所走过的足迹,无论是深深浅浅,无论是大大小小,都有值得回忆的经历,因为每次忙碌中的付出都被进步和收获包裹得严严实实,只剩充实丰盈着我的思想。终身学习是我的信念,破茧而出是我的心愿,不断进取是我的承诺,为教育服务是我的目标。法国卢梭曾经说过“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读书让人明智,读书让人深刻。阅读的习惯对于我的工作、我的成长,帮助是巨大的。我希望可以自豪地站在我的学生面前说:我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资料书;一本让你们每天都惊奇的教科书!点点滴滴的成绩与进步,源自信念的力量。也是领导、同仁们像一块块砖石铺砌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让我迈进这个“美丽新世界”。如果说我在“虚心学和勤实践”上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在这些过程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此事躬行”方知浅,学海无涯需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